刑法总论问题思考(图文版)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_AZW3_MOBI_EPUB_黎宏
内容节选
三、过失犯的主观方面 由于过失犯是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该种危害结果,所以,在过失犯主观方面的认定上,无论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都离不开行为人的主观上的“预见”。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具有预见能力但根本没有发挥这种能力,以至于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似乎与预见能力无关,但实际上行为人并没有确切地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内在机制,以至于轻率地做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的错误判断,所以,说到底,过于自信的过失最终也还是没有充分地“预见”的问题。(注: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175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因此,在过失犯的认定当中,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是否具有“预见”,就成为认定过失犯的关键。 (一)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 从我国刑法第15条的规定来看,过失犯,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了该种后果。因此,“应当预见”是成立过失犯的前提。所谓“应当预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预见义务,二是预见能力。 就预见义务而言,我国的学说当中,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见解。认为,来自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预见责任只应限于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规定。对于超越行为人的合法或者符合规章制度要求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的义务;来自职务要求的预见义务,只限于行为人所从事的职业或所担负的职务而产生的预见义务。对在职权范围内的正常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结果,行为人负有预见的义务;来自公共生活准则所产生的预见义务,只限于一般人都能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场合。对于超出合乎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后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的义务。(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354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但是,在预见能力即根据何种标准判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是否具有预见方面,刑法理论上,则没有形成一致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主观说,主张以当时具体条件下行为人本人的能力和水平为标准。如陈兴良教授认为,客观说因以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有无预见能力,确有客观归罪和放纵犯罪之嫌。相比之下,主观说的缺陷较小,应采主观说。因为,注意能力的有无是关系到是否构成过失......
- 信息
- 目录
- 作者简介
- 自序
- 第一章 行为无价值论
- 一、行为无价值论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 二、行为无价值论的缺陷
- 三、余论
- 第二章 犯罪构成体系
- 一、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批判及其评析
- 二、德日犯罪体系论的问题及其转变
- 三、我国的犯罪构成论的努力方向
- 四、结语
- 第三章 社会危害性
- 一、主观违法要素的由来
- 二、对主观违法要素的批判
- 三、对我国社会危害性论的反思
- 四、结语
- 第四章 间接正犯
- 一、间接正犯的本质
- 二、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
- 三、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
- 四、间接正犯的着手和认识错误
- 五、结语
- 第五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
-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罪刑法定原则
-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 三、作为义务论的展开
- 四、结语
- 第六章 刑法因果关系
- 一、刑法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
-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 四、刑法因果关系的意义
- 第七章 客观处罚条件
- 一、客观处罚条件论的历史沿革
- 二、客观处罚条件的争论焦点和现状
- 三、对我国刑法学中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
- 四、结语
- 第八章 单位犯罪
-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
- 二、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
- 三、单位犯罪中的疑难问题
- 四、单位犯罪规定之反思
- 第九章 犯罪故意
- 一、“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明知”的内容
- 二、“违法性认识”是否“明知”的内容
- 三、“明知”的程度
- 四、若干思考
- 第十章 过失犯
- 一、过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 二、过失犯的客观方面
- 三、过失犯的主观方面
- 四、过失犯认定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 五、结语
- 第十一章 事实认识错误
-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 二、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
- 三、抽象事实错误的处理
- 四、结语
-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 一、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具体分析
- 二、相互斗殴和挑拨防卫
- 三、偶然防卫
- 四、结语
- 第十三章 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 一、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 二、对生命的紧急避险
- 三、对自招危险的紧急避险
-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 五、结语
- 第十四章 被害人承诺
- 一、被害人承诺的类型和法理基础
- 二、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和法律效果
- 三、对有瑕疵的承诺的处理
- 四、推定承诺
- 五、结语
- 第十五章 未遂犯的处罚范围和成立条件
- 一、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 二、未遂犯的成立要件
- 三、结语
- 第十六章 未遂犯中的危险及其判断
- 一、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 二、未遂犯中的危险判断
- 三、结语
- 第十七章 共犯的本质
- 一、共犯本质的学说
- 二、行为共同说的妥当性
- 三、过失共同犯罪
- 四、片面共同犯罪
- 五、结语
- 第十八章 共犯的处罚根据
- 一、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说
- 二、引起说的内部对立
- 三、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应用
- 四、结语
- 第十九章 刑事和解
- 一、刑事和解的起源和背景
- 二、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和进展
- 三、刑事和解的理论蕴涵
- 四、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讨
- 五、结语
- 第二十章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
- 一、“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历史考察
- 二、我国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特征
- 三、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化
- 四、结语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