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_AZW3_MOBI_EPUB_前田雅英

内容节选

第二节 故意 1 总说 第38条第1款 没有犯罪的意思的行为,不处罚。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不在此限。 (1)处罚故意的原则 处罚故意 «刑法》第38条第1款规定,没有故意的行为不处罚 ( 处罚故意的原则 )。过失犯则是在有特别规定时,例外地予以处罚(第38条第1款但书)。 故意 是指 犯罪的意思 。换言之,是对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表象 (大塚第179页)。但是,并非没有完全地认识到全部的犯罪事实时,就不能认定故意非难。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了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哪些部分,就能够认定犯罪的意思?这是故意论的实质。这一问题即为,认定了怎样的主观上的情况时,就能够进行故意非难。 构成要件的故意 如果不考虑故意,就不能确定构成要件。即便是比较实行行为与结果来看,也不可否认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即不能以此来区分杀人罪、伤害致死罪与过失致死罪。另外,应当将刑事诉讼法上的 构成犯罪的事实 理解为对应于构成要件。至少在实务中,故意是构成要件要素 (→第35页)。 误以为是正当防卫,于是怀着杀意反击对方,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急迫不正的侵害时( 假想防卫 ),不成立作为故意犯的杀人罪;但如果是由于过失产生误认,则会成立过失致死罪(→第318页)。并非“认定了构成要件的故意时,就不能成立过失犯”(→第156页)。 责任主义与故意 考虑故意的内容时,首先,责任主义要求“对达到非难可能程度的事实具有认识”。从国民的规范意识来看,必须存在着这样的主观上的情况,即能够对其施加非难,以适应于对故意犯所科处的重的刑罚效果。所以,在我国的“故意”这一词语如今所具有的语义之外,还要以我国刑事司法实务的现状为基础进行判断,将 对于犯罪事实 —— 一般人能从中获得该罪的违法性的意识 —— 的认识 ,作为奠定故意非难基础的主观上的情况。实务中常常使用的, 达到了能够直面该罪中的规范的程度的认识 ,也是同样的意思。 藤木博士认为,“之所以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在故意责任中是必要的,其意义在于,如果有了该认识, 通常能够从中直接唤起违法性的意识 , 形成反对动机 。对犯罪事实的认识中所说的‘事实’,意味着这样一种事实,即通常可以期待着从对其的认识中直接唤起违法性的意识,形成反对动机,并打消行为的念头”(藤木第217页)。可以说,对故意的这种理解近似于判例中的故意概念。 对能够从中意识到违法性的事实的认识 实际上,如果存在“......

  1. 信息
  2. 中译本序
  3. 致中国读者
  4. 序言
  5. 略缩语表
  6. 序章 刑罚与犯罪的基本思考方法
  7. 1 犯罪与刑法
  8. (1)犯罪、刑罚与刑法
  9. (2)刑法(刑罚)的作用
  10. (3)刑罚论——报应刑与目的刑
  11. 2 刑法学的谱系
  12. (1)近代西欧关于刑罚与犯罪的思考方法
  13. (2)日本刑法学的脉络
  14. (3)现代的刑法理论
  15. 第一章 犯罪论的基本构造
  16. 1 犯罪论体系
  17. (1)该当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的行为
  18. (2)犯罪论的机能
  19. 2 对构成要件的理解
  20. (1)形式的构成要件概念与实质的构成要件概念
  21. (2)构成要件的作用
  22. 3 违法性的思考方法
  23. (1)违法论的发展
  24. (2)客观的违法性
  25. (3)可罚的违法性
  26. (4)违法性的具体判断
  27. 4 责任要素与构成要件
  28. (1)责任主义
  29. (2)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30. 5 构成要件与阻却事由
  31. 第二章 客观的构成要件
  32. 第一节 客观的构成要件的构造
  33. 1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
  34. 2 客观的构成要件的要素
  35. (1)结果与实行行为
  36. (2)主体
  37. (3)客体
  38. 第二节 构成要件解释与罪刑法定主义
  39. 1 罪刑法定主义
  40. (1)两个原理
  41. (2)明确性理论
  42. (3)法律主义
  43. 2 禁止事后法——刑法的时间效力
  44. (1)刑罚的变更
  45. (2)刑罚的废止
  46. 3 实质的构成要件解释——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化
  47. (1)处罚规定的实质性考虑
  48. (2)类推解释的禁止与实质的构成要件解释
  49. (3)日本刑法解释的特色
  50. 4 刑法的效力
  51. (1)刑法的地域效力
  52. (2)刑法的对人效力
  53. 第三节 结果
  54. 1 构成要件中的结果
  55. (1)结果与危险性
  56. (2)结果与实行行为
  57. 2 值得处罚的结果与轻微性
  58. (1)轻微的结果与危险性
  59. (2)被害人的同意、承诺与构成要件该当性
  60. 第四节 实行行为
  61. 1 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62. (1)裸的行为论
  63. (2)实行行为概念的重要性
  64. 2 实行行为性的具体判断
  65. (1)实行行为与故意
  66. (2)实行行为的开始
  67. 3 间接正犯
  68. (1)工具性
  69. (2)利用犯罪行为
  70. 第五节 不作为犯
  71. 1 总说
  72. 2 不作为的实行行为
  73. (1)结果回避可能性与作为义务
  74. (2)作为义务的具体内容
  75. 第六节 未遂
  76. 1 未遂处罚
  77. (1)未遂犯
  78. (2)预备与阴谋
  79. 2 实行的着手
  80. (1)主观说与客观说
  81. (2)主观方面的考虑
  82. (3)间接正犯的着手时期
  83. 3 不能犯
  84. (1)不能犯的含义
  85. (2)不能犯的学说
  86. (3)判例
  87. 4 中止犯
  88. (1)中止犯的含义
  89. (2)“依自己的意思”——自动性
  90. (3)犯罪的中止与防止结果发生的努力
  91. (4)预备与中止犯
  92. 第七节 因果关系
  93. 1 客观上的归责——因果关系
  94.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含义
  95. (2)条件关系
  96. 2 因果关系的理论
  97. (1)条件说
  98. (2)相当因果关系说
  99. 3 判例中的因果关系论
  100. (1)从行为时的相当性到事后的综合判断
  101. (2)行为时存在特殊情况的类型
  102. (3)行为后的介入情况与实行行为的危险实现
  103. (4)介入第三人的行为
  104. (5)介入被害人的行为
  105. (6)介入行为人的行为与实行行为的一体性
  106. 第三章 主观的构成要件
  107. 第一节 责任主义
  108. (1)责任主义与道义责任论
  109. (2)国民的规范意识与非难可能性的内涵
  110. 第二节 故意
  111. 1 总说
  112. (1)处罚故意的原则
  113. (2)故意的种类
  114. 2 故意与违法性的意识
  115. (1)故意与错误
  116. (2)违法性的意识与法律的错误
  117. (3)判例中的故意概念与违法性的意识
  118. 3 成立故意时必要的对事实的认识
  119. (1)对构成要件的认识
  120. (2)对意义的认识与违法性的意识
  121. (3)对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
  122. 4 具体的事实错误
  123. (1)对犯罪事实的认识与事实的错误
  124. (2)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
  125. (3)因果关系的错误
  126. 5抽象的事实错误
  127. (1)抽象的事实错误的含义
  128. (2)法定符合说
  129. (3)故意犯的成立范围
  130. 第三节 过失
  131. 1 对过失犯的理解的变迁
  132. (1)传统的过失论
  133. (2)过失论的发展
  134. 2过失犯的客观的构成要件
  135. (1)过失犯的构成要件
  136. (2)过失犯的实行行为
  137. (3)信赖原则
  138. (4)监督过失
  139. (5)过失犯的因果关系
  140. 3 作为责任要素的过失
  141. (1)预见可能性
  142. (2)预见可能性的对象
  143. (3)预见可能性的程度
  144. 第四章 违法阻却事由
  145. 第一节 正当化的基本原理
  146. (1)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违法阻却事由
  147. (2)实质的违法阻却判断的构造
  148. (3)可罚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149. 第二节 正当业务行为
  150. 1 法令行为
  151. 2 业务行为
  152. (1)治疗(医疗)行为
  153. (2)运动行为
  154. (3)采访活动
  155. 3 其他的正当行为
  156. (1)被害人的同意
  157. (2)推定的同意
  158. (3)安乐死
  159. 第三节 正当防卫
  160. 1 总说
  161. 2 急迫性
  162. (1)含义
  163. (2)对侵害的预见与急迫性
  164. (3)积极的加害意思与急迫性
  165. (4)自招侵害
  166. 3 不正的侵害
  167. (1)“不正”的含义
  168. (2)对物防卫
  169. 4 为了防卫的行为
  170. (1)防卫行为的类型性
  171. (2)防卫行为及其个数
  172. (3)防卫意思的内容
  173. 5 不得已而实施的行为
  174. (1)相当性
  175. (2)防卫过当
  176. 6 盗犯等防止法与正当防卫
  177. 第四节 紧急避险
  178. 1 紧急避险的含义
  179. 2 紧急避险的要件
  180. (1)现实的危难与法益的权衡
  181. (2)补充性
  182. 第五节 过失犯的违法阻却事由
  183. 第五章 责任阻却事由
  184. 第一节 责任的阻却
  185. 期待可能性
  186. 第二节 责任能力
  187. 1 无责任能力、限制责任能力
  188. (1)责任能力的含义
  189. (2)责任能力与精神医学
  190. (3)心神丧失、心神耗弱
  191. (4)刑事未成年
  192. 2 责任能力的存在时期——原因中自由行为的理论
  193. (1)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的同时存在
  194. (2)“同时存在的原则”的修改
  195. (3)限制责任能力的情形
  196.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的错误
  197. 1 假想防卫(避险)
  198. 2 假想防卫(避险)过当
  199. (1)假想与过当——故意犯的成否
  200. (2)第36条第2款的适用
  201. 第六章 共犯
  202. 第一节 共犯与正犯
  203. 1 共犯处罚的含义
  204. (1)正犯与共犯
  205. (2)正犯与共犯的区别
  206. (3)共犯、共同正犯的处罚根据
  207. 2 共同正犯的原理与共犯的原理
  208. (1)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
  209. (2)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210. (3)要素从属性与共同的射程
  211. 3 共犯与身份
  212. (1)身份的含义
  213. (2)第65条第1款与第2款的关系
  214. (3)第65条第1款的解释
  215. (4)第65条第2款的解释
  216. 第二节 共同正犯
  217. 1 共同正犯的基本构造
  218. (1)部分行为全部责任
  219. (2)共同实行与意思联络
  220. (3)行为共同与犯罪共同
  221. (4)共同正犯与正当化事由
  222. (5)共同正犯的过剩与共同的射程
  223. 2 共谋共同正犯
  224. (1)判例理论与学说
  225. (2)共谋共同正犯的要件
  226. 3 承继的共同正犯
  227. (1)承继的共同正犯的含义
  228. (2)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
  229. 4 共同正犯的脱离
  230. (1)从共同关系中的脱离、共犯关系的消解
  231. (2)共犯与中止
  232. 5 不作为与共同正犯
  233. (1)不作为与共犯
  234. (2)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235. 6 过失的共同正犯
  236. (1)学说的对立
  237. (2)共同过失
  238. 第三节 狭义的共犯
  239. 1 教唆犯
  240. (1)教唆的含义
  241. (2)教唆的故意与未遂的教唆
  242. (3)教唆与错误
  243. 2 帮助
  244. (1)帮助的类型性
  245. (2)帮助的因果性
  246. (3)不作为与帮助
  247. (4)共同正犯与帮助的区别
  248. 第七章 罪数
  249. 1 罪数论的含义
  250. 2 一罪——单纯的一罪与评价上的一罪
  251. (1)单纯的一罪
  252. (2)法条竞合
  253. (3)包括的一罪
  254. 3 科刑上的一罪
  255. (1)科刑上的一罪的处断
  256. (2)想象竞合(一行为数法)
  257. (3)牵连犯
  258. 4 并合罪
  259. 第八章 刑罚论
  260. 1 现在的刑罚
  261. 2 刑罚的适用
  262. (1)刑罚的量定
  263. (2)缓刑
  264. 3 刑罚的执行
  265. (1)死刑
  266. (2)自由刑
  267. (3)财产刑
  268. (4)刑罚权的消灭
  269. 事项索引(含人名、法令)
  270. 判例索引
  271.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