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良刑法学:共同犯罪论(第三版)_AZW3_MOBI_EPUB_陈兴良

内容节选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定罪与数额 一、理论现状 如前所述,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都贯彻了马克思关于以价值作为侵犯财产罪的惩罚尺度的思想,强调数额在经济犯罪的定罪中的作用。在单独犯罪中,应以其非法所得的数额作为定罪的依据,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根据什么数额定罪,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下述五种观点: (一)分赃数额说 分赃数额说主张,各共同犯罪人只对自己实际分得赃物的数额承担刑事责任。例如有人指出:“一般共同犯罪,原则上应以个人非法所得的数额作为处罚的基础,同时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予以量刑。但是,对于集团犯罪的首犯,则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总额处罚。” 根据这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应当根据共同犯罪人各自分赃的数额确定其适用的刑法条款,然后按照个人参与犯罪的情况和分赃数额以及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其他情节,进行全面分析,依法对各共同犯罪人处罚。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在于:首先,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数额,是指非法占有财物的数额,也就是分赃的数额。其次,以共同犯罪人各自分赃所得数额作为量刑标准,符合罪责自负的原则。 (二)参与数额说 参与数额说主张,各共同犯罪人应对本人实际参与的经济犯罪数额承担刑事责任。例如有人指出:“每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对于自己参与实施的盗窃行为,共同犯罪人主观上有共同的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的行为,他理应对这些行为负责。可见,以参与盗窃财物的数额作为各共犯承担责任的主要依据,是由共同犯罪的特点决定的。” 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参与数额说符合共同犯罪理论。第二,参与数额说没有违背罪责自负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第三,参与数额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犯罪总额说 犯罪总额说主张,以共同犯罪的财物总额作为确定各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标准。例如有人指出:“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所有共犯都应对他们造成的公共财产损失的总额负责,而不应搞所谓的‘分别负责’。当然,在决定各个犯罪成员的处罚时,应根据各人所起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以及认罪态度好坏等加以区别对待。但是这种区别只能建立在他们对共同犯罪结果负责的基础之上,否则,共同犯罪和单个人犯罪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四)分担数额说 分担数额说主张,各共同犯罪人应对本人“应当分担”的数额负责。至于如何确定各共同犯罪人“应当分担”的数额,应采用......

  1. 信息
  2. 总序
  3. 第三版出版说明
  4. 第二版出版说明
  5. 前 言
  6. 上篇 总论
  7. 导 论
  8.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共同犯罪
  9. 第二节 外国历史上的共同犯罪
  10. 第一章 共同犯罪概说
  11.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性质
  12.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范围
  13.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构成
  14. 第二章 共同犯罪行为
  15. 第一节 概 述
  16. 第二节 分 述
  17. 第三章 共同犯罪故意
  18. 第一节 概 述
  19. 第二节 分 述
  20. 第四章 共同犯罪形式
  21. 第一节 概 述
  22. 第二节 法理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23. 第三节 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24. 第四节 团伙犯罪
  25. 第五章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26. 第一节 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比较研究
  27. 第二节 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28. 第六章 主 犯
  29. 第一节 主犯的概念
  30. 第二节 主犯的认定
  31. 第三节 主犯的处罚
  32. 第七章 从 犯
  33. 第一节 从犯的概念
  34. 第二节 从犯的认定
  35. 第三节 从犯的处罚
  36. 第八章 胁从犯
  37. 第一节 胁从犯的概念
  38. 第二节 胁从犯的认定
  39. 第三节 胁从犯的处罚
  40. 第九章 教唆犯
  41. 第一节 教唆犯的概念
  42. 第二节 教唆犯与传授犯罪方法罪
  43. 第三节 教唆犯的处罚
  44. 下篇 各论
  45. 第十章 共同犯罪与因果关系
  46. 第一节 概 述
  47.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定罪与因果关系
  48.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量刑与因果关系
  49. 第十一 章 共同犯罪与数额
  50. 第一节 概 述
  51.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定罪与数额
  52.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量刑与数额
  53.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与法人
  54. 第一节 概 述
  55. 第二节 法人共同犯罪
  56. 第三节 共同法人犯罪
  57. 第四节 法人与自然人的共同犯罪
  58. 第十三章 共同犯罪与身份
  59. 第一节 概 述
  60.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定罪与身份
  61.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量刑与身份
  62. 第十四章 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
  63. 第一节 共同犯罪与法律认识上的错误
  64.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与事实认识上的错误
  65. 第三节 共同犯罪与实行过限
  66. 第十五章 共同犯罪与犯罪停顿状态
  67. 第一节 共同犯罪与犯罪预备
  68.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与犯罪未遂
  69. 第三节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
  70. 第十六章 共同犯罪与一罪数罪
  71. 第一节 共同实行犯与一罪数罪
  72. 第二节 组织犯与一罪数罪
  73. 第三节 教唆犯与一罪数罪
  74. 第四节 帮助犯与一罪数罪
  75.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竞合
  76. 第十七章 共同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
  77. 第一节 共同过失犯罪的性质
  78. 第二节 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
  79. 第三节 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
  80. 第十八章 共同犯罪与连累犯
  81. 第一节 连累犯的嬗变
  82. 第二节 连累犯的概念
  83. 第三节 连累犯的种类
  84. 第十九章 共同犯罪与间接正犯
  85.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概念
  86. 第二节 间接正犯的形式
  87. 第三节 间接正犯的认定
  88. 第四节 间接正犯的处罚
  89. 第二十章 共同犯罪与刑事诉讼
  90. 第一节 共同犯罪与管辖
  91.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与证据
  92. 第三节 共同犯罪与程序
  93. 结束语 共同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和展望
  94. 第一节 共同犯罪立法的完善
  95. 第二节 共同犯罪司法的健全
  96. 第三节 共同犯罪理论的发展
  97. 附录一 晚近刑事立法中的共同犯罪现象及其评释
  98. 附录二 历史的误读与逻辑的误导———评关于共同犯罪的修订
  99. 附录三 设定性教唆:一种教唆类型的证成
  100. 附录四 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
  101. 附录五 共犯论:二元制与单一制的比较
  102. 附录六 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
  103. 主要参考书目
  104. 索 引
  10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