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良刑法学:刑法哲学(第六版)_AZW3_MOBI_EPUB_陈兴良

内容节选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一般预防的实现,是一个较之个别预防的实现更为复杂的问题。关于一般预防的目的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问题,在苏俄刑法学界存在不同观点。B.H.库德里亚夫采夫等人认为,制止不安分守己分子实施犯罪乃是刑事法律和整个刑事立法的目的。B.C.特拉赫捷洛夫则相反,认为一般预防只是判处刑罚和服刑这一事实本身,而不能把颁布刑事法律的作用也加入进去。还有些学者则认为,刑事立法一般预防的目的,既可通过颁布法律,也可通过对所实施的犯罪适用刑罚来达到。 我认为,一般预防的实现和个别预防的实现一样,有赖于整个刑事法律活动的开展,并且贯穿于刑事法律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刑事立法、定罪量刑和刑罚执行对于一般预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对于一般预防来说,刑事立法本身的作用比较大。因为颁布某一刑事法律,宣告某些行为为犯罪并处以一定的刑罚处罚,这就是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的一种警告。当然,对于已然的犯罪人绳之以法,是以更为直观的现实来说明以身试法者的下场,因而其警戒意义也更为直接与具体。一般预防以防止一般人犯罪为目标,其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初犯率来衡量。某一特定社区内的初犯率,是指该社区内初犯数量和一般预防对象数量之间的百分比。这里的初犯数量是指第一次受刑罚处罚的犯罪(用a′表示),一般预防对象数量是指从本社区内总人口(用Ⅰ表示)中减去该社区内的个别预防量(用b′表示)和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的人(用c′表示,包括未满14周岁的人和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那么初犯率(用N′表示)可用公式表示如下:N′=[a′/(Ⅰ-b′-c′)] × 10 000。 因此,实现一般预防,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初犯率。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 所谓刑罚必然,是指只要发生了犯罪必然受到刑罚处罚,任何人都难以逃脱法网。刑罚必然对于一般预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知法欲犯者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侥幸心理。在犯罪心理学中,侥幸心理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冒险的投机心理。行为人在认识上,即使认为不一定成功,也决心要付诸实施。在犯罪以前,侥幸心理表现得十分明显。许多案犯在犯罪心理形成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一方面惧怕失败,另一方面又自我安慰。犯罪的侥幸心理会随着作案成功而增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侥幸心理是支配犯罪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心理。而破除侥幸心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刑罚必然,建立起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对此,贝卡里亚与费尔巴......

  1. 信息
  2. 总序
  3. 出版说明
  4. 第五版前言
  5. 第四版前言
  6. 第三版前言
  7. 第二版前言
  8. 重印前言
  9. 初版前言
  10. 导论
  1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12.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13.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14. 第一章 主观恶性
  15.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16. 第二节 心理事实
  17. 第三节 规范评价
  18.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19. 第二章 客观危害
  20.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21. 第二节 行为事实
  22. 第三节 价值评判
  23.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24. 第三章 再犯可能
  25.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26.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27.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28. 第四章 初犯可能
  29.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30.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31.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32.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33.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34.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35.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36. 第六章 故意犯罪
  37.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38.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39.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40.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41. 第七章 过失犯罪
  42.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43.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44.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45.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46.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
  47. 第八章 作为犯罪
  48.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49.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50.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51.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52.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53.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54.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55.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56.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57.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58.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59.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60.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61.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
  62.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
  63.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
  64.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
  65.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
  66.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
  67.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
  68.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
  69.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
  70.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
  71.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
  72.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
  73.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
  74.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
  75.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
  76.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
  77.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78.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
  79.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
  80.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
  81.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
  82.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
  83. 第十六章 生命刑
  84.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
  85.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
  86.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
  87.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
  88.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89. 第十七章 自由刑
  90.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
  91.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
  92.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
  93.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
  94.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95. 第十八章 财产刑
  96.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
  97.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
  98.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
  99.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
  100.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101. 第十九章 资格刑
  102.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
  103.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
  104.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
  105.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
  106.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107. 第二十章 保安刑
  108.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109.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110.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
  111.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
  112.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
  113.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114.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
  115.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
  116.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
  117.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
  118.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
  119.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
  120.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121.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122.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
  123.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
  124.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125.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
  126.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
  127.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
  128.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
  129.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
  130.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
  131.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
  132.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
  133.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
  134.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
  135.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136.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
  137.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
  138.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
  139.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
  140.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
  141.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
  142.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
  143.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
  144.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
  145.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
  146.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
  147. 第一节 概 述
  148.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
  149.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
  150.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
  151.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
  152.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
  153. 结束语
  154. 附录 参引书目
  15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