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论大萧条(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经典作品,如何理解和避免经济危机与萧条,如何制定措施走出经济衰退,重返繁荣?罗伯特·席勒、巴曙松、黄益平、香帅、徐远推荐)_AZW3_MOBI_EPUB_本·伯南克

内容节选

第二章 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1] 1930—1933年,美国金融体系出现了历史上最困难、最混乱的情况。1933年3月,银行体系和其他许多金融中介市场已经瘫痪,银行倒闭浪潮席卷全美,经济已经崩溃。企业违约率和破产率越来越高,除了美国联邦政府,其他借款人都深受其苦。 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银行倒闭与宏观经济不景气同步发生。[2]值得注意的是,1929—1930年衰退发生后[3],美国经济曾一度有复苏迹象,但1930年11—12月第一次银行危机爆发后,经济复苏戛然而止,1931年年中时又爆发了银行大恐慌,从而再一次引发了经济衰退。1933年3月,许多银行宣布“放假”、停止营业,此时美国经济已经触底,金融体系全线崩溃。此后,一直到1933—1935年,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才逐步恢复和重建了金融体系,经济也终于缓慢地从大萧条中复苏。 为什么银行倒闭与宏观经济不景气同步发生?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银行倒闭是金融系统对总产出下降的反应。但事实是,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导致产出下降。还有很多因素与美国产出下滑毫无关系,却也导致了金融恐慌,很多经济学家都详尽地论述了这些情况,详见本文第四节。 关于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导致产出下降,在所有相关研究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解释最有说服力。他们重点研究了银行出现困境的情况,明确指出银行出现困境会从两个方面加剧经济紧缩:一是减少银行股东的财富,二是导致货币供给量迅速下降,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有力地支持了货币主义观点。然而,这还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30年代金融部门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比如,尚无一个可以解释长期非中性、说明货币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理论。此外,这一时期货币供给减少的数量不足以对随后发生的产出下降产生重大影响(详见本文第四节)。 本文以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影响产出的其他可能途径。这里的金融危机包括债务人破产、银行倒闭、其他债权人破产等情况。研究的前提是,由于金融债权市场不完善,需要通过金融中介提供做市和重要信息收集等金融服务来联系借款人和贷款人。1930—1933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混乱状况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部门提供中介服务的效率。中介服务的实际成本大大增加,家庭、农民和小企业等借款人发现贷款难、贷款贵。信贷紧缩对总需求造成了巨大影响,最终把1929—1930年这场虽然较为严重但并非史无前例的经济衰退演......

  1. 扉页
  2. 目录
  3. 推荐序1 穿越历史的启发
  4. 推荐序2 不浪费一场危机
  5. 推荐序3 行动的勇气
  6. 译者序
  7. 前言
  8. 第一部分 综述
    1. 第一章 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比较分析方法
  9. 第二部分 货币与金融市场
    1. 第二章 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
    2. 第三章 关于大萧条时期金本位制、通货紧缩与金融危机的国际比较
    3. 第四章 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紧缩:简单比率分析
  10.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
    1.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性行为:二战前和二战后的比较
    2. 第六章 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每周工作时长和收入:对8个制造行业的分析
    3. 第七章 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通货膨胀和工资情况以及对欧洲的启示
    4. 第八章 顺周期劳动生产率和相关经济周期理论: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制造行业的一些证据
    5. 第九章 大萧条时期的名义工资黏性与总供给
  1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