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作品集(套装6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_AZW3_MOBI_EPUB_柏拉图
内容节选
《苏格拉底的申辩》提要 《申辩》或《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辩护》分为三部分:第一,真正所谓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陈辞;第三,最后之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第一部分,首先声明:用世俗谈话口吻,不加修饰;一向敌视修辞,不懂修辞,只知事实真相;不以辞令掩盖自己的性格。然后把原告们分成两批。第一批是无名氏的——大众意见。世人从早年起就听说他是诱惑青年的,都看过阿里司徒放内士的喜剧《云》对他的嘲弄。第二批是公开的,他们只是前一批的代言人。两批所告发的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批说,苏格拉底是作恶和好奇的人,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以此传授他人。第二批说,苏格拉底是作恶和蛊惑青年的人,不信国教的神,引进新神,后一批的话是实际公诉中的话。前一批的话,大众意见的概括,也成了同样的法律程式。 答辩从澄清混乱的误会下手。喜剧家的表演、大众的意见,都把他混同于自然界学问之师和智者们。这是错误的。……他不是这两类人之一。对自然哲学,他毫无所知;并非藐视这种探讨,事实是对这种探讨完全外行,在这方面从来不曾发过一句言论。另一误会是,他传授学问取酬;他没有东西可传授。他称赞叶卫偌士能以五个命那的廉价传授道德。这里,潜滋着麻醉群众听闻之嘲谑的惯技。 他进而说明得此恶名的原因。恶名起于他承担了一个特派的使命。虔敬的海勒丰曾到带勒弗伊去求谶,问:可有人智过于苏格拉底?谶语答曰:无也。这究竟什么意思,无所知而仅知其无所知者会被谶语宣称为最智的人?凝想着谶语,他下决心去寻智过于己者以反驳之。他先访政客,再访诗家,再访艺人,恒得同样结果:他们或是无所知,或是所知莫能过于他自己;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小优点远被其自负抵消干净。他无所知,而自知其无所知;他们无所知或所知者微,却幻想无所不知。如此,他一生承担着侦察人间伪装智慧的使命;这个职业吸引着他,使他脱离了公、私事务。富裕的青年以此为消遣,有趣的消遣。于是结了不共戴天之仇;知识的业师对他报复,丑诋他为蛊惑青年的恶棍,并重复陈套的谰言,如智者、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对所有哲学家莫须有的现成的讼词。 对付第二批原告,他质问在场的迈雷托士:“他若是蛊惑青年者,那么谁是使青年进德修业的人?”“随地人人都是。”这是多么谬妄,这和事例的比拟多么不相容!他既不得不与国人相处,却使国人变成坏人,这也是多么不可想象的。这必然不是有意的;无意的,就只能受迈雷托士......
- 总目录
- 理想国
- 封面
- 目录
- 插页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
- 译者引言
-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第十卷
- 索引
- 人名地名索引之一
- 人名地名索引之二
- 本书版本简目
-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 封面
- 目录
- 游叙弗伦
- 译者序
- 《游叙弗伦》提要
- 游叙弗伦——论虔敬
- 译后话
- 苏格拉底的申辩
- 《苏格拉底的申辩》提要
- 苏格拉底的申辩
- 译后话
- 克力同
- 译者序
- 《克力同》提要
- 克力同〔或论义务——关于伦理的〕
- 译后话
- 译名对照表
- 柏拉图生平和著作年表
- 智者
- 封面
- 目录
- 译者前言
- 智者
- 译名对照表
- 泰阿泰德
- 封面
- 目录
- 译 者 前 言
- 泰 阿 泰 德
- 斐德若篇
- 封面
- 目录
- 斐德若篇
- 附录:《斐德若篇》题解
- 卡尔弥德篇 枚农篇
- 封面
- 目录
- 卡尔弥德篇
- 枚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