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 (中华书局)_AZW3_MOBI_EPUB_郗文倩
内容节选
野菜与救荒 每年三、五月是挖野菜的好季节,此时野菜鲜美肥嫩,若赶上一场春雨,野菜褪去灰头土脸,就更诱人了。此时,提篮挎镰,携妻带子,林间旷野,暖阳和风,着实心满意足,篮子是否装满倒是其次的。荠菜、蒲公英、马齿苋、青蒿、枸杞头、马兰头、蒌蒿……采了回去,焯水凉拌、蒜蓉清炒、细切做馅,简单的做法就能将春日搬上餐桌,怎么也要多下几箸吧。 挖野菜,为果腹,也是过节 一种活动能带来心意的满足,就容易让人乐此不疲,也很容易成了节日,春日踏青采野菜也是如此,故从唐代起,就把农历二月二定为挑菜节。挑菜,也叫拾菜,其实就是挖野菜。 白居易有诗《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青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此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乐其间,流赏春光。青年们着青衫、骑细马,在津头堤岸徐徐前行,游赏谈笑,田野中的“草芽菜甲”反倒成了点缀了。 假如遇雨,就扫兴了,宋代张耒有诗名曰《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中感叹“佳节泥深人未行”,着实郁闷呢。 不过,虽然五谷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所重,但年景歉收时,野菜对于大多数人就不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更多还是为了果腹。青黄不接时,要以野菜充饥,若遇灾荒,更得靠此活命了。甚至正常年景,吃糠咽菜也是平民百姓的常态,不是神农氏,也尝遍百草。所以,代代手传口授,就积累了大量有关野菜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历代农书都间有涉及救荒植物的内容,只是记录较零散,反倒是医书对野菜记录的多些,但其重心又仅放在医药价值,直到明代,才开始把野菜作为天然食物资源加以考录研究。人们记其特性、产地、异名、可食部位、吃法、滋味和药性等,配上图录,形成一套野菜名物辨析的方法。 清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禁苑种谷》。图中人物为曹太后,宋仁宗皇后。其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中种谷养蚕。 朱橚的仁心 朱橚《救荒本草》开风气之先。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曾被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藩地就在河南开封。河南地区自古灾害多发,黄河决堤引发水灾,加之旱灾、蝗灾,民不聊生。朱橚性宽厚,凡利民之事,莫不关注留意。他感慨植物之生于天地间,各有所用,但因不见诸载籍,虽老农老圃亦不能尽识,如此,天地造化给人们的馈赠,却只有牛羊鹿豕得以享用,实在是可惜。于是他搜购可食野菜四百余种,专门找了个园子集中栽种。自己每日亲自查看研究,观察植物们的生长、开花、结籽。他还聘请画工逐一绘图,将“花实根干皮叶之可......
- 书名页
- 页
- 作者简介
- 序 传统的细节和脉络
- 目录
- 饮食
- 饮食小道
- 味道的通感
- 文吃与武吃
- 如鬼饮食
- 座次移转
- 鲜味的秘密
- 栈养:善乎?恶乎?
- 食素为心
- 秋补与食补
- 豆腐四兄弟
- 腌菜:小菜还是大菜?
- 服饰
- 华夏衣冠
- 发如韭,剪复生
- 首饰
- 脂粉
- 男角女羁
- 长袖善舞
- 葱绿配桃红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服妖
- 头巾
- 缠足
- 行旅
-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 出行宜忌
- 折柳涕泣
- 死亡也是出行
- 春游的巧立名目
- 途中遇虎
- 徒步与骑驴
- 负笈游学
- 何以多“客愁”?
- 题壁
- 接风洗尘
- 草木
- 春韭
- 香椿
- 野菜与救荒
- 豆话
- 瓜的命名
- 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
- 菘葵当家
- 松公与柏伯
- 毒草为药
- 梅的形神
- 蒿子的文艺范儿
- 节令
- 节气:大自然的脉搏
- 立春物候
- 寒食与改火
- 小满苦菜秀
- 端午人物
- 夏至消暑
- 中秋:嫦娥与蟾蜍
- 重阳与长寿
- 十月一,送寒衣
- 大雪小雪
- 腊八食粥
- 百戏
- 角抵为戏
- 幻术西来
- 鼠戏、蚁戏及其他
- 射者,男子之事
- 口技与隔壁戏
- 手技:弄丸与跳剑
- 蹴鞠为欢
- 斗鸡
- 走狗
- 傀儡戏,鬼也怕
- “浪”秧歌
- 歌谣
- 歌谣的产生
- 巫咒歌谣
- 徒歌
- “奔迸”的表情法
- 击壤歌
- 弹歌
- 沧浪歌
- 歌谣里的“秘密”
- 童谣的破译
- 《越人歌》
- 原版后记
- 新版后记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