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百年帝国启示录 德意志帝国全集_AZW3_MOBI_EPUB_汉斯·莫姆森英格里德·宗塔格

内容节选

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 ——德语总书库及其特殊背景 乌尔里克·格斯勒(Ulrike Geßler),詹妮弗·霍赫豪斯(Jenifer Hochhaus),克斯汀·施密特(Kerstin Schmidt) 在众多出版商和书商的倡议下,经萨克森州、莱比锡市以及位于莱比锡的德国书业联合会三方协议,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于1912年10月3日建立。作为德语书刊总书库,“该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书籍收藏任务,收集自1913年1月1日起在德国出版的德语和外语书刊以及在国外出版的德语书刊,而且负责编制书目并无偿提供查阅使用”[1]。鉴于德意志图书馆编辑和出版的各类德语要目,如1931年编制的“德国国家书目”,它已发展为国内著名以及世界知名的图书馆,渐渐显示出在德国图书馆中的特殊地位。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与1946年创建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国家图书馆及柏林德国国家音乐档案馆共同组成了“德国图书馆”,2006年更名为“德国国家图书馆”。“德意志图书馆现在官方名称为莱比锡德国国家图书馆,以1350万件馆藏量成为德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最大馆所。”[2] 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在东德图书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去东德图书馆体系的特点是划分为“综合学术与专业学术图书馆”及“国家普教图书馆”。[3]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与柏林国家图书馆都属于综合学术图书馆,由于书籍涉及学科广泛也被称为“全能型图书馆”,这两所重要的学术图书馆辐射区域广泛,覆盖了所有学科,尤其服务于科研与教育。因为收藏着众多包括1913~1945年出版的各种书籍的唯一样书,德意志图书馆还对东德的科学与实践具有着特殊意义。 柏林国家图书馆和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在东德时期占据重要地位,二者以分工的形式实现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其中重点在于负责完整保藏国家文献、制定国家书目以及提供相关信息咨询。两个图书馆的分工与界定是这样的,与德意志图书馆相反,柏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出版物是完全因其学术价值而购进的,也就是不限国家、语言和图书类型。[4]除此之外馆藏量也不同,至1987年12月31日柏林国家图书馆总馆藏量为500万件,而同一时间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为8336061件。[5] 德意志图书馆隶属并直接由政府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部指导,1967~1970年部长为恩斯特-尤阿西姆·吉斯曼(Ernst-Joachim......

  1. 铁幕欧洲之新生
    1. 封面
    2. 前折页
    3. 文前辅文
    4. 书名页
    5. 目录
    6. 当下欧洲!
      1. 当下欧洲!关于蚂蚁商人、廉价航空公司和其他欧洲人
      2. 给欧洲航线颁发查理曼奖!
      3. 测量:一位昨日欧洲人的观察
      4. 欧洲地缘
      5. 欧洲城市穷途末路了吗?
    7. 德国的D大调发声练习
      1. 我们需要一座德国统一纪念碑吗?
      2. 德国的D大调发声练习
      3. 马利恩邦的另一侧或个人经历的冷战
      4. 德国国歌那些事
      5. 一个展览会上的图片:转型时期博物馆的宣传小册子
    8. 俄罗斯空间
      1. 输家?苏联解体20年后的亲俄派和俄罗斯知音
      2. “俄罗斯空间”:空间掌控和空间拓展作为俄罗斯历史书写中的问题
      3. 俄罗斯空间作为俄罗斯文化的固定形象
      4. 俄罗斯的第二次现代化
      5. 世纪之作——《路标》(1909~2009)
    9. 欧洲的新叙事
      1. 经验的不对称性,回忆的不对称性
      2. 消失的地貌:欧洲经验与德国经验
      3. 什么叫作再现消失的地貌?
      4. 一地双名:克莱绍/克日舒瓦
      5. 同时叙事或者历史叙事性的局限
    10. 译后记
    11. 后折页
    12. 封底
  2.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全2册)
    1. 封面
    2. 前折页
    3. 书名页
    4. 目录
    5. 第一部分 废墟时代
      1. 第1章 第三帝国的末日
      2. 第2章 盟国占领德国
      3. 第3章 与纳粹主义清算
      4. 第4章 黑暗中的德国
      5. 第5章 民主的复苏
      6. 第6章 积极的建设者
      7. 第7章 文化的回归
    6. 第二部分 分裂的德国
      1. 第8章 两个德国的产生
      2. 第9章 巨大的中心国家
      3. 第10章 知识分子的荣耀与苦难
      4. 第11章 西德文化生活的二分法
    7. 第三部分 变革的时代
      1. 第12章 现代化与反抗
      2. 第13章 西德的文化革命
      3. 第14章 东德的配合与阻力
      4. 第15章 浮冰和暖流之间
      5. 第16章 多元的魔力
      6. 第17章 后现代
    8. 第四部分 德国统一
      1. 第18章 狂喜和身份危机
      2. 第19章 文化的疑难杂症
      3. 第20章 政治疆域的模糊
    9. 参考文献
    10. 人名索引
    11. 索引
    12. 图片说明
    13. 译后记
    14. 后折页
    15. 封底
  3.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
    1. 封面
    2. 前折页
    3. 文前辅文
    4. 书名页
    5. 目录
    6. 在专制下读书
    7. 迷宫与窗户
      1. 大墙后迷宫中的读者
      2. 东德社会公众与秘密使用媒介
      3. 脑袋中的保险柜
      4. 秘密阅读与颠覆性写作
      5. “我们从未偷偷做过什么,我们就那么做了”
      6. “根据‘斜线战术’排兵布阵”
    8. 经审查的审查官与顽强反抗的读者
      1. 海关审查官
      2. 向西行,向东行
      3. 为阶级斗争参与秘密阅读
      4. 关于私自偷带图书的各种回忆
      5. 外婆的卡尔·麦
    9. 冷战与低俗之作
      1. 检查站的煽动性刊物
      2. 秘密读者
      3. 库斯勒、奥威尔与《真相》
      4. 一种“现象”被揭穿
      5. “低俗之作”令人身不由己
      6. “建议死刑”
    10. 毒草柜与守夜人
      1. 摘自一名图书管理员的生活传记
      2. 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毒草柜
      3. 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
      4. 我爱德意志图书馆
      5. 隐喻中穿行
      6. “他们还是半信半疑”
      7. “图书筛除”
      8. 经批准方可读书
    11. 图书展览与图书盗窃
      1. 大千世界馥郁芬芳
      2. 带着图书和文稿穿越边境
      3. 向两个方向穿越边境
      4. 西德图书之于东德作家
    12. 宗教读者群体
      1. “成袋成袋地上缴图书”
      2. “仅供教会内部公务使用”
      3. 国家安全部为何秘密阅读《守望台》?
      4. “教会重视独立”
    13. 政治读者群体
      1. 未能赶上的追赶?
      2. 鲁道夫·巴赫罗的作品与接受
      3. “另辟蹊径的写作之路”
      4. 无审查
      5. “他们那么多自由刊物令我们自愧不如”
      6. 萨密兹达—文学—现代性
    14. 一书难求
      1. 卡尔·麦——秘密读物与极端事件
      2. 科幻小说与唱片
    15. 编辑致辞
    16. 编者及作者简介
    17. 后折页
    18. 封底
  4. 希特勒与20世纪德国
    1. 封面
    2. 前折页
    3. 文前辅文
    4. 书名页
    5. 前言
    6. 目录
    7. 第一部分 从魏玛到第三帝国
      1. 第1章 从魏玛共和国到国家社会主义元首国家
      2. 第2章 1918年11月9日:首个德意志共和国的机遇与失败
      3. 第3章 1948/1949年议会委员会建立民主国家时从魏玛共和国吸取的教训
      4. 第4章 国家社会主义攫取权力:革命还是反革命
    8. 第二部分 希特勒的崛起与权力垄断
      1. 第5章 阿道夫·希特勒与1919年至1933年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崛起
      2. 第6章 法西斯政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3. 第7章 希特勒和政治的毁灭
      4. 第8章 双重人格: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早期对希特勒的诠释
      5. 第9章 希特勒、德国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6. 第10章 民众共同体的神话——资产阶级国家的瓦解
    9. 第三部分 第三帝国的危机和崩溃
      1. 第11章 国家社会主义暴力体系中道德层面的缺失
      2. 第12章 第三帝国的瓦解
      3. 第13章 走向“最终解决”的转折点:国家社会主义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
    10. 第四部分 第三帝国的抵抗运动
      1. 第14章 德国抵抗希特勒运动——总结
      2. 第15章 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伯爵和德国抵抗希特勒的反对派
      3. 第16章 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德勒在1944年“七二〇”运动中的地位
      4. 第17章 德国抵抗希特勒运动计划中德国和欧洲的未来
      5. 第18章 “克莱骚圈”的外交设想
      6. 第19章 “红色乐团”和德国抵抗运动
      7. 第20章 汉斯·罗特费尔斯:连接不同时期的历史学家
    11. 感谢
    12. 人名译名对照表
    13. 后折页
    14. 封底
  5. 自由的权利
    1. 封面
    2. 前折页
    3. 书名页
    4. 目录
    5. 中文版前言
    6. 前言
    7. 导论 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8. 第一篇 对历史的回顾:自由的权利
      1. 第一章 消极自由和它的契约构思
      2. 第二章 反思自由和它的正义构思
      3. 第三章 社会自由和它的伦理学
      4. 过渡 民主伦理的思想
    9. 第二篇 自由的可能性和自由的真实性
      1. 第一章 法定自由
        1. 一 法定自由存在的根据
        2. 二 法定自由的界限
        3. 三 法定自由的病态
      2. 第二章 道德自由
        1. 一 道德自由存在的根据
        2. 二 道德自由的界限
        3. 三 道德自由的病态
      3. 第三章 社会自由
        1. 一 个人关系中的“我们”
          1. 友谊
          2. 亲密关系
          3. 家庭
        2. 二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我们
          1. 市场和道德:一个必要的预先声明
          2. 消费领域
          3. 劳动力市场
        3. 三 民主决策中的“我们”
          1. 民主的公众性
          2. 民主的法制国家
          3. 政治文化——一种前景展望
    10. 译名对照表
    11. 后折页
    12.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