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中国通史_AZW3_MOBI_EPUB_【日】内藤湖南

内容节选

第三章 南北朝时代——南朝 刘宋全盛期 唐初史家李延寿著有《南北史》,其中《南史》上起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下讫陈祯明三年(589年),即宋、齐、梁、陈四代,计170年;《北史》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讫隋义宁二年(618年),即北魏、西魏、北周、隋及东魏、北齐,计233年(据自序,年表则别有同异)。李延寿继承父亲遗志,不满当时既存的各朝历史(例如北魏《魏书》、刘宋《宋书》等)均以自身为正统,而将对方视作夷狄,认为事实上应视为南北两朝廷,于是著《南北史》。大概因中国自秦汉以来,大一统帝国诞生,受此薰陶,中国精神之中严格地存在全国只有一王统治的信条。但东汉灭亡后,中国见证了魏蜀吴三国分立。晋陈寿著《三国志》时,承认此事实,认为三国天子都是正当的天子。此时,三国各朝均在汉族王室统治之下,因此未引起严重问题。西晋统一后不久,外族匈奴人公然在山西称帝,后灭亡西晋。之后五胡在中原称王,东晋仅剩江淮地区可试图与之抗衡。尊奉东晋的汉族心中仍抱有不日即将蛮族逐出中原的希望,但事实上,北方前秦苻坚统治的时代,反而呈北方压制南方的态势。此时,东晋学者习凿齿担忧东晋式微,于是主张晋王室无论如何衰弱,理论上都是正统王室。为此,他还发明一种独断论,即中国虽然曾经三国分立,但其中必有正统王室,即蜀。蜀之始祖刘备是汉朝宗室,从血统关系可知蜀是汉的延续。晋灭蜀。蜀灭亡之时,事实上意味汉已灭亡,从此点而言,晋可谓直接继承统一天下多年的汉王室。因而,堂堂晋王室绝不轻易灭亡。就势力范围而言,三国之中属蜀最为狭小。但习凿齿不顾实力差距,认定蜀为正统,完全是出于谱系正当的考量。若以谱系为标准,则北中国五胡的王者不可能是正当朝廷。尤其五胡扰乱中原之时,诸蛮族朝廷的存在皆极为短暂,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认定它们为正统朝廷。但不久北中国在拓跋鲜卑的北魏时期逐渐走向稳固统一,南方东晋灭亡,宋取而代之,事实上呈现南北对立的状态。此时,中国虽仍坚持一王主义,但形式上,北称南为岛夷,南称北为索虏,在国内下达的文书中明确提及对方时,互相使用蛮夷的称号,由此可见,史上的记载难免失之偏颇。李延寿着眼事实,打破偏见,为公平叙述而著述《南北史》,笔者随其例,认为东晋灭亡至隋统一为南北朝对立的时代。但李延寿之《南北史》中包含隋,笔者认为隋应该除外。这大概是由于隋至唐初的历史事象中存在一以贯之的主流,因此可将之与南北对立期截然分开。而在南北对立期,南北双方的历史现象清晰地呈现不同之处,叙述之时,与其按照年代,倒不如分南北二章进行分说。笔者先述南朝,后叙北朝。 如前章所述,刘裕灭桓玄,平卢循,讨南燕,取山东地区,更在长安擒姚泓,送至建康。其中,克复长安之功远远凌驾于桓温之上,奉戴晋室的汉族以此为荣,自不待言。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刘裕在长安大宴群臣,安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封刘裕为宋王,其诏书一节曰: 公命世抚运,阐曜威灵,内研诸侯之虑,外致上天之罚。故能仓兕甫训,则许、郑风偃;钲钺未指,则瀍、洛雾披。俾旧阙元阳,复集万国之轸,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俾朕负扆高拱,而保大洪烈。 刘裕的功绩或足以受封王爵,但作为人臣获封为王,依照惯例,不久之后将以禅让形式被授与帝位。据《通鉴》记载,劝安帝下此诏书之人是东晋名门出身的王弘。他知晓刘裕之意,于是从战场返回建康处理此事。当时,刘裕心腹大臣刘穆之留守建康,却不知此事,反被刘裕所压迫,忧愤成疾后去世。而据《南史》记载,刘裕知悉刘穆之死后,交代次子义真镇守长安,火速南归。从其微辞之间可推知,刘裕南归意在篡夺。当时,刘裕虽然克复长安,但甘肃北部有匈奴沮渠蒙逊,陕西......

  1. 封面
  2. 信息
  3. 目录
  4. 出版说明
  5. 第一编 中国上古史
    1. 绪言
    2. 第一章 三皇五帝
    3. 第二章 尧、舜
    4. 第三章 夏殷时代
    5. 第四章 西周时代
    6. 第五章 春秋时代
    7. 第六章 战国时代
    8. 第七章 秦楚时代
    9. 第八章 西汉时代(上)
    10. 第九章 西汉时代(中)
    11. 第十章 西汉时代(下)
    12. 第十一章 东汉时代
    13. 附记
  6. 第二编 中国中古的文化
    1. 第一章 汉武帝财政政策的影响
    2. 第二章 汉武帝教育政策的影响
    3. 第三章 礼制的完备与礼学的进步
    4. 第四章 学问的后果与毒害
    5. 第五章 东汉社会的停滞
    6. 第六章 文学的变迁
    7. 第七章 风气的变化
    8. 第八章 老庄的影响
    9. 第九章 从尊重礼仪到尊重门阀
    10. 第十章 贵族中心时代
    11. 编者说明
  7.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通史
    1. 自序
    2. 内篇
      1. 第一章 魏晋时代
      2. 第二章 东晋五胡时代
      3. 第三章 南北朝时代——南朝
      4. 第四章 南北朝时代——北朝
    3. 外篇
      1. 第一章 魏晋文明
      2. 第二章 南朝文明
      3. 第三章 北朝文明
  8. 第四编 中国近世史
    1. 第一章 近世史的意义
    2. 第二章 贵族政治的崩溃
    3. 第三章 五代的奇局
    4. 第四章 契丹族的兴起
    5. 第五章 统一的趋势
    6. 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时代
    7. 第七章 文化的变迁
    8. 第八章 宋神宗的政治改革
    9. 第九章 党争的激化和新法的弊端
    10. 第十章 金国的崛起与宋朝的南迁
    11. 第十一章 宋金的小康时代
    12. 第十二章 蒙古族的崛起和金国的灭亡
    13. 第十三章 南宋与蒙古
    14. 第十四章 世祖时代的蒙古内讧和外征
    15. 第十五章 大元国的制度
    16. 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统治和中国社会
  9. 第五编 清朝史通论
    1. 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2. 第二章 异族统一与外交、贸易
    3. 第三章 外国文化的输入
    4. 第四章 经学
    5. 第五章 史学及文学
    6. 第六章 艺术
    7. 《清朝史通论》纲目
    8. 附录 清朝书画谱目录
  10. 第六编 清朝衰亡论
    1. 绪言
    2. 第一章 兵力上的变迁
    3. 第二章 财政经济上的变迁
    4. 第三章 (上)思想上的变迁
    5. 第三章 (下)结论
    6. 附录(一) 清朝创业时期的财政
    7. 附录(二) 清朝兴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