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1—6卷(收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原始史料;力图完整再现新文化运动的整体面貌)_AZW3_MOBI_EPUB_孙郁

内容节选

男女关系的进化 〔日本〕堺利彦 著 郭须静 译 第一,类人猿与人 高等动物的一种,为着使他卵子孵化或是养育幼儿成长,交尾期以后仍然继续着雌雄的关系。看那鸟类也有以夫妇子女做一个家族生活的;再看那很和人类相似的猿猴更与现在人类的生活状态大致相同了。所以有人说现在的猿猴既是如此,我们从猿猴类进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生活,也是一夫一妻的生活,可以推想而知了。但是人类的历史有许多的事实可以证明人类最初的生活,是多数的,同的社会生活,却不能一笔抹倒。 类人猿是人类最近的族系毫无疑义,但是何以人类进化,类人猿还是类人猿毫不进化,并且他的种族,差不多现在就要灭绝了?从这里看起来,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中不知道那一点总是和我们人类祖先的生活,一定是不同了。或者他们那最小形式的家族生活,就是他不如我们祖先的大式社会生活的要点:也就是他永不进化的原故,那个很难判定了。 第二,太古时代的乱婚及群婚 但是人类祖先最初的共同生活完全是血族的小社会——即群——毫无容疑。在这小社会里边,男女关系一点也不限制,行那自由的乱婚;此后亲子相交老幼相交慢慢的自然禁止了。这样制限的结果到成了姊妹兄弟血族群婚时代。譬如这里有姊妹兄弟十人,其中有五个女子五个男子,这五个女子和五个男子就是夫妇了。并且这夫妇关系不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的结婚,是这五个男子和这五个女子共同的结婚;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共同的结婚。从进化历史上考究起来,这样结婚的办法是人类最初的结婚制度。这时代父子关系,很不明了,只有母子关系可以知道。所以亲子的系统自然是母系。 亲子之交禁止以后,同母兄弟姊妹之交慢慢的也禁止了。但是群婚制度仍旧存在,不过有这禁止,血族群婚变成半血族群婚罢了。属于甲母的兄弟不能和属于甲母的姊妹结婚,属于乙母的兄弟,不能和属于乙母的姊妹结婚;属于甲母的数个兄弟,和属于乙母的数个姊妹结婚罢了。以后从这里渐渐再变化,一群兄弟,可以同非姊妹的数个女子结婚。一群姊妹也可以同一群非兄弟的数个男子结婚了。 群婚的性质和他的变迁既是如此,而且男女之间,各人有个别的嗜好,社会有社会的情势,自然而然生出了所谓本夫本妇的关系。这本夫本妇的关系就是个人结婚的萌芽。同时近亲结婚的禁制次第扩张,同系一族中,一切的结婚都禁止了,(中国也有娶妻不娶同姓的话。)自此之后,群婚的风习自然废了,个人配偶婚慢慢有了。但是这个时代配偶婚的结合很不强制,双方都有离婚的自由;一有厌恶的意思,立时可以相离了,特当时仍系母系制度,所说的家就是一母之下,许多的兄弟姊妹同居了。当时少年男子来求少年女子居多,往往来女子的家中,或是移住在女子家中,所生的子女都属于其母。总而言之:这个时代的男女关系,是血族群婚形式之下,施行个人的配偶制。 第三,母系制女子全盛时代 人类社会的进步普通可分矇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当矇昧时代,人类专以渔猎为事,只知道用火,只知道发明弓矢;以后再进步一点,就到野蛮时代了,当这野蛮时代的人类稍知道饲养动物耕作田地,铁器就在这个时代发明了;以后再进步就是现在普通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从大体上说起来,在这矇昧时代一般所行的婚姻就是血族的群婚,在野蛮时代就成了个人的配偶婚群婚时代,男子专去干那渔猎的事体,女子专去干那育儿割烹裁缝的事体;男女之间虽然有个自然分业,干的事体不同,却没有为他干的事体不同,分出个男尊女卑的风气来。而且那个时代的女子对待男子常有一种优越的势力,很可以想像而知的。等到社会进步到配偶婚的野蛮时代,女子在他家中迎个男子来过生活,男子来到女子家中去求女子,所以女子的权势更大起来了,又因为是母系制度的结果,女子常常居家主族长的地位。所以这个时代女子的权势可以算全盛了。 第四,一夫一妇制 掠夺婚 卖买婚 然而野蛮时代的终期农业牧畜大大进步,这个时代人类集蓄的“财产”这样东西也就有了。当最初的时候无论是农业或是蓄牧,统是一族共同经营的;以后人口渐渐的加多了,土地渐渐的加大了,分业渐渐需要了,和他种族也有了交通联合混合合并了,要是照旧以血族为基础营那最小的共同生活,也就办不到了。因而财产私有,土地分有的制度,一样一样的也发生了。于是乎不问血族如何,单以那土地财产作基础的国家组织也就发生了。在这组织之下,直接从事于农业畜牧的,男子居多。因而这土地财产,也就归男子所有了。这个时代男子已经是不到他族中去,迎合女子的意思,去求女子,简直从他族中把女子掠夺来,安置在自己家中。这里边也有种种的理由。譬如男子有一种感情,总想把自己财产留给他的儿子,他心中如何肯到他族中求妻,把妻安置在他族里呢?又因经济的必要,各人领有若干土地,去过独立生活,必须一男一女共栖度日的,一夫一妇制度就成立于此时了。同时母系制度一变而为父系制度;女子如同土地财产一样,都为男子所有了。(一夫多妻制可以看作群婚半面残存的形式,也可以看作一夫一妻制的变形;但是这形式......

  1. 总目录
  2. 马克思主义传播卷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出版说明
    6. 总序
    7. 目录
    8. 马克思学说
      1. 一 传记
      2. 二 唯物的历史观及批评
      3. 三 马克思之经济学说及批评
    9. 马克思学说的批评
      1. 一 经济论
      2. 二 唯物史观
      3. 三 政策论
    10. 马克思传略
    1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
    12. 什么叫社会主义?
    13. 社会主义的目的
    14. 民众的大联合
    15. 社会问题
    16. 复一心社函
    17. 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节选)
    18.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 十一
    19. 社会主义
    20. 马克斯主义(Masxism)
    21. 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
      1. 一 见于《神圣的家族》中的
      2. 二 见于《哲学的贫困》中的
      3. 三 见于《共产党宣言》中的
      4. 四 见于《赁银劳动及资本》中的
      5. 五 见于《法兰西政变论文》中的
      6. 六 见于《经济学批评序文》中的
      7. 七 见于《资本论》第一卷附注的
      8. 八 见于《资本论》第三卷中的
    22.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23. 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
    24. 《社会主义史》序
    25. 论社会主义
    26.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
    27.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28. 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1. 一 东孙先生“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
      2. 二 正报记者爱世先生“人的生活”
      3. 三 望道先生“评东孙君底‘又一教训’”
      4. 四 力子先生再评“东孙君底‘又一教训’”
      5. 五 东孙先生“大家须切记罗素先生给我们的忠告”
      6. 六 独秀致罗素先生底信
      7. 七 东孙先生“答高践四书”
      8. 八 东孙先生“长期的忍耐”
      9. 九 东孙先生“再答颂华兄”
      10. 十 东孙先生“他们与我们”
      11. 十一 杨端六先生“与罗素的谈话”
      12. 十二 东孙先生致独秀底信
      13. 十三 独秀复东孙先生底信
    29. 社会革命底商榷
      1. 一 时机的问题
      2. 二 生产和分配
      3. 三 革命的手段
    30. 马克思还原
    31. 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
    32.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
    33. 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对俄国的期望
    34. 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35. 社会主义与中国
    36. 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37. 唯物史观大意
    38. 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变迁
      1. 一 从伦理的基础上立论的共产主义
      2. 二 从人道的基础上立论的共产主义
      3. 三 从经济的基础上立论的共产主义
    39. 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给中共一大的报告
      1. 在工人中的宣传工作
      2. 在知识分子中的宣传工作
    40. 社会主义批评
      1. 一 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
      2. 二 为什么能讲社会主义?
      3. 三 应讲何种社会主义?
    41.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42.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1. 一 序论
      2. 二 革命的过渡期
      3. 三 共产主义的半熟期
      4. 四 共产主义的完成期
      5. 五 结论
    43.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44. 各地劳动运动现状
      1. 引言
      2. 一 法兰西
    45. 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
    46. 唯物史观不是什么?
      1. 一 绪言
      2. 二 唯物史观不是哲学
      3. 三 唯物史观不是哲学的唯物论
      4. 四 唯物史观不是物质唯一主义
      5. 五 唯物史观不是诡辩的唯物论
      6. 六 唯物史观不是赫格尔哲学
      7. 七 唯物史观不是单纯的唯物的历史观
      8. 八 唯物史观不是盲目的经济史观
      9. 九 唯物史观不是机械论
    47. 马克斯主义浅说
    48. 马克思的两大精神
    49. 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
    50. 马克思学说
      1. 一 剩余价值
      2. 二 唯物史观
      3. 三 阶级争斗
      4. 四 劳工专政
    51. 再论《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1. 一 作这篇文字的旨趣
      2. 二 革命的必需
      3. 三 政治与经济
      4. 四 政党与军队
      5. 五 手段与目的
      6. 六 专政与自由
      7. 七 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
      8. 八 大规模生产与集中
      9. 九 结论
    52. 今日共产党之真谛何在
    53. 唯物史观底概要
    54.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
    55. 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发展史
      1. 一 第三国际
      2. 二 赤色职工国际
      3. 附:少年共产国际
    56.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
      1. 一 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之规律性
      2. 二 自由与必然
      3. 三 历史的必然与有意识的行动
      4. 四 理想与社会的有定论
      5. 五 社会与个性
    57. 经济形势与社会关系之变迁
      1. 一 人类之由来
      2. 二 动物状态中之人类
      3. 三 原始的宗族共产主义
      4. 四 父权(或家长政治)的宗族共产村
      5. 五 固定农业之发生
      6. 六 固定产业之发展的方法
      7. 七 固定农业的经济基础上之社会关系
      8. 八 奴隶私有制度下之社会阶级
      9. 九 罗马文化之衰落
      10. 十 封建制度
      11. 十一 中世纪城市
      12. 十二 商业资本主义
      13. 十三 工业资本主义
    58. 社会主义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意识
    59. 《马克思传及其学说》自序
    60. 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
      1. 一 绪言
      2. 二 生产力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3. 三 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
      4. 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5. 五 筑物与基础
      6. 六 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7. 七 结论
    61. 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62. 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
    63. 列宁主义概论
      1. 一 列宁主义之历史的根源
      2. 二 列宁主义之方法
      3. 三 列宁主义与理论
      4. 四 列宁之无产阶级革命论
      5. 五 无产阶级独裁制论
      6. 六 列宁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政党
    64. 列宁主义与杜洛茨基主义
    65. 作者简介
    66. 编后记
    67. 后折页
    68. 封底
  3. 新教育卷 上册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目录
    6. 1916
      1. 华法教育会之意趣
      2. 致各省行政机关函
      3. 致各地劝学所及小学校函
      4. 文明之消化
      5. 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济方法
      6.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
      7. 今日之教育方针
      8. 致罗素的信
      9. 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10. 舞台、学校和世界
      11. 怎样改正过错
      12. 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
      13. 本学期之政策
      14. 欲强中国,端赖新少年
      15. 吾之救国药
      16. 中国之第一要策在培养干才
      17. 丙辰校友会开会辞
      18. 纯正教育之真义
      19. 学校园开始临时训话
      20. 丙辰毕业式训辞
      21. 毕业生送别会开会辞
      22. 函请都督委办公众运动场并给地以建会所文
      23. 教育者之人格
      24. 观第一次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所感
      25. 教育与实业之结合
      26. 音乐会开会辞
      27. 工读主义与普及教育
      28. 致陈独秀函
        1. 附:陈独秀致舒新城函
    7. 1917
      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3. 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
      4. 北京留法俭学会预备学校开学式演说词
      5. 教育工会宣言书
      6. 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
      7. 以美育代宗教说
      8. 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
        1. 附:北京大学启事
      9. 日本、菲律宾之女子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0. 日本及菲律宾之社会教育
        1. (甲)日本
        2. (乙)菲律宾
      11. 师范讲习社第二次发行新体师范讲义缘起
      12.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13. 论友道
      14. 校友会·明远社·教育会
      15. 丁巳学年终业式训辞
      16. 教育不宜图速效
      17. 最近教育思潮
        1. 第一章 现今思想概说
        2. 第二章 各教育主张之异同
        3. 第三章 结论
      18. 学校训育论
      19. 毕业班训词
      20. 梁任公先生演说会开会词
        1. 一 开会词
        2. 二 赘语
      21. 关于青春期卫生教育
      22. 悼念张诗岑先生
      23. 旧中国之新希望与旧南开之新责任
      24. 改造中国须去旧材料用新方法
      25. 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归来演说
    8. 1918
      1. 致北大学生函
      2. 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
        1. 附:大学改制之商榷
      3. 教育研究会讨论修订教科书问题的记录
      4. 请于美国退回庚款留学名额中增加北大人选呈
      5.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6. 《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序
      7. 对傅斯年来函的案语
        1. 附:傅斯年来函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
      8.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9. 劳工神圣
      10. 成美学会缘起
      11.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
      12.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13. 教育研究法
      14.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15. 国语统一会开会致词
      16. 对于菲律宾华侨教育意见书
      17.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
      18.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十周(年)纪念录》缘起
      19. 欢迎各师校职员学生演说辞
      20. 我国之人格
      21. 陈请省议会设立浙江大学文
      22. 视察日本教育所感
      23. 国耻纪念训话
      24. 教育无界编
      25. 学生之兼善思想
      26. 精力经济论
      27. 美国全国教育会参观记
        1. 对于该会之感触
    9. 1919
      1. 教育之对待的发展
      2. 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
      3. 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
        1. 附:林琴南来函
        2. 《公言报》:《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
      4. 欧战后之教育问题
      5. 复傅增湘函
        1. 附:傅增湘来函
      6. 致李石曾函
      7. 科学之修养
      8. 辞北大校长职出京启事
        1. 附:程演生答常惠书
      9.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1. 附:爱蔡孑民者启
      10. 告北大同学诸君
      11. 由天津车站南下时的谈话
      12. 复胡适函
        1. 附:胡适来函
      13. 致全国学生联合会等电
        1. 附:北大全体学生复电
      14. 致全国学生联合会电
      15.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
      16. 回任北大校长在全体学生欢迎会上演说词
      17. 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演说词
      18. 国文之将来
      19. 跋《海外中国大学末议》
      20. 杜威的教育哲学
      21. 杜威之道德教育
      22. 论大学学制
      23. 在同乐会的演说
      24. 教学合一
      25. 普露士教育之基本改革
      26. 试验教育的实施
      27. 第一流的教育家
      28. 新教育
      29.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 学生自治如果办得妥当有这几种好处
        2. 学生自治如果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这几种弊端
        3. 规定学生自治范围的标准
        4. 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
        5. 施行学生自治应注意之要点
        6. 结论
      30. 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
      31. 改革师范教育之意见
      32. 挽留蔡元培密电稿
      33. 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给教育部的呈文
      34. 教授研究会简章
      35. 最新教育之三大主张
      36. 和平教育
      37. 读书之观察
      38. 春晖中学计划书
      39. 浙江省会青年团简章
        1. 附:浙江省会青年团团约
      40. 动学观与时代之理解
      41. 今后学校训育之研究
      42. 改革师范教育的意见
      43. 山西究竟怎样
      44. 对教育厅查办员的谈话
      45. 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
      46. 教育宗旨当本国情而定
      47. 本校教育政策
      48. 理想之势力
      49. 恭贺新年 三喜三思
      50. 留法老学生之自述
      51. 教育的背景
      52. 家族制度与都会
      53. 一九一九年的回顾
      54.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55. 小学教育的改造
    10. 后折页
    11. 封底
  4. 新教育卷 中册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目录
    5. 1920
      1. 国外勤工俭学会与国内工学互助团
      2. 北大平民夜校开学日演说词
      3. 《欧美同学会丛刊》发刊词
      4. 洪水与猛兽
      5. 何谓文化
      6. 对于学生的希望
      7.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演说词
      8. 北京大学校旗图说
      9. 我的新生活观
      10. 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
      11. 对于师范生的希望
      12. 中学的教育
      13. 学生的责任和快乐
      14. 中学的科学
      15. 在华法教育会欢送会上演说词
      16.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17.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18. 工读主义试行的观察
      19. 中学国文的教授
        1. 一 中学国文的目的是什么?
        2. 二 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3. 三 国语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4. 四 演说与辩论
        5. 五 古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6. 六 文法与作文
        7. 七 结论
      20. 提高和普及
      21. 美国斯丹福大学参观记
      22. 美国教育见闻及我们今后应注意之点
      23. 美国哈佛大学职业指导局设施的种种
        1. 目次
        2. 一 本局的组织
        3. 二 本局所作的事项
        4. 三 工头教育
        5. 四 学校内职业指导改良计划
        6. 五 麻省牛顿市组织职业班的设施
        7. 六 普通职业名目表
        8. 七 职业指导记录片
        9. 八 工作者如何助我
        10. 九 为何人人工作
        11. 十 曾受教育的工作者,服务何以较优?
        12. 十一 电机师
      24. 上范教育总长条陈
      25. 教育的新禧和时间问题
      26. 美国全国教育会第二次参观记
        1. 一 绪言
        2. 二 参观
        3. 三 结论
      27. 《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叙
    6. 1921
      1.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
      2. 东西文化结合
      3. 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
        1.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
      4. 劝北大学生尊重教师布告
      5. 北大各种会议进行办法提案
      6. 地方教育行政为一种专门事业
      7. 活的教育
      8. 义务教育入手办法之商榷大纲
      9. 师范教育之新趋势
      10. 请划清天津县地方税以维教育建议案
      11. 再上直隶省长呈文
      12. 签注俄文专修馆俄文教员卜郎特意见书
      13. 高师教育与学生自治
      14. 解决世界大难题要在教育
      15. 美育的价值
      16. 青年的艺术感
      17. 文艺与人生
      18. 教师职业底重要
        1. 一 教师职业底历史的观察
        2. 二 “职业”意义底改造
        3. 三 现代生活底苦闷
        4. 四 教师的重大使命
      19. 关于少年中国学会问题的意见
      20. 太平洋会议与学生的觉悟
      21. 自然界里的生活
    7. 1922
      1. 提议《教员保障案》
      2. 教授制大纲(草案)
      3.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之学制系统草案评
      4. 教育独立议
      5. 运动会的需要
      6.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
      7. 美育实施的方法
      8. 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分别设立议
        1. 理由与办法
      9. 北京国立八校校长呈总统府、国务院、教育部文稿
      10. 汉字改革说
      11. 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
        1. 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
      12. 《教育总长交议案》批注
        1. 一 学校系统改革案
        2. 二 县市乡教育行政机关组织大纲案
      13. 世界语联合大会开会词
      14. 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开会词
      15. 市民对于教育之义务
      16. 对于新学制的感想
        1. 一 关于初等教育的一段
        2. 二 关于中等教育的一段
        3. 三 余论
      17. 学生与社会
      18.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1. Ⅰ.假定的“中学国文标准”
        2. Ⅱ.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3. Ⅲ.国语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4. Ⅳ.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19. 教育部召集的学制会议
      20. 北京大学
      21. 记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经过
      22. 回顾与反省
      23.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24. 评学制草案标准
      25. 新学制与师范教育
      26. 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占领地位之十五周纪念
      27. 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
      28. 签注王怀庆呈学术邪僻危害国家拟请饬定教育方针议
      29. 《北京高师同学录》序
      30. 在为孟禄博士举行的饯别会上的讲话
      31. 孟禄博士与各省代表讨论教育之大要
        1. 说明
        2. 一 小学校
        3. 二 中学校
        4. 三 教授法
        5. 四 课程
        6. 五 教育行政
        7. 六 教师职业
        8. 七 成人教育
        9. 八 特别教育
        10. 九 学校建筑与卫生
        11. 十 私人兴办教育与政府承认问题
        12. 十一 结论
      32. 各省代表提出讨论问题汇录
        1. 甲 小学及义务教育问题
        2. 乙 中学教育问题
        3. 丁 教材问题
        4. 辛 监督指导员……视学员
        5. 壬 高等教育及特别教育问题
      33. 请设教材调制委员会议
      34. 学制会议章程
      35. 教师专任问题
      36. 新学制研究
      37. 青年修养问题
      38. 报告新学制及实施方法之商榷
      39. 南开大学第四学年始业式演说词
      40. 平民教育新运动
        1. 一 海外经验
        2. 二 国内调查
        3. 三 新运动的真象
        4. 结论
        5. 附: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
      41. 学生们底一个重大的觉悟
      42. 对于平民大学的感想
      43. 第二诞生期
      44. 复活五四的精神
      45. 从救国运动到社会运动
      46. 读书与瞑想
      47. 美国师范学校校长的职务调查
      48. 《设计教学法辑要》序言
      49. 关于教育行政上之五大问题
        1. 一 教育法律问题
        2. 二 民意机关问题
        3. 三 调济人材问题
        4. 四 促进专业问题
        5. 五 学款分担问题
      50. 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学案
      51. 《教育心理学纲要》编者叙言
      52. 道尔顿制与中等教育
        1. 中等教育之意义及目的
        2. 中等教育之原则
        3. 中等教育之问题
        4. 中学校行道尔顿制之具体办法
        5. 中学校行道尔顿制的结果及其解答之问题
        6. 结论
      53. 道尔顿制与小学教育
        1. 绪言
        2. 释疑
        3. 旧制所生之问题
        4. 小学校行道尔顿制之具体办法
        5. 结论
    8. 后折页
    9. 封底
  5. 新教育卷 下册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目录
    5. 1923
      1. 关于不合作宣言
      2. 教育与科学方法
      3. 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
      4. 学问之要素
      5.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6. 我国义务教育之经过及进行
      7. 五十自述(节选)
      8. 先嫂赵恭人事略
      9. 中华教育改进社简章
        1. 第一章
        2. 第二章 社务
        3. 第三章 组织
        4. 第四章 职权
        5. 第五章 经费
        6. 第六章 会议
        7. 第七章 社址
        8. 第八章 附则
      10.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规程
        1. 第一章 宗旨
        2. 第二章 事务分部
        3. 第三章 会议种类
        4. 第四章 主席及书记
        5. 第五章 年会会员
        6. 第六章 提议案
        7. 第七章 法定人数
        8. 第八章 讨论
        9. 第九章 审查
        10. 第十章 表决
        11. 第十一章 秩序
        12. 第十二章 记录
        13. 第十三章 附则
      11. 北京学潮平议和解决方法
      12.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开会词
      13. 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
      14. 中国之将来希望纯在人才
      15. 袁太夫人追悼会开会辞
      16. 平民教育
      17.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18. 学生与政治
      19. 勖自学者
      20. 五月可纪念的
      21. 学习法概论
      22. 青年的大敌
      23. 再论学生与政治
      24. 中国的学生运动与青年运动
      25. 意力的训练
      26. 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
      27. 到青年中间去
      28. 师范生应有的精神
      29. 中国的实用主义
      30. 春晖的使命
      31. 对于世界教育会之感想
        1. 目次
        2. 一 此会之好现象
        3. 二 对于此会之怀疑点
        4. 三 吾国代表在会中所感之困难
        5. 四 实行时之注意
        6. 五 实行上之准备
      32. 《初级公民课本》编辑大意
      33. 《个性论》译者叙言
      34. 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
      35. 现在教育界所急需的人才
      36. 武人政客与学校教育
      37. 一个改革中学学生自治的具体方案
      38. 道尔顿制到底有什么优点,行道尔顿制到底有什么条件
        1. 一 储才
        2. 二 避冒
        3. 三 联合研究
        4. 四 教师专任
        5. 五 扩充设备
    6. 1924
      1. 处理退还庚款备忘录
        1. 附:同题异文
      2. 致罗素函
      3.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1. 序言
        2. 一 工具之部
        3. 二 思想史之部
        4. 附:答《清华周刊》记者来书
      4. 书院制史略
        1. 一 书院的历史
        2. 二 书院的精神
        3. 三 结论
      5. 与陈世棻论中国教育史
      6. 改造南开
      7. 体育运动会的缘起和发展
      8. 南开学校的教育方针
      9. 当前的时局及南开的训练方针
      10. 中国革命与改造及吾人今后之机会与责任
      11. 学校如一小试验场
      12. 我们办学之真动机
      13. 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
      14. 青年的生活
      15. 列宁与中国青年
      16. 中国青年之敌
        1. 一 本来面目与变态现象
        2. 二 四面受围
        3. 三 冲锋——散兵线
        4. 四 大本营——主力军
        5. 五 凯旋
      17. 怎样讲修养
      18. 告青年学生之从事于平民教育运动者
      19. 今年的“五四”和第三期复古运动
        1. 当年的气概
        2. 第三期的复古运动
        3. 廓清思想同盟
      20. 青年学生救国的途径
      21. 要怎样一种人做我们的教师
      22. 青年求学问题
      23. 莫忘了体育
      24. 暑假中的乡村运动
      25. 怎样叫做觉悟的青年
      26. 青年觉悟的关头
      27. 学问和装饰品
      28. 教育问题
        1. 绪言
        2. 第一部分 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
        3. 第二部分 怎么样改革现在的教育
        4. 结论
      29. 青年的道德观念
      30. 中国青年活动的黎明
      31. 青年运动的几个要点
      32. 我们所得于时局的教训
      33. 青年问题
      34. 一年间教育界的回顾和将来的希望
      35. 近事杂感
      36. 《爱的教育》译者序言
      37. 彻底
      38. 中学生的将来
      39. 对于江苏中等教育界的建议
      40. 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目的?
      41. 小学教学法与道尔顿制
        1. 一 现代教学法之新趋势
        2. 二 现代教学法之公共注意点
        3. 三 道尔顿制在现代教学法中之位置
        4. 四 我国小学教学法上之问题
        5. 五 小学校实施道尔顿制之步骤
        6. 六 结论
      42. 论道尔顿制精神答余家菊
      43. 希望新学制师范课程起草委员会注意的几件事
        1. 一 征集各省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状况
        2. 二 尊重各省区的意见
        3. 三 注意应用课程
        4. 四 延长实习期限
      44. 教育上的国家主义问题
      45. 书报指导专员与地方教育调查研究专员办法刍议
    7. 附录 五四运动时期教育大事记(1919—1923)
      1. 1919年
      2. 1920年
      3. 1921年
      4. 1922年
      5. 1923年
    8. 作者简介
    9. 温故知新,走好中国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10. 后折页
    11. 封底
  6. 妇女与性别卷 上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插图
    5. 目录
    6. 所望于吾国女子者
    7. 中华妇女界祝辞
    8. 论女界修饰奢侈之害
    9. 妇女之对于仆婢
    10. 男女自由平等之真解
    11. 择偶自由论
    12. 戒早婚
    13. 妇人观
    14. 欧洲七女杰
    15. 挪威之女子选举权
    16. 贤母良妻主义与救国问题
    17. 大战争与男女之关系
    18. 哀青年
    19. 贤母氏与中国前途之关系
    20. 女子教育
    21. 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
    22. 女子问题之大解决
      1. 一 男尊女卑
      2. 二 男女严别
      3. 三 蓄妾弊风
      4. 四 节孝名教
      5. 五 教育问题
      6. 六 结婚问题
      7. 七 职业问题
    23. 自由结婚
    24. 文明结婚
    25. 女权平议
    26. 结婚与恋爱
    27. 结婚问题之研究
    28. 女子问题:新社会问题之一
      1. 一 经济之发达
      2. 二 教育职业之发达
      3. 三 思想之发达
    29. 自由恋爱
    30. 贞操论
    31. 贞操问题
    32. 我之节烈观
    33. 美国的妇人
    34. 随感录(三十四)
    35. 读王卓民君《论吾国大学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兑
    36. 女子人格问题
    37. 结婚与妇人
    38. 战后之妇人问题
    39. 男女问题
    40. 男女社交公开
    41. 废娼问题
    42. 男女关系的进化
    43. 男女交际问题杂感
    44. 大学宜首开女禁论
    45. 女学生之爱国运动
    46. 大学应当为女子开放
    47. 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
    48. 俄国的婚姻制度
      1. A 结婚法
      2. B 离婚法
    49. 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
    50. 秘密恋爱与公开恋爱
    51. 大学开女禁的问题
    52. 论中国家庭应该改组
    53. 中国妇女问题——圈套——解放
    54.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
    55. “少年中国”的女子应该怎样
      1. 一 天助自助者
      2. 二 自己解放自己
      3. 三 “少年中国”的女子
      4. 四 女子所望于男子者。
    56. 妇女解放与Democracy
    57. 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
    58. 绝对的男女同校
    59. 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
    60. 男女公共生活之精神的互助
    61. 对于妇女解放实行上的意见
    62. 何故不许女子平等
    63. 女子解放大不当
    64. 中国女界之进步
      1. 一 废止缠足
      2. 二 扩张女学
      3. 三 生活问题
      4. 四 尽力慈善事业
      5. 五 新习尚与改良之习惯
      6. 六 关于法律政治问题
      7. 七 结论
    65. 结婚之真意义
    66. 妇女解放
    67. 女子解放论
      1. 一 绪论
      2. 二 女权不竞之由来
      3. 三 近代女子之女权运动
      4. 四 我国女子解放之条件
      5. 五 结论
    68. 女子教育之革新
    69. 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70. 论妇女们应该剪头发
    71. 李超传
    72. 与本月刊记者论妇女问题书
    73. 答A.Y.G.女士
    74. 妇女问题杂评
      1. 一 妇女解放问题
      2. 二 社交公开问题
      3. 三 结婚问题
    75. 新妇女的新道德
    76. 社交公开后妇女底觉悟
    77. 新妇女与旧家庭
    78. 妇女和孔子
    79. 妇女解放问题的建设方面
    80. 读《少年中国》妇女号
    81. 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
    82. 婚姻自由
    83. 世界两大系的妇人运动和中国的妇人运动
    84. 世界妇女运动之近状
    85. 通信:妇女选举权
    86. 女权与法律
    87. 评女子参政运动
    88. 女子的觉悟
      1. 一 女子主义的根原
      2. 二 已往的年代
    89. 废娼问题
    90. 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
    91. 法律上的离婚问题
    92. 妇女在法律上之解放问题
    93. 自由离婚论
    94. 儿童公育和会食
    95. 女子教育的三个时期
      1. 从前(Past)的女子教育
      2. 现在(Present)的女子教育
      3. 将来(Future)的女子教育
    96. 评儿童公育问题
    97. 苏维埃俄国之妇女与儿童
    98. 后折页
    99. 封底
  7. 妇女与性别卷 下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目录
    6. “儿童公育”的辩论
      1. 一 非“儿童公育”
      2. 二 驳杨春效君“非儿童公育”
    7. 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
      1. 一 先决问题
      2. 二 具体计划
    8. 读东荪《妇女问题杂评》的意见
    9. 现代结婚基础的缺陷和今后应取的方针
    10. 通信: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11. 两种制度下面底妇女
    12. 通信:男女同校问题
      1. 曹张宴客时之趣语
    13. 近代思想家的性欲观与恋爱观
      1. 性欲与恋爱
      2. 维宁格的《性及性格》
      3. 叔本华的性欲观
      4. 托尔斯泰的性欲论
      5. 易卜生的社会剧
      6. 妇女运动的初步
      7. 妇女是人的觉醒
      8. 爱伦凯的新道德
      9. 恋爱和个人主义的思想
      10. 恋爱思想的变迁
    14. 长沙袁舜英女士自杀事件
    15. 罗素与妇女问题
    16. 性的道德底新倾向
    17. 男女同校
    18. 通信:社会改造与妇女问题
    19. 妇女主义的发展
      1. 一 妇女的材力配不配要求解放?
      2. 二 妇女运动的发源
      3. 三 妇女主义的发展
      4. 四 妇女运动的成熟时代
    20. 访问日本妇女问题女论客山川菊荣女士之谭话
    21. 剧本上的“伊”和“她”
    22. 俄罗斯革命与妇女的地位
      1. 妇女国有的谣言
      2. 劳农政府的亲族法典
      3. 宗教婚主义的打破
      4. 自由结婚
      5. 婚姻障碍的撤去
      6. 离婚的自由
      7. 夫妇的平等
    23. 爱伦凯女士与其思想
      1. 一 绪言
      2. 二 爱伦凯的先世
      3. 三 幼年时代的爱伦凯
      4. 四 她的初志
      5. 五 少年时代的爱伦凯
      6. 六 壮年以后的爱伦凯
      7. 七 她的著作
      8. 八 恋爱道德论
      9. 九 恋爱与结婚
      10. 十 自由离婚论
      11. 十一 母性论
      12. 十二 将来的女子
      13. 十三 结论
    24. 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
    25. 俄罗斯的母亲与儿童
    26. 随感录(一〇七):性美
    27. 随感录(一〇八):女人压迫男人的运动
    28. 婚姻问题
    29. 列宁底妇人解放论
    30. 绅士阀与妇女解放
    31. 新时代之新贞操论
      1. 一 自由恋爱与贞操问题
      2. 二 从生理上观之一夫一妇制
      3. 三 鸳鸯式的贞操
      4. 四 结婚制度之心理的起原
      5. 五 家族制和片面的贞操观
      6. 六 结婚契约和社会的责任
      7. 七 贞操之内的要件
      8. 八 恋爱与贞操
    32. 现代妇女问题剧的三大作家
      1. 人生艺术与妇女问题
      2. 易卜生
      3. 般生
      4. 萧伯讷
    33. 文化与两性关系
    34. 我底恋爱观
    35. 妇女问题底关键
    36. 少年中国的男男女女
    37. 独身问题之研究
      1. 一 独身之界说及原因
      2. 二 独身主义者之片面观
      3. 三 男子的恐怖与独身
      4. 四 独身与危险
      5. 五 独身之范围及女子应自觉之点
      6. 六 独身的我见
      7. 七 独身和救济
    38. 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
      1. 纲领
      2. 章程
    39. 再论男女社交问题
    40. 男女社交与恋爱
    41. 舜生的“男女社交和一夫多妻”
      1. 一 怎样批判?根据什么?
      2. 二 原文的根本要点
      3. 三 选择配偶不是选择商品
    42. 男女社交底自由
    43. 通信:男女社交与群众心理
    44. 对于第三阶级妇女的希望
    45. 社会主义与“公妻”
    46. 所谓女性主义的两极端派
    47. 结婚革命之提案
      1. 一 少年期之性教育
      2. 二 试验结婚
      3. 三 渐进的结婚
      4. 四 设立男女交际所
      5. 五 结婚契约的改良
      6. 六 离婚法改革案
      7. 七 母性保护案
    48. 对于正在改革中的女界联合会献议
    49. 已觉悟的女性对于男女社交的责任
    50. 男女社交过渡时代
    51. 妇女问题与现代社会
      1. 第一 妇女问题就是人类问题
      2. 第二 妇女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3. 第三 妇女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52. 女子经济独立问题
      1. 一 女子经济独立问题的由来
      2. 二 资本主义下的女子经济独立
      3. 三 第三阶级论和第四阶级论
      4. 四 怎样可以真正的经济独立
    53. 恋爱的意义与价值
    54. 妇女问题与性的研究
    55. 恋爱结婚与将来的人种问题
    56. 离婚与道德问题
      1. 一 离婚问题不是新问题
      2. 二 离婚问题何以重要?
      3. 三 离婚与道德问题
      4. 四 结论
    57. 自由离婚论
      1. 一 绪言
      2. 二 为什么要离婚
      3. 三 离婚是不道德的吗
      4. 四 离婚与人道主义
      5. 五 离婚与法律
      6. 六 离婚与婚制
      7. 七 打破离婚的片面观念
      8. 八 离婚与恋爱
      9. 九 结论
    58. 中国目前之离婚难及其救济策
    59. 社会主义对于教育和妇女二方面的关系
    60. 生育节制和恋爱
    61. 性教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1. 一 同性爱的释义
      2. 二 同性爱的种类和病象
      3. 三 历史上的同性爱
      4. 四 同性爱与学校教育
      5. 五 同性爱的危险
      6. 六 同性爱危险的救济
    62. 生育节制和新马尔塞斯主义
    63. 女子与文学
    64. 社交和恋爱
    65. 妇女问题的由来
      1. 一 妇女问题之经济的由来
      2. 二 妇女问题之精神的由来
    66. 妇女问题研究会宣言
    67. 开放全国各校男女同学并遇留学东西洋考试男女一律选派案
    68. 女权运动同盟会宣言
    69. 通信:恋爱问题的讨论
    70. 对于女子“恋爱问题”底感想
    71. 男子对于女子的自由离婚
    72. 农村的妇人问题
    73. 节育的本义
    74. 中国的女权运动
    75. 近代妇女运动发生的途径
    76. 妇女参政运动的过去及现在
    77. 中国女子的觉醒与独身
    78. 妇女主义与妇女参政
    79. 妇女问题与中国妇女运动
    80. 女权运动者应当知道的
    81. 人权与女权
    82. 中德妇女教育之比较
    83. 女子与其使命
    84. 北京女高师游艺会新剧说明
    85. 我希望学生新剧团实行男女合演
    86. 妇女主义者的贞操观
    87. 妇女剪发问题
    88. 离婚与结婚
    89. 妇女运动的新倾向
      1. 一 我国最近的妇女运动
      2. 二 妇女运动与个人主义
      3. 三 女权运动的弊害
      4. 四 性与个人性的调和
      5. 五 性的理想主义与母权运动
      6. 六 妇女运动的现实与理想
    90. 妇女运动与常识
    91. 妇女运动的第一步
    92. 中国妇女参政运动之前途
    93. 妇女运动概论
    94. 废娼的根本问题
    95. 新学说与旧礼教
    96. 著译者简介
    97. 编后记
    98. 后折页
    99. 封底
  8. 域外文学思潮卷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目录
    6. 文学思潮演进概述
      1.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2. 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
        1. (甲)古典主义
        2. (乙)浪漫主义
        3. (丙)写实主义
        4. (丁)余论
      3. 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
      4. 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
      5. 文学的概观
        1. 一 文学是什么
        2. 二 民族的文学
        3. 三 文学的运动和时代
        4. 四 文学的批评
      6. 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
        1. “闭关时代”
        2. “华夷文学”
        3. “兵工时代”
        4. “策士文学”
        5. “政法路矿时代”
        6. “逻辑文学”
        7. “文化运动时代”
        8. “国语文学”
      7.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节选)
    7.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社会思潮
      1. 精神独立宣言
      2. 欧洲大战与文学(节选)
        1. 一 发端
        2. 二 文学家对于战争的态度——赞助者
        3. 三 文学家对于战争的态度——反对者
        4. 四 不谭战事的青年文艺家
      3. 人类和平根本观
      4. 安得列夫《比利时的悲哀》叙言
      5. 安特列夫《小人物的忏悔》序
      6. 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
      7. 武者小路实笃《人的生活》序
      8. 武者小路实笃《人的生活》译者导言
    8. 俄国文学译介潮流
      1. 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
      2. 近代俄罗斯文学底主潮
        1. 一 国民文学底树立
        2. 二 普式金——来尔孟多夫——果戈尔
        3. 三 青年思想家
        4. 四 西欧主义和斯拉夫主义
        5. 五 别林斯奇和盖尔珍
        6. 六 社会的倾向
        7. 七 近代小说底特质
        8. 八 俄罗斯文学底黑暗时代
        9. 九 俄罗斯文学底光明时代
        10. 十 契尔尼塞夫斯奇与陀勃罗留波夫
        11. 十一 社会的勃兴与文星底活动
        12. 十二 大改革时代底三大家
        13. 十三 父与子底争斗
        14. 十四 比沙来夫底虚无思想
        15. 十五 乡土派与平民作家
        16. 十六 利他主义思潮
        17. 十七 七十年代底四大家
        18. 十八 反动与幻灭底悲哀
        19. 十九 契诃夫
        20. 二十 马克斯主义与戈里奇
        21. 二十一 当代文坛诸名家
      3. 《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一
      4. 俄国文学发达的原因与影响
      5. 艺术论(节选)
        1. 第二章
        2. 第四章
        3. 第五章
        4. 第二十章 结论
      6. 普希金《甲必丹之女》叙一
      7. 托尔斯泰主义
        1. 一 托尔斯泰的人生观
        2. 二 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3. 三 托尔斯泰的艺术观
        4. 四 托尔斯泰的政府观
      8. 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
      9. 屠格涅甫《前夜》序
      10. 《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
      11. 安特来夫《齿痛》附记
      12. 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
    9. 重要国家国别文学概况
      1. 近代法国文学概观
        1. 一 法国文学的特质
        2. 二 法国的浪漫运动
        3. 三 自然主义的文学
        4. 四 法国最近文学
      2. 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节选)
      3. 最近五十年法国文学的大概
      4.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5. 近代德国文学的主潮
        1. 一 自然主义思潮的输入——彻底会
        2. 二 ——彻底自然主义
        3. 三 格尔哈特·霍德曼
        4. 四 苏德曼(Hermann Sudermann)——折衷派
        5. 五 檀曼尔(Richard Dehmel)攻击自然主义——罗曼主义的要求
        6. 六 象征主义的运动——尼采(Nietzsche)的影响
        7. 七 象征主义的输入——艺术无上主义
        8. 八 霍夫曼斯塔尔(Hofmansthal)——新罗曼派剧作家——斯尼支勒尔(Schnitzler)
        9. 九 檀曼尔——艺术的救济
        10. 十 檀曼尔的爱
        11. 十一 新古典主义——威德堇特(Weidkind)
        12. 十二 情热派——乡土艺术
        13. 十三 表现主义
      6. 美国的新诗运动
        1. 惠特曼
        2. 过渡时期
        3. 一九一三年的新潮
        4. 一九一三年以后的新诗人与新诗作品
        5. 结论
      7. 近代英文文学
        1. 第一讲
        2. 第二讲
        3. 第三讲
        4. 第四讲
        5. 第五讲
        6. 第六讲
        7. 第七讲
        8. 第八讲
        9. 第九讲
        10. 第十讲
    10. 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
      1.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
        1. 三十一
      2. 何谓古典主义?
      3. 欧洲文学史(节选)
        1. 第五章 文艺复兴之前驱
        2. 第六章 文艺复兴期拉丁民族之文学
        3. 第七章 文艺复兴期条顿民族之文学
      4. 欧洲文艺复兴史(节选)
        1. 第一章 总论
      5. 神曲一脔
      6. 圣伯甫评卢梭《忏悔录》
      7. 看了《黑将军》以后
    11. 罗曼主义
      1. 摩罗诗力说
      2. 近世浪漫派戏剧之沿革
      3.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4. 哥德的《浮士德》(节选)
        1. 一 哥德与浮士德
        2. 五 浮士德中所包含的根本思想
      5. 《雪莱的诗》小序
      6. 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
      7. 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
        1. 一 Americanism与Democracy
        2. 二 惠特曼的略历
        3. 三 惠特曼的伟大
        4. 四 惠特曼与Americanism
        5. 五 惠特曼与Democracy
        6. 六 惠特曼的灵肉调和观
        7. 七 惠特曼的自由诗与中国的Renaissance
        8. 八 纪念惠特曼的意义
      8. 诗之防御战
      9. 郭沫若致宗白华
      10. 艺术与国家
    12. 写实主义
      1. “易卜生主义”
      2. 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3. 《小说新潮栏》宣言
        1. 第一部
        2. 第二部
      4. 丹麦现代批评家勃兰特传
      5. 从艺术发展上企图社会的改造
      6. 《点滴》序言
    13. 自然主义
      1. 欧游心影录(节选)
        1. 六 学说影响一斑
        2. 七 科学万能之梦
        3. 八 文学的反射
        4. 九 思想之矛盾与悲观
        5. 十 新文明再造之前途
      2. 近代文学十讲(节选)
        1. 第六讲 自然主义(下)
      3. 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节选)
      4. 西洋小说发达史(节选)
        1. 四 自然主义时代(上)
        2. 五 自然主义时代(中)
        3. 六 自然主义时代(下)
      5. 龚枯尔兄弟《基尔米里》译者识
      6. 莫泊桑的小说
      7. 霍普德曼的自然主义作品
      8. 圣皮韦的自然主义批评论
        1. 一 近代批评的发端
        2. 二 圣皮韦的地位
        3. 三 圣皮韦的生平
        4. 四 自然主义的批评
        5. 五 结论
    14. 唯美主义
      1. 王尔德介绍(节选)
      2. 杜莲格来的序文
      3. THE YELLOW BOOK及其他
      4. 瓦特裴德的批评论
      5. 意大利现代第一文家邓南遮
    15. 新罗曼主义
      1. 现代文学上底新浪漫主义
      2. 新罗曼主义及其他(节选)
      3. 文艺上的新罗曼派
      4. 法国诗之象征主义与自由诗
        1. 一 共同的精神
        2. 二 象征主义底略史与大意
        3. 三 自由诗
        4. 四 我们所得的教训
      5. 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
        1. 一 神与恶魔
        2. 二 波陀雷尔的生涯
        3. 三 波陀雷尔的特色
        4. 四 波陀雷尔的主义
        5. 五 艺术家的宗教
      6. 诗人梅德林
      7. 菲陀尔·梭罗古勃
      8. 夏芝的诗
    16. 表现主义
      1. 表现主义的艺术
      2. 大战与德国国民性及其文化文艺
      3. 德国表现主义的戏曲
    17. 未来派
      1. 不规则的诗派
      2. 未来派文学之现势
      3. 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
    18. 早期左翼文学译介潮流
      1. 文学与现在的俄罗斯
      2. 俄国文学与革命
      3. 民众艺术底理论和实际
      4. 俄国诗人布洛克死耗
      5. 告研究文学的青年
    19.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潮流
      1. 域外小说集序
      2.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引言
        1. 一 为什么要研究被损害的民族的文学
        2. 二 这些民族所用的语言文字
      3. 近代捷克文学概观
        1. 一 转为年青的捷克文学
        2. 二 捷克文学的意外的荣盛时期
        3. 三 捷克的现代派
      4. 近代波阑文学概观
      5. 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
        1. 十一
        2. 十二
    20. 文学革命中的新文体潮流
      1. 童话里的滑稽趣味(节选)
        1. 第九章
      2. 《爱罗先珂童话集》序
      3. 安兑尔然《卖火柴的女儿》附记
      4. 路易斯·加乐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者序
      5. 论小诗
      6. 爱美的戏剧(第一章 概念)
        1. 一 何谓爱美的戏剧
        2. 二 爱美的戏剧之由来
        3. 三 爱美的戏剧研究之必要
      7.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
    21. 著译者简介
    22. 编后记
    23. 后折页
    24. 封底
  9. 新旧之争卷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出版说明
    6. 总序
    7. 目录
    8. 文化偏至论
    9. 破恶声论
    10. 论中国今日当昌明孔教
      1. 一 孔教已往之功效
      2. 二 孔教现在之适用
      3. 三 孔教将来之进化
      4. 四 孔教所以必当昌明之故
      5. 五 昌孔教并无流弊
      6. 六 昌孔教之办法
    11. 孔教会序
    12. 读经当积极提倡
    13. 驳建立孔教议
    14. 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
    15. 订孔
    16. 论思想战
    17. 复古思潮平议
    18. 敬告青年
      1. 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 二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 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 四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 五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 六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 一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2. 二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3. 三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20. 吾人最后之觉悟
      1. 一 政治的觉悟
      2. 二 伦理的觉悟
    21. 孔子平议(上)
    22. 孔子平议(下)
    23. 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24. 宪法与孔教
    25.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26. 再论孔教问题
    27. 致陈独秀
      1. 附:陈独秀复信
    28. 孔子与宪法
    29.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30. 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31.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32.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33.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34. 复辟与尊孔
    35. 欧洲最近思潮与吾人之觉悟
    36. 迷乱之现代人心
    37. 狂人日记
      1. 十一
      2. 十二
      3. 十三
    38. 新的!旧的!
    39. 调和之法则
    40.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41. 偶像破坏论
    42.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43. 随感录三五
    44. 随感录三六
    45. 随感录三八
    46.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
    47. 非“君师主义”
    48. 大战终结后国人之觉悟如何
    49.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50.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51. 祖先崇拜
    52. 思想革命
    53. 新旧思潮之激战
    54. 随感录五四
    55. 实验主义
      1. 一 引论
      2. 二 皮耳士——实验主义的发起人
      3. 三 詹姆士的心理学
      4. 四 詹姆士论实验主义
      5. 五 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
      6. 六 杜威的思想
      7. 七 杜威的教育哲学
      8. 结论
    56.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57. 新旧思想之折衷
    58. 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
      1. 何谓国故何谓科学
      2. 国故在今日世界学术上之位置
      3. 醉心西说蔑视国故者之谬解与吾人研究国故之理由
      4. 国故与所谓科学之精神者
    59. 论国故学
    60. 新旧与调和
    6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62. 吃人与礼教
    63. 何谓新思想?
    64. 新思潮的意义
    65. 调和论与旧道德
    66. 说孝
    67.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68.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
    69. 《吴虞文录》序
    70. 评提倡新文化者
    71.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72. 估《学衡》
    73.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74.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75.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76. 论新文化运动(节录留美学生季报)
    77. 杜威论中国思想
    78. 现今西洋人文主义
      1. 第一章 绪言
    79.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80. 所谓“国学”
    81. 什么是文化?
    82.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录中华新报)
    83. 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84. 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
    85. 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
    86. 太戈尔的国家观念与东方
    87.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
    88. 灯下漫笔
    89.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90. 整理国故与“打鬼”
      1. 附录:西滢跋语
    91. 作者简介
    92. 编后记
    93. 后折页
    94. 封底
  10. 文学改良卷
    1. 前折页
    2.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3. 书名页
    4. 文前彩插
    5. 目录
    6.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7. 《天演论》序
    8.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 文学小言
      1. 十一
      2. 十二
      3. 十三
      4. 十四
      5. 十五
      6. 十六
      7. 十七
    10. 译《孝女耐儿传》序
    11. 译《贼史》序
    12. 文学总略
    13. 论式
    14. 梅光迪致胡适书信二封
      1. 第三十三函
      2. 第三十四函
    15. 陈独秀答胡适之
    16. 文学改良刍议
      1. 一曰须言之有物
      2. 二曰不摹仿古人
      3. 三曰须讲文法
      4.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5.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6. 六曰不用典
      7. 七曰不讲对仗
      8.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9. 结论
    17. 文学革命论
    18. 赞文艺改良附论中国文学之分期
      1. 附:陈独秀的信
    19. 反对用典及其他
      1. 附:陈独秀的信
    20. 我之文学改良观
    21. 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
    22.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
      1. 一 曰诗
      2. 二 曰小说
      3. 结论
    23. 论白话小说
    24. 陈独秀答钱玄同
    25. 文学革新申义
    26. 文言合一草议
    27. 新文学与新字典
      1. 附:沈兼士的信
    28. 文学革命之反响
      1. 附: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29.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30.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31.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32.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
    33. 论短篇小说
      1. 一 什么叫做“短篇小说”?
      2. 二 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
      3. 三 结论
    34. 中国之下等小说
    35. 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
    36. 新文学问题之讨论
    37. 戏剧改良各面观
      1. 一 旧戏的研〔究〕
      2. 二 改革旧戏所以必要
      3. 三 新剧能为现在社会的容受否?
      4. 四 旧戏改良
      5. 五 新剧创造
      6. 六 评戏问题
      7. 附录一 予之戏剧改良观
      8. 附录二 我的中国旧戏观
    38. 人的文学
    39. 通信:文学改良与孔教
    40. 平民文学
    41. 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42. 今日中国之小说界
    43. 什么是文学?
    44. 随感录三十九
    45. 随感录四十三
    46. 文学论
    47. 怎样做白话文?
      1. 一 留心说话
      2. 二 直用西洋词法
    48. 中国文艺界之病根
    49. 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50.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51. 白话诗的三大条件
      1. 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答
    52. 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
      1. 附一:林琴南致蔡元培函
      2. 附二:《公言报》: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
      3. 附三:蔡元培抄寄之赵体孟来函
    53. 文学之性质
    54. 白话文的价值
    55. 时势潮流中之新文学
    56. 规劝林琴南先生
    57.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58. 驳胡先骕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
      1. 解答几种对于白话文学的疑难
    59.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
    60. 文学革新杂谈
    61. 反对中国文学革命
    62. 归国留学生与文学革命
    63.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
    64. 谈新诗
    65. 什么是新文学
    66. 新文学的要求
    67. 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68.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
      1. 一 释名
      2. 二 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3. 三 理由
    69. 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
    70. 我的白话文学研究
    71. 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72. 新诗底我见
    73. 文学与职务
    74. 翻译文学与佛典
      1. 一 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2. 二 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3. 三 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4. 四 翻译文体之讨论
      5. 五 译学进步之影
      6. 六 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75.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76. 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
    77. 文学的定义
    78. 美文
    79. 文学的使命
    80. 文学与革命
    81. 中国文人(?)对于文学的根本误解
    82. 诗底自由和普遍
    83. 国语文法概论
      1. 第一篇 国语与国语文法
      2. 第二篇 国语的进化
      3. 第三篇 文法的研究法
        1. 一 归纳的研究法
        2. 二 比较的研究法
        3. 三 历史的研究法
    84. 新文学与创作
    85. 论散文诗
      1. 附:王平陵《读了〈论散文诗〉以后》
    86. 评《尝试集》
      1. 一 绪言
      2. 二 《尝试集》诗之性质
      3. 三 声调格律音韵与诗之关系
      4. 四 文言白话用典与诗之关系
      5. 五 诗之模仿与创造
      6. 六 古学派浪漫派之艺术观与其优劣
      7. 七 中国诗进化之程序及其精神
      8. 八 《尝试集》之价值及其效用
    87. 新文学观的建设
    88. 论新旧道德与文艺
    89.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1. 一 中国现代的小说
      2. 二 自然主义何以能担当这个重任?
      3. 三 有没有疑义?
    90. 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
    91. 纯散文
    92.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
      1.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初续)
      2.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再续)
      3.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三续)
      4. 孔子过泰山侧
      5.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四续)
      6.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五续)
        1. 综论
    93. 新诗的地位
      1. 新诗的地位(二)
    94. 文艺之社会的使命
    95. 作者简介
    96. 编后记
    97. 后折页
    98.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