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_AZW3_MOBI_EPUB_李文杰

内容节选

“军机、总署各衙门差使,均宜得一二处”——晚清官场的“鬼使神差” 这里要说的“鬼使神差”,并不是人不自觉做事的某种状态,而是一个有关清朝官场的俗语,讲的是当时升官的捷径。同光年间,有一位叫陈康祺的官员记录下当时的风尚,他说: 比年京官冗杂,内阁、六部,多以输赀得官。即翰林衙门,亦因点用稍宽,散馆时又不甚改汰,院中人数,视嘉、道年间不啻倍加。以致翰林之望开坊,部曹、中书之望补缺,非别有差使保举者,几乎难于河清。一时戏言,遂有“帝师、王佐、鬼使、神差”名目,皆美授也。凡词臣奉旨在弘德殿、毓庆宫授读者,曰帝师;凡部曹、中书充军机处及总理衙门章京者,以其襄佐恭邸,故曰王佐;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神差指神机营差使,惟满臣得充之。四者升途较捷,得亦较难。京师多失意濩落之人,惯有此等轻隽口角,识之以见风尚之所趋。〔1〕 这段话说的是,多年以来,京城里面内阁、六部衙门的司级官员,很多都是靠买官得来。即便是科举佼佼者云集、专门负责人才储备的翰林院,也因为录取过多,进馆之后督查不严,导致人数倍增而难以升迁。京城的官场显得异常拥挤,想要晋升,除非有别的渠道,也就是办差使、得保举。其中,有四种最优的差使,分别被称作帝师、王佐、鬼使、神差。 四者之中,帝师比较好理解,就是翰林院系统的官员做了日讲官,名义上成为皇帝的老师,得到优遇,这当然是一项美差;王佐就是王爷的帮手,这是因为恭亲王奕訢长期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并且管理总理衙门,他的帮手也就是军机章京和总理衙门章京;鬼使则是出使西洋和日本的外交官,当时人管外国人叫“鬼子”,派遣出洋的公使、参赞就成了“鬼使”;神差,是指神机营差使,所谓神机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成立的使用洋枪的禁卫军,这支军队长期是由奕譞,也就是后来光绪帝的生父管理,在里面当差,也能获得优遇。帝师、王佐、鬼使、神差是针对中下级京官的晋升阶梯,尤其对于那些新入仕途的进士;对于部长级别的官员就不那么管用了。四种差使中,帝师专门针对翰林,数量少,神差则面向满人,适用面非常有限,本文详细讲讲王佐与鬼使。 “王佐”之王——恭亲王奕訢〔2〕 表面上看,鬼使神差是普通京官升官图中的一环,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一百多年前社会变革、阶层流动的大图景。一个健康的社会,会提供阶层流动的希望和机会;这种流动,会按照相对公平与合理的标准来设计。科举制度就具备这样的功能和特点。 在当时,一个普通的家庭或者家族,如果能够维持生计,为家中的适龄男丁匀出时间,让他不用操劳农事,并聘请老师教他识字、循序渐进地阅读儒家经典,根据前贤的范文研习写作,等到年纪稍长、文字成熟,就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参加本地父母官知县、知府主持的考试,再由皇帝派遣的钦差——学政加以考核,成绩优秀者就获得了初级的功名——生员,可进入学校。然后再逐级参加省里三年一次的乡试,获得举人出身,最后通过礼部和皇帝主持的会试、殿试,得到最高的出身——进士。考试内容主要是作文,作文题大多来自四书五经,其中又以四书题最为重要。朱熹集注的版本,是权威解释。这也使得考试的经济成本比较低廉。在庞大的竞争队伍中,大家有着近似的起跑线,凭借各自对圣人经典的熟稔和具备技巧的表达,来争取自己的身份和前途。 殿试场所——保和殿〔3〕 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就有了入仕的硬通货。除了殿试的前三名——他们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被授给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科进士还要参加翰林院举行的考试。根据成绩,他们被分成三类:最优的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称为“庶吉士”;其次的分发六部,担任实习的司官——学习主事,或者进入内阁担任中书;再往下就是分发各地做知县。那些庶吉士在馆读书作文,期满有散馆考试。翰林院之外的这些进士,并不能马上补缺,即获得正式的职位。在补缺之前,他们需要实习、候补。等待候补的时间有长有短,与所在部门的候补人数、与他们是否愿意捐资以及是否办差有关。这些因素综合决定他们可列入何等“班次”;班次不同,补缺的速度也不同。 而在翰林院学习的那批庶吉士,根据考试结果,再进行分流:最优者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其次是分部担任主事或内阁中书,再次则分发各地做知县。当然,这时出翰林院做官,要比之前的进士更有优势,例如分发各地做知县,称为“老虎班”,可以作为优缺的候选人,不用到省候选,往往能迅速补上实缺。〔4〕 这些进士在获得翰林院编修、六部主事、内阁中书或者地方知县以后,接下来就可以逐级升迁。升迁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除了在任期间的表现,升迁的速度取决于他们所在班次、待升的候补人数。在承平时期,科举体制按照一定的节奏产生进士,他们被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官僚队伍中。庞大的官僚队伍有自己新陈代谢的规律,他们中间有人或因故革职,或年老致仕,或丁忧回乡,或在任病故,都为新人补缺或升迁提供了契机,于是就会形成了良性的流动。 如果......

  1. 书名页
  2. 自序
  3. 目录
  4. 从此君王勤早朝
  5. 面对天颜咫尺间——晚清君主的召见
  6. “枢译勇怯无常,国事可知矣”——晚清的军机处与总理衙门
  7. “诸公之祸,肇于搁车矣”——辛酉政变的玄机
  8. 宸翰纶音自宫中来——晚清的朱批和上谕
  9. “阅后即付丙”——军机章京的秘密通信
  10. “军机、总署各衙门差使,均宜得一二处”——晚清官场的“鬼使神差”
  11. 成为“王佐”——总理衙门的考卷
  12. “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13. “皇华使节耀万邦”——晚清外交官的保举单
  14. “荔秋拘谨畏事,与莼甫抵牾已久”——陈兰彬与留美幼童公案
  15. “合众国之上法”——美国宪法的中译本
  16. 使馆有本难念的经——驻外公使的经济账
  17. “假借了武器不肯丢”——被误解的康有为
  18. “为救圣君哭秦庭”——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给窦纳乐的两份文书
  19. “此事非不可办,不能急图耳”——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20. 举火积薪要自毙?——“皇族内阁”新解
  21. “相如白璧完能否?”——谈退位诏书的署名
  22.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中英照会中的朝代更替与政府继承
  23. 陆徵祥在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