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_AZW3_MOBI_EPUB_[加]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Modris Eksteins)
内容节选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1] 那场面非常具有戏剧性,估计我在战场上再也不会见到了。 东兰开夏郡2团B连的一名二等兵, 1914年年底的一封家书 进步的国家始终在变,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该抵制不可避免的变化,而在于改变是该服从人民的风俗、习惯、法律和传统,还是服从抽象的原则和武断而笼统的信条。 本杰明·迪斯雷利 所有的游戏都有其意味。 J.赫伊津哈(J. Huizinga) 异国他乡的角落 1914年12月底,当德文郡布罗德克利斯特村的帕克太太收到丈夫的来信时,起初她很可能不愿相信信中的内容。她知道他在前线——具体在哪里,她不清楚,因为军队禁止在信中透露这样的细节——而且毫无疑问,她相信他正在为国王和国家英勇战斗。她本来希望圣诞节那天他至少可以在宿营地而不是前线,但是当她开始读信的时候,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愿望落空了。 圣诞节那天,她丈夫作为多佛郡团1营A连的一员,的确是在前线,在佛兰德斯的伊普尔镇南面武尔弗格姆附近的阵地上。但是那天大部分时间里他与其说是在火线,不如说是在火线以外的地方度过的。多美妙的圣诞节!帕克下士(Corporal Packer),连同该防御地段上他所在团、旅、师里的几百名战友,还有整个佛兰德斯英军防线的数千人,非但没有和德国人交战,而且还不顾危险,来到双方战壕之间的无人区,与敌人聚会和联欢。出现在那里的德国人也一样多。 匪夷所思的一天。在帕克的描述中,他讲到了自己怎样因为给了对方一点点烟草而得到了大量礼物:巧克力、饼干、雪茄、香烟、一副手套、一块怀表,还有一把刷胡须的刷子!真不少!这样的付出与收获之比就连小孩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帕克和他的许多同胞一样,为此兴高采烈。“你看,”他轻描淡写地对妻子说,“我得到了很多圣诞礼物,还能平平安安地四处走上几个小时。”这封信让帕克太太非常震惊,她赶紧把它寄给当地的报纸,结果,它被刊登在新年那天埃克塞特的《西泰晤士报》(Western Times)上。[2] 那年圣诞节,步兵G.A.法默(G. A. Farmer)所属的女王的威斯敏斯特来复枪2营在沿战线更远的地方。他在寄给莱斯特家中的信里说得更清楚,更兴致勃勃:“这真是我度过的最棒的圣诞节。”他的家人想必是目瞪口呆。毕竟还在打仗啊!法默继续说道: 两边的士兵真的都有过节的感觉,他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战斗,换了一种不同的、比较乐观的观点看待生活,所以我们就和身处美好的老英格兰的你们一样,非常宁静。[3] 苏格兰近卫团2营的爱德华·赫尔斯(Edward Hulse)所处的防线还在法默的南面。对于其非常具有文学修养和想象力的头脑来说,他的防御地段内发生的事情“绝对惊人,如果我是在电影中看到的,我会发誓说那是假的”![4]在赫尔斯所在的一些苏格兰近卫部队的对面,古斯塔夫·里本扎姆(Gustav Riebensahm)负责指挥一个威斯特法利亚团。对他来说,印象也差不多。亲眼看见的一切让他觉得难以置信。他在圣诞节那天的日记中写道:“考虑到先前发生的一切,人们要看了又看,才能相信正在发生的事情。”[5]在所有关于那年圣诞联欢的叙说中,陶醉、惊讶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那情景我永生难忘。”第16后备步兵团的约瑟夫·文茨尔(Josef Wenzl)写道。[6] “对于我们战壕里的许多英国士兵来说,圣诞那天的情景会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头脑中,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不寻常的一天。”戈登高地人团的一名军官断言。[7] “这几天即便算不上我一生中,也算得上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最不寻常的时光。”伦敦来复枪旅的二等兵奥斯瓦尔德·蒂利(Oswald Tilley)思忖道。[8] 1914年的圣诞休战,不共戴天的敌我双方在坑坑洼洼的无人区上演了一则则洋溢着同志式友情的故事,这成为一战甚至所有战争史上著名的篇章。无人区,对峙双方战壕中间的那一小块地方,它的名字本身似乎就禁止这样的交流。尽管沿英德前线联欢事件发生得最多,但是在法国人和德国人之间、俄国人和德国人之间以及奥地利人和俄国人之间,也有无数类似的情况。1914年的圣诞休战对于理解敌对各方的军队乃至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和关注重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像那样大规模的联欢在战争期间再也没有发生过,这就进一步表明,砸烂旧世界的并不是“八月枪声”,而是随后的事态发展。“爱德华时代的游园会”并不像有人说的,在1914年8月4日一下子就结束了。[9]贝德福德郡1营的W.A.昆顿(W. A. Quinton)在战争过去十年后写道: 当我们说起这件事情,后来和我们在一起的人还不太相信。也难怪,几个月过去了,就连我们这些当时在那儿的人也几乎不相信确有其事,只是每一个小细节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10] 第20轻骑兵团的R.G.加罗德(R. G. Garrod)是那些始终拒不相信联欢活动存在的人之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实际上,他从......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本书获誉
- 文前辅文
- 文前插图
- 前言
- 目录
- 序幕
- 威尼斯
- 第壹幕
- 一 巴黎
- 想象
- 1913年5月29日
- 香榭丽舍剧院
- 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
- 叛逆
- 对抗和解放
- 观众
- 激起公愤就是成功
- 二 柏林
- 圣春
- 序曲
- 技术
- 首都
- 文化
- 文化和叛逆
- 战争即文化
-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
- 异国他乡的角落
- 八月枪声
- 和平降临大地
- 原因何在
- 维多利亚时代综论
- 喝茶还是加蜂蜜吗?
- 第贰幕
- 四 战争祭
- 战斗芭蕾
- 主题
- 重估一切价值
- 五 疯狂的理性
- 他们的办法是不去问为什么
- 责任
- 六 神圣的舞蹈
- 战争之神
- 会众
- 七 走向内心
- 战争即艺术
- 艺术即形式
- 艺术和道德
- 先锋
- 第叁幕
- 八 夜舞者
- 新的救主
- 明星
- 不要忘记
- 行程和象征
- 新世界和旧世界
- 联想
- 九 记忆
- 战争的回声
- 与死亡为伴
- 名声
- 用云彩变戏法的人
- 十 无尽的春天
- 德意志,醒来了!
- 受难的英雄
- 艺术即生活
- 神话即现实
- “这是无尽的春天!”
- 致谢
- 原始资料选
- 索引
- 页
- 后折页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