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微观史代表人物王笛继《茶馆》《袍哥》之后又一城市史力作,娓娓道来革命时代中国的都市变迁。 】 (甲骨文)_AZW3_MOBI_EPUB_王笛

内容节选

15 改良时代的新娱乐 20世纪初是中国的改良时代,也是一个国家机器不断强大,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不断施加影响的过程。现代化对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新式商品的流入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成都这个相对闭塞的城市出现了不少新式学校、书局和报纸,进一步推动了对公共空间和街头文化的改革运动。当成都的大众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改良者又试图通过新的休闲方式、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下层民众的生活习惯。 图画中展示了许多市民在观看飘荡在东较场上空的巨型热气球,《通俗画报》,1909年 1915年,成都市民第一次看到了飞机表演,听到空中传来飞机的声音时,他们爬到屋顶去观看。飞机撒下五彩缤纷的纸片,“见者无不拍掌称快”。这时,成都人还第一次看到了外国表演团的演出,上千人在关帝庙观看了日本魔术团表演的“电术”和“变术”。 新式学堂带来了西式的公共演出和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已成为传播新型大众休闲娱乐方式的一个重要群体。例如,幼孩教养工场就组织了一个行进乐队,经过几个月的排练,这支队伍已能胜任“行奏”和“坐奏”,工场还对外出租乐队以“改进文明”,据称“声音之道,感人最深,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成都市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学生们“排队前行,大大小小的队伍,或走单排,或成双列,举着旗帜,拿着鼓号,径直朝操练场走去”。1906年,第一届学校运动会在北较场举行,那里平出了一大块椭圆形场地,四十多所学校和一支军乐队参加了这次比赛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成都引进了一些诸如足球等新运动项目。跳舞补习社也修建了训练的舞厅,男女分开学习。甚至也有乐团开始公开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在新式娱乐活动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娱乐形式,如木偶戏和皮影戏,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失去了观众。 这些对新文化生活的描述虽然不尽完备,但清楚地表现了这个年代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人们的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地方戏剧的改革到新剧场、新茶馆、电影、热气球、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等等。 电影最晚在1909年已引进成都,也可能是成都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娱乐项目。在《成都通览》中,一幅《电光戏》图画的说明称,傅崇矩从日本带回了一台可在公共场地放映的电影机。电影吸引了许多人,如果在新式茶馆戏园启智园、可园和玉带桥等地放映外国电影,总是顾客盈门。 《电光戏》,傅崇矩:《成都通览》,1910年 1909年的《成都日报》便经常刊登“活动电戏”的广告,从下面的节目广告,可以看到放映的电影包括了鬼怪故事、伦敦景致、海军训练、日俄战争和西方魔术等内容。改良者认为,外国电影在倡导英雄主义、忠诚、信任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因为这些电影总的说来是写实主义的,而且合乎情理。 “活动电戏”片目,《成都日报》,1909年 所有这些变化中最具深远意义的是,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吸收了西方的新元素。这个内陆城市有机会接触到非中国式的娱乐方式。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反映出了物质生活方面出现的新因素,以及整个社会的演化。 由于地方戏仍然是最流行的公共娱乐方式,改良者便首先改良戏曲。改良者怎样理解地方戏剧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明白戏曲会影响甚至培养公众的品质,也相信改革地方戏是改革社会风俗的最好方法之一。他们宣称:“时常演些改良的新戏,大概于社会人心上不无小补吧。” 《通俗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解释了人们愿意花钱、花时间看戏剧的原因。 首先,看戏能帮助人们“排除忧闷”,如果让一个病人或身陷困境的人成天待在家里,他极有可能沉湎于苦境而更感不快。但如果他花一点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场戏,他也许会想点其他的事,感觉也会好些。 其次,看戏可以“活泼心思”,当学者或学生“脑筋枯窒”时,看戏能使他们茅塞顿开。 最后,看戏能“陶冶道德”,尽管戏剧情节时有荒谬并曲解历史,但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 戏曲艺人,俞子丹绘,20世纪20年代 文章总结说,戏曲改良能促进一种新社会环境的形成。 社会精英和政府都担心旧戏曲会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因而进行戏剧改革就非常有必要。1903年,新成立的警察局专门制定了《检查戏本肃清戏场规则》,要求“各戏班先以其所有戏文呈验警察局”,凡“悖逆淫荡、有害风俗者,应行禁止”。警察甚至还可以规定“禁唱某句或某节”,“其演唱之时或有戏异而词气之间不免悖逆淫荡者”,警察也可随时令其停演。他们试图以此办法来“净化”戏园。 在成都总商会的支持下,以谱写和排演旨在“感化愚顽”的戏曲改良会成立了。该会以良家女子、处女和寡妇为最关注的对象。改良者认为,如果让她们观看“淫戏”,其后果不可想象。因此,改良者提出:“劝劝认识字、懂得理、顾廉耻、保名誉、管得了家里的人、作得了女子主的诸君子,千万别叫妇女听戏。” 这里改良者对戏剧的社会功能持基本的否定态度......

  1. 文前插图
  2. 成都还有味道吗?
  3. 1 成都——三座城墙的城市
  4. 2 中国城市的自治传统
  5. 3 老成都的邻里关系
  6. 4 小商小贩的自由世界
  7. 5 让穷人有一条生路
  8. 6 老成都的“红灯区”与妓女改造
  9. 7 老成都的街头娱乐活动
  10. 8 20世纪初城市妇女的行为和形象
  11. 9 妇女挑战男人的世界
  12. 10 百年前怎样过春节
  13. 11 城市底层穷人与“弱者的反抗”
  14. 12 小商小贩给城市带来活力
  15. 13 新旧交错的“改良时代”
  16. 14 20世纪初的城市“现代文明”
  17. 15 改良时代的新娱乐
  18. 16 西方物质文化的传入改变了日常生活
  19. 17 警察的出现
  20. 18 改正乱撒尿的习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
  21. 19 在成都,打麻将曾经是犯罪
  22. 20 穷人靠什么活下去?
  23. 21 人们是怎样失去自由自在的城市生活的?
  24. 22 清末民初的性骚扰与流氓罪
  25. 23 贫穷使人没有尊严
  26. 24 过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歧视非常普遍
  27. 25 下层民众的革命
  28. 26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
  29. 27 为什么人民对革命不满?
  30. 28 生活在恐慌年代
  31. 29 市民的自卫
  32. 30 从和尚街到崇德里:一步之遥,而长路漫漫
  33. 后记
  34. 图片来源
  3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