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社会_AZW3_MOBI_EPUB_[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内容节选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婚姻制度历经深远的改变。家庭身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地位不容挑战,因此新家庭的起始点——婚姻,更是焦点所在。 在一年当中某个特别的日子,你会看到一群单身男子穿着内衣(甚至一丝不挂)跳进河里,而大城市的单身女性穿着婚纱跑上街。在中国有单身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以购物、庆祝活动、与朋友相聚来欢庆单身。这个节日源自1993年,南京各大学的单身人士会在这一天和单身朋友狂欢,后来逐渐演变为世界最大的在线购物活动,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标记。这个节日是每年的11月11日,之所以选在这一天,是因为数字“1”代表着单身。这个单身节庆在中国被叫作“光棍节”,因为其日期形似孤零零的树枝或棍子,“光棍”在中文里是单身人士的代称。这些年来,光棍节已演变成反情人节,而这个节日的单身庆典包装也确实大获成功。2017年光棍节当天,在线零售巨头阿里巴巴的收益达到250亿元,是当年美国最大在线购物节“网络星期一”的4倍之多。 有鉴于美国的单身比例更高,单身节的活动居然起始于中国,有点令人意外。不过美国也很快加入了这股潮流。美国版本的全国单身节首次出现于2013年1月11日,数字“1”再次成为单身的有力象征。俄亥俄州的七叶树单身协会自1980年代起便开始庆祝全国单身周,2017年时,全国单身节为配合这个活动,改期至9月。全国单身节发起人凯伦·里德接受《单身杂志》访问时表示: “其实在美国发起单身节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中国的光棍节……我也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新鲜、新颖的单身节庆,因为近年来的变化很大。21世纪的单身人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现在的单身人士充满活力,包括各形各色的族群,应该受到重视……单身的定义很复杂,包括自愿单身或被迫单身;法律意义的单身或暧昧不清的单身;永远单身或暂时单身。” 几十年前,庆祝单身的节日简直难以想象,今昔的差异令人惊讶。然而婚姻制度历经深远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也连带改头换面。中国的单身节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中国的家庭平均人口数历经陡降,自1947年每个家庭5.4人降至2005年的3.1人,社会形态也从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都市社会。你很难想象,一个在乡村地区长大的青年,所有的亲人都以种田为生,而他长大后的生活环境却迥然不同:也许住在巨型城市中高楼大厦的一间狭小公寓里,在大公司工作,很晚才下班。事实上,2014年中国有超过6000万家庭登记为独居户,而1982年时则只有1700万单人家庭,而同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率只有40%。 在慕尼黑、法兰克福、巴黎等欧洲大城市,50%以上的家庭为单人户。1950年的美国成人有22%单身,今天的单身比例已跃升至超过50%,据预测,每4个美国新生儿中就有一个终身未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中先结婚再生小孩的比例逐渐降低,与双亲同住的美国儿童比例从1960年代初期的87%降至2015年的69%。 在单身人口的增长方面,日本大概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2015年时,30岁以下的日本成人约有三分之一从未约会过,超过40%从未有性经验。此外,在日本18岁至24岁的未婚人口中,将近60%的女性及70%的男性于调查当时并无交往关系,比起2010年的调查提升了10%,而与2005年相比更是跃升了20%。事实上,甚至有30%的男性及26%的女性表示自己无意寻找对象。 2006年,日本的热门作家深泽真纪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有越来越多男性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他把这类人称为“草食男”。由于在日文中,对亲密及肉体关系的渴望被称为“肉欲”,因此草食男的标签代表他们自亲密关系中撤退。此外,这个名词还意味着日本男子气概的瓦解,战后日本奇迹时代曾经精力充沛、繁殖力旺盛的男性变得了无生气。值得一提的是,草食男登上2009年全国“年度热门词”的决选名单,至2010年时已普遍获得认可,成为一般名词。有一项调查显示,20岁至39岁的日本单身男子中有75%认为自己是草食男。 这种趋势快速扩散,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本章稍后将讨论单身比例提高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时间点比其他地区早得多。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个人主义、大规模都市化、寿命延长、通信革命、女权运动等过程皆在发达国家奠定基础。这种趋势曾在美国出现短暂例外,也就是1950年代的“黄金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城市郊区的发展使得人们结婚年龄降低,出生率提高。不过单身的生活形态于1970年代又开始兴盛,当时强调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及资本主义的社会风气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扩散开来,因此又使人们远离婚姻,向后家庭文化迈进。过去数十年来,南美洲、中东,甚至非洲国家的单身人数都有所增长。许多亚洲国家,包括印度、韩国、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的数据皆显示人民的结婚年龄提高,离婚比例提升,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独自生......

  1. 封面
  2. 献辞
  3. 前言
  4.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5. 第二章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6. 第三章 社会压力与单身歧视
  7. 第四章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8. 第五章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单身
  9. 第六章 探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10. 第七章 单身人士的未来
  11. 结论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12. 致谢词
  13. 英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