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8册)_AZW3_MOBI_EPUB_松原郎
内容节选
终章 从郊祀、宗庙祭祀及即位仪礼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前面各章内容的概括 对于本书本章以前的内容,在此先重新简单陈述一下要点。 首先在序章指出了唐代皇帝祭祀由大祀、中祀、小祀构成。其中大祀就是作为本书主体的郊祀以及宗庙祭祀。皇帝在这些祭祀中,对先帝以前的皇帝祖先们,以及历史上、传说中的明君们等那些从人成神的各位神灵自称皇帝,而对天地山川等自然界的各位神灵自称天子。另外,举行祭祀时,大祀自称为“皇帝(天子)臣某”,中祀自称为“皇帝(天子)某”,小祀自称为“皇帝(天子)”。不过,因祭祀有大中小三个不同等级,皇帝、天子的自称也随机而变。在祭祀时宣读写入祝版的颂词即祝文时,皇帝如果在祝文上亲自签名“某”即讳(例如玄宗李隆基的话就是隆基)的话,那场祭祀就可能是让所司代行的有司摄事。如果是皇帝不需要亲自签名讳的小祀,即使是以皇帝名义举行的也可以自始至终都由有司摄事,或者离京城很远的地方,就让相关主事来举行祭祀。唐代的大祀、中祀原则上是由皇帝亲祭的,但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上面提到的有司摄事的程序。但是,像这样皇帝亲祭与有司摄事在制度上井然有序、各不相同,反而令人联想到唐代皇帝祭祀实际上大多是有司摄事,只有特定的祭祀才由皇帝亲祭。因此,如果能够考证出各个皇帝亲祭的具体实施原因,对于探析唐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应该能提供各种必要的论点。 以上就是在序章中论证的内容和提出的课题。第一至第八章内容最初发表于1976年,东汉以后与皇帝相关的祭祀大体上都是出自儒家经书,因此截至到当时为止,皇帝祭祀大多被看做儒教史,再开阔一些也就是看做中国宗教及思想史的一个领域来对待。不过,对一个朝代内皇帝祭祀体系的特点做了上述梳理后,可以从中提炼出这一朝代的政治史以及与皇帝相关的制度史等许多问题。不过当初这部分内容发表时,还没有搞清楚一路演变到唐代大祀的过程中各个朝代的郊祀、宗庙的祭祀制度(1),搞清这一问题自然成为下一个课题。要阐明皇帝制形成过程中的汉代郊祀、宗庙(下文略称为“郊庙”)制度,需要先搞清楚形成于东汉发展于魏晋以后的郊庙制度。因此,第一章就魏晋南北朝的郊祀、宗庙制度进行了考察。 魏晋南北朝时,宗庙方面承袭了形成于东汉初的大祭禘祫和小祭四时祭。不过,晋和南朝实行的是每隔三十个月在四月份举行禘祭,十月份举行祫祭的五年再殷制度,而北朝的北魏与此不同,是依据郑玄说举行祫祭。关于郊祀,东晋、南朝是圜丘和南郊一个祭场,方丘和北郊一个祭场,祭祀形式有些近似于王肃说。不过东晋和南朝的郊祀是两年一次只在正月举行,而冬至和夏至的南北郊祀都省略了,这一点与认可冬至、夏至郊祀的王肃说不同。另外,从完善皇帝祭祀的各个侧面上来看,皇帝祭祀史上东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相对于五胡各国和北朝,东晋为了主张本朝的合法性把礼制的完善和实践作为当务之急来解决。另一方面,北魏以后的北朝时在圜丘南郊,方丘北郊各有一个祭场来举行祭祀,与南朝不同的是依据郑玄说。隋统一了南北,其郊祀制度全面沿袭了北朝的制度。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以后,隋文帝曾一度积极推行重新完善皇帝祭祀,但并没有给上述郊庙制度带来大的变化。第一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上面这些,另外联系到当下的一些观点,我在论证中提到有观点认为日本的前方后圆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初期的特殊郊祀制度,笔者对其进行了否定,明确指出了西晋没有这样的特殊郊祀制度。 在第二章中探析了唐代郊庙制度。唐代宗庙制度沿袭了晋南朝的制度,其最初形成于东汉。禘祫的运转方式多少有些变化,但最终实行每30个月轮流举行的禘和祫,也即与东晋、南朝相同,采用的是五年再殷的模式。唐代郊祀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太宗的贞观礼、高宗的显庆礼、玄宗的开元礼这三礼的编纂完成,祭祀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贞观礼依据郑玄说,正月在南郊和明堂祭祀五方上帝,孟冬在地祭(北郊)祭祀神州(神州地祇)。显庆礼基于王肃说,把上述五方上帝的祭祀改为昊天上帝的祭祀、神州地祇的祭祀改为皇地祇的祭祀。学界认为开元礼是贞观礼和显庆礼的折中,但在郊祀方面只是把孟冬北郊的祭神恢复为神州地祇,明堂和雩祀的祭神与显庆礼相同仍然是昊天上帝。以上变迁简而言之就是,隋唐朝代更替时期,对于与五行变化相对应的感生帝(五方上帝)也要求其发挥政治及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唐代的统治地位确立以后,开始重视强调上天绝对唯一性的昊天上帝祭祀。另外,显庆礼、开元礼中祭祀昊天上帝的明堂到隋代为止祭祀的是五方上帝,雩祀虽然在东汉是各郡县举行的祭祀,但从南北朝到隋朝之间逐渐升级为定期的五方上帝祭祀。由此可知,宗庙祭祀从东汉以来到唐代为止基本上没有变化,不过截至唐代有关上天的祭祀逐渐得到强化。而且东晋、南朝时南北郊祀两年一次只在正月举行,唐朝时包括明堂、雩祀在内昊天上帝的祭祀每年举行四次。上述制度与序章中指出的唐代皇帝亲祭和有司摄事的迥然不同之间,现实中是......
- 总目录
- 晚唐诗之摇篮
- 信息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凡例
- 序论
- 目录
- 第一章 张籍论
- 第一节 张籍闲居诗的成熟——以太常寺太祝在任时期为中心
- 第二节 张籍的《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晚唐诗的摇篮
- 第三节 张籍的“无记名”诗歌——连接徒诗与乐府之间的桥梁
- 第二章 姚合论
- 第一节 呼朋唤友的姚合——姚合诗歌集团的形成
- 第二节 姚合的官场履历与武功体
- 第三节 姚合“武功体”的谱系——尚俭与慵懒的美学
- 第三章 贾岛论
- 第一节 贾岛乐游原东的住所——以移居背景为中心
- 第二节 诗性世界之现场——贾岛的原东居
- 第三节 贾岛诗中“泉”的意味——根源性的存在及其交叉
- 第四章 闻一多的《贾岛》——贾岛研究的当代性课题
- 后记
- 各章节初次发表情况一览
- 杜甫农业诗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代凡例
- 目录
- 第一部 秦州期
- 第一章 秦州期杜甫的隐逸计划及其对农业的关注
- 第一节 离开长安
- 第二节 不归故乡
- 第三节 秦州之地
- 第四节 西枝村与西谷
- 第五节 东柯谷
- 第六节 仇池山
- 第七节 赤谷、太平寺
- 第八节 离开秦州
- 第九节 结语
- 第二章 杜甫与薤菜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杜甫之前的薤菜诗
- 第三节 向杜佐求取薤菜的诗
- 第四节 阮隐居所赠薤菜
- 第五节 与菜瓜、苍耳搭配的薤菜
- 第六节 唐诗和杜甫的薤菜诗
- 第七节 宋诗和杜甫的薤菜诗
- 第八节 结语
- 第二部 成都期
- 第一章 浣花草堂的外在环境与地理景观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成都城西
- 第三节 锦江之畔
- 第四节 浣花
- 第五节 桥
- 第六节 桥之感怀
- 第七节 “コ”字形蜿蜒流淌的锦江内侧
- 第八节 浣花溪诸相
- 第九节 爱川
- 第十节 西岭
- 第十一节 知识分子阶层的邻居们
- 第十二节 农民阶层的邻居们
- 第十三节 村
- 第十四节 近邻
- 第十五节 结语
- 第二章 农事和生活的歌者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草堂的田园
- 第三节 耕于南亩
- 第四节 田园的所有形式
- 第五节 隐逸诗三首
- 第六节 农月之务
- 第七节 关于“就列”之解
- 第八节 种菜
- 第九节 草堂周围的农业景观
- 第十节 草堂外围的工作
- 第十一节 结语
- 第三部 夔州期的农业生活
- 第一章 杜甫诗歌所咏夔州时期的瀼西宅
- 第一节 从成都到云安
- 第二节 从云安到夔州
- 第三节 瀼西的地理位置
- 第四节 瀼、赤甲山、白盐山
- 第五节 瀼西宅和白帝城
- 第六节 有社祭,亦近市
- 第七节 城内所见瀼西
- 第八节 结语
- 第二章 支撑杜甫农业生活的用人和夔州时期的生活诗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阿段
- 第三节 信行
- 第四节 伯夷、辛秀、信行
- 第五节 阿段、阿稽
- 第六节 竖子阿段
- 第七节 鸡笼和围栏
- 第八节 良民和贱民
- 第九节 作为诗歌题材的用人
- 第十节 结语
- 第三章 生活底层之思绪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全生、全身、全命
- 第三节 狎楚童
- 第四节 听闻赋敛归来之声
- 第五节 捣衣之风景
- 第六节 结语
- 第四部 夔州期的农事
- 第一章 杜甫的橘子诗与橘园经营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按照年代划分的橘子诗
- 第三节 成都时期的橘子诗作
- 第四节 瀼西草堂、春天的橘子
- 第五节 三寸黄橘
- 第六节 月亮与夜露中的橘子
- 第七节 收获前的橘园
- 第八节 东屯诗中的橘子
- 第九节 橘子收获
- 第十节 转让橘园
- 第十一节 结语
- 第二章 杜甫的蔬菜种植诗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进入夔州及其农事计划
- 第三节 夔州第一年 夏天旱灾
- 第四节 夔州第一年 秋季的蔬菜
- 第五节 夔州第一年 播种莴苣
- 第六节 夔州第二年 对农事的关注
- 第七节 夔州第二年 房屋周围的菜地
- 第八节 种植芜菁和牛耕
- 第九节 为卖而种的蔬菜
- 第十节 蔬菜种类
- 第十一节 杜甫的蔬菜之爱
- 第三章 杜甫的稻作经营诗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稻作经营的场所——东屯
- 第三节 灌溉和除草的诗作
- 第四节 除草之诗
- 第五节 移居东屯
- 第六节 关于检校
- 第七节 卖米
- 第八节 结语
- 附录一 相关地图
- 附录二 杜甫年表
- 附录三 初次发表一览(按照年份顺序)
- 后记
- 译后记
- 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
- 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序
- 目录
- 第一部 唐代“北边”财政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军粮政策
- 绪论
- 第一节 军粮的筹措
- 第二节 军粮的分配
- 结论
- 第二章 关中的和籴政策与两税法
- 绪论
- 第一节 和籴政策的“经常性”
- 第二节 确保籴本
- 第三节 剩余谷物的流通
- 结论
- 第三章 整备北边度支系诸司
- 绪论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前后
- 第二节 度支系诸司的调整
- 结论
- 第四章 度支、宦官、朔方军
- 绪论
- 第一节 朔方军的解体
- 第二节 军粮政策的复兴
- 第三节 调整“北边”防御体系
- 结论
- 第五章 军粮运输及“财政物流”
- 绪论
- 第一节 “北边”运输体系的变迁
- 第二节 军粮政策与商人
- 结论
- 结语 “北边”防御体系简述
- 第二部 唐代军事财政补论
- 第六章 唐宋变革史的近况
- 绪论
-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与“中间项”
- 第二节 财政研究“过渡期”的唐宋变革
- 结论
- 第七章 府兵制下的军事财政
- 绪论
- 第一节 府兵制研究与财政问题
- 第二节 府兵制与军事财政
- 第三节 关于“天宝财政统计”的评价
- 结论
- 第八章 唐代后半期“北边”经济再考
- 绪论
- 第一节 “北边”经济与盐专卖
- 第二节 “北边”经济与军马贸易
- 第三节 围绕“北边”经济各方势力的活动
- 结论
- 第三部 唐代军事礼制研究
-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军事礼制确立过程的概况
- 绪论
- 第一节 “五礼”制度的确立过程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礼制的定位
- 结论
-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出征仪式——从《礼记·王制》到《大唐开元礼》
- 绪论
- 第一节 《大唐开元礼》的出征仪式
- 第二节 出征仪式的思想渊源
- 第三节 围绕出征仪式制度化的诸问题
- 第四节 武与礼、武与法——发动武力征伐的依据与程序
- 结论
- 第十一章 中国射礼的形成过程——从《仪礼·乡射》《仪礼·大射》到《大唐开元礼》
- 绪论
- 第一节 射礼的两面性
- 第二节 射礼的变化过程
- 结论
- 第十二章 唐宋变革期的军礼与秩序
- 绪论
- 第一节 军礼制度概览
- 第二节 《开元礼·军礼》的秩序
- 第三节 唐宋变革期的田猎
- 第四节 唐宋变革期的讲武
- 结论
- 第十三章 唐太宗修建纪功寺院——围绕政权正统论的形成
- 绪论
- 第一节 七寺碑概要
- 第二节 建寺的动机
- 第三节 参与建寺、撰碑的人士
- 第四节 修建纪功寺碑带来的影响
- 结论
- 第十四章 唐代战争的记忆与记录——露布、史书、纪功碑、军乐
- 绪论
- 第一节 获胜的记录与公示
- 第二节 战争的记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按拼音排列)
- 二、日语文献(按拼音排列)
- 三、英文文献(按英文字母排列)
- 译后记
-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
- 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前言
- 目录
- 序章 皇帝统治与皇帝祭祀——以唐代的大祀、中祀、小祀为主
- 一、序言
- 二、唐代的大祀、中祀、小祀诸相
- 1.开元礼中的大祀、中祀、小祀
- 2.大祀、中祀、小祀与皇帝的自称
- 三、关于祝版
- 1.祝版的御署
- 2.祝版与有司摄事
- 3.大祀、中祀、小祀的变动
- 四、小结——本书的展开
- 上编 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成立及其发展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
- 一、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
- 1.魏晋及南朝的宗庙祭祀
- 2.北朝及隋的宗庙祭祀
- 二、魏晋及南朝的郊祀制度
- 1.关于郊祀的郑玄说与王肃说
- 2.魏晋的郊祀制度
- 3.南朝的郊祀制度
- 三、北朝及隋的郊祀制度
- 四、小结
- 附论 前方后圆坟的起源与西晋的郊祀改革
- 第二章 唐代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
- 一、唐代的宗庙祭祀
- 二、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
- 三、唐代郊祀制度的展开
- 四、明堂与雩祀
- 1.唐代以前的明堂
- 2.唐代以前的雩祀
- 五、小结
- 第三章 唐代皇帝祭祀的亲祀与有司摄事
- 一、导言
- 二、关于有司摄事的频度
- 三、皇帝亲祭与有司摄事的区别
- 四、摄官与有司摄事形式化的诸问题
- 五、小结
- 下编 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实行及其意义
- 第四章 汉代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及实行
- 一、导言
- 二、西汉的郊祀、宗庙祭祀
- 1.西汉郊祀制度的特点
- 2.西汉宗庙祭祀制度的特点
- 3.西汉郊祀、宗庙祭祀改革的特征
- 三、东汉的郊祀、宗庙祭祀
- 1.东汉的郊祀制度
- 2.东汉的宗庙祭祀制度
- 3.东汉的郊祀、宗庙祭祀实行
- 四、小结
- 第五章 魏晋南朝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实行
- 一、导言
- 二、三国时期的郊庙祭祀
- 1.曹魏
- 2.蜀汉、吴
- 三、晋
- 1.西晋
- 2.东晋
- 四、刘宋
- 五、南齐
- 六、梁
- 七、陈
- 八、小结
- 第六章 北朝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实行
- 一、北魏
- 1.序言
- 2.道武帝
- 3.明元帝至献文帝
- 4.孝文帝
- 5.宣武帝以后——东魏、西魏
- 二、北齐
- 三、北周
- 四、隋
- 五、小结
- 第七章 唐代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的实行
- 一、唐前期
- 1.导言
- 2.高祖、太宗
- 3.高宗
- 4.武周朝
- 5.中宗
- 6.睿宗
- 二、玄宗朝
- 1.导言
- 2.开元年间的庙享
- 3.太清宫的出现
- 4.太清宫——太庙——南郊祭祀的确立
- 5.小结
- 三、唐后期
- 1.导言
- 2.肃宗
- 3.代宗
- 4.德宗
- 5.宪宗
- 6.穆宗、敬宗、文宗
- 7.武宗
- 8.宣宗
- 9.懿宗
- 10.僖宗
- 11.昭宗
- 12.哀帝(昭宣帝)
- 四、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古代即位仪礼与郊祀、宗庙祭祀
- 一、问题所在
- 二、汉代即位仪礼的特点
- 1.文帝的即位与昌邑王贺的退位
- 2.汉代的即位与谒庙
- 三、魏晋南北朝即位仪礼的变化
- 1.魏晋南朝即位仪礼的特征
- 2.北朝即位仪礼的特征
- 四、唐代的即位仪礼
- 1.玄宗即位时谒庙的解释
- 2.“传位”时的即位仪礼
- 3.“让位”时的即位仪礼
- 五、小结
- 附论 关于唐朝帝室的谒庙—皇帝、皇太子、皇后
- 1.导言
- 2.即位时的告庙
- 3.皇太子、皇后与谒庙
- 4.册命与谒庙、庙见
- 5.结语
- 终章 从郊祀、宗庙祭祀及即位仪礼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 一、前面各章内容的概括
- 二、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的意义与作用——相关研究成 果与课题
- 图表一览
- 后记
- 译后记
- 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
- 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自序
- 目录
- 第一部 唐代的边境与民族问题
- 第一章 唐与内亚——从民族迁徙、移民的角度看东亚史
- 绪论
- 第一节 李唐王朝的身世
- 第二节 隋唐帝国的建立与民族迁徙
- 第三节 玄奘记录下的内亚
- 第四节 固原史氏家族
- 第五节 长安及其他地区的粟特人墓葬
- 第六节 “粟特裔突厥”的概念
- 第七节 唐代后半期东亚的变化
- 结语
- 第二章 唐代内附民族规定再考——以《天圣令》、开元二十五年令为中心
- 绪论
- 第一节 唐代《赋役令》中对内附民族的三条规定
- 第二节 《天圣令》“没落外蕃”条
- 第三节 “夷獠”与“夷狄”
- 一、唐对于“夷獠”的招慰
- 二、日本对“夷狄”的解释
- 第四节 《天圣令》中输羊、银钱的规定及其他条文的处理
- 一、删除输羊、银钱规定条文
- 二、关于“蕃域”“绝域”规定
- 结语
- 第三章 拉铁摩尔的Reservoir理论与汉至唐的中国北部边境
- 绪论
- 第一节 拉铁摩尔的Reservoir理论
- 一、对拉铁摩尔著作的摘译
- 二、对Reservoir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北部
- 一、汉至唐时期对北方民族的接纳及其领域
- 二、中国财政向北部边境的分配
- 三、杂居引发的冲突与北方边境的两面性
- 结语
- 第四章 中国史上的中央和边境——以唐代的内陆边界地带为例
- 绪论
- 第一节 唐王朝经营边境的好处
- 第二节 国际帝国唐王朝的成立过程
- 第三节 边境带来的冲击
- 第四节 立足于边界理论进行审视
- 结语 唐的frontier与boundary
- 第二部 国书与外交
- 第五章 唐朝颁送国书一览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使用文书
- 第二节 关于文书的内容
- 第三节 国书在外交礼仪中的定位
- 第六章 唐代的国书授予仪式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唐代的国书授予仪式
- 一、宾礼所见王言
- 二、“迎劳仪式”中的朝堂宣敕
- 三、国书授予仪式之所在
- 第二节 《皇帝遣使诣蕃宣劳》仪式的复原
- 第三节 关于仪式会场的问题
- 第四节 诸仪式在外国使节活动中的定位
- 结语
- 第七章 唐太宗时期朝鲜半岛三国与中国外交交涉史料
- 第一节 《文馆词林》残卷所见对百济、新罗诏
- 第二节 关于《抚慰百济王诏》
- 一、录文
- 二、译文
- 三、内容概要和发送日期
- 第三节 关于《抚慰新罗王诏》
- 一、录文
- 二、译文
- 三、内容概要和发送日期
- 第四节 国际关系背景
- 第八章 关于唐代外交中的私觌
- 绪论
- 第一节 私觌的含义
- 第二节 唐代史料中所见私觌的事例
- 第三节 使节成员的私觌与唐代私觌正员官
- 一、别贡和交关
- 二、唐的私觌正员官
- 结语
- 第三部 墓志文化与外国人墓志
- 第九章 唐代官员丧葬礼仪与开元二十五年《丧葬令》
- 绪论
- 第一节 《大唐开元礼》凶礼篇名
- 第二节 《大唐开元礼》凶礼的仪式结构
- 第三节 唐开元二十五年《丧葬令》
- 第四节 传递丧葬礼仪真实情况的墓志史料
- 结语
- 第十章 概观唐代墓志史料——以唐前半期官撰墓志、志石规格及墓志与行状的关系为对象
- 绪论
- 第一节 官撰墓志——以亡宫、亡尼墓志为例
- 第二节 志文与志石——以三代突厥人墓志为例
- 第三节 志石的规格
- 第四节 墓志志文与行状、列传
- 结语
- 第十一章 从唐史研究的角度看入唐日本人井真成墓志的性质
- 绪论
- 第一节 对墓志志文的解读
- 第二节 墓志的特征
- 第三节 与相似墓志的比较
- 结语
- 第十二章 羁縻支配时期的唐与铁勒仆固部——以《仆固乙突墓志》为中心
- 绪论
- 第一节 从墓志、墓葬来看仆固乙突
- 第二节 墓主及当时的仆固部
- 一、墓志中所见乙突的功绩
- 二、乙突之死与乾陵蕃臣像
- 第三节 铁勒诸部的地理分布
- 结语 墓主与仆固怀恩
- 第十三章 唐代墓志对古代经典的引用
- 绪论
- 第一节 唐代墓志的概况
- 第二节 唐代墓志志文的惯用句
- 第三节 关于《诗经》解释的例子
- 1.陟岵
- 2.宵征
- 3.常棣与唐棣
- 结语 志文与《蒙求》的关系
- 后记
- 译后记
- 白居易研究:闲适的诗想
- 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凡例
- 前言
- 目录
- 绪论 白居易的闲适诗
- 一、序
- 二、闲适诗的概念界定
- 三、咏“闲”诗与咏“适”诗
- 四、“闲”“适”诗与“复原”“复苏”的诗想
- 五、结语
- 本论一 身体与姿势
- 第一章 白居易与身体的文学表现
- 一、序
- 二、身心论的三个前提
- 三、身心与闲适的关系
- 四、白居易的身体表现
- 五、结语
- 第二章 “遗爱寺钟欹枕听”考
- 一、序
- 二、白居易的“欹枕”用例及先行研究情况
- 三、唐诗中“欹枕”的用例
- 四、唐代诗语史中“欹枕”与“拨帘”的产生与继承
- 五、结语
- 第三章 白居易与姿势描写
- 一、序
- 二、姿势描写的特色与倾向
- 三、他者的身体姿势
- 四、自己的身体姿势
- 五、姿势与诗想
- 六、结语
- 本论二 衰老与疾病
- 第四章 关于白居易“白发”文学表现的考察
- 一、序
- 二、白发诗的谱系
- 三、白居易诗中白发表现的占比
- 四、白发表现与意象结构
- 五、结语
- 第五章 白居易与睡眠
- 一、序
- 二、咏眠诗的谱系
- 三、作为素材的睡眠
- 四、作为题材的睡眠
- 五、结语
- 第六章 关于白居易咏病诗的考察
- 一、序
- 二、咏病诗的谱系
- 三、白居易的病历
- 四、白居易咏病诗的样态
- 五、白居易的养生观
- 六、结语
- 第七章 白居易的眼疾
- 一、序
- 二、先行研究中的观点和问题
- 三、白居易的眼疾
- 四、白居易诗中的眼疾表现
- 五、结语
- 本论三 住所与家人
- 第八章 白居易诗歌中关于房屋的文学表现
- 一、序
- 二、房屋的文学表现与五个视点
- 三、他人的住宅空间
- 四、白居易宅邸变迁小史
- 五、长安居住期的租房之家
- 六、下邽渭村宅
- 七、任职地的官舍
- 八、庐山草堂
- 九、长安新昌里宅邸
- 十、洛阳履道里宅邸
- 第九章 白居易的松与竹
- 一、序
- 二、松与竹的基本意象
- 三、咏松诗
- 四、咏竹诗
- 五、结语
- 第十章 白居易《池上篇》考
- 一、序
- 二、江州官舍以及庐山草堂的池边空间
- 三、《池上篇并序》与洛阳履道里邸
- 四、“池上诗”中所见的至高闲适境界
- 五、结语
- 第十一章 香山寺与《白氏文集》
- 一、序
- 二、香山寺的位置
- 三、白居易的香山寺
- 四、白居易的《白氏文集》
- 五、结语
- 后记
- 隋唐长安与东亚比较都城史
- 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序
- 目录
- 第一部分 中国都城史上的隋唐长安
- 第一章 中华的分裂与再生
- 引言
- 一、空间:欧亚大陆东部
- 二、时间:3—13世纪
- 三、汉人与汉民族
- 第一节 多样性的出现:3—5世纪
- 一、气候的变化
- 二、游牧民的迁移
- 三、思想的多样化
- 第二节 普遍性的创造:6—8世纪
- 一、创造出来的正统性
- 二、新的统治空间
- 第三节 固有的形成:9—13世纪
- 一、东亚外交关系的变化
- 二、“汉民族”的形成
- 结语
- 第二章 都城与王权礼仪 ——根据中国历代都城复原图
- 引言
- 第一节 都城礼仪空间之变迁与持续性
- 第二节 都城的建筑结构与王权礼仪的模式
- 结语 城市的历史与人类认识的历史
- 第三章 城市的生活与文化
- 引言
- 第一节 隋唐城市史研究现状 ——加藤繁、宫崎市定学说的构成与遗留下的问题
- 一、加藤繁、宫崎市定学说的构成
- 二、遗留下的问题
- 第二节 隋唐城市的建筑景观 ——中国城市史中的隋唐城市形态特征
- 一、城市景观的研究史
- 二、隋唐城市的类型论
- 三、隋唐城市的形态特征
- 第三节 隋唐城市的生活与文化
- 一、多种族社会——对前代王朝(五胡、北朝)的继承
- 二、汉族共通文化之形成以至后世(宋、元、明、清)的传承
- 结语
- 第二部分 隋唐长安与东亚国际关系
- 第一章 东亚都城时代的形成与都市网的变迁:4—10世纪
- 引言 都城比较研究的发展
- 第一节 7—8世纪的亚非欧大陆:从分裂到统一
- 一、欧亚大陆横向(东西)和纵向(南北)的历史结构
- 二、欧亚大陆东部
- 三、欧亚大陆中央区
- 四、欧亚大陆西部及非洲大陆
- 五、世界宗教圈的形成
- 六、欧亚大陆史视野下的东亚国际关系
- 第二节 东亚都城时代的诞生和交通网的形成
- 一、交通史上的7—8世纪
- 二、东亚都城时代的诞生和行政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隋唐长安的交通和土地利用
- 一、建设陆路干线与隋唐长安城内的土地利用
- 二、罗城
- 三、皇家园林(禁苑)
- 四、天子(皇帝)制度和天皇制度
- 五、墓地
- 结语 世界史的转变
- 第二章 陪京的成立 ——8—12世纪东亚的复都制
- 引言 何为陪京
- 第一节 复都制研究的现状
- 一、研究史的整理与遗留的诸问题
- 二、设置复都的要因
- 三、复都制的空间类型与王权思想的变化
- 第二节 陪京的形成
- 一、“陪”的定义
- 二、“陪京”成为一般化词语的过程
- 三、两宋以后的陪京
- 第三节 东亚复都制的变迁:6—13世纪
- 一、隋、唐、宋复都制的变迁
- 二、唐宋复都制变迁的过程及其与国际关系变化的联系
- 结语 今后的课题
- 第三章 胡人与汉人 ——“异人买宝谭”与汉人认识之变迁
- 引言 近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之开端与“异人买宝谭”之发现
- 第一节 唐代“异人买宝谭”之结构
- 第二节 “异人买宝谭”的变迁
- 第三节 世界认识的变迁与“异人买宝谭”
- 结语 “异人买宝谭”与汉人意识的变迁
- 第三部分 建康 长安 洛阳
- 第一章 帝都之风景 风景之帝都 ——建康、大兴、洛阳
- 引言
- 第一节 建康
- 一、建康和江南文化
- 二、江南文化的形成:中原和江南的相遇
- 三、陈寅恪和唐长孺的假说
- 第二节 建康和洛阳:隋炀帝对江南的憧憬
- 一、东亚世界的建康:4—7世纪
- 二、建康:6世纪之都
- 第三节 隋炀帝的洛阳建造与江南
- 结语
- 第二章 唐王朝里的汉王朝 ——汉长安故城与隋唐长安城
- 引言
- 第一节 隋大兴城的建造与大兴苑
- 第二节 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之差别及其原因
- 第三节 隋唐长安城中的汉长安故城
- 结语 从汉到唐:旧长安与新长安
- 第三章 隋唐洛阳的都市社会结构
- 引言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第一节 欧亚大陆历史中洛阳的位置
- 第二节 洛阳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
- 第三节 隋唐洛阳城的都市规划
- 第四节 洛阳官员居住地的变迁与宗教空间之关系:隋、唐、五代、北宋
- 结语
- 译后记
- 唐代小说《板桥三娘子》考
- 信息
- 总序一
- 总序二
- 序
- 目录
- 第一章 故事原型
- 绪论
- 第一节 欧洲
- 第二节 西亚
- 第三节 印度
- 第四节 其他
- 第二章 《板桥三娘子》及其故事背景
- 绪论
- 第一节 收录《板桥三娘子》的小说集及其编撰者
- 第二节 《板桥三娘子》及其背景
- 第三章 中国的变形故事
-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的变形故事及变形、变化观
- 第二节 中国的变驴、变马故事与《板桥三娘子》
- 小结
- 第四章 日本的变形故事
- 绪论
- 第一节 日本的变形故事及变形观
- 第二节 日本的变驴、变马故事与《板桥三娘子》
- 小结
- 结语
- 附论一 《出曜经》遮罗婆罗草、《毗奈耶杂事》游方的故事及其同类型故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附论二 《板桥三娘子》校勘记
- 附论三 浅谈古希腊的变形观
- 一
- 二
- 三
- 四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