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_AZW3_MOBI_EPUB_威廉·G·比斯利
内容节选
第5章 改革的大名 1858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立即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毕竟,条约的内容无法严守于为官者或高社会地位的人中。许多中级和某些低级武士以各种方式卷入条约决策过程中的商讨和密谋。他们有的为政治上很活跃的少数大名(如德川齐昭和松平春岳)充当密使,但更多的是因为各地大名在撰写对幕府征询的答复时,必然会向家臣咨询意见。当这些咨询发生于江户时,由于参觐交代制度,当时在那里的大名和武士都为数不少,因此,对于武士们来说,在咨询过程中,获得有关谈判和正在形成的条约的信息并不是件难事。事实上,只要幕府自身觉得有必要咨询大名的话,几乎没有什么秘密是可以守住的。而且,消息的传播也不限于江户。所有的大名在江户都有常驻机构,所以即便是在大名及其随从不在江户的情况下,仍有渠道把消息送到藩国。 这些消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在江户的武士们之间的私人会合,写信给那些留在城下町的朋友和同事,经由在不同中心城市穿梭的旅人的口口相传——决定有关事态发展的可靠信息首先限定在具有武士地位的人群之中,因为这些交流方式均发生于那些社会地位大体相当的个体之间。慢慢地,像盐谷宕阴于1859年发表的《隔力论》那样的著作以及宣传材料的出版,为知识人——无论他们有无武士地位——加入讨论奠定了基础。[Ⅰ] 但是,加入条约争论的社会边界,扩展很快,尽管局限依旧存在。许多出身相当卑微的武士,包括乡士和步卒,以及村长甚至豪农富商的儿子们,经常从全国各地到江户或其他大城市完成他们的教育。[1]他们在那里所形成的社会圈子,与官方的统治者圈子相当不同:等级不那么严格,交流更加开放(因为成员来自全国各地),观点更为灵活(由于不为等级地位所缚)。这个社会圈子中,在1853年之后的多年中,关于对外事务的讨论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群情为之激昂。因为这个圈子的成员一方面与了解情况较多的中级武士有接触,另一方面又与乡村或城下町准武士或非武士上层阶级有交往,他们对条约的批评,一旦流传开来,即可产生遍及全国的影响。 这一点的展开,我们将在以后的各章逐步展示。这里只须强调当时所谓的“公共舆论”是反对哈里斯条约,反对条约的签订方式,反对条约签订人的。例如,佐久间象山即倾全力谴责条约是向外国威胁投降????,尽管他所赞成的日本开国并接受西方影响的程度,远非当时绝大多数当权者所能设想。[2]他的门生吉田松阴(其思想对1860年代的年轻的激进主义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谴责幕府将军为丧失职守、“向野蛮人屈服”的将军:“无视国家之困苦,不知国之耻辱,违背朝廷之命。”[3]还有人使用更为粗暴的语言,而且其激烈程度随着时间流逝有增无减。1860年,一群水户的武士写道,此乃“玷污我神圣国土的耻辱”[4]。《源氏梦物语》在1864年提到“神对外来野蛮人造访导致的国之腐败愤怒至极”[5]。武士积极分子平野国臣谴责幕府屈服于野蛮人的威胁,把日本变成“一个仰外国人之鼻息的附庸国”[6];平野的朋友武市瑞山亦责难江户的官员们完全置日本的利益于脑后:“只知一味屈从于外国人永不满足的勒索,而对国之穷困、民之疾苦视而不见。毫无爱国之心。”[7]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政府文件到私人日记都有大量记载。它们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们反映了某个政策,而在于体现了某种激情。当1858年与英国的条约缔结时,埃尔金公爵的秘书劳伦斯·奥利凡(Laurence Oliphant)精辟地说道,出于恐惧而签订的条约难以实施。日本的官员“以为印度的命运悬在日本之上。对此,他们相信免于步印度之后尘的唯一出路是对我们做出我们已经从中国那里得到的让步”;然而,一旦恐惧之源被移除,这些官员势必遭到国内的压力,并在压力下,“甚至不惜放弃常识、毁约弃信,巴不得他们从未经手那些约定”[8]。然而,奥利凡没有预见到,幕府也没有预见到,压力不但以大人物政治争论的形式出现,而且出现了威胁和暴力等“民众”抗争的形式。这些因感性压倒理智而导致的抗争,构成了此后数年日本政治的一个关键因素。 然而,它并非唯一的因素。与攻击国人和那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另一类非常不同的政治斗争。如前所述,许多日本人预见到了同西方再度发生关系必然把日本拖入险境,而对此他们做出了号召国内改革的反应。但是,对于国内改革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则是众说纷纭(也许唯一的例外是他们都认为应当建立一支新型军队,这意味着须采用西方武器和技术)。有人觉得国家的复兴能够在现有的社会框架下完成,只要稍加调整,使之能容纳比目前的幕府更加有效的领导者。另一些人因为出身卑微,或者对改革任务的规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而坚持走一条更加激进的改革之路,要求根本制度的转变,认为非如此不可,否则无法达到国家统一强盛的目的。第一种态度即保守主义的改革路线是与一群相当有为的大名及其陪臣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求“公武合体”即“朝......
- 信息
- 总序:西方日本研究丛书
- 译者的话
- 致谢
- 相关用法解说[1]
- 1860年的主要藩国
- 导论
- 第1章 德川的政治社会
- 第2章 内忧
- 第3章 外患
- 第4章 不平等条约
- 第5章 改革的大名
- 第6章 不满的武士
- 第7章 攘夷政治
- 第8章 攘外的失败
- 第9章 恐怖主义的失败
- 第10章 维新运动
- 第11章 维新
- 第12章 政府问题
- 第13章 新政体
- 第14章 财富与国力
- 第15章 财政与社会
- 第16章 结论
- 附录A 日文术语词汇
- 附录B 人名注释
- 注释性文献目录
-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