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套装全五卷)【19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耗时三十余年写就的经典巨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02年)的历史著作,至今仍是罗马史研究者必须翻越的一座高峰,五卷全译全注释版本】_AZW3_MOBI_EPUB_特奥多尔·蒙森

内容节选

第三章 意大利扩展至其天然疆界 意大利的天然疆界 从第五世纪的危机中崛起的意大利盟邦——或者说意大利国家——将亚平宁山和爱奥尼亚海[1]之间的各公民民社及地区民社都联合在罗马霸权之下。但在第五世纪末期,两面的边界均已超出原本的界限,属于这一盟邦的意大利民社已出现于亚平宁山和海洋之外。在北方,罗马共和国为了报古代与近代之仇,已于罗马纪元471年即公元前283年消灭了凯尔特人的席诺尼部;在南方,经过了罗马纪元490—513年即公元前264—前241年的大战,罗马人将腓尼基人逐出了西西里。北方有以罗马为领袖的拉丁城亚里米伦(自由民殖民地辛那除外),南方有梅萨纳的玛末丁人民社,由于二者在血缘上皆属于意大利,所以共同享有意大利盟邦公有的权利,也共同分担其义务。意大利盟邦之所以能得到如此扩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形势所逼,而非出于任何长远的政治考虑。然而在迦太基之战取得胜利之后,罗马政府受到这半岛自然形势的昭示,开始不得不考虑一种新型而广大的政治观点。不论就政治观点还是军事观点而言,罗马都理应将北方边界从低矮而易于翻越的亚平宁山,移至那将北欧与南欧阻断的巍峨大山阿尔卑斯,并应将意大利的主权与半岛东西两海及岛屿的主权合而为一。现在,腓尼基人已被逐出西西里,这一任务最艰难的部分业已完成,种种情况又联袂而至,使罗马政府更易于完成大业。 意大利的从属物——西西里 对于意大利而言,西方海域远比亚得里亚海更为重要。根据罗马与迦太基签订的和约,西方海域中最重要的地点——广阔丰饶且港口众多的西西里岛,已大部分归罗马所有。诚然,叙拉古的希尔罗王在战争最后的22年间,始终坚定地站在罗马一边,自然有权要求扩张领土。但在战争初起之时,罗马人便决定仅允许该岛有次等国家,战后则断然将西西里据为己有。希罗的疆域除叙拉古的直接领域外,还包括埃洛罗斯(Elorus)、内顿(Neetum)、阿克雷(Acrae)、莱昂蒂尼[2](Leontini)、迈加拉[3](Megara)和陶尔米纳[4](Tauromenium),其主权仍像以前一样未遭削减,他对此可以感到满意;两个交战的强国都未完全覆灭,因此西西里的中间势力至少仍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他对此可以更加感到满意。在西西里所余的大部分土地上,如潘诺姆斯、利利俾、阿格里真托、梅萨纳,罗马人皆建立了永久的殖民地。 罗马人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仅仅拥有这个美丽的岛屿并不足以将西方海域变为罗马的内海,因为撒丁岛仍归迦太基人所有。然而,缔结和约后不久,罗马人竟出乎意料地有望从迦太基人手中攫取这地中海第二大岛。在非洲,腓尼基与罗马一签订和约,其佣兵和属国便即刻联合叛变。这次凶险的叛变,主要归罪于迦太基政府。在战争的最后几年,哈米尔卡无法像以前一样以自己的资财来支付其西西里佣兵的薪饷,于是他请求由本国寄款,但却徒劳无获。国内政府通知他,可以将军队送回非洲,以便派资遣散,他遵命而行。但他深知人心,于是谨慎地把军队分成了小队,让政府按队付薪,或者至少可以使他们隔离开来,然后放弃了他的指挥权。但他所有的防范措施都白费了,倒不是因为国库空虚,而是由于官僚式的行事方法和政府的愚昧无知。他们等到所有的军队都再次聚集在利比亚,然后试图克扣之前所允诺的薪饷。军队当然会发生叛乱,而政府当局的犹豫不决和胆小怯懦又让叛军知道可以冒险一试。大部分叛军都来自迦太基的统治地区或附属地。雷古鲁斯远征之役后,迦太基政府对这些地区展开了大屠杀,又强制他们缴纳重税,这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对此叛军深有体会,他们也知道政府一向言而无信,不赦人罪。如果他们带着由叛变要来的薪饷遣散回家,那么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迦太基人久已掘地埋雷,现在只会致使地雷爆炸。革命如燎原之火,从一个卫戍区蔓延至另一卫戍区,从一个村落燃烧至另一村落。利比亚的妇女将她们的首饰捐献出来,作为佣兵的薪饷。许多迦太基公民,其中包括西西里军队中几个最有名望的军官,都成为了这怒火的牺牲者。迦太基城被两面夹击,自城内出击的迦太基军队由于领导者无能而全军覆没。 当罗马人看到他们既恨又惧的敌人陷入那比罗马战争更为危险的境地时,他们开始越来越后悔签订罗马纪元513年即公元前241年的和约(此和约即使实际上并非太过草率,但如今至少人人都觉得草率),而忘记当时他们是如何精疲力竭,其对手迦太基人是如何强大。的确,为了顾及面子,他们不便与迦太基的叛军公然联络。事实上,他们特许迦太基人在意大利为此次战役招募新兵,并禁止意大利航海家与利比亚人交往。但是罗马政府究竟是否热衷于这些友善行为,还十分值得怀疑,因为虽然罗马政府已明令禁止,非洲叛军与罗马航海家的往来却依然如故。 哈米尔卡临危受命,成为迦太基军队的统帅,他抓捕了好几个与叛军交往的意大利船长,罗马元老院为此与迦太基政府交涉,使他们得以释放。叛军似乎将罗马视为其天然盟友。撒丁岛的卫......

  1. 总目录
  2. 罗马史.第一卷
    1. 封面
    2. 书名页
    3. 蒙森及《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谢辞
    4. 译者序
    5. 目录
    6. 第一卷 至罗马王政的废除
      1. 第一章 引论
      2. 第二章 最早迁入意大利的移民
      3. 第三章 拉丁人的定居
      4. 第四章 罗马的起源
      5. 第五章 罗马的原始政制
      6. 第六章 非公民与政制改革
      7. 第七章 罗马称霸拉丁姆
      8. 第八章 翁布里亚—萨贝利族—萨莫奈人的起源
      9. 第九章 埃特鲁斯坎人
      10. 第十章 希腊人在意大利——托斯卡纳人和迦太基人的海上霸权
      11. 第十一章 法律与司法
      12. 第十二章 宗教
      13. 第十三章 农业、贸易和商业
      14. 第十四章 度量法与文字
      15. 第十五章 艺术
  3. 罗马史.第二卷
    1. 封面
    2. 书名页
    3. 目录
    4. 第二卷 自罗马废除君主专制到意大利统一
      1. 第一章 政治体制变迁——行政长官权力的限制、罗马的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
      2. 第二章 平民保民官和十人政治
      3. 第三章 阶级平等运动及贵族和平民的新联盟
      4. 第四章 埃特鲁斯坎势力的衰落和凯尔特人
      5. 第五章 罗马征服拉丁和坎帕尼亚
      6. 第六章 意大利抗击罗马
      7. 第七章 皮罗斯王和罗马的斗争以及意大利统一
      8. 第八章 法律、宗教、兵制、经济、民族
      9. 第九章 艺术与科学
  4. 罗马史.第三卷
    1. 封面
    2. 书名页
    3. 目录
    4. 第三卷 从统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
      1. 第一章 迦太基
      2. 第二章 罗马与迦太基争西西里之战
      3. 第三章 意大利扩展至其天然疆界
      4. 第四章 哈米尔卡和汉尼拔
      5. 第五章 汉尼拔战争至坎尼之役
      6. 第六章 汉尼拔领导的战事——自坎尼之战到扎玛之战
      7. 第七章 从汉尼拔签订和约至第三期结束的西方世界
      8. 第八章 东方诸国与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9. 第九章 罗马与亚细亚王安条克之战
      10. 第十章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11. 第十一章 政府与被统治者
      12. 第十二章 土地和资本经营
      13. 第十三章 信仰及习俗
      14. 第十四章 文学与艺术
  5. 罗马史.第四卷
    1. 封面
    2. 书名页
    3. 目录
    4. 第四卷 革命
      1. 第一章 属国——直至格拉古时期
      2. 第二章 改革运动及提比略·格拉古
      3. 第三章 改革及盖乌斯·格拉古
      4. 第四章 复辟政府的统治 政府职位的空缺
      5. 第五章 北方的民族
      6. 第六章 马略革命尝试与德鲁苏斯对马略改革之改革尝试
      7. 第七章 意大利属国叛乱与苏尔皮基乌斯革命
      8. 第八章 东方与米特拉达特斯王
      9. 第九章 秦纳与苏拉在意大利的动乱
      10. 第十章 苏拉体制
      11. 第十一章 罗马共和国及其经济
      12. 第十二章 民族、宗教和拉丁语及希腊文化的教育
      13. 第十三章 文学和艺术反叛
  6. 罗马史.第五卷
    1. 封面
    2. 书名页
    3. 目录
    4. 第五卷 军人君主制的创立
      1. 第一章 马尔库斯·雷必达与昆图斯·塞多留
      2. 第二章 苏拉的复辟政治
      3. 第三章 寡头政治的覆灭和庞培主政
      4. 第四章 庞培和东方
      5. 第五章 庞培外出时期的党争
      6. 第六章 庞培的退隐与争权者的联合
      7. 第七章 平定西方
      8. 第八章 庞培和恺撒的共治
      9. 第九章 克拉苏之死与共同统治者之间的决裂
      10. 第十章 布隆迪西乌姆、伊莱尔达、法萨卢和塔普苏斯
      11. 第十一章 旧共和与新君政
      12. 第十二章 宗教、教育、文学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