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理想国译丛057号,在大流行肆虐的今天,让我们重拾共情与合作的社会性本质 理想国出品)_AZW3_MOBI_EPUB_保罗·科利尔 约翰·凯

内容节选

第五章 父权国家的兴衰 国有垄断似乎不再如过去那般是灵丹妙药了。 ——托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的未来》[*],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英国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国家。战争让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政府的计划经济也只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取得战争的胜利!新生的国家凝聚力和经济定位及走向所产生的合力能改变社会,这在当时是有普遍共识的,它能为所有国民提供福利,同时维持经济增长。因此,英国战后政治中对集权的强调是战争反应的延续,这很好理解。 但是,因为人们最初对中央计划经济怀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加上后来个人主义兴起,国家的负担越发沉重。中央集中规划能够在战时有效调动资源,却无法在和平时期满足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又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在苏联表现得非常明显:它有本事研制出氢弹、把人送入太空,却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汽车,无法促进医药创新,无法发明个人电脑。这个国家进入了它并不擅长的领域,不得不直面它完成不好的任务。随着它开始一次次被新目标击败,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团结逐渐消失:人民往往不会认同失败,失败难以产生凝聚力。权利文化出现后,社会被张灯结彩地装点上各种各样的新权益、新需求,但对个人及团体的义务约束却不足,导致国家成了这些权利的埋单人。此外,新时期的诉求使得政府越发频繁地发挥中央集权不擅长的作用,国家饱受挫败,士气低落,同时个人主义的崛起稀释了集体凝聚力,亦削弱了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美国政客把矛头指向了“福利女王”[†],而在英国,2014年BBC第四频道播出系列纪录片《福利街》(Benefits Street),描绘了伯明翰(Birmingham)一个大多数居民靠吃政府救济过活的社区,一举夺得了该频道的收视率冠军。逐渐地,纳税人越来越不愿意分担责任了。国家完不成复杂的任务,有负众望,挫败感强烈,于是开始启用适合“经济人”的策略,但这无助于政府重新树立起它的公共信誉。 政府无力满足人民对它的高期望,人民对它的信任度降低,这是所有西方主要民主国家都经历过的。可如果政客和高级官员们的目标是全球救世主义以及获得或保住要职,那么他们就不会关注选民及公民的生活和利益。 国有化 今天人们在使用“国有化”和“私有化”这两个词的时候,似乎认为它们是对立的,但其实这里头涉及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所有权和集中化。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下的国有化意味着白厅领导下的集权:国家立法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全国煤炭委员会、国家保险基金、国家救助制度和中央电力管理局。英国运输委员不仅合并了四家私营铁路公司,还拥有并运营着公路货运及长途客运。国有化不仅将私人矿业公司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已为社会所有的实体(比如市政所有的天然气和电力企业、慈善信托基金运营的医院和互助会)和一些由工会运营的实体(它们推动社会福利)也同样受到中央控制。与其说国有化表达了对私营企业不良动机的批评,不如说它是在怀疑所有缺乏中央集中协调的活动。赫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是当时国有化方案大部分内容的设计者,他将伦敦当地多个公共汽车服务和地铁系统合并成了一个统一的“伦敦交通局”,因此声名鹊起,尽管它们在合并前已经大多由公家控制了。 莫里森基于自己在伦敦的经历以及战时计划经济的成功,推导出中央集权能够提高效率这样一个普遍性假设。但无论是他还是其他人,似乎都不理解这两种情境的非典型性。对莫里森以及大多数有一定地位的左翼政客而言,工党纲领第四条的目标等同于国家中央集权:“确保体力及脑力劳动者获得他们的全部劳动成果以及在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手段公有化前提下所可能实现的最公平分配。”但正如工党最有思想的战略家克罗斯兰(Crosland)很快意识到的,这种对政府垄断的信仰是没有根据的。中央统筹协调在一些领域是有明显优势,比如伦敦地铁乘客能很方便地从贝克卢线转乘中央线,比如全国成本最低的发电站能向国家电网全天候供电(这两项措施在1939年以前就已经实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应该从同一总部控制本国的每一座煤矿、钢厂和医院。只有少数的特殊行业会受益于垄断下的网络效应。 英国工业国有化的最成功案例,恐怕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国家天然气系统,这个全新的网络使来自北海的天然气能够为大多数英国家庭的中央供暖系统供能。除此之外,国有化几乎没有其他亮点。 英国的计划经济是以闹剧开场的。“花生计划”原本是善意的,旨在养活战后的英国,并通过在非洲生产植物油的大型机械化项目赚取外汇。退伍士兵被招募进该计划,成为“花生军队”。实地报告很快就揭示了该计划的不切实际,但伦敦的政客们不仅捂住了消息,还变本加厉地继续执行,直到可耻的失败再也无法掩盖。[1]这次惨败从一开始就暴露了国家经济管理的弱点——不切实际的规模而非谨慎的实验,不愿意听到坏消息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些毛病一次次地反复发作。无论是多元主义还是约束都荡然无存。 公营公司......

  1. 扉页
  2. 目录
  3. 理想国译丛序
  4. 序 为什么是现在?
  5. 第一章 这里发生了什么?
  6. 第一部分 个人主义的胜利
    1. 第二章 个人主义经济学
    2. 第三章 权利
    3. 第四章 从公民权利到身份表达
  7. 第二部分 政府:困境的征兆
    1. 第五章 父权国家的兴衰
    2. 第六章 变化中的政治地壳板块
    3. 第七章 工党是如何失去工人阶级的
  8. 第三部分 共同体
    1. 第八章 我们的社群本质
    2. 第九章 社群主义国家治理
    3. 第十章 社群主义政治
    4. 第十一章 社群主义、市场及商业
    5. 第十二章 地域性社群
  9. 跋 避风的港湾
  10. 延伸阅读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书目
  14. M译丛
  15. 理想国·imag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