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讲述中国历史(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数十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史景迁、傅高义、周锡瑞、裴宜理等汉学家联袂导读!)_AZW3_MOBI_EPUB_【美】魏斐德
内容节选
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 (1975年) 荣耀与梦想如此相似, 这是真理被当作谬误, 抑或谬误伪装成真理? ——彼德罗·卡尔岱龙:《生活如梦》第三场,第十幕 [1] 位于上海和南京之间的江南,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作吴。清朝廷对江南的征服,不是一以贯之地完成的。政府的政策年复一年地在洪承畴的安抚和瓜尔佳·巴山式的强硬之间变换;当地百姓对新王朝的反应亦从温顺的降服到流血的抵抗,各不相同;松江这样接近太湖匪寇巢穴的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平静和骚乱,与嘉定和上海也迥然有异。1645年的多铎进取扬州、1657年的科举作弊、1659年的长江之役、1661年的税收事件这样一系列的地方性事件,亦是在各地方的特殊条件下发生的,如某一地方乡绅富有组织性的凝聚力,另一个地方特殊的土地所有制,等等。因此,只叙述某一处地方史用以代表整个江南史,是不全面的。 我将这种做归纳的危险夸大了,因为江阴的抗清即使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来说,也的确是非常特殊的。江阴的攻城是最血腥的,江阴的抵抗也是最著名的。相比所有江阴被杀的百姓来说,江南其他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更多的是选择了很快在城门和城墙上写上“顺民”二字。即便与其他抵抗中心相比,如农村武装力量扮演了主要角色的嘉定 [2] ,和由陈子龙的文人团体“几社”唤起抗清意识的松江,江阴的抵抗也是非同寻常的。 [3] 然而准确地讲,江阴抗清是明代自杀式忠君思想的夸大,因此江阴的悲剧性抵抗比其他地方更清楚地揭示了地方抗清的真相。 [4] 江阴城 江阴位于上海上游100英里处,沿长江南岸绵延25英里,是这片拥有富饶的农业和贸易的地区的首府。江阴城里的50万居民中一部分是渔民,更多的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5] 这片土地物产丰饶,有黄秔稻、早白稻、白菜、瓜、果、桑树以及棉花等。其中棉花,特别是在江阴城西乡镇的棉花种植,为织工提供了就业机会,织工可将织成的布与蒲包、蒲扇一并卖给江阴城的批发商。 [6] 因此,江阴作为地区首府的商业地位是建立在这块肥沃的农地之上的,其中许多是沙田(圩田),由开垦沼泽地而来 [7] 。但是河流所给予的,终将为河流所带走。不断变化的水位和潮汐不断威胁着堤岸,并侵蚀着田地,造成了矛盾的经济发展状况。著名的经世致用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记载了这种矛盾:“江阴素称殷富,为国家财赋之区,而地多高卬,民常苦旱。” [8] 顾炎武没有将农民的贫困与地主所有制相联系,他将之归因于过去数渠并开,导太湖之水向南至运河所引起的灌溉困难之上。连接太湖与长江的沟渠正穿过江阴,本想泄太湖之水入长江,但未及疏浚,引起长江之流倒灌。最初以为这样加强了灌溉,对江阴农民是有利的,但是潮汐往来,沟渠淤塞,引起河水泛流至田地,影响了庄稼,使农民的收成得不到保障。因此顾炎武宣称:“故言水利者莫急于江阴,而言治水之难者亦惟江阴为甚。” [9] 这也是这一地区公共治安不良的原因。那些由于河水泛滥或无法偿还借债而失去了土地的人,纷纷转向以走私或做盗贼为生。顾炎武持这样一种理论,即乡绅管理下的经济稳定才能带来公共秩序,他认为江阴正是可以证明这一理论的完美例子。地方救济必须先于地方控制,一旦水利工程得到修复,河流便会重新带来利润,那么这一地区的人民便可以安于农业,建立保甲制度,并且消除社会盗贼。 [10] 顾炎武对江阴问题的判断是重农主义的,忽略了这一地区的商业利益。江阴作为一个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似乎在1700年时已经有所下降了(也许是由于这个城市在1645年被短暂破坏),但是在被征服之前的年代里,江阴是一个富足的纺织中心。 [11] 无论是不是繁盛的贸易吸引了不法之徒,江阴当时确实因为犯罪行为而名声恶劣。顾炎武记载道:“故江阴素称多盗贼之扰,而言弭盗者亦卒无良策。” [12] 村镇里的抢劫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大型匪帮在河流上肆无忌惮地劫掠。同时,江阴并没有公共治安机构。自从10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便被看作是防御长江上游受到海盗袭击的要塞;在宋代,江阴也是重要的海军防戍要塞;在16世纪的倭寇袭击前后,江阴的军事战略地位又得到了提升。当时设在黄田港(位于江阴东北的港口)的长江海防机构已沿河修筑了壁垒,同时驻扎在黄田港的常规卫戍部队也已监督修筑了保卫首府的厚厚的城墙。 [13] 城墙外还有一条护城河环绕,连接着在两岸垂柳下蜿蜒穿过江阴城的黄田河。护城河外是郊区伸展到黄田闸的“防”,这块区域的边缘就是郁郁葱葱的君山和黄山,从山顶可以看到下面大河奔流的宏伟景象。 [14] 江阴邻近长江,使之成为那些从浙江、福建而来准备穿过长江北上京城的旅人乐于停留休憩的地方。当然,邻近长江也使得江阴暴露在崇明岛海盗袭击的威胁之下,但这至少促进了地方防御反应的加快。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军事防御传统,使得江阴对清廷的抵抗如此不同凡响。用一句《南......
- 信息
- 目录
- 前言
- 序言 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
- 开篇 远航
- 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
- 引言
- 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 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
- 革命和世界主义——《莫扎特式的历史家:关于约瑟夫·列文森》序言
- 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
- 第二章 明清时期
- 引言
- 明清过渡期——1644年的大顺政权
- 明清更替——17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
- 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
- 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
- 中国明清时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 盛清:1683—1839
- 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
- 引言
- 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 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
- 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
- 广东的秘密会社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
- 引言
- 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
- 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
- 战时上海的走私
- 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
- 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儒家法西斯主义
- 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
- 引言
- 反思清朝——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 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 中国历史档案新近解密
- 关于中国档案和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 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
- 引言
- 历史变化的模式——1839—1989年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 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 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 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
- 引言
- 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 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 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