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第五版)_AZW3_MOBI_EPUB_【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内容节选

1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无论是暇步士的时尚潮,还是流行病的传播,都是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引爆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场梅毒疫情袭击了巴尔的摩市。自1995年至1996年的一年内,携带病毒的新生儿人数就增加了500%。巴尔的摩市的梅毒发病率曲线图显示,多年来该曲线一直保持稳定,但到了1995年,梅毒发病率几乎呈直线上升态势。 巴尔的摩市的梅毒疫情因何被引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认为,问题就出在强效可卡因上。强效可卡因会大大增加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率,而高风险性行为则会导致艾滋病和梅毒的传播。强效可卡因的诱惑让许多人到贫民区购买毒品,这一做法增加了他们把病毒携带回家传染给家人和邻居的可能性。强效可卡因改变了邻近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疾控中心表示,强效可卡因正是梅毒肆虐的推动力。 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性传播疾病的专家约翰·詹尼曼则认为,发生梅毒疫情的原因在于该市贫民区糟糕的医疗服务。詹尼曼说:“自1990年至1991年,到全市传染病诊所就医的人数为36000人。随后,由于预算问题,该市决定缩小性病诊所的规模。临床医生的人数从17人减少到10人;内科医生本来有3位,实际人数后来降为零;就医病人则减至21000人;到发病地进行外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相应减少。许多人忙于玩弄权术,许多应该做的事情都被搁置,比如计算机软硬件需要升级,却无人处理。这是城市官僚机构管理失灵的一个最严重的案例。药品都快被人们用光了。” 换句话说,当巴尔的摩市性病诊所的就医人数达到36000人时,梅毒的蔓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按照詹尼曼的说法,当就医人数为21000~36000的某一数字时,疫情就暴发了。它从市中心开始蔓延,通过街道和高速公路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突然之间,那些可能已感染一周但是还没接受治疗的人,在被治愈之前有两三周甚至4周的时间四处传播病毒。糟糕的医疗状况使得梅毒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种理论由美国流行病学权威专家约翰·波特雷特提出。他认为,疫情暴发的祸根在于,这些年的物质条件变化对于巴尔的摩市的东西部城区有很大影响。巴尔的摩市中心是梅毒高发区域,在市中心两端的东西城区经济均严重萧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尔的摩市曾大张旗鼓推行一项政策,即拆毁东西城区20世纪60年代风格的旧式高层住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工程是拆毁西城区的列克星敦叠式大楼和东城区的拉斐特宫,而这两栋居住着上百户居民的大楼则扮演着犯罪中心和传染病中心的角色。随着拆迁工程的进行,人们从东西城区的这些老楼中搬走,犯罪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开始恶化。 “实在是触目惊心,”波特雷特在第一次到巴尔的摩东西城区巡视时说,“50%的联排房屋都用木板封得严严实实,有一处建筑物都已经被毁坏了。政府要人们撤离等于加快了人群的流散。多年以来,在巴尔的摩,梅毒都被控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特定地区,性关系也被高度限制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内。但是拆迁工程却迫使这些人搬迁到巴尔的摩市的其他地区,他们因而把梅毒连同其他行为一起随身带走了。” 有趣的是,这几种解释中所提到的事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疾控中心认为强效可卡因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但1995年并不是强效可卡因首次流入巴尔的摩市的时间,它在该市早已存在多年。疾控中心的意思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效可卡因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有所加剧,而这一变化足以促成梅毒疫情的暴发;同样地,詹尼曼并没有说巴尔的摩市的性病诊所都被关闭了,而只是说其规模缩小,临床医生人数从17人减少到10人;波特雷特没有说整个巴尔的摩都在进行大迁徙,他只是说,一些拆迁工程使一些住户搬离了城区的住房,让梅毒疫情达到顶峰。只需要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流行病原本所处的稳定状态就有可能被打破。 还有一点更有趣,这些解释都在描述一种引爆流行病的完全不同的方式。疾控中心关注的是疾病暴发的大背景——毒品的流入和增长是如何改变一个城市的环境,从而引爆疾病流行的。詹尼曼谈论的是疾病本身。诊所规模缩小等于给了梅毒一线生机,它原本是急性传染病,现在成了慢性传染病;它原本仅能在人体内逗留几天,现在却能延续好几个星期。波特雷特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携带梅毒病毒的人身上。在他看来,梅毒的传染源是巴尔的摩市特定的一类人,这些人极度贫困,可能吸毒,性行为频繁。如果这种人突然从他们生活的街区迁移到一个原本不存在梅毒问题的新街区,疫情就有可能被引爆。 换句话说,引爆一种流行病并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流行病暴发需要三个条件: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人、病原体本身和其产生作用所需的环境。当一种流行病暴发时,这三个条件就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疫情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个甚至两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我将这三个变化条......

  1. 信息
  2. 所获赞誉
  3. 系列推荐序 格拉德威尔的世界
  4. 推荐序一 理解流行
  5. 推荐序二 在每个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如何创造“红”
  6. 推荐序三 “刷屏”时代的流行方法论
  7. 前言
  8. 1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1. 疫情引爆危机
    2. 极少数人引爆的流行潮
    3. 强大的附着力
    4. 环境威力
    5. 小结
  9. 2 个别人物法则: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
    1. 谁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
    2. 神奇的六步分离法
    3. 他们什么人都认识
    4. 我遇见了最棒的人
    5. 微弱关系的威力
    6. 成为事件中心人物的不可思议的天才
    7. 绝对内行
    8. 近乎病态的助人行为
    9. 内行传播信息的威力
    10. 推销员的“催眠能力”
    11. 微妙的暗示
    12. 超感染力
    13. 改变历史的特殊人物
  10. 3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1. 《芝麻街》的创意
    2. 直销员旺德曼的金盒子
    3. 《芝麻街》的启示
    4. 《芝麻街》留下的遗憾
    5. 更具附着力的《蓝狗线索》
  11. 4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1. 纽约地铁里的复仇天使
    2. 《神曲·地狱篇》的交通版
    3. 环境威力法则
    4. 罪行也可传染
    5. 人类的“减压阀”
    6. 环境中的引爆点
  12. 5 环境威力法则II:150,一个神奇的数字
    1. 意外畅销的小说
    2. 最有效的团体
    3. 150法则
    4. 小规模流行的作用
  13. 6 个案分析: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
    1. 引爆流行的广告设计
    2. 中转员的关键作用
    3. 超级中介
    4. 兰姆西斯公司的营销策略
    5. 引爆颓势的致命错误
  14. 7 个案分析:自杀和吸烟流行潮
    1. 群岛上的自杀流行潮
    2. 放弃与香烟对抗
    3. 自杀流行潮的引爆点
    4. 吸烟流行潮中的个别人物法则
    5. 吸烟流行潮中的附着力因素
    6. 如何阻挠吸烟“推销员”的企图
    7. 找到吸烟流行潮的薄弱点
  15. 8 结论:小动作能够引发大流行
  16. 后记 真实世界中的引爆点
    1. 理解与世隔绝的一代
    2. 注意信息交流免疫力的提高
    3. 寻找内行
  17.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