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原书第3版)(最经典的全球货币市场简史;一部政策与博弈的历史) (资本的游戏)_AZW3_MOBI_EPUB_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

内容节选

英镑危机与欧洲货币重估 没有其他国家的配合,单凭一国之力是无法恢复可兑换制度的。英国在1947年的尝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英国的通货膨胀比欧洲大陆的要严重,因为基于购买力平价对英镑的估值偏高。[1]战争给英国带来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的破坏比欧洲许多国家要小得多。但是只要其他欧洲国家保持高关税和数量限制,英国的出口扩张范围就大大受限,英国发现无法有效渗透其他欧洲国家的市场而获得足以维持货币可兑换性的出口收入。[2] 在脆弱的金融条件下,英国恢复可兑换性的尝试更为艰难。二战以来英国出现了货币过剩(1938~1947年,货币供给是原来的3倍,而同期GDP是原来的2倍,表明价格管制抑制了通货膨胀)。私人和政府持有的黄金与美元下降了50%,外国资产被征用,外国投资管制不利于英国公民对外国资产进行置换。1939~1945年,英联邦因向英国战争机器供应了大量食物和原料而积累了大量英镑。在战争结束时,海外英镑余额超过35亿,是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英国黄金和外汇储备不足5亿英镑。 如果海外英镑持有者打算调整资产组合,或到美元区购买商品,就会抛售英镑资产。为避免极端状况发生,比如强制将英镑余额转换成不可转让要求权,英国政府规定仅限于当期获得的英镑收入可兑换美元,并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保留已有英镑,但是实践中很难确切地知道多少英镑是当期收入,并且规避管制的动机很强烈。 在这样的情形下,英国于1947年决定恢复可兑换性,这样的做法是欠周全的。但这是美国的决定,不是英国自己的意愿。1946年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贷款,条件是英国在获得贷款后一年内恢复经常账户可兑换性。[3]人穷气短的英国别无选择。1947年7月15日英国恢复了可兑换制度,比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的最后期限提前了5年。[4]不包括存量英镑,增量英镑可以按照1英镑兑4.03美元的官方平价兑换为美元或其他货币。 持续6周之久的可兑换制对英国而言是场灾难,储备流失惨重。英国政府眼睁睁地看着储备日渐枯竭,经美国许可后,于8月20日暂停了可兑换业务。原本以为能够应付好几年的贷款数周内告罄。 美国执意要求英国尽早恢复可兑换制度,因为华盛顿对英国的帝国偏好非常忌讳。可兑换制度显然能够保证美国出口商拥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况且,美国决策者认为,英国恢复可兑换制度是在建立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征途上的重要一步。英镑是仅次于美元的重要的储备和结算货币。如果英镑是可兑换的并且成为国际储备,那么其他国家就更有可能恢复可兑换制度。但是,正如无法在《协定条款》中详细界定适度基金份额和提款权额度一样,美国政府显然也低估了这项任务的难度。 1947年的英镑危机令美国重新审视之前的决定。美国不再坚持尽快恢复可兑换制度,接着又默许欧洲政策转轨期延长。在认清欧洲问题的严重性后,美国同意欧洲对其出口实行适度的歧视性政策,紧接着推出马歇尔计划。在英国可兑换性制度失败之前,美国已经在华盛顿商议援助事宜了。在距英国最后期限的7月15日还有一个多月时,马歇尔将军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宣布了这一计划。但马歇尔援助计划没有获得国会的批准:英镑危机凸显了恶劣的欧洲经济环境,增加了马歇尔计划反对者的筹码。 1948年下半年美国终于拨付了巨额的马歇尔援助资金,在此之前英国经济境况惨淡。但并不只有不列颠诸岛日子难捱,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个个政局动荡,资本大量外逃。法国持续美元赤字,储备耗尽,被迫将法郎贬值,从119法郎兑1美元跌至1948年年初的214法郎兑1美元,虽然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是按照这个汇率结算的,但出口到美元区的收入一半按照官方汇率结算,另一半按照市场汇率结算。即假定市场汇率是300余法郎,则与美国交易的有效汇率是264余法郎。为了抑制美国出口、鼓励向美国输出商品,补充法国的美元储备,法国人为地让美元升值。但这样的政策导致低效率,并且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比如这个政策鼓励英国的商品经由第三国出口到美国。而这恰恰就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缔造者们反对的歧视性多重汇率。由于法国央行执行官拒绝承认《协定条款》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活动的法律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法国没有资格利用基金组织的资源。法国政府自取其辱,被迫再次贬值将汇率统一为264余法郎。 最终,马歇尔援助计划雪中送炭,帮助受援国卸下了沉重的负担。美国要求欧洲各国政府拟订援助分配方案,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美元赤字的一致预测为基础进行了划分。人们希望在接下来的4年中,美国所提供的130亿美元足以弥补受援国为完成重建所形成的美元赤字,并为恢复可兑换制度做好最后准备。[5] 各国希望通过与美元区的贸易迅速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但这个愿望随着美国经济在1948~1949年步入衰退期而破灭了。经济衰退减少了美国对欧洲商品的需求,美元缺口扩大。虽然衰退是一时的,但对欧洲储备的影响却是永久的。美国一只手递......

  1. 译者序
  2. 前言
  3. 第1章 概述:资本的管制与流动
  4. 第2章 资本自由流动的金本位制
    1. 国际结算货币:各种贵金属轮番登场
    2. 复本位制困局:套利的诱惑
    3. 复本位制的存在:也许只是惯性
    4. 工业革命推动了金本位制的出现
    5. 各国金本位制面面观
    6. 金本位制的运行机理
    7. 依托于国家制度的金本位制
    8. 通力合作的各国央行
    9. 金本位制与最后贷款人
    10. 外围国家的不稳定
    11. 体系的稳定性
  5. 第3章 战争间歇中不稳定的金本位制
    1. 国际货币体系大事记
    2. 浮动汇率制经验:法郎争议
    3. 重建金本位制
    4. 新版金本位制
    5. 新版金本位制的烦恼
    6. 国际收支模式探索
    7. 应对大萧条
    8. 银行危机管理
    9. 金本位制的瓦解
    10. 英镑危机
    11. 美元波动
    12.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3. 结论
  6. 第4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 战时筹谋与结局
    2. 英镑危机与欧洲货币重估
    3. 欧洲支付联盟
    4. 国际收支问题与选择性管制
    5. 可兑换制度:问题与进展
    6. 特别提款权
    7. 放松管制和增加刚性
    8. 英镑保卫战
    9. 美元危机
    10.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教训
  7. 第5章 后布雷顿森林
    1. 20世纪70年代的浮动汇率
    2. 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制
    3. 蛇形浮动体系
    4. 欧洲货币体系
    5. 一体化新动力
    6. 欧洲危机
    7. 洞悉欧洲危机
    8. 发展中国家经验
    9. 结论
  8. 第6章 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美丽的新货币世界
    1. 亚洲危机
    2. 新兴市场的不稳定性
    3. 全球失衡
    4. 欧元的努力
    5. 国际货币的竞争
  9. 第7章 十年历一劫
    1.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
    2. 希腊危机
    3. 希腊何去何从
    4. 欧洲危机
    5. 货币战争
    6. 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
    7. 数字未来
  10. 第8章 结论
  11. 术语表
  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