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0年第21期_AZW3_MOBI_EPUB_读者

内容节选

生活·心理人生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夏溦 1 在包子铺门口徘徊半小时后,我下定决心,捏紧手心里的零钱走上前,快速对服务员说了句:“买两个包子。” 热腾腾、软乎乎的包子拿在手里,我心想:好顺利,挺简单的嘛。心中平静又有些空荡。买完包子,我朝教学楼的方向走,教室里人声喧嚷,正要进去,不知为什么,我开始不由自主地喘粗气,额头不断往外冒冷汗。 像是有一根和过去连接的弦被切断了,我竭力克制着颤抖的身体,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公共厕所,锁上门,像坍塌的积木般散在又冷又脏的地面上。我将两个包子揣在怀里,蜷缩着,无声地痛哭起来。 自有记忆以来,这是20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买需要和店员交谈才能买到的东西。这天早上,平时帮我买早餐的同学临时有事,让我去早点铺帮她带两个包子,我心里十分恐惧。 2 伴随我十几年的社交恐惧症,始于1997年的那次搬家。 我从小寄宿在姥姥家,7岁时,母亲带我迁往一座陌生的南方小城定居。来到新学校,第一天上课我就陷入了恐慌,由于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我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开学第三天,因为没听懂要求,我做错了习题,被老师留校罚抄100遍题目。父亲来接我放学,老师直言:“你这个孩子,恐怕智力有问题吧?”父亲面色窘迫地否认,老师不依不饶,问我学生手册上的满分成绩是不是伪造的,不然怎么一转学就成傻子了。 同学们也常来捉弄我。一次班会课,后座同学把口水吐在手心,抹在我的后背上。我举手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问我:“你是说,他把头霉泚在你身上?” 在当地的方言中,“头霉”就是口水,“泚”是“涂抹”,可当时的我不明白,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老师不耐烦地重复一遍后,我依旧听不懂,站在座位上哭了。 见我哭,老师竟笑出了声,同学们也仿效起来,教室里充斥着快乐的笑声。 从那时起,我在学校就极少开口,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站起来,明知道答案,嘴巴却说不出话。放学后,除了家人和我养的一只小白猫,我不愿和任何人交谈。 二年级时,我转学到母亲教书的学校。或许因为是教师子女,即便我寡言孤僻,同学们也只是嫌弃和羡慕,不至于像之前一样欺负我。在这所学校读了两年后,母亲听说另一所小学下学期要调来一位名师,于是安排我第三次转学。六年级时,据说一所学校有位班主任教出了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儿子,她再度安排我转学……就这样,小学期间,我转了5次学,拥有300多位同学,却没交到一个朋友。最后一次转学前,班主任让我跟大家告别。我依言而立,迟疑许久,小声说了句“再见”。同桌的男孩打量怪物般看着我:“原来你会说话,我们一直以为你是个哑巴。” 在家乡迷茫又惶恐地成长到19岁,我要离家上大学了。开学日期临近,我的心情却愈发沉重,我无法想象自己在千里之外如何一个人生存。 3 在内心演练过无数遍后,一个午后,母亲坐在落地窗边的沙发上叠衣服。我小心翼翼地开口:“妈,你能不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 母亲短暂地停下动作,冷静地问我:“你觉得,你有什么问题?” 我竭力让自己保持镇定,说:“其实我一直都很害怕跟人接触,大概是社交恐惧症。” 此前,我偷偷看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的一些症状符合书上说的“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是恐惧症中的一种,患者明知恐惧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却依然难以控制,并极力回避或带着畏惧去忍耐,严重的社恐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部分患者将终生与之为伴。 母亲沉默着,终于开口:“我知道你从小就内向胆小,所以一直想方设法锻炼你,可你总没有长进,家里来了客人,你到现在都不会主动招呼,我对你很失望。” 她的话唤起我噩梦般的记忆。每次过年吃年夜饭,父母都会以锻炼胆量为名,要求我站起来给长辈敬茶。我不得不起立,罚站一般,身体站得僵直,端着杯子一动不动。终于,按捺不住的父亲开始催促我,我大哭,年夜饭快乐的氛围就这样被毁掉了。 母亲丢开手中的衣服,骂道:“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之所以改不掉这个性格,就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只要真的想改,你就可以改好。别扯什么心理医生,什么恐惧症,那都是自己觉得自己有病,都是神经病!” 我张开嘴想要争辩,却只能大口地喘气。 4 我没再向任何人求助过。“买包子事件”后,我意识到:即便痛苦,但如果逼自己一把,我可以做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商店买东西,并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制订了一套像游戏升级似的自救计划。 首先是生存必备项目:一个人坐公交车。上公交车并不困难,难的是下车。很多时候,司机为了提高效率,在到达站点前会大声朝车内喊一句:“有下的吗?”假如无人回应,就会开车飞驰而过。 为了能喊出那句“下车”,我采取的策略是:离司机近一点。当他问话时,我只需以平常音量回答,不会引起更多人注意。成功回答几次后,我渐渐移动到车厢中部,提升完成的难度。 每个周末,我会随便选一辆公交车,以一个陌生站点为目的地,怀着轻微的紧张与好奇心满大街闲逛,观察形形色色的路人。渐渐地,......

  1. 信息
  2. 卷首语
    1. 交往之道
  3. 文苑
    1. 偿还
    2. 渲染
    3. 在某处或某个地方
  4. 人物
    1. 海到天边,天就是岸
    2. 手是最好的工具
    3. 一生一本书
    4. 学林新语
  5. 社会
    1. 孤独
    2. 团队密码
    3. 重读《包法利夫人》
    4.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5. 被污染的语言
    6. 制造一个小学生科研天才
  6. 人生
    1. 谢谢这个世界有这样一个你
    2. 冰场上的“劳伦斯先生”
    3. 先生老胡
    4. 奶奶带走了我的“仪式感”
    5. 携手相伴
    6. 两个星球的宇航员
    7. 小呼的味噌汤
    8. 你在外面,不必担心家里
    9. 28岁,我选择退休
  7. 生活
    1. “断舍离”不是扔东西
    2. 舌尖上的浪费,究竟如何杜绝
    3. 随缘生活
    4.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5. 提前症
    6. 从“极点”到“第二次呼吸”
    7. 可持续设计
    8. 卖铲子的都活着,挖黄金的死了
  8. 文明
    1. 澳洲生活札记
    2. 制造一个人要花多少钱
    3. 我们为什么需要北斗
    4. 偏方与妙药
    5. 城破前
    6. 写作的奥义
    7. 吃茶去
  9. 悦读
    1. 言论
    2. 幽默
    3. 凡·高
  10. 点滴
    1. 善于藏锋
    2. 群体与个人
    3. 绘画的难点
    4. 热情会让热情倍增
    5. 喧噪
    6. 动物的“不知”与人的“知”
    7. 地气
    8. 岩石
    9. 对花
    10. 老老实实
    11. 八分好
    12. 小路
  11. 互动
    1. 《读者》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