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的心理课【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分析课,你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李雪作序盛赞,岳晓东、刘丹联合推荐! 独家收录其在武汉疫情期间关于心理健康的思考,给处于困难时期的每一个你以温暖和勇气!】_AZW3_MOBI_EPUB_曾奇峰

内容节选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 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和早年经历两个方面的影响。遗传那个部分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要像尊重指纹的特征一样,尊重每个人的天然个性特征。受经历影响的那个部分,如果没有明显地压抑这个人的各种功能,没有太大地影响到他的成就和幸福,也是需要尊重的。 我们现在要谈到的是,那些与先天无关,而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关的孩子的所谓“毛病”。 ●磨蹭。 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父母或父母中某一方有磨蹭的习惯,把它投射给了孩子。孩子代表父母磨蹭,然后父母再指责他。 2. 父母代表孩子对他磨蹭的后果负责,比如磨蹭后可能上学迟到、赶火车误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等。父母对他的磨蹭后果负责,使他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整体感(意思是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也使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事情,就变得更加磨蹭。 解决的办法是:让他直接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对磨蹭的后果负责。 需要说明一下,对一个人的习惯或人格层面的东西,心理学上并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招数。当我们太希望别人改变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犯这样一个错误——攻击别人的独立人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太容易被别人改变了,还有比这个“毛病”更大的“毛病”吗? 3. 孩子知道一磨蹭,父母就会着急,他逐渐对用磨蹭调动父母上瘾。 4. 也许孩子只是有一点点磨蹭,父母的指责放大了或者固化了他的磨蹭。改变这个习惯,会让他觉得羞耻。试着想想:在他人指责下改变某种习惯,是不是会有羞耻感呢?如果一被指责就可以改变坏习惯,那可能满大街都是完美之人。 ●沉溺电子游戏。 一个人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因为想通过操控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是人之常情。问题是沉溺游戏的孩子的那些多于人之常情的需要是怎么来的? 可能是: 1. 孩子被逼进了游戏世界。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他无法操控,也无法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在现实世界里,他只是一个空有躯壳的傀儡,而在游戏世界里,他是自己和世界的主人。 2. 游戏成了孩子跟父母权力斗争的工具。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反抗就越多。我们简要量化一下这件事情:本来孩子也许玩半个小时就玩腻了,就可能干点别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控制让他很不舒服,就要通过再玩半小时来缓解自己的不舒服。 3. 禁忌制造诱惑,对游戏的禁忌增加了游戏的诱惑力。 4. 人人都有受虐的倾向,孩子玩游戏遭到的惩罚,会激活他的受虐需要,并且,随着惩罚的升级,他的受虐瘾也会升级。 ●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是: 1. 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时候,父母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父母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换句话说,相对于孩子要注意的事情,父母是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存在。 有一次一位妈妈问:我上初中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我能够为他做什么,让他注意力集中呢?我想了一下问她:你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你觉得别人能够为你做什么呢?她回答说:别人什么也不要做,让我一个人待着就可以了。我又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她说:我在他旁边,要他不要乱想乱动,注意力要集中在学习上。 2. 孩子同时可以注意很多事情的能力,被误认为是注意力分散。比如,有很多孩子能够做作业、听歌两不误,但这被认为学习态度不严肃。有个孩子曾经问父母:你们不让我学习时听歌,对吧?父母说:是的。孩子接着问:那我听歌的时候学习,可不可以呢?父母想都不想就说:当然可以。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专注地做几件事情,比如一边抽烟一边写文章,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经验告诉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注意力也许更加集中,那种全身心投入的集中。所以孩子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没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种方式集中注意力。 3. 注意力集中就几乎能够做好任何事情,但这种成功也会让父母有种被抛弃感:觉得自己没用了,孩子要去远方寻找成功了。 ●挑食。 孩子们说过一句好玩的话:为什么大人们不挑食?——因为他们做的都是他们喜欢吃的。这是个玩笑,不必当真。 孩子挑食可能是因为: 1. 被暗示出来的。我见过好多这样的情形。一个外面的阿姨或叔叔对孩子说,你吃点这个鸡肉(随便举例)吧,孩子自己还没反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当中某一个人就代替孩子说,他不吃这个。估计原因是孩子曾经某次拒绝吃鸡肉,这就被误解成永远不吃鸡肉。这个误解一旦固化,孩子要想吃鸡肉都觉得会“对不起”家人对自己的判定。 这要总结成一个原则:永远不要僵化地评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评论得僵化了。比如,不要说“我的孩子不爱说话、不爱运动、只喜欢看书、不喜欢吃青菜等”。 2. 权力斗争的结果:你要我吃,我偏不吃,你不要我吃,我偏要吃。有些家庭中,吃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只是挑食的问题,而是吃不吃的问题了。孩子完全不好好吃饭,吃饭的时候家里就弥散着恐怖气氛,孩子的纯生理需要硬是被弄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3. 父母需要用孩子挑食这个问题来满足攻击孩子的需要。因为父母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被攻击的,或者......

  1. 书名页
  2. 推荐序
  3. 推荐序
  4. 序言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5. 目录
  6. 01 精神分析:你不知道的心灵面具
    1. 潜意识里储存着命运
    2. 自恋:自己跟自己玩的孤独与哀伤
    3. 退行与固着:与成长背道而驰
    4. 投射:让世界如我所愿
    5. 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
    6. 强迫性重复:某种程度几乎等于命运
    7. 攻击性:人的基本动力
    8.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9. 自我的边界:健康人格的显著特征
  7. 02 关系:从负担变滋养
    1. 关系中的距离与秘密
    2.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与自由
    3. 婆媳关系的深层风景
    4. 性与关系:生命被激活的程度
    5.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
    6. 亲密关系中的常见误区
  8. 03 亲子关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2. 60分的妈妈和爸爸:孩子的最佳起飞平台
    3. 独立抚养者面临的问题
    4.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
    5. 学习那些事儿
    6. 如何处理同胞竞争
    7. 吃还是不吃:权力斗争的战场
  9. 04 你不知道的情绪密码
    1. 抑郁:愤怒转向自身
    2. 焦虑:任何不确定性都是威胁
    3. 恐惧:请不要恐惧你的恐惧
    4.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
    5. 安全感: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6. 分离焦虑:发展你的自我功能
    7. 心身疾病:心身从来都是一体的
    8. 共情:面对现实问题的反应
  10. 05 心理咨询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1. 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2.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相互关系
    3.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效的
    4. 如何讨论咨询目标
    5. 如何面对来访者现实中的难题
    6. 当你的来访者也是心理咨询师
    7. 咨询师的营业之路
    8. 咨询师如何把控时间
  11. 06 心理咨询中的经典问题
    1. 转诊:我想换一个咨询师
    2. 金钱:我是花了钱的
    3. 睡眠:如何把稳定性内化
    4. 咨询目的:我什么时候可以好
    5. 谴责:嫌弃你,又离不开你
    6. 沉默:沉默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12. 07 重新解读爱情、婚姻、家庭
  13. 08 疫情危机之下,我们如何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