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沙龙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涉华学术调查系列丛书(套装共5册)(近乎绝版的珍贵史料 实地拍摄的文化史迹图片 学术研究的原始影像凭证和文献资料)_AZW3_MOBI_EPUB_常盘大定
内容节选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史概论 目录 一、秦汉时代艺术 二、六朝时代艺术 1.两晋时代 2.南北朝与隋代(上) 3.南北朝与隋代(下) 三、唐代建筑雕刻与工艺品 四、五代与宋的艺术(附 辽与金) 五、元代建筑与雕刻 六、明代建筑雕刻与工艺品 1.城郭与宫阙 2.庙祀 3.佛寺 4.皇陵 5.雕刻 6.工艺品 七、清代建筑 一、秦汉时代艺术 于兹所谓秦汉时代,盖指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一统天下,经前、后汉而三国时代末期,至西晋武帝建国(265)此一时期。该时代艺术于祖述周代传统样式之同时与西域交流,或多或少接受该文化影响,体现出雄浑壮丽之技艺与精神。 秦始皇以豪迈气概一统海内,设置郡县,并举中央集权之力,大力营造咸阳宫,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实施大规模都市计划。更有甚者建阿房宫于渭水之南,收天下兵器铸钟、金人各十二立于宫前,又使天下劳役七十二万众筑寿陵于骊山之麓,命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等,其计划之宏大实旷古今,由此可想见当时建筑之发达。 然秦以二世而亡,汉高祖代之(前206)[1],建国后奠都长安,大兴未央、长乐二宫。至武帝时更造建章宫,开太液池,修上林苑,凿昆明湖,起井干楼、神明台,立承露盘等,凌驾于宫阙中前二宫之壮丽,汉代艺术于此达至最高潮。 武帝驱逐匈奴,经略西域,越葱岭,通大月氏、安息,讨大宛而降之,东西交通于此大开,西方文化由此输入,予周秦以降传统艺术以相当影响。 前汉末有王莽乱,光武帝复兴汉室(25),迁都洛阳,营造宫阙。其后明帝时班超大力经略西域,与大秦(东罗马)、安息、大月氏等交通大开,佛教始经月氏国(犍陀罗)传入中国,此后佛教艺术与佛教一道渐次浸润中华。尤其后汉末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竞相仿之,西域风俗、服饰、乐器由此大举入汉。 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其文化承续后汉时代,尤见佛教逐渐繁盛,佛寺、佛塔[2]动辄修造,输佛教于中国之月氏国、于阗地区文化,于当时有相当影响。 秦汉时代一如上述,咸阳、长安、洛阳均有规模宏大之宫阙,极尽美轮美奂,超出想象。此于文献虽为自明之事,然于遗物全部消失之今日,其具体已不可详。闻秦皇汉武供求神仙之道,汉武尤喜神仙楼居,起高耸宫阙,如井干楼,堆材积木,成“井干建筑”[3],高达五十丈;如神明台,上有承露盘,铜仙人,舒掌捧盘,盘盛玉杯,承云表之露,求长生不老,高亦有五十丈,故可想象当时高层建筑如何发达。其他宫阙之上则置铜凤,以金碧彩绘装饰内外;上林苑设离宫七十所,内养百兽;昆明池中,作长三丈石鲸。凡此种种,皆显示宫殿苑囿营建发达异常。 陵墓制度亦大成于秦汉时代,永为后世楷模。其中尤以秦始皇陵规模最大,殉葬品之丰富冠绝古今。前汉武帝坟陇亦大,瘗藏之盛,不容他人追随。后汉之后厚葬之风益盛,一般臣民墓前亦置石室、石阙、石碑、石人、石兽、石床等,其表饰愈加富丽堂皇。 宫殿、庙祀建筑以木材为主,于今悉数消失,而石造建筑规模虽小,却往往遗存至今。此为立于庙前墓前石室、石阙之属。石室中以孝堂山石室(山东长清)保存最为完整,而武氏祠石室(山东嘉祥)、两城山石室(山东济宁)咸已解体,然雕刻画像之石壁犹多保存。 石阙立于庙前抑或墓前。其遗存中重要者如太室、少室与启母庙三石阙(均在河南登封)当属前者,武氏祠石阙、冯焕石阙(四川渠县)[4]、平阳石阙(四川绵阳)、高颐石阙(四川雅安)等属后者。其表面咸刻有诸多画像,以为装饰。 绘画于秦汉时代似显进步异常,然其遗物全然不见。唯有凭依施于庙、墓石阙、石室之画像雕刻可见一斑。据文献,前汉宣帝使人画十一功臣像于麒麟阁,后汉明帝使人画二十八将像于洛阳南宫云台。其他宫阙内壁则有三皇、五帝、忠臣、孝子或神灵怪异之像,绘画之发达超出想象。 雕刻分圆雕、阳刻、阴刻。立于庙、墓前石人、石兽往往遗存至今,作于石阙、石室壁面之画像雕刻遗存亦较丰富。石人有嵩岳庙石人(河南登封)、矍相圃石人(山东曲阜),石兽有置于武氏祠与高颐墓前之石狮,画像石有施于前述孝堂山、武氏祠、两城山石室之石刻件。太室、少室、启母庙、武氏祠、冯焕墓、高颐墓等石阙四面亦镌刻有画像,显示当时雕刻艺术之一端,然除石狮外皆失于简朴古拙。而且此石狮还保有后世不可企及之绝技,由此不难想象当时雕刻艺术异常发达。 工艺品,如文献记载其进步亦超出预想,又据遗物此情状愈见清晰。其遗物种类,于地面者不过碑碣之属而已,而葬于墓中被发现者数量极多,计有金属器、玉器、陶器、漆器、瓦砖、染织、刺绣等。 碑碣始于后汉时代,其形制有圭首、圆首两类。圆首头部刻有所谓“晕”物,“晕”端刻龙,为后世螭首之滥觞。亦有上下两侧刻四神图者。通称“穿”之圆孔由碑胸穿过,下方有长方形石台,即方趺。 金属器承继周代,其种类、意趣、手法别开几多生面。金属器有容器、利器、服饰、车具、马具、镜鉴等,于此......
- 总目录
- 中国建筑史
- 封面
- 书名页
- 目录
- 主编序
-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
- 绪言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 第三节 研究中国建筑的方法
- 第四节 中国的国土——地理
- 第五节 中国的国民——历史
- 第六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类
- 第七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
- 第二章 前期
- 第一节 有史以前(?~公元前1122年)
- 第二节 周(公元前1162-公元前256年)
- 第三节 秦(公元前256~公元前207)
- 第四节 汉(公元前207-221年)
- 第三章 后期
- 六朝(221-618年)
-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门建筑
- 绪言
-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 一、辽都
- 二、金都
- 三、元都
- 四、明都
- 第二章 现在的北京城
- 一、外城
- 二、内城
- 三、皇城
- 四、紫禁城
- 第三章 紫禁城内的九重殿门
- 一、外朝
- 二、内廷
- 第四章 明清建筑的共性
- 第五章 明清建筑的异同
- 第六章 明清建筑的长处与短处
- 一、长处
- 二、短处
- 第七章 中国明清建筑与日本建筑的历史关系
- 一、与奈良朝建筑的关系
- 二、与平安朝建筑的关系
- 三、与镰仓、室町时代建筑的关系
- 四、与桃山、江户时代建筑的关系
- 第八章 明清建筑的由来
- 一、鸱吻
- 二、勾栏
- 三、马鞍式卷棚顶
- 四、山墙饰
- 五、装饰纹样
- 第三篇 关于中国北方地区建筑的调查报告
- 绪言
- 一、明陵
- 二、居庸关
- 三、宣化的钟楼及玉皇阁
- 四、张家口长城
- 五、新怀安的昭化寺
- 六、天镇的慈云寺及文庙
- 七、阳高的昊天阁及文庙
- 八、大同的大华严寺
- 九、大同的善化寺
- 十、云冈的石佛寺
- 十一、应州的八角五重塔
- 十二、五台山
- 十三、曲阳的北岳庙及塔
- 十四、定州的塔及文庙
- 十五、结语
- 第四篇 东北地区的佛寺建筑
- 绪言
- 第一章 各地区有关佛寺的记载
- 一、熊岳城
- 二、海城县
- 三、柝木城
- 四、辽阳州
- 五、兴京古城
- 六、奉天府
- 七、铁岭县
- 八、开原县
- 第二章 东北地区佛寺建筑的特征
- 一、平面
- 二、立面
- 三、台基与台阶
- 四、柱础
- 五、柱与柱头(大斗)
- 六、斗拱
- 七、屋檐
- 八、藻井
- 九、梁架结构
- 十、屋顶
- 十一、窗牖及门扉
- 十二、内部的规格
- 十三、装饰绘画及纹样
- 十四、塔及相轮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塔的起源
- 一、东北地区塔的名称
- 二、东北地区塔的产生
- 三、东北地区塔的地理分布
- 四、东北地区塔并非唐式
- 五、东北地区塔实为辽式
- 六、辽式塔的起源
- 七、结语
- 第四章 东北地区文化与史迹的历史性考察
- 一、概述
-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
- 三、东北地区的民族
- 四、东北地区的历史
- 五、汉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 六、遗迹的分布
- 七、有关遗迹的概述
- 八、有关特殊遗迹的研究
- 九、结语
- 第五篇 佛山建筑概述
- 第一章 崖山
- 绪言
- 第一节 探险记
- 第二节 海战记
- 第二章 五台山
- 绪言
- 一、五台山的地理
- 二、五台山的沿革
- 三、五台山的寺院
- 四、五台山登山路线
- 五、五台山杂观
- 第三章 南海普陀山
- 绪言
- 一、僧人慧锷开基
- 二、两种传说的真伪
- 三、实地踏勘的结果
- 四、梵刹
- 五、佛寺·佛塔·坟墓
- 六、名胜
- 七、其他(旅行须知类)
- 第四章 关于五山十刹图
- 第六篇 其他
- 第一章 广东的伊斯兰教建筑
- 一、绪言
- 二、有关广东伊斯兰教寺的文献诸例
- 三、斡葛思的有关事迹
- 四、调查经过
- 五、怀圣寺及光塔
- 第二章 中国的住宅
- 绪言
- 一、总论
- 二、实例
-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
- 封面
- 书名页
- 主编序
- 目录
- 中国纪行【一】
- 一、绪言
- 二、旅行路线
- 三、中国地理
-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 五、气候与动植物
- 六、中国历史
- 七、中国旅行常识
- (一)度量衡
- (二)通货
- (三)道路
- 八、宗教
- 九、建筑物
- 十、喇嘛教寺庙
- 十一、佛寺·道观·祠庙
- 十二、汤山
- 十三、明陵
- 十四、居庸关及八达岭
- 十五、怀来县
- 十六、土木堡
- 十七、鸡鸣驿
- 十八、宣化府
- 十九、张家口
- 二十、台水
- 二十一、山西高原
- 二十二、大同府与云冈
- 二十三、应州
- 二十四、茄越口·铁吉岭·繁畤县
- 二十五、五台山
- 二十六、龙泉关
- 二十七、直隶平原
- 二十八、从曲阳到定州
- 二十九、经芦汉铁路往北京
- 中国纪行【二】
- 一、始发北京
- 二、涿州
- 三、保定府
- 四、正定府
- 五、栾城县及赵州
- 六、栢乡县及内邱县
- 七、顺德府
- 八、沙河县
- 九、邯郸县
- 十、磁州
- 十一、彰德府
- 十二、汤阴县
- 十三、淇县及卫辉府
- 十四、延津县
- 十五、开封府
- 十六、中牟县及郑州
- 十七、荥阳县
- 十八、汜水县
- 十九、巩县
- 二十、偃师县
- 二十一、河南府(洛阳)
- 二十二、龙门
- 二十三、新安县·渑池县
- 二十四、陕州
- 二十五、灵宝县
- 二十六、阌乡县
- 二十七、潼关
- 二十八、华阴县·华州
- 二十九、渭南县
- 三十、临潼县
- 三十一、西安府
- 中国纪行【三】
- 一、咸阳县·兴平县
- 二、武功县
- 三、扶风县
- 四、岐山县
- 五、凤翔县
- 六、宝鸡县·翻越秦岭
- 七、凤县·凤岭
- 八、留壩厅
- 九、褒城县·汉中府
- 十、沔县·宁羌州
- 十一、千佛崖
- 十二、广元县·皇泽寺
- 十三、昭化县
- 十四、剑阁
- 十五、剑州·重阳亭
- 十六、梓潼县
- 十七、绵州
- 十八、罗江县·德阳县·汉州
- 十九、新都县
- 二十、成都府
- 中国纪行【四】
- 一、成都府
- 二、青海、西藏旅行指南
- 三、双流县·新津县·彭山县
- 四、眉州·青神县·嘉定府
- 五、峨眉县·大峨山
- 六、峨眉登山
- 七、岷江·犍为县
- 八、叙州府·南溪县
- 九、江安县·纳溪县·泸州
- 十、合江县
- 十一、江津县·重庆府
- 十二、长寿县·涪州·酆都县
- 十三、忠州·万县·云阳县
- 十四、夔州·三滩三峡
- 十五、宜昌府
- 十六、沙市
- 十七、汉口
- 十八、武昌府
- 十九、汉阳府
- 二十、岳州·洞庭湖
- 二十一、长沙府
- 二十二、沅江县·龙阳县
- 二十三、常德府
- 二十四、桃源县
- 二十五、辰州府
- 二十六、辰溪县·沅州府
- 二十七、晃州厅
- 二十八、玉屏县
- 二十九、镇远府
- 三十、施秉县·黄平州
- 三十一、清平县·平越州
- 三十二、贵定县·龙里县
- 中国纪行【五】
- 一、贵阳府
- 二、清镇县·安平县·安顺府
- 三、镇宁州
- 四、坡贡驿·郎岱厅·打铁关
- 五、都田驿·杨松驿
- 六、云南省
- (一)云南高原
- (二)云南地理
- (三)云南历史
- 七、平彜县·沾益州
- 八、马龙州·关岭·易隆驿
- 九、岳灵山·杨林驿
- 十、云南省城
- (一)云南建筑
- (二)云南琐记
- (三)李建中
- 十一、荒山野岭中的高原村落
- 十二、楚雄府
- 十三、吕河街
- 十四、水泊佳景
- 十五、行往古白崖城
- 十六、洱海与大理府
- 十七、南诏·大理建筑
- 十八、西南中国的地理地势
- 十九、漾濞·太平铺
- 二十、黄连铺
- 二十一、纤细如丝的大澜沧江
- 二十二、永昌府
- 二十三、南蛮毒泉
- 二十四、高黎贡之崇山峻岭与怒江激流
- 二十五、掸人乡土
- 二十六、腾越厅
- 二十七、掸族建筑
- 二十八、涉泥石流
- 二十九、干崖与克钦人
- 三十、克钦人之坟茔
- 三十一、蛬蛑河畔
- 三十二、贵阳之后邂逅的外国游客
- 江南行游略记
- 一、绪言
- 二、苏杭地区
- (一)苏州府城及其附近
- (二)杭州府及其附近
- 三、长江沿岸地区
- (一)镇江府
- (二)扬州府
- (三)南京(江宁府)
- (四)九江府
- (五)庐山
- (六)南昌府
- 四、宁波地区
- (一)宁波府
- (二)奉化及天台山
- (三)普陀山
- 结语
- 五山巡礼札记
- 一、金山寺
- 二、灵隐寺
- 山东游记
- 一、车中漫谈
- 二、青州驿
- 三、云门山
- 四、六朝文物
- 五、云门山佛像之特色
- 六、被遗落的古迹
- 七、驼山
- 八、驼山石窟
- 九、东西方艺术
- 十、青州城
- 十一、法庆寺
- 十二、金石陈列馆
- 十三、行往济南
- 十四、清真寺
- 十五、图书馆
- 十六、千佛山石佛
-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
- 封面
- 书名页
- 主编序
- 目录
-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史概论
- 第二章 中国陵墓
- 第三章 中国砖瓦
- 第四章 中国六朝以前之墓砖
- 第五章 中国碑碣之样式
- 第六章 西安文庙与碑林
- 第七章 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之碑碣
- 第八章 南北朝时代塔与犍陀罗塔之关系
- 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塔——现存中国最古老之砖塔
- 第十章 慈恩寺大雁塔与荐福寺小雁塔之雕刻图纹
- 第十一章 蓟县独乐寺——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木构建筑与最大塑像
- 第十二章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
- 第十三章 大同大华严寺
- 第十四章 大正觉寺金刚宝塔
- 第十五章 乾隆营造之长春园中欧式建筑
- 第十六章 热河行宫与喇嘛寺
- 第十七章 中国东北地区古建筑与古坟
- 第十八章 中国窑洞建筑
- 第十九章 与建筑有关之虎
- 第二十章 东亚古代建筑所见之兔
- 第二十一章 “椁”字
-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遗迹及其保护
- 第二十三章 后汉石庙与画像石
- 第二十四章 六朝时代画像石
- 第二十五章 大仓集古馆收藏之石佛
- 第二十六章 云冈石窟之年代及其样式之起源
- 第二十七章 中国东北义县万佛洞
- 第二十八章 天龙山石窟
- 第二十九章 北齐魏蛮造菩萨立像
- 第三十章 山东省南北朝与隋唐时代雕刻
- 第三十一章 辽代铜钟
- 第三十二章 封泥
- 第三十三章 中国玉石工艺品及其他工艺品
- 第三十四章 中国河南、陕西旅行记
- 第三十五章 北部中国古代文化遗迹
- 第三十六章 苏浙旅行记
- 西游杂记上 中国部分
- 西游杂记下 关于印度佛教艺术
- 附录 中国内地旅行谈
- 云冈日录
- 封面
- 书名页
- 主编序
- 《云冈日录》再版序言
- 初版序言
- 目录
- 云冈日录
- 云冈日录(上)
- 云冈日录(中)
- 云冈日录(下)
- 云冈佛龛的名称
- 大同美术中的犍陀罗要素
- 一、佛传图
- 二、每座雕像的姿势
- 三、花纹的类似程度
- 附录
- 一、大同石佛杂谈
- 二、北魏的造像
- 三、云冈石佛文献摘录
- 跋
- 译后记
- 中国佛教史迹
- 封面
- 书名页
- 主编者序
- 目 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前言
- 旅行经路地图
- 行程日志
- 再访古贤之迹
- 写在出发之前
- 续访古贤之迹
- 山东的一个月
- 曹洞宗灵岩寺
- 土匪猖獗的兖州城
- 徂徕山的王子椿
- 纵贯泰山
- 赵州和尚故址
- 郑州的天长节
- 龙门一泊
- 宝阳·老君两洞拓片
- 嵩阳故址
- 达摩面壁遗址
- 曹洞宗少林寺
- 老子故址升仙台
- 老子故址太清宫
- 归德府颜真卿书八关斋碑
- 归德府文雅台
- 魏·道凭造像
- 宝山灵泉寺
- 汉口的日中帝大同学会
- 自南岳至衡州(一)
- 自南岳至衡州(二)
- 中国佛教史迹
- 山东的神通寺
- 东晋竺僧朗之遗址
- 山东泰山灵岩寺
- 东晋竺僧朗之故地
- 山东徂徕山映佛岩
- 齐鲁四山摩崖之一宋代石守道遗址
- 山东的石窟
- 历城县黄石崖
- 历城县千佛山兴国寺
- 历城县佛慧山开元寺
- 历城县佛峪般若寺
- 历城县龙洞山寿圣寺
- 历城县玉函山
- 长清县灵岩寺·历城县神通寺
- 宁阳县伏山灵峰寺
- 山东的寺庙
- 曲阜大成殿
- 复圣殿周公祠
- 孔林
- 济宁府文庙
- 邹县亚圣殿
- 亚圣林
- 泰安府岱庙
- 嵩里山祠
- 泰山斗母宫
- 泰山顶玉皇庙
- 长清县五峰山庙
- 历城县白云观
- 滋阳县观音堂
- 邹县法兴寺
- 兖州兴隆寺
- 济宁普照寺
- 济宁铁塔寺
- 济宁古礼拜寺
- 北京白云观·京兆居庸关
- 河北赵州柏林寺
- 唐末从谂和尚的遗迹
- 洛阳怀古
- 龙门
- 香山寺
- 洛阳东大寺·千祥寺
- 洛阳东关外孔子入周问礼乐碑
- 北邙山
- 河南嵩山少林寺
- 梁代达摩大师遗址
- 少林寺
- 初祖庵
- 二祖庵
- 河南嵩阳的寺观
- 永泰寺
- 会善寺
- 嵩岳寺
- 法王寺
- 嵩阳观
- 崇福宫
- 中岳庙
- 碑楼寺
- 河南鹿邑县太清宫
- 老子故宅址
- 河南归德府两日
- 求而未得的庄子故址
- 北周的废佛和河南安阳县的宝山石窟
- 北齐僧人稠·道凭、隋灵裕的遗址
- 河南彰德府一日
- 北齐慧光·慧可遗址
- 湖南省长沙·衡州
- 岳麓·石鼓两书院
- 湖南省长沙的日中恳亲会
- 湖南省南岳巡礼
- 陈朝慧思、唐代怀让·希迁三禅师的遗迹
- 祝圣寺
- 南岳庙
- 南台寺
- 福严寺
- 磨镜台
- 上封寺
- 湖南沩山远游
- 唐代灵祐禅师的遗址
- 江苏省摄山天开岩
- 明代云谷禅师遗址
- 江苏省扬州巡游
- 唐代鉴真和尚故址
- 江苏省茅山风雪
- 梁代陶弘景故地
- 江苏省苏州游览
- 晋代道生·支道林的遗址
- 虎丘云岩寺
- 北寺
- 双塔寺
- 寒山寺
- 戒幢律寺
- 天平山
- 灵岩山
- 踏察报告
- 开会辞
- 中国佛教史迹踏察报告
- 展览拓本目录
- 中国佛教史迹踏察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