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逻辑_AZW3_MOBI_EPUB_[法]迈克尔·斯托珀尔

内容节选

第五章 城市与个人:我们塑造城市的方式,并非我们所愿 城市中的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差别 我现在要逐步缩小地理范围,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间模式转向研究城市地区的内部空间。城市地区的内部布局与其观感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它们的经济表现有关,但对于后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能够证明。很多企业、家庭和利益集团等对大都市区的空间都梦寐以求,就这一点而言,个体(企业、工人、消费者和家庭)的偏好和选择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一股力量。 城市的土地和建筑物有两个重要特点,即供给无弹性和固有的外部性,这使它们有别于经济中的其他投入品。因此大都市区的空间具有竞争性,并且不同的使用者及使用方式之间存在许多潜在的“零和博弈”结果。由于供给无弹性和固有的外部性这两个不寻常的特点,社会和私人成本与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带来的收益之间总是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行为人的意图和偏好与他本人与其他人的选择互相影响时的实际所得之间也存在差距,从而使他们实际上不能如愿以偿。经典的例子来自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1978)的著作《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谢林创建了一个符合现实的居住选择游戏,在该游戏中,每个行为人都不是种族主义者,反而表现出一种想要同“与自己相似的少数族裔”比邻而居的轻微偏好。他们以肤色作为附加条件做出的选择导致极高程度的种族隔离,这完美地诠释了非故意结果以及个体偏好和集体结果之间的差别。 城市的选择和结果贯穿于有关城市本质以及城市所包容的生活方式的当代辩论中。异常激烈的辩论包括,有些人认为密集居住要优于郊区化;有些人支持按同质同类原则划分区域和社区,而有些人笃信用途混合和人口混居;有些人偏向于古老的不规则城市,而有些人则倾向于整齐划一的新城市;有些人喜爱高层建筑,而有些人偏好低层建筑;有些人喜欢私家车,而有些人更愿意发展公共交通。如今,这些分歧往往体现在实用效率方面。(密集居住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吗?公共交通比私家车更有效率吗?公共交通比私家车更具“社交性”吗?)许多结果有时被认为是无知造成的:如果人们更了解情况,他们就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和社区;他们只是不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人们知道可能会有这些不同的结果,他们就会“宁愿喜欢”别的东西。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不一样的城市空间组织就是迟钝的技术官僚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那些用脚投票的正常人身上。 这些争论在许多方面只不过是一些公共哑谜,隐含了基本价值观与欲望的强烈冲突。但是,这些争论也涉及城市空间组织和土地利用中的个人偏好与集体结果的差异。城市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企业和家庭的偏好决定着其他可能选择的作用范围是宽还是窄。而其他选择在调和个人和社会成本方面的表现则决定着可能被用来将这些选择变为现实的公共政策的作用。 城市毁灭与复兴简史 1990年,萨斯基雅·萨森(Saskia Sassen)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到当时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全球城市”——伦敦、纽约和东京。从那时起,把这三个城市当作分析老城市复兴的例子便成了普遍做法,这些老城市曾经被认为处于经济瘫痪的状态。要注意的是,据说这些老城市做了区域之间(寒冷地区的老城市)和区域内(中心与郊区)的双重选择。大多数宣称复兴的城市都是处于比较寒冷地区的曾经是人口密集的制造业大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城市再次出现就业机会增加、享有高水平的人均收入增长、城市中心区吸引了重大的新投资、人口和/或住房价格急剧上涨等情况。美国城市地区的复兴,如波士顿、纽约和芝加哥,以及欧洲中心城市的复兴,如巴黎和伦敦,都有违于“寒冷的地方只能给‘新经济’垫底”的观点。 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新意。约翰·蒂福德(John Teaford,1990)在其关于美国城市振兴史的最后一章指出,1955年,《时代》杂志做了一篇题为《城市的重生》的封面报道。1962年又刊登了一篇类似的关于城市复兴的报道,仅以“复兴”做了标题。1981年,该杂志让房地产开发商詹姆斯·劳斯(James Rouse)这个节日市场之王登上了封面,标题为《城市乐趣无限》。六年之后,即1987年,封面变成“让城市复兴”。目前,城市复兴运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而城市危机也是如此。对城市80年的热心支持却换回了几十年的失望。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20世纪20年代宣布“城市在劫难逃”。《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杂志在1971年的一个研讨会上问道“市中心在劫难逃吗”?当时的答案是肯定的,至少这次研讨会的许多撰稿人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美国城市现在就是“沙盒”(Sternlieb,1971)或“保留地”(Long,1971),其本身就是博物馆,供游客拍照留念,或是下层阶级的容身之所。1987年,正当《时代》杂志提......

  1. 封面
  2. 献辞
  3. 总序
  4. 致谢
  5. 第一章 引言 21世纪的城市与地区:发展与变化的原因何在?
  6. 第一部分 城市与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
  7. 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工场:人、岗位和地点
  8. 第三章 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专业化
  9. 第四章 破坏性创新:地理与经济学
  10. 第五章 城市与个人:我们塑造城市的方式,并非我们所愿
  11. 第二部分 城市与地区的制度环境
  12. 第六章 赢家地区和输家地区:哪里会发展
  13. 第七章 社群与经济
  14. 第八章 强效的行动:社会、社群与发展
  15. 第三部分 社会互动与城市经济
  16. 第九章 技术、全球化与地方互动
  17. 第十章 地方环境:城市的禀赋
  18. 第十一章 面对面接触
  19. 第四部分 城市的政治环境与区域发展
  20. 第十二章 退出还是发声?政治、社会与城市系统
  21. 第十三章 公正、效率与城市:地区之间应该互助吗?
  22. 结论 致亲爱的决策者:给你们一些重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