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对孩子来说,脱离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独立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的支配欲望太过强烈,孩子就会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众所周知,“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尼采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牧师,在尼采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身患脑软化症的父亲度过了极为残酷的晚年。父亲不仅患有认知障碍,而且还痉挛发作、失明。据说当时父亲痛苦的叫声一直响彻屋外。或者他可能和儿子尼采一样,最后也患上了神经性梅毒。 即便如此,尼采仍然一直很尊敬父亲。尼采的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尼采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一名牧师,于是他进了神学系。那么,这样的尼采又为何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并创造出与基督教对立的哲学来呢? 随着身为牧师的父亲的去世,尼采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收入和自己的家,因为牧师一旦去世,其家人就必须迁出牧师馆。全家只靠母亲微薄的养老金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不得已一家人只好搬去和祖母与两位姑姑一同生活。好的房间都被祖母和姑姑们占了,母亲和尼采以及尼采年幼的妹妹只能挤在一间不见天日的阴暗小屋里。父亲去世的时候,尼采的母亲只有二十五岁。她本可以再婚,可是作为虔诚的教徒,母亲只把对亡夫的回忆以及孩子们的成长当作自己生活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 正因如此,母亲对教育儿子充满了热情,加倍地培养尼采。尼采在三岁前还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是个神经过敏的孩子。可是他学会说话的同时,几乎便学会了读书、写字,开始显露出天才的一面。母亲为他制定了课程表,片刻不离地教导尼采。母亲得到一架中古的钢琴后,也让尼采学起了钢琴。 母亲的教育方法非常严格,她就像时刻挥舞着手中的鞭子的调教师一样。她不允许尼采有任何例外,要求他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考虑到她极其忠于义务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姑姑们也经常用冷水浴来锻炼尼采的意志力。 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尼采成了一名举止端庄的优等学生。但谁都没有意识到尼采为此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尼采后来回忆说:“其实在我的幼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回忆是快乐的。” 然而无论如何,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尼采作为学费全免的免费生进入了名门学校——普夫达中学,开始了他的寄宿生活。在这所学校,尼采成绩第一,还会写诗作曲,是当时的神童。可他完全无法适应满是规则的学校生活。不管他尝试用多强的意志力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他的身体从来不听使唤。 据学校残留的病例记载,尼采经常反复头痛,患上了风湿症或黏膜炎。而且尼采从小被噩梦困扰。另外就像之前讲述的一样,尼采还经常受幻听和幻视之苦。可以说尼采的这些症状都是由小时候父亲悲惨的死亡给他带来的恐怖心理及罪恶感所致。 尼采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他最欣赏的人是拜伦。因为尼采从拜伦的书中获得了自身压抑感的释放。即便如此,尼采还是没有违背周围人的期待,进入了波恩大学神学系。可是,在那以后,尼采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 在神学系的时候,尼采偶然得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开始沉浸在这本书中。第一学期结束,他便不再学习神学,转为学习古典语言学了。在这个时候,尼采克服了长年以来的幻听症,终于从已亡的父亲的咒语当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了精神的健康。 这一转变也给尼采带来了好运。他的指导教授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能,由于教授的推荐,年仅二十四岁的尼采被聘为巴塞尔的大学教授。 这时,年轻的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结为至交,他还将自己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作为对瓦格纳歌剧的称颂献给了瓦格纳。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尼采人生的最高峰。《悲剧的诞生》甫一出版,不论是在当时的古典语言学领域,还是在大学内部,尼采都受到了极大的嘲讽,他也因此被大家完全孤立。后来随着与凭借歌剧作品《尼贝龙根的指环》大受成功并一跃成为音乐界名人的瓦格纳之间的关系急速冷却,尼采也受到了瓦格纳的追捧者的诽谤和中伤,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 即使成为教授,尼采的私生活也过得极不顺畅,连在社交场合自由潇洒地与女性攀谈都变成他最不拿手的事情了。能够让尼采敞开心扉的交流者也只有尼采的母亲和妹妹,还有少数的男性朋友而已。一次,他的极少数的信奉者中的一位男学生邀请他去旅行,也遭到他的拒绝。失意的尼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反复的头痛和神经衰弱让他体力不支。 那位男学生在隔了一段时间去尼采家拜访时,怎么按铃都没有回应。于是他提心吊胆地从窗帘的缝隙中向里偷窥,看见尼采坐在窗户前,好像受到了惊吓似的。这之后不久,尼采便从工作了十年的大学辞去了教授的职位,提早进入了靠养老金生活的阶段。 之后,罹患进展性麻痹症的尼采在完全失去知觉之前的九年间,之所以还能一边去各地旅行一边写作,就是靠着瑞士政府提供给他的微薄的养老金。 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地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父亲不幸去世,幼小的尼采不得不背负......

  1. 信息
  2. 目录
  3. 序言 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4. 1 恐怖的完美主义
    1.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
    2.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
    3. 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
    4. 无法释放本能
    5. 完美主义的悲剧《黑天鹅》
    6. 潜藏在完美主义下的病理
    7. 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孩子
    8. 优秀白领为何反复卖淫
    9. 洁癖和饮食障碍
    10. 抹不掉的伤痛
    11.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12. 甘地的故事
    13. 完美主义与不洁恐惧
    14. 导致死亡的病态性完美主义
    15. 为何在成功的顶峰选择死亡
    16. 扔掉完美主义吧
    17. 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
  5. 2 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
    1. 被犹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时
    2. 欺侮、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瘾
    3. 虐待和欺侮是罪恶的温床
    4.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
    5.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
    6.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
    7. 说谎的快感
    8. 裸露是舒爽的
    9. 一个人的性爱
    10.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
    11. 罪恶哲学家巴塔耶的色情社会学
    12.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
    13. 因不被爱而生“恶”
    14. 蹂躏弱者的快感
    15. 施虐症
    16. 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
  6. 3 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1. 妒恨招致不幸
    2.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3.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
    4. 过度敏感造成幻觉
    5. 被同伴排斥后
    6.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
    7. 绝对自我的陷阱
    8. 偏执分裂和抑郁
    9. 自恋性防御
    10. 是性欲还是支配欲?
    11. 只爱朋友妻的罗素
    12. 缺爱和自卑感导致病态的自恋
    13.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
    14. 忌妒是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心理
    15. 支配欲“中毒”
    16. 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儿童”
  7. 4 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
    1. 李尔王的悲剧
    2.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
    3. 逆反心理
    4. 乖孩子常有“邪恶”的想象
    5. 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
    6. 何谓倔强、矫情?
    7. 就爱唱反调
    8. 不听话的孩子
    9.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
  8. 5 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1. 脱离自身的另一个自己
    2. 从恶魔附身到癔症
    3. “心理分析”的诞生
    4. 两种强迫观念——“固执观念”和“固着”
    5.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
    6. 无意识现出原形
    7.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
    8. 拥有双重人格的荣格
    9.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风港”
    10. 消除强迫观念的方法
    11. 消除心理创伤的方法
  9. 6 只爱玩偶
    1. 玩偶之家
    2. 同一性扩散的时代
    3. 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
    4. 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孩子
    5.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
    6. 自恋的人忌妒深
    7. 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王尔德
    8. “好孩子”的危险
    9. 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孩子
    10. 杀掉亲生儿子的悲剧
    11. 悲剧背后的父母心及责任感
    12. 奉献的对象也是“另一个我”
    13. 失去依恋对象的悲伤
    14. 无法舍弃的人和物
    15. 依赖症
  10. 7 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
    1. 恋母情结
    2.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
    3.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4.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
    5. 急于求死的冲动
    6.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
    7.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
    8. 另有隐情
    9. 自我否定的陷阱
    10. 试图用金钱购买友情的心理
    11. 痴迷“牛郎”的人
    12. 隐藏在依赖欲望背后的爱情饥渴
    13. 不惜出卖肉体的心理
    14. 半求半不求的自杀心理
    15.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
    16.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
    17.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18. 为了幸福的人生
  11. 结语 异常心理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