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关于“我”的终极哲学问题,嬉皮年代的思想群峰 本书可能烧掉你的脑子,但有办法帮你复活(无数个)…… 理想国出品)_AZW3_MOBI_EPUB_[美]侯世达

内容节选

12 脑的故事 阿诺德·祖波夫 part 1 从前,有一位善良的年轻人,他有很多朋友,还有很多钱,却得知自己除了神经系统之外,全身都在发生严重腐烂。他热爱生命,喜欢拥有体验。因此,当那些本领惊人的科学家朋友对他提出如下建议时,他非常感兴趣: “我们会把你的脑从你可怜的腐烂身体中取出来,把它放进一个特制的营养液缸中,让它保持健康。我们会把它连到一台机器上,这台机器能在脑中引起一切形式的神经发放,因此能带给你各种完整的体验,就像你的神经系统活动所产生的体验一样——或者你的神经系统活动就是这样的体验。” 最后一句里要把“产生”和“就是”分开说,是因为虽然所有这些科学家都相信那套他们叫作“体验的神经理论”的普遍理论,但对理论的具体表述则有不同意见。他们都知道,有无数个例子证明,明显是脑的状态,脑活动的模式,不知怎么就导致了一个人有了这种而非那种体验。他们都认为以下说法十分有道理:控制一个人的任何特定的体验,即控制这一体验是否存在、怎样表现,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神经系统的状态,更具体点说,是那些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与意识的各个方面有关的脑区的状态。正是这样的确信促使他们给自己的年轻朋友提出了这个建议。而他们的分歧在于,体验只是由神经活动构成的,还是由神经活动所产生的;不过这一分歧对他们的信念来说无关紧要,他们都相信,只要他们朋友的脑还活着,在控制下正常运转,他们就能让他无止境地享受那些他所喜爱的体验,就好像他在四处走动,进入各种情境——这些情境本来能以更为自然的方式刺激他产生各种神经发放模式,不过现在这些模式都是人工创造的了。假如有个白雪皑皑的冰封池塘,上面有个冰窟窿,要是他真向里面望去,冰窟窿里的物理现实就会让他体验到梭罗所描述的:“……安静的鱼儿客厅,里面弥漫着柔和的光,仿佛是透过磨砂玻璃窗照进去的,湖底铺着闪亮的细沙,仍是夏天的模样。”[1]而如果他的脑子离开了身体,躺在营养液缸里,远离池塘,但人工创造的神经发放模式和观看池塘中的冰窟窿时自然产生的神经发放模式一模一样,那这位年轻人也能拥有一模一样的体验。 于是,年轻人同意了这个想法,期待这一方案的实施。在他头一次听到这个建议的仅仅一个月之后,他的脑子就已经漂在了温暖的营养液缸中。他的那些科学家朋友一直在拿报酬的被试身上忙活,研究哪些神经发放模式与神经对特别愉快的情境做出的自然反应相似。他们还用一台复杂的“电极机”,不断在他们朋友的脑中独独诱发这类神经活动。 然后,就出了麻烦。有一天晚上,看门人喝醉了,他东倒西歪地闯进放着营养液的屋子,身子向前一倾,右手就伸进了液缸,可怜的脑子实实在在地被劈成了两个半球。 第二天早上,脑子的科学家朋友们得知消息后非常沮丧。他们最近刚刚发现了一些神经模式,能带来一批不可思议的新体验,都正准备把这些体验输入脑子呢。 弗雷德说:“如果把我们朋友的脑子的两个半球接在一起,让它修复,那我们要足足等上两个月它才能复原,那时我们才能享受往里面输入这些新体验的乐趣。当然他不会知道存在这阵等待,但我们肯定知道!而且很不幸,我们都知道,脑的两个独立半球无法产生它们合为一体时所产生的那种神经模式。因为脑在进行全脑体验(whole-brain experience)时,神经脉冲会从一个半球传到另一个半球,但是现在它们无法跨越两个半球之间的鸿沟了。” 这番话的结尾启发另外一个人想到了一个点子。为什么不这么办呢:开发一些非常小的“电化学线”,末端能接到神经元的突触上,可以接收和发射神经脉冲。然后,这些线就可以把所有分处两个半球并被切断了连接的神经元绑在一起。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就是伯特。他最后说道:“这样,所有那些本来应该从一个半球传到另一个半球的神经脉冲就能通过这些电化学线来传导了。” 这个建议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制造这些电化学线系统,感觉很简单,只要一周就能完成。不过有位严肃的伙伴,名叫卡桑德[2],他却有些担忧:“我们都同意,我们的朋友一直拥有我们努力输入给他的那些体验。就是说,我们都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接受了体验的神经理论。根据这个我们都接受的理论,我们大可随意改变一个运转正常的脑所处的环境,只要让脑维持住它的活动模式就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待我们现在的讨论: “要常规地产生一种体验,比如像那个池塘冰窟窿体验那种的(而我们认为那个冰窟窿体验是3个星期前我们给我们的朋友输入的),需要许多条件。这些条件通常包括,脑要位于一个真正的身体中,而这个身体要位于一个真正的池塘边,这个池塘刺激脑子,产生神经活动,就像我们输入给朋友的那种一样。我们给了朋友那种神经活动,却没有提供环境中的其他条件,因为我们的朋友没有身体,还因为我们相信,不管怎么说,就体验的存在和特征而言,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这样的环境,而是环境所能刺激产生的神经活动。我们相信,环境条件对一个人拥有一种体验这件事本......

  1. 书名页
  2. 信息
  3. 目录
  4. 编者说明
  5. 导言
  6. I 自我之感
    1. 1 博尔赫斯与我(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2. 2 无头有感(D. E. 哈丁)
    3. 3 重新发现心灵(哈罗德·J. 莫洛维茨)
  7. II 探问灵魂
    1. 4 计算机器与智能(艾伦·M. 图灵)
    2. 5 图灵测试:咖啡馆对话(道格拉斯·R. 侯世达)
    3. 6 圣美公主(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4. 7 动物玛莎的灵魂(特雷尔·米丹纳)
    5. 8 马克3型兽的灵魂(特雷尔·米丹纳)
  8. III 从硬件到软件
    1. 9 精神(艾伦·惠利斯)
    2. 10 自私的基因与自私的模因(理查德·道金斯)
    3. 11 前奏曲……蚂蚁赋格(道格拉斯·R. 侯世达)
    4. 12 脑的故事(阿诺德·祖波夫)
  9. IV 心灵程序
    1. 13 我在哪里?(丹尼尔·C.丹尼特)
    2. 14 我当时在哪里?(大卫·霍利·桑福德)
    3. 15 岂止排异(贾斯汀·莱伯)
    4. 16 软件(鲁迪·拉克)
    5. 17 宇宙之谜及其解决方案(克里斯托弗·切尔尼亚克)
  10. V 创生的自我与自由意志
    1. 18 第七次远行(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2. 19 恕不侍奉(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3. 20 上帝是道家吗?(雷蒙德·M. 斯穆里安)
    4. 21 环形废墟(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5. 22 心灵、脑与程序(约翰·塞尔)
    6. 23 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雷蒙德·M. 斯穆里安)
  11. VI 内心之眼
    1. 24 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托马斯·内格尔)
    2. 25 一桩认识论噩梦(雷蒙德·M. 斯穆里安)
    3. 26 对话爱因斯坦的脑(道格拉斯·R. 侯世达)
    4. 27 虚构(罗伯特·诺齐克)
  12. 延伸阅读
  13. 选文引用信息
  14. 人名表
  15. 宣传页
  16.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