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_AZW3_MOBI_EPUB_叶文玲

内容节选

千佛洞前的“黄金带” 几辆马车在尘土飞扬中向着千佛洞奔来。杂乱的马蹄声和马的嘶鸣打破了这儿的宁静。 常书鸿闻声出来一看,马车已经到了跟前。马车上装着锅灶、柴火、碗筷和油盐酱醋,好像是大搬家。 常书鸿走了过去,刚想问一问他们到这儿来干什么时,只见上寺的老喇嘛易昌恕早已从寺里迎了出来,和赶车人客客气气地打起了招呼,并搬下这些杂七杂八的家什。 “他们这是做什么呀?” “哎,常先生,再过三天就是农历四月初八,你想想,这是什么日子?”也许是过于高兴,轻易不露笑容的老喇嘛,在说到这个日子时,竟是那样欢容满面。 农历四月初八?常书鸿仔细一想:哎,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怪不得! 次日清早,常书鸿被一阵鼎沸的人声吵醒。他出门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人就像从天上地下四面八方冒出来似的,千佛洞成了人山人海的世界。除了三天前就布下阵地的那几家小饭馆外,还有摆吃穿用度各种小摊的、剃头补锅算命测字的也都各自来占了地盘,杂七杂八热热闹闹地开张起来。这批商贩,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车马的买卖人,香客或骑马或骑毛驴,要不就步行,他们大多是从石窟群北边十里以外的上马路下来的。 上马路北行2千米原来还有个废弃的庙宇和一个茶房子。尽管是个十分破败的去处,却也成了香客们落脚的地方。 常书鸿走到老喇嘛易昌恕和他的弟子徐翰青所住的上寺。只见那里也挤满了人,不少香客把牵来的小牛小羊就作为供养的布施交给了寺里,喇嘛们进进出出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取出了一挂又一挂大红绣字的幢幡和彩帐四下悬挂,一尊尊佛像前烛光通明,香烟缭绕,大佛殿被装饰得气派非凡。 常书鸿回到中寺,只见研究所没住完的那两间闲着的土房也住上了人,容纳不下的人就住在了南北两边的石窟洞中,天气晴好,不少老年人就把带来的布幔子一围,干脆在洞窟前的树林中扎起了“营帐”。“四月初八”果然成了莫高窟的节日! 常书鸿走着看着,又走到了下寺。这间原先由王圆箓道士居住的下寺,本来已空寂无人,现在也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突然,常书鸿两眼一亮!——有两家准备在此开张的小饭馆,正在用沙土筑起一道小围墙。他急忙跑到跟前,用手捻捻那正在拌好备夯的不见“土”的沙土,果然就是纯沙子! 他心头一跳,忙问:“请问大叔,像这样拌沙筑墙,使得吗?” “怎么使不得?你看这墙不是筑成了吗?” “不,我说的是要筑一道长长的又高又结实的墙,能围住千佛洞的!” “也行呀,你要筑多高就多高呗!先生你别看这是沙土,要知道这儿的水管用呀,这里的水,不是挺咸吗?那是含碱量大呀,只要夯得结实,下死劲夯,没有筑不成的!” “大叔你说准行?” “胡子一把了能骗你不成?” 常书鸿乐得跳了起来!他兴冲冲地扭头就走。他要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同伴,另外立即派人去敦煌县城,找那个该打三百大板的陈县长,把他拖到这里来看看,让他立即答应暂借款项、调拨民工,立即开始这项筑围墙的工程! 千佛洞上上下下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了整整七天。常书鸿的一颗心,也七上八下“悬”了整整七天。今天,庙会总算结束,千佛洞总算人去寺空了。 他提心吊胆了七天,设想过的情景已经成了事实—— 瞧,就在他们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盖了大印的布告下,扬长而去的小贩和香客们,留下了满地狼藉;以前就被烧黑过的洞窟又熏上了烟迹;他们初到时曾经为之大呼小叫的美妙的杨树林,树皮和嫩枝都被牲畜啃得一塌糊涂。 常书鸿从南到北从里到外走了一圈,每走一步,他的愤怒就增长一分。 看着这满地狼藉,看着这没了树皮而露出白花花树干的小树,他的心痛得就像被谁揪着似的一紧一扯,他跺着脚,大叫着:愚民!真是愚民哪! 回到中寺,他一屁股坐在办公桌前的那把木椅上,气得脸也发白了。 同伴们见他气成那个样子,纷纷劝道:“常先生,看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是那样过来的,想要一下子扭转他们的习惯,不太容易……” 常书鸿痛心疾首地说:“习惯?这算什么习惯?还都是所谓释迦牟尼的信徒呢!难道一个信佛的人会做出这种种糟蹋佛门圣地的事?这是封建迷信,不可救药的封建迷信,封建迷信和佛教佛学根本是两回事!我们不是已经在四处贴了布告吗?” “常老师你也别真生气,气坏了身体可就什么也干不了了。他们是多少年的积习,我们刚刚来,他们怎会听我们的呢?”龚祥礼也气呼呼地说,“怪不得那个陈县长对常老师提出张贴布告的事无动于衷,真是有什么样的县长就有什么样的百姓!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百姓就有什么样的县长!我看他就是该打三百大板!……” “小龚说得对,老百姓总是老百姓,有问题,根子在于这里的官员,还是得找那个县太爷算账!” 常书鸿忽然被提醒了,说:“对对,我们先不忙别的,还要找陈县长过来,让他自己到这儿好好看看,还有,这沙子打墙的事也得叫他过来看了才行。说找就找,我立马就去……” “该挨三百大板”的陈县长总算被他们拖来了! 陈县长走了以后,常书鸿在当晚记录道: ……这位县太爷在我们全体人员说得唇干舌燥的联合“攻......

  1. 书名页
  2. 目录
  3. 出生在西湖边的少年
  4. 青年常书鸿
  5. 孤身前往法国
  6. 求学里昂
  7. 在画展崭露头角
  8. 实现巴黎深造之梦
  9. 画作连获大奖
  10. 敦煌悄然入梦
  11. 回国之初的那些日子
  12. 心心念念着敦煌
  13. 赶赴千里之外的敦煌
  14. 初入敦煌
  15. 千佛洞前的“黄金带”
  16. 时而欢喜,时而孤独
  17. “敦煌就是我的信仰”
  18. 惊喜连连
  19. 朱弦断,明镜缺
  20. 无法挽回的婚姻
  21. 不可追忆的从前
  22. 步步维艰
  23. 夜色中的孤独
  24. 父女画展
  25. 窗台上的花尾巴喜鹊
  26. 轰动上海滩的“敦煌艺术展”
  27. 愿与敦煌长相伴
  28. 敦煌解放了
  29. 人生啊,人生!
  30. 常书鸿晚年
  31. 进了莫高窟,就是敦煌人
  32. 尾声
  33. 后记 愿借丹青写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