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鲤译丛: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史全4册(蒙古帝国的兴亡+倭寇+永乐帝+中国通史)_AZW3_MOBI_EPUB_堀敏一
内容节选
参考文献 (至一九九年年末) 1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 张光直著、量博満訳『考古学よりみた中国古代』(雄山閣出版社、一九八〇) 林巳奈夫『中国文明の誕生』(吉川弘文館、一九九五) 徐朝龍『长江文明の発見』(角川书店、一九九八) 岡村秀典「農耕社会と文明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歴史』〈新版〉3、一九九八) 展覧会目録『三星堆』(朝日新聞社·テレビ朝日、一九九八) 小沢正人·谷豊信·西江清高著『中国の考古学』(同成社、一九九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編、中村慎一等訳『中国考古学の新発見』(雄山閣出版、一九九〇) 岡彦一編訳『中国古代遺跡が語る 稲作の起源』(八坂書房、一九九七) 五井直弘『中国古代の城—中国に古代城址を訪ねて』(研文出版、一九八三) 杉本憲司『中国古代を掘る 城郭都市の発展』(中公新書、一九八六) 貝塚茂樹編『古代殷帝国』(みすず書房、一九五八)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九) 安金槐主编《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 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九) 2 堀敏一『中国と古代東アジア世界』(岩波書店、一九九三)一、二、三章 小倉芳彦「裔夷の俘」、「華夷思想の形成」(小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青木書店、一九七〇) 日原利国『春秋公羊伝の研究』(創文社、一九七六)六章 伊藤道治『古代殷王朝のなぞ』(角川書店、一九六七) 松丸道雄『殷周国家の構造』(『岩波講座世界歴史』〈旧版〉4、一九七〇) 増淵龍夫『左伝の世界』(筑摩書房版『世界の歴史』3、一九六〇) 石母田正「天皇と「諸蕃」」(石母田『日本古代国家論』第一部、一九七三、『石母田正著作集』第四巻、岩波書店) 酒寄雅志「華夷思想の諸相」(『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Ⅴ、東京大学出版会、一九九三) H.ユール著、H.コルディエ補、東亜史研究会訳編『東西交渉史 支那及び支那への道』(帝国書院、一九九四、鈴木俊訳編、原書房、一九七五) 于省吾《释中国》(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 顾颉刚、王树民《“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一九八一)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主办、袁少芬等主编《汉民族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九)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初版一九四三年,增订本一九六一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 3 西嶋定生『中国古代の社会と経済』(東京大学出版会、一九八一) 白川静『中国の古代文学』一(中央公論社、一九七六、中公文庫、一九八八) 仁井田陞『東洋とは何か』(東京大学出版会、一九六八) 吉本道雅「春秋載書考」(『東洋史研究』四三—四、一九八五) 栗原朋信「「封爵之誓」についての小研究」(栗原『秦漢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館、一九六〇) 貝塚茂樹『中国古代都市における民会の制度』(『貝塚茂樹著作集』第二巻、中央公論社、一九七七) 同 『中国の古代国家』(『貝塚茂樹著作集』第一巻、一九七六) 宮崎市定『中国古代史論』(平凡社選書、一九八八、『宮崎市定全集』第二四巻、岩波書店)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初版,上海新知书店,一九四七;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 五井直弘「豪族社会の発展」(筑摩書房版『世界の歴史』3、一九六〇) 増淵龍夫「中国古代国家の構造」(『古代史講座』4、学生社、一九六二) 堀敏一「中国古代の里」、「中国古代の「市」」(堀『中国古代の家と集落』汲古書院、一九九六) 同 「漢代の七科謫身份とその起源—商人身份その他」(堀『中国古代の身份制—良と賤』汲古書院、一九八七) 同 「古代中国の家父長制」(比較家族史学会監修『家と家父長制』早稲田大学出版部、一九九二、堀『中国古代史の視点』汲古書院、一九九四) 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の家族と国家』(東洋史研究会、一九六八) 滋賀秀三『中国家族法の原理』(創文社、一九六七) 日知《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政治》(《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 赵锡元《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六) 4 大庭脩『木簡』(学生社、一九七九) 同 『木簡学入門』(講談社学術文庫、一九八四) 平 隆郎『春秋晋国侯馬盟書字體通覧』(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文献センター、一九八八) 増淵龍夫「漢代における民間秩序の構造と任侠的習俗」「戦国官僚制の一性格」(増淵『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弘文堂、一九六〇、増補版、岩波書店、一九九六) 大庭脩「雲夢出土竹書秦律の概観」(大庭『秦漢法制史の......
- 中国通史——问题史试探
- 目录
- 前言
- 1 中国文明的诞生
-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 灌溉农业和专制权力说
- 黄土的堆积和农业的开始
- 北方的仰韶文化
- 龙山文化
-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
- 良渚文化
- 长江中游流域的诸文化
- 四川的三星堆文化
- 青铜器时代与文明
- 文明与自然、文明与歧视
- 2 中华民族与中华思想的形成
- 称作华夏的民族
- 何谓民族
- 中国早期的小民族集团
- 殷王权的特征
- 周的封建制度和小集团意识
- 春秋时代的民族意识
- 战国、秦朝的华夏族和异民族
- 中华思想的形成
- 中华世界和东亚地区
- 从“华夏族”到“汉人”“汉族”
- 3 古代国家的形态
- 周和秦的不同
- 春秋、战国时期的意义
- 两种古代国家论——专制国家论和都市国家论
- 中国早期的君主制是专制性的吗?
- 中国古代有民主政治吗?
- 构成国家基础的民众聚落
- 统一帝国下的聚落和身份
- 家的结构
- 官僚政治和民众社会
- 4 从新出土文献看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
- 中国文书的现存情况
- 古代文书的发现
- 侯马盟书和主从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主从关系的性质
- 银雀山竹简和两位孙子
- 云梦睡虎地秦简与法的形成过程
- 国家法和习惯法
- 从肉刑到劳动刑、从无期徒刑到有期徒刑
- 农业的监督和税制
- 江陵张家山汉简的法律文书
- 尹湾汉墓木牍和西汉的地方统治
- 从居延汉简看国境防卫和官僚制度的运行
- 5 国家和儒教
- 秦汉交替期的意义
- 汉初的政治和黄老思想
- 汉初儒家和法家的作用
- 汉武帝的政治和法家、儒家与道家
- 对儒教国教化一说的质疑
- 儒教的普及
- 外戚、宦官和名士的对立
- 6 秦汉与匈奴
- 中华世界与诸民族
- 汉初的汉匈关系
- 汉武帝的征服与统治
- 匈奴的臣服和通婚政策
- 李陵和司马迁
- 西域都护的统治
- 异民族统治的原则——羁縻
- 7 魏晋南北朝和诸民族国家的发展
- 诸民族的动向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
- 三国的领土扩张和倭国的朝贡
- 五胡诸国和人口迁移
- 东晋、南北朝的对立世界
- 北朝的异民族统治和诸民族国家
- 高句丽、百济和倭五王的朝贡
- 中国所赠官号的意义
- 新罗的发展和倭国的局势
- 8 门阀贵族社会的变迁
- 贵族社会说的种种——连续还是非连续
- 豪族、贵族的大规模土地所有和宗族、乡党
- 从豪族到贵族——曹操的时代和九品官人法
- 贵族社会的确立——晋与南朝的贵族制
- 皇帝权力的强化和贵族社会——北朝的贵族与农民
- 隋唐初期政权的统治层
- 盛唐以后的新势力
- 唐代的基层组织
- 贵族时代的文化——魏晋的清谈和文艺
- 佛教与国家、贵族、民众
- 唐诗和儒学的变迁
- 9 隋唐世界帝国和国际交流
- 所谓世界帝国——丰富的特色
- 隋王朝和突厥、高句丽——世界帝国建设的失败
- 唐对突厥、西域的征服和羁縻州的统治——世界帝国初期的统治形态
- 唐朝的朝鲜政策和新罗、日本的友好交往——世界帝国的另一种形态
- 复兴突厥、回鹘和吐蕃——世界帝国的蜕变
- 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从起源到唐代
- 中国商人的海外进发
- 佛教僧侣的航海
- 10 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
- 唐宋变革
- 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开展土地经营
- 小农的自立性和民众自卫组织
- 商业的发展和货币经济
- 都市的变化和发展
- 君主独裁政治的确立
- 士大夫社会的出现
- 作为官僚的士大夫
- 朱子学的评价
- 11 中国史上的“征服王朝”
- 关于“征服王朝”一词
- 如何看待民族史
- 辽(契丹族王朝)建国的意义
- 辽、金国家的二重体系
- 辽、西夏、金和宋的关系
- 金的统治
- 蒙古帝国的形成
- 元朝的统治
- 元末的叛乱和民族问题
- 12 明清间的社会发展和新儒教
- 明朝的建立和独裁政治
- 对皇帝独裁和宦官干政的抵抗
- 城居地主制和乡绅的出现
- 银的流通和税制改革
- 商品生产、手工业和农民阶层的解体
- 士大夫的思想和行动——阳明学的发展
- 经世致用之学的定位
- 士人的学问、艺术和商人的关系
- 士大夫、士人和民众道德
- 清朝的征服和政治
- 清朝的异民族统治和民族问题
- 13 东亚的“大航海时代”
- “大航海时代”和新的国际关系
- 宋元时期的南海贸易及管理——市舶制度
- 贸易古船的发现
- 明代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
- 私人贸易和“倭寇”
- 郑成功一族的抵抗
- 清朝的贸易政策和欧洲人的到来
- 中国近现代史的历程
- 14 如何看中国史发展的大势
- 停滞性社会论的问题
- 中国史的时代划分论争
- 内藤湖南的宋以后近世论
- 内藤史学的古代、中世论
- 把唐宋作为古代、中世分界点的论说
- 对近世和近代的看法——作为时代划分论的背景
- 重视内在发展和新近世论
- 现代亚洲的历史诸问题
- 参考文献
- 年表
- 倭寇——海上历史
- 译者的话
- 前言
- 目录
- 概观 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倭寇与十六世纪的倭寇
- “倭寇”的意思
- 十四至十五世纪倭寇与十六世纪倭寇的区别
- 1 十四至十五世纪倭寇的发生与活动
- 倭寇发生的环境
- 一三五○年的倭寇
- 日本到高丽的进奉船
- 松浦党袭击高丽
- 蒙古侵入高丽
- 倭寇的凶猛
- 倭寇活动震撼朝鲜半岛
- 南原山城的年青头目
- 高丽贱民与倭寇联合
- 李氏朝鲜王朝的成立
- 倭寇的变质与分解
- 高丽使者来日要求禁止倭寇
- 李氏朝鲜继续进行外交交涉
- 整顿土地制度与扩充军备
- 被怀柔的投化倭人
- 使送倭人与兴利倭人
- 倭寇的身份改变与分解
- 2 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倭寇与元、明王朝
- 倭寇侵入中国大陆
- 日元贸易
- 元朝的倭寇
- 明初的倭寇
- 洪武帝与怀良亲王
- 足利义满与明朝通好的失败
- 林贤事件
- 足利义满对明外交的开始
- 义满违背传统派遣使节
- 足利义满成为日本国王
- 3 十四至十五世纪倭寇的平息
- 应永外寇
- 望海埚之战
- 朝鲜军队攻击对马
- 京都的传闻
- 宋希璟的来日
- 朝鲜使节的室町幕府观
- 被掳朝鲜人的送还与琉球
- 朝鲜半岛与琉球
- 伪琉球使渡航朝鲜
- 金源珍送还被掳人
- 对马的六郎次郎
- 博多的道安与琉球地图
- 和平交往的展开
- 遣明船与堺市商人
- 大乘院船与农民暴动
- 遣明船的利润
- 日明间的贸易品
- 日朝间的贸易品
- 倭寇的后遗症
- 4 十六世纪倭寇的酝酿
- 倭寇发生的温床
- 明朝的海禁政策
- 乡绅的动向
- 宁波之乱 [1]
- 欧洲船进入亚洲
- 通向东方的道路
- 阿尔布奎克的东方帝国形成
- 与琉球人接触的托梅·皮莱斯
- 葡萄牙船侵入中国
- 东亚的白银贸易
- 双屿的走私贸易
- 国际贸易基地的诞生
- 双屿的贸易家
- 双屿港的毁灭
- 5 十六世纪倭寇的活动与特点
- 王直与嘉靖严重倭患
- 王直在日本建立根据地
- 走私贸易的调停者
- 沥港的扫荡
- 最盛期的嘉靖严重倭患
- 明朝的倭寇对策
- 海防负责人的更迭
- 郑舜功出使日本
- 蒋洲、陈可愿出使日本
- 王直被诱杀
- 徐海的溃败
- 月港二十四将之乱
- 倭寇残余袭击菲律宾
- 海禁令的解除
- 倭寇的特点
- 倭寇活动的情状
- 倭寇的成员
- 倭寇的活动范围
- 倭寇的贸易品
- 倭寇的船舶
- バハン的意思
- 6 中国人眼中的十六世纪倭寇与日本
- 倭寇的风俗
- 倭寇赤身露体
- 《倭寇图卷》
- 中国人对日本认识的扩大
- 《古今图书集成》与《异称日本传》
- 《日本国考略》
- 《日本图纂》与《筹海图编》
- 《日本一鉴》
- 《日本风土记》
- 倭寇在高丽、朝鲜的行动次数
- 倭寇在明朝的行动地域与行动次数
- 倭寇关系年表
- 参考文献
- 著作
- 论文
- 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册)
- 目录
- 序 历史的讲述者
- 托普卡帕的《史集》
- 哥伦布的梦想
- 巴托尔德一生的挑战
- 以时代之名
- Ⅰ 时代的产物蒙古
- 1 蒙古国的诞生
- 黎明之前
- 被黑暗包围的高原
- 迟暮的苍狼
- 成吉思汗的追求
- 淳朴的牧民和坏心的邻人
- 蒙古帝国的构成
- 第一次对金战争
- 向西进军!
- 绿洲的太阳——花剌子模
- 蒙古并未进行“破坏”?
- 青草芬芳的帝国
- 2 征服世界的道路
- 疑团密布的继承人选择
- 引人注目的第二次伐金战争
- 人口压力作战
- 被杜撰出的美谈
- 消灭了妨碍者的三头体制
- 草原的首都
- 中书省 [2] 的实貌
- 中央与地方
- 重编华北
- 世界战略
- 蒙古军队中的少年部队
- 首次大败——阔出南征
- 罗斯之地——拔都西征
- 东来狂风
- 庞大的术赤兀鲁思
- 3 帝国的动摇
- 混乱的遗产争夺
- 老将斡赤斤的野心
- 孤注一掷的乃马真皇后
- 拥王者
- 物极必反
- 第二次征服世界的计划
- 4 与欧洲的碰撞
- 祭司王约翰的传说
- 憧憬与恐怖的东方
- 马修·帕里斯的证言
- 伟人英诺森四世
- 幸运的柏朗嘉宾
- 贵由的回信
- 不幸的使节团
- 圣王路易的挫折
- 鲁不鲁乞的旅行
- Ⅱ 世界史面貌的改变
- 5 忽必烈夺权
- 忽必烈和旭烈兀
- 剧变之年
- 不睦
- 蒙哥暴毙
- 继承者的资格
- 决定命运的赌博
- 长江之畔
- 大汗阿里不哥
- 负遗产
- 察合台家族的背叛
- 靠政变换来的政权
- 6 旭烈兀的旋返
- 西征的目的
- 伊朗与远方
- 暗杀教团
- 厄尔布尔士的雪
- 巴格达沦陷
- 命中注定的旋返
- 未竟的远征
- 阿音札鲁特的惨败
- 7 多极化时代的序幕
- 讯问
- 貌似统一的库力台大会
- 蒙古帝国和世界的走向
- 转变之时
- 蒙古帝国史年表(1155~1266年)
- 索引
- Ⅲ 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
- 8 世界的改造者
- 帝国的二重构造
- 尾大不掉
- 老皇忽必烈
- 大统一的计划
- 夏冬两都
- 忽必烈王朝的“三大王国”和“两小王国”
- 世界的帝国之都
- 海陆征途的起点
- 大腾格里之国
- 9 草原世界的缓和
- 风云儿八剌
- 塔剌思会盟的真相
- 窝阔台家族的权力复兴
- 会盟的意义
- 八剌的梦
- 阿八哈的陷阱
- 混乱的中亚
- 全新的格局
- 10 向大河之国扩张
- 郝经的雁书
- 李璮的“叛乱”
- 事变的经过
- 华北的变动
- 伐宋之战的方针
- 襄樊包围战
- 战争的系统化
- 西方传来的新兵器
- 吕文焕的选择
- 大举进攻
- 接收南宋
- 11 向海洋扩张的征程
- 向海洋时代进发
- 半岛的悲剧
- 忽必烈与王典
- 蒙古的“王政复古”
- 对“国书”的过分解读
- 第一次对日远征的意义
- 第二次远征日本的真相
- 蒙古征日的余波
- 欧亚大贸易圈
- Ⅳ 缓慢的大统一
- 12 从内陆纷争到东西和睦
- 第一次反弹
- 乃颜举兵
- 忽必烈的最后出击
- 海都的焦虑
- 史上最大的蒙古会战
- 东西和睦
- 都哇篡夺中亚
- “皇太后”卜鲁罕的阴谋
- 海山的夺权
- “蒙古和平”的到来
- 王朝阴影兆现
- 13 帝国的经济系统
- 企业家群体
- 由“斡脱”联结的欧亚大贸易圈
- 白银循环,世界旋转
- 出人预料的文书中心行政
- 大汗的“总统制”
- 宴会政治
- Ⅴ 蒙古解体与后话
- 14 天历之变
- 昏君也孙铁木儿之死
- 海山的遗孤们
- 两都内战
- “中都”的兄弟阋墙
- 消失的大统一
- 15 渐渐沉没的蒙古世界
- 三大汗国的动荡
- 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末代政权
- 江南决战的霸者
- 落日
- 16 蒙古的后裔们
- 遗存于亚洲的四大帝国
- 黑暗的继承者大明帝国
- 回归北方的蒙古人
- 生活在清朝的蒙古人
- 近现代的风暴
- 名为历史的存在
- 后记
- 蒙古帝国史年表(1267~1405年)
- 索引
-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 目录
- 引言
- 1 “中华”的世界
- (1)中华与夷狄
- “中华”的概念
- 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
- 天命思想
- 五服图
- 再思辨
- (2)中华世界的变迁
- 大唐帝国
- 羁縻政策
- 政治权力的结果
- 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蒙古势力的抬头
- 忽必烈全盛时期
- 商品流通的世界
- 元朝的衰退——大动乱的开始
- 2 大明帝国的诞生
- (1)中华秩序的恢复
- 洪水·疫病·倭寇
- 天下大乱,弥勒下世——红巾之乱
- 两类义军
- 朱元璋成功的秘密
- 竞争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
- 洪武——大明帝国的诞生
- (2)从元到明
- 元明革命是民族矛盾吗
- 奇妙的解释
- 北伐即便是民族革命又如何
- 不知不觉中
- 宋元与明清——时代区分的问题
- 宫崎市定的卓见——元明的连续性
- 面向新的框架组合
- (3)明初体制的意义
- 被固定化的秩序
- 严刑酷法与“三拜九叩”——提高皇帝威望
- 儒家思想的具体应用
- 符合社会需求
- “科举”的变化
- 户籍制度与分类管理
- 北元与倭寇
- 海禁
- 市舶司的废止
- 贯穿中国历史的最大谜题
- “勘合制度”的意义
- 华夷秩序的理想型——中国社会的体制性归结
- 3 皇统的走向
- (1)燕王的事迹
- 没有正式命名
- 官方记录
- 并非嫡子
- 捏造事实的目的
- 首都问题与北方防卫——摆在眼前的大问题
- 南京远离北部边境
- 诸王分封
- 九名“塞王”
- 叶伯巨,触逆鳞
- 集权与分权的夹缝
- 藩王教育
- 燕王就藩北平
- (2)暗斗
- 朕无北顾之忧
- 为人友爱——皇太子的秉性
- 被隐藏的史实太多
- 争执与纠纷
- 皇太子之死——犹豫的朱元璋
- 这就是事实
- 隐忧
- 尊与卑——燕王与皇太孙的微妙关系
- 再无顾忌——两位兄长离世
- 太祖驾崩
- 4 夺权的道路
- (1)南人朝廷
- 建文新政
- “书生亡国”——黄子澄、齐泰、方孝孺
- 二者性质不同
- 浙东学派的理念
- 时机成熟
- 绝对的自相矛盾
- 太祖遗诏
- 野史中的记录
- 燕王上京了吗
- 终现的决裂
- (2)举兵前夜
- 拥有“重兵”
- 削藩
- 告发者是十岁的儿子——捏造的吗
- 剥夺军权
- 暗中练兵,葛诚背叛
- 燕王来朝的怪事
- 官方看法之外
- 仍然存在疑点
- 史料上的篡改
- “燕王来朝”传说的生成
- 5 历史的转折
- (1)靖难之变
- 一场大戏
- 明快的起承转合
- 史实与虚构
- 幸田露伴的《命运》
- 一生中最大的骗局
- 掉落的瓦片——决断之时
- 唯有起兵
- 一块西瓜引发的政变
- 靖君王之难
- 真实意图是为夺权
- 真的很幸运
- (2)理想的破灭
- 法治还是德治
- 难以置信的失败
- 致命的选择——点将李景隆
- 乱了阵脚的朝廷
- 方孝孺领军指挥
- 人心所向在于金陵之战的成败——燕王进京
- 胜负已分——灵璧之战
- 南京陷落
- 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 6 坠落的时代
- (1)建文帝出逃
- 自焚还是出逃
- 并非完全荒唐无稽
- 《明史》编纂中的混乱
- 疑案的始末
- 中日“感觉”上的差异
- 两种观点不妨并存
- (2)走向死亡的人们
- 四种类型
- 投机者和抓捕奸臣
- 一切按照洪武旧制
- 变节与殉节的抉择
- 壬午殉难
- “瓜蔓抄”
- 女性的悲剧
- 燕贼篡位——方孝孺就义
- 所谓“十族”——理念的抹杀
- 皇帝的原罪
- 7 天命所在
- (1)圣王治世
- 革除
- 《太祖实录》的三次编纂
- “皇位继承”合法化的布局
- 非法即位的合法化
- 盛世的证明——《永乐大典》编纂工程
- “制作者”永乐帝
- 《永乐大典》的命运
- (2)德治的本质
- 《圣学心法》
- 《大全》出而经说亡
- 刊行的意义
- 内阁的设立
- 正因为是在明初
- 宦官的跋扈——东厂的恐怖
- 内廷与外廷的联系者
- 专制皇帝的影子
- 8 超越忽必烈
- (1)四夷来朝
- 稳妥的,和平的
- 利用瓦剌牵制鞑靼
- 不择手段奖励朝贡
- 复兴华夷秩序
- 与日本的关系
- 日本国王源道义——再次成为册封体制的一员
- 互相依赖——永乐帝和义满
- 并非“屈辱外交”
- 父子相同
- 应该效仿谁
- 开创新中华
- (2)扩大的中华
- 郑和的南海之行
- 贸易为次
- 舟车所及之处
- “五服图”——大明华夷秩序的完成
- 如果携带国书
- 以对中国物资的需求为筹码
- 超越忽必烈——中华“世界体系”的建立
- 9 华夷秩序的统治者
- (1)顺逆之理
- 出兵安南
- 为何选择安南
- 一朵空花
- 亲征蒙古
- 五出三犁
- 未能实现的理想
- (2)天子之都
- 首都的景象
- 经济与军事的纠结
- 首先升格为陪都
- 迁都北京
- 从洪武到永乐
- 历史的必然
- 10 永乐帝的遗产
- (1)盛世的阴翳
- 多病的结果
- “鱼吕之乱”
- 娘,吾去
- 紫禁城失火——发泄不满
- 不听劝谏
- 最后的亲征
- 临终之地——榆木川
- 归来
- (2)中国史的转折点
- 逆流
- 洪熙帝暴亡
- 不了了之
- 牢固的体制
- 时代的邂逅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文库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