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_AZW3_MOBI_EPUB_【日】河合隼雄;张日昇译

内容节选

后记 “自性实现”与养育孩子 “自性实现”这个词现在很时髦,感觉很多地方都在用,但在我看来,这可不是自性实现,叫“自我实现”(24)或者“利己实现”还差不多。 当然也不是说“自我实现”不好,“自我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的日本,大家是和其他人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地生活着的。可是,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变了,觉得不能像以前那样了,强调个人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她们的自我一直都被压抑着,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被迫服从于“母亲”这个理想形象。所以,和不愉快的过去断绝关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理所应当的,放手去干就好。比如,努力经营一个自己的小店、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努力争取人们的认可等。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些都是“自我实现”,只不过是想要实现一个小小的“我”而已,算不上特别了不起。 ◇ “自性实现”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 自近现代以来,西方人一直认为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日本人也不再看重“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性,转而学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认为确立与他人独立开来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但后来发现,就算切切实实地把自我确立起来了,到了中年还是会有巨大的焦虑和不安滚滚袭来,也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而与这种焦虑相对抗的,就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实现”。 大约在1930年,在因心理问题来找荣格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看上去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的人,他们拥有地位、金钱和名声,是确立了自我的成功人士。但正因为已经很成功了,所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荣格写道:“拥有一切并完全适应了这个社会,这竟是他们的烦恼。”于是,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我到底想要做些什么呢?”“我死了的话会怎么样?”或者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荣格认为,把心灵的全部内容,包括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一起接受,这就是“自性实现”。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无论确立了多么强大的自我,人都终有一死。如果一个人信奉基督教,就会认为活着时努力确立自我,死后在最后审判时会得到好评,进而升到天堂,正是这种信念在背后支持着西方人的自我确立。但是,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信基督教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人死不能复生,那就意味着自己在世上拼命争取到的东西全部都会消失。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怎样接受这个现实?这就出现了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且,在物质匮乏的过去,人们每天为了温饱就已筋疲力尽,根本无暇考虑“死是什么”这种问题吧?而如今,物质丰富,温饱已经不成问题,长寿也变得普遍,所以人们才会直面“死是什么”这个问题。 ◇ 在荣格心理学中,意识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包含无意识的心灵全部内容的中心是“自性”。“自我实现”是指处于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实现,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做那些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事。但“自性实现”不同,因为包含了无意识这个毫无章法的因素,所以做的一般不是能被他人称赞的事,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 举例来说,一位创建了印刷厂并获得成功的人到了中年突然想到“我原本是想要画画的”,于是开始画画。他自认为画得很好,于是让自己的公司印刷出来售卖,可并没人来买,结果公司因此濒临破产,这就是自性实现的开始。也就是说,自性实现常常与自我崩溃相离不远。如果还是在建立自我的延长线上,那就只是自我实现罢了。但在自性实现中,会发生与自我实现完全相反的事,甚至有破坏自我的动力运作于其中,甚至蕴含着让自我死掉并重生的“死亡与重生”的主题。所以,自性的实现非常不容易,因为自我死掉后有可能难以重生。 如今成了社会问题的“婚外恋”也是如此。“我真的喜欢这个人”,虽然这种想法从社会伦理规范上来说是不好的,但当事人会认为“我问心无愧”,从他的主观上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实现这种想法的话,就可能会被社会责难,甚至众叛亲离、失去社会信用,一味遵循自己的想法做事,甚至会成为罪犯。此时,“自性到底如何实现”这个难题就浮现出来了。但其实也不必完全按照原本的想法去实现啊!比如婚外恋,如果认为婚外恋的行为实在是难以接受的话,还有个选择是写婚外恋的小说啊,不是还有个词叫作“象征性的实现”吗? 荣格具体指出,人类在人生前半段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而在后半段应致力于自性实现。也就是说,自性实现在年轻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是上了一定年纪之后的乐事。但是在现代,似乎无论年龄大小,必须把这两者同时努力做到才行,可能这与信仰的淡化相关。“与他人相联结”“老天爷”等过去支撑着日本人的社会规范也被削弱了,于是人们不得不很早就开始考虑“人是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 ◇ 经常有人问我:“养育孩子和自性实现可以共存吗?”我认为没有比养育孩子更有趣的“自性实现”了。“养育孩子就是自性实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养育孩子要求一个人把心灵与身体都投入进去,也就是必须整个人全然投入才行。 孩子们总是做一些不着边际、莫名其妙的事,......

  1. 封面页
  2. 译者序 用心育子,啐啄同时
  3. 前言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4. 测一测 你知道面对养育困惑时该怎么做吗?
  5. 目录
  6. 第一部分 远离“标准病”,做有个性的父母
    1. 01 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2. 02 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是母子关系导致的吗?
    3. 03 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十分不安,怎么办?
    4. 04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唠叨呢?
    5. 05 好害怕做了“母亲”之后,我就不是“我”了,怎么办?
    6. 06 对孩子来说,现在的不良诱惑太多了。我该怎么应对呀?
  7. 第二部分 学前期,用心储蓄亲子关系
    1. 07 对婴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2. 08 很讨厌养孩子怎么办?
    3. 09 为什么我觉得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却觉得我没做什么?
    4. 10 为什么我总是烦躁不安,总忍不住责骂孩子?
    5. 11 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不行”,怎么办?
    6. 12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7. 13 当孩子不听话时,总忍不住想揍他,怎么办?
    8. 14 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
    9. 15 当孩子出现“压力信号”时,我该怎么办呢?
    10. 16 孩子特别爱撒娇,他以后能自立吗?
    11. 17 什么时候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比较好呢?
    12. 18 该怎么跟孩子谈“死亡”呢?
    13. 19 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
  8. 第三部分 小学期,好父母守住悠然心境
    1. 20 都说“表扬孩子很重要”,可我不擅长,怎么办?
    2. 21 为什么孩子十岁了,又变得不愿意一个人睡觉了呢?
    3. 22 为什么孩子到了四年级,画的画变得乏味起来了?
    4. 23 为什么孩子想养动物呢?
    5. 24 什么时候让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比较好?
    6. 25 我不知道作为父亲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怎么办?
    7. 26 孩子不去上学,到底是怎么了?
    8. 27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我该怎么应对呢?
    9. 28 “个性”“有个性地活着”到底是什么意思?
    10. 29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我应该事先做些什么?
  9. 第四部分 青春期,接受孩子在对抗中独立
    1. 30 为什么孩子上中学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
    2. 31 为什么我怎么都接受不了孩子做的某些事?
    3. 32 我不想让孩子经历我当年的辛苦,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4. 33 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唱反调?
    5. 34 当孩子烦恼的时候,我该做些什么呢?
    6. 35 孩子对我说“气爆了”“不关你事”,我该怎么回应?
    7. 36 跟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有什么秘诀吗?
    8. 37 对于校规有很多争论,那还有必要设立校规吗?
    9. 38 如果养育中真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10. 39 孩子现在成绩很好,将来一定能幸福吧?
    11. 40 为什么兴奋剂竟然流行到了中学生之间?
    12. 41 如今的孩子们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烦恼,是这样吗?
    13. 42 为什么青春期更容易出现身心疾病?
  10. 第五部分 成年早期,在养育终点适时放手
    1. 43 孩子不听话,好像我们之间的纽带断了,怎么办?
    2. 44 为什么我一烦恼起来就困惑得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
    3. 45 我和孩子总是起冲突,是我们相性不合吗?
    4. 46 养育孩子该以什么为目标呢?
    5. 47 倘若养育孩子有终点的话,那是什么时候呢?
    6. 48 为什么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呢?
  11. 后记 “自性实现”与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