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真正的教育,其实拼的是家长!超级学霸日常养成手册,全科陪练策略×路线规划指南!)_AZW3_MOBI_EPUB_佐藤亮子
内容节选
第3章 不叱责、不比较、做后援 家是孩子最幸福的回忆 我养育子女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在长大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觉得“我在家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的日子真开心”。 为此,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把让孩子的脸上总能挂着开心的笑容,同时也让自己更快乐作为目标。 当然,我也有过因一时冲动责骂孩子,事后又后悔不迭的经历,我也曾经否定过孩子。不过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我在反复尝试和失败之后总结出的方法,可能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请大家挑选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来用就好了。 孩子不是超人,所以才可爱 很多妈妈在规划如何培养孩子时,都会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孩子形象。 老实说,我过去也曾经这样做过。 所谓理想的孩子,就是你让他学习,他就干劲十足地回应,然后自己拿出课本一道接一道地做题;而且他在运动会上能飞快地跑完全程,拿下第一名;此外他还能在音乐节上成为班级的代表,完美地指挥乐队或者演奏高难度的乐器;这样的孩子性格也一定非常温和,在家还总是抢着做家务。 几千个孩子里面,也许会有一个这种堪比无敌超人的孩子,但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哪个孩子能做到这般地步吧。 孩子不是机器人,所以他们有时也会耍赖不想做功课,也可能不愿意收拾满地的玩具,或者还有的孩子无论干什么都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 有人曾经问我:“佐藤女士,您的孩子是不是个个都是无所不能,都是像超人一样的孩子吧?”当然不是。 我的孩子也都是极其普通的孩子,他们也曾经在考试中拿过低分,也曾经忘带作业或者该带的东西就去上学。总之,他们离完美都相差甚远。 不过,孩子之所以可爱,不正是因为他们还很稚嫩,还有很多事做不好吗? 养育了四个孩子,我发现人们天生的性格通常一辈子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也明白了刻意改变孩子的天性只会徒劳这个道理。 对生来就是个慢性子的孩子,父母再怎么训斥或鼓励,都无法把他改造成雷厉风行的人。我建议父母还是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慢性子的孩子长大以后,动作多少也会变快一些,但我觉得,这是因为被工作追赶,不得不动作更快一些,但孩子本质的性格并不会改变。 家长如果一定要改变孩子的慢性子,会给自己增添很大压力。如果想开了,知道孩子不会轻易改变,反而就会感觉轻松了很多。 请您原原本本地接纳孩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去思考怎样才能帮助他扬长避短。这样做,不仅家长更放松,孩子也会过得更快乐。 假如有个孩子经常忘带东西,那么家长不要总责备他“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你能不能多用点心!”而是应该具体地告诉孩子,“你容易忘带东西,所以要比别人提早做准备。自己要带的东西一定要在前一天就准备好。”这样说的话效果会更好。 我希望所有家长都能明白,世界上根本没有理想的孩子。 不叱责,勤表扬 我每次说到“不要叱责孩子”,都会有很多家长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确实,我也不敢保证自己从来不曾批评过孩子。 我的女儿曾经怎么都学不会“单位换算”。有一次,我不但严厉地责备她“你怎么就弄不明白呢”,还用手中的练习本连续打了几下她的头。 人在这种情况下真的很容易失去理智,不知为什么就停不下来了。看到女儿下意识地歪头想躲过笔记本,我不仅骂道“你还敢躲!”接着又是劈头盖脸地打了几下。 不过,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孩子。事后我感到十分震惊,自己怎么会越打越来气,打孩子的手都停不下来。同时我也通过这件事切身体会到,打孩子真的很不好。 在那之后我反省了自己,再也没有叱责过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某些地方感到不满时,很容易过度关注这件事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导致在冲动之下训斥孩子。如果总是想着“这孩子怎么不按我说的做”“我要说多少遍他才能记住”,家长就会失去理智。这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说不定是孩子太累了,也可能是这种记忆的方法不太适合他。 家长想要训斥孩子时,一定不要感情用事。 可以先试着问问孩子的理由,“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这么想?” 我建议家长先听完孩子的回答,再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心孩子才能表扬得恰到好处 表扬和批评一样,难度都不小。 不走心的表扬夸不到孩子的心坎里,也无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孩子看穿父母的心思,觉得“妈妈根本不这么想”“她是不是想让我干什么啊”,反而会适得其反。 表扬孩子的关键是要具体。 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应该说“这道题之前你做错过,这次做对了,真厉害”,而不是空泛地说一句“你真棒”。有具体内容的表扬,更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帮他产生再接再厉的动力。 表扬需要父母从平时就多关心孩子。 不比较,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 很多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因此感到失落或焦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很羡慕那些特别优秀、做事干脆利索的孩子。 不过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和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便不再这样做了。 首先,家里的几个孩子之间不要做比较。 “哥哥能做到......
- 前言
- 第1章 学习,是一场长期战
- 高考是对家长和孩子的严峻考验
- 要不要进六年一贯制私立中学?
- 学习就要全力以赴
-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
- 考试是最公平的竞赛场
- 持久战越早开始越有利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意想不到的敌人——吹头发的时间
- “不受逼迫”的孩子更幸福
- 笔记越“漂亮”越好吗
- 朋友之间的烦恼也需要大人关心
- 50个便当盒
- 第2章 东京大学备考全记录
- 男孩女孩同等对待的育儿方针
- 喜欢公主故事的女孩
- 一岁开始学习早教课程
- 三岁学小提琴,四岁学游泳
- 最初的学习从客厅的矮桌开始
- 二年级开始上辅导班
- 曾经不会单位换算
- 三位免费家教
- 高考也追随哥哥们的背影
- 突如其来的意外
- 参加暑期集训好还是在家做题好
- 做遍100年的历年试题
- 准备中心考试
- 集中精力准备二次考试
- 题目简单反而更担心
- 做真正的精英
- 信息收集最重要
- 用“同声传译法”回顾英语长篇阅读
- 靠颜值辨认历史人物
- 用化学习题集做的原创笔记本
- 大部头参考书可以拆开用
- 第3章 不叱责、不比较、做后援
- 家是孩子最幸福的回忆
- 孩子不是超人,所以才可爱
- 不叱责,勤表扬
- 关心孩子才能表扬得恰到好处
- 不比较,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
- 孩子永远比家务更重要
- 不用为了“妈妈群”烦恼
- 滩校的同学妈妈们教给我的
- 妈妈爱找借口,孩子也爱找借口
- 家长的三个误解
- 要么0,要么100
- 工作好还是当全职妈妈好
- 只说“快点做”“好好做”,孩子不会听
- 爸爸别说“我忙着呢”“我累死了”
- 第4章 0-3岁:激发孩子潜能
- 读一万本绘本,不要拒绝“再读一遍”
- 绘本不能乱写乱画吗
- 每天一本《哈利·波特》
- 唱一万遍童谣,让孩子接触美好词句
- 不能对别人说的话也不要对自己孩子说
- 培养兴趣爱好要适度
- 闲暇很重要,尽情玩耍才能更好成长
- 第5章 学龄前: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好习惯
- 培养学习习惯也要找准时机
- 在玩耍中迈出学习的“第一步”,环境很重要
- 不用规定每天几点开始
- 巧用周末和暑假
- 学习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没有电视
- 不能着急,习惯要慢慢培养
- 用各种色彩和贴纸增添乐趣
- 用蜡笔或荧光笔调节心情
- 关于小孩子打扰大孩子学习的问题
- 说十遍“快收拾房间”,不如去百元店
- 八分轻松、两分挑战的辅导书效果最好
- 帮助孩子走上学习的正轨
- 第6章 小学低年级:基础的基础最重要
- 直到高考都要用到的基础技能:读、写、算
- 只用挂图很难学会假名
- 写好平假名的重要性
- 尝试多种风格的练习册
- 写不好片假名是家长没教好
- 只要写好0~9就够了
- 用橡皮擦干净也是一种学习
- 十以内加法必须反复练到学会为止
- 十以内进位加法表
- 不熟练的加法可以贴墙上
- 进位加法在应用题中的作用
- 减法总算错?那是加法没学好
- 听CD提前学可以更轻松
- 江户时期的素读法效率高
- 孩子真的背会乘法口诀了吗
- 按照孩子的节奏一点点慢慢来
- 除法总算错?那是乘法没学好
- 基础练习题摞起来足有半米高
- 第7章 小学毕业前:别留短板和弱项
- 用“学习计划”来攻克弱项
- 弱项要从三年前的内容开始补
- 汉字第一次写时最重要
- 成语和谚语可以从报纸上找例句
- 阅读量并不与语文成绩直接挂钩
- 妈妈读题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应用题的含义
- 应用题也可以靠背诵提高解题能力
- 该背诵的内容要背牢
- 通过新闻了解现实社会问题
- 地图册要买五本
- 习题集可以贴上索引标签
- 错题是宝贝,只看不该错的就可以
- 可以上辅导班,但不能全靠辅导班
- 让孩子“给妈妈讲课”
- 第8章 初高中阶段:靠做题迅速提高成绩
- 重视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等定期考试
- 遇到瓶颈及早补救
- 英语先学句型
- 数学要记住解题模式
- 提高成绩靠做题,学懂了四成就去做题!
- 学习时犯困说明方法不对
- 习题集无须按顺序做
- 换个笔记本,换个心情
- 不布置任务量,做够时间就可以
- 逐一攻克薄弱科目
- 一个科目连续学一周,让大脑更活跃
- 第9章 冲刺阶段:百发百中的复习规划和各科复习方法
- 高考复习是时间与学习量的博弈
- 提前复习完英语或数学,高三更轻松
- 先从英语语法开始,一套习题集买三本
- 每天50个高频单词,可以听着CD背
- 数学从数学Ⅱ开始,最初只抄答案就OK!
- 如何安排高三的暑假
- 社会可以从秋天开始复习
- 语文的复习方法
- 议论文要遵循出题思路,放下自己的观点
- 理科的复习方法
- 从秋天开始做历年真题
- 高考题只是换了个形式的基础题
- “放弃”的重要性
- 备考不需要“手机”“恋爱”和“求神拜佛”
- 有功夫谈恋爱,不如挑战更好的学校
- 后记
-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