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选集_AZW3_MOBI_EPUB_欧阳修
内容节选
前言 在我國文化學術史上,北宋的歐陽修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他參與的活動多,涉及的方面廣,除政事外,在經學、史學、文學、金石學、目録學等學科中都有創獲。其中以文學的成就最高,是繼承唐代古文運動而有所創新的北宋文壇盟主,影響深遠。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一○○七),卒于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一生經歷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于仁宗天聖八年(一○三○)中進士入仕,至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退休,“居三朝數十年間,以文章道德爲一世宗師”(吴充撰歐陽修《行狀》)。中間雖因贊助和參與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受過兩次貶斥,而從仁宗朝後期始,官位不斷升遷。嘉祐六年(一○六一)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在相位將近十年,政治上居于領導地位,然而也同樣不能實現他“慶曆新政”時所持的政見。正如他在《歸田録序》中自疚的那樣:“備位朝廷,與聞國政”,“既不能因時奮身,遇事發憤,有所建明,以爲補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疾謗怒叢于一身,以受侮于羣小”,“宜乞身于朝,退避榮寵,而優游田畝,盡其天年”。所以《宋史》本傳評爲“(韓)愈不獲用,(歐陽)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爲,可爲世道惜也哉”! 歐陽修從政時,距宋朝立國雖僅七十年,由于統治者因循苟且、驕奢淫佚,國勢已日趨衰落。當時,不僅北方有强鄰契丹(遼)壓境,而且西北李德明的夏國亦乘時崛起,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動亂。宋王朝除了鎮壓南方民族外,對契丹和夏國祇有每年增輸歲幣,苟且偷安。而國内却因横徵暴斂而民窮財盡。苦難最深重的是農民,他們“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蓄菜根以延冬春”(歐陽修《原弊》),紛紛起義反抗。歐陽修嚮仁宗率直地指出了這種岌岌可危的形勢:“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力盡矣;所須者財用,今財用乏矣。”(《准詔言事上書》)并進而比之爲混亂的五代:“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内,制度不可爲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苟且,不異五代之時。”(《本論》) 改變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政治局面,是歐陽修一生爲之奮鬥的理想,也是他不避危難參與“慶曆新政”的動力。然而由于他晚年在青州任上下令停止散發青苗錢,和王安石政見不合,因此對他的評價便容易産生困難和混亂。 歐陽修爲政,主張寬簡。他不務高論,不慕浮譽,注重實際,强調“爲政所以安民也,無擾之而已”(《江休復墓志銘》)。《宋史》本傳記他景祐三年(一○三六)“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復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唯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嘉祐三年(一○五八)知開封府,“承包孝肅公(拯)之後。包公以威嚴爲治,名震京師,而公爲治循理,不事風采。或謂公曰:前政威名震動都下,真得古京兆尹之風采,公未有動人者,奈何?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長,豈可舍己所長,勉强其所短,以徇俗求譽。但當盡我所爲,不能則止”(歐陽發《先公事迹》)。他認識到祇有求得民生安定,政治上纔能有所作爲。 對待制度的改革,歐陽修一貫持慎重態度。他信奉儒家“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觀點,認爲不講人才,專講制度,徒滋紛擾,無助實際。他早在“慶曆新政”前的《准詔言事上書》中提出“三弊五事”,首先强調的是“慎號令”。文章説:“夫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今令出之初,不加詳審,行之未久,尋又更張。以不信之言,行難從之令,故每有處置之事,州縣知朝廷未是一定之命,則官吏或相謂曰:且未要行,不久必須更改;或曰:備禮行下,略與應破指揮。旦夕之間,果然又變。”“慶曆新政”失敗後,他從實際上進一步瞭解改革的不易,皇祐二年(一○五○)田况由蜀調開封判三司使,他在《與田元均論財計書》中指出:“弊乏之餘,諒煩精慮。建利害、更法制甚易,若欲其必行而無沮改,則實難;裁冗長、塞僥幸非難,然欲其能久而無怨謗,則不易。爲大計既遲久而莫待,收細碎又無益而徒勞。凡相知爲元均慮者,多如此説,不審以爲如何?”這是當時主張改革者面臨的不能回避、無法解决的現實矛盾。我們從歐陽修晚年修訂的《本論》,可以看到他比較完整成熟的政治綱領: 今之務衆矣,所當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則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財;繫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財豐矣,取之無限而用之無度,則下益屈而上益勞;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則兵驕而生禍。所以節財、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備,兵已可使,財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財而節兵,立法以制之,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此五者相爲用,有天下者之常務,當今之世所先,而執事者之所忽也。 所以,如果僅僅根據青苗法上......
- 目录
- 出版説明
- 前言
- 詩選
- 七交七首(選一)
- 自叙
- 答楊辟喜雨長句
- 秋郊曉行
- 和梅聖俞杏花
-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選五)
- 上山
- 石樓
-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 八節灘
- 鴛鴦
- 嵩山十二首(選三)
- 二室道
- 玉女窗
- 中峰
- 雨後獨行洛北
- 被牒行縣因書所見呈僚友
- 和謝學士泛伊川,浩然無歸意,因詠劉長卿佳句作欲留篇之什
- 黄河八韻寄呈聖俞
-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
- 緑竹堂獨飲
- 代書寄尹十一兄楊十六王三
- 曉詠
- 送趙山人歸舊山
- 過張至秘校莊
- 寄張至秘校
- 早夏鄭工部園池
- 柳
- 小圃
- 高樓
- 晚過水北
- 徽安門曉望
- 答錢寺丞憶伊川
- 遠山
- 書懷感事寄梅聖俞
- 送子野
- 仙草
- 江行贈雁
- 琵琶亭上作
- 晚泊岳陽
- 宿雲夢館
- 和丁寶臣游甘泉寺
- 夷陵歲暮感事呈元珍表臣
- 戲答元珍
- 千葉紅梨花
-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 古瓦硯
- 三游洞
- 黄牛峽祠
- 金鷄五言十四韻
- 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
- 離峽州後回寄元珍表臣
- 聽平戎操
- 贈杜默
- 哭曼卿
- 憶山示聖俞
- 聖俞會飲
- 送曇穎歸廬山
- 洛陽牡丹圖
- 答朱寀捕蝗詩
- 立秋有感寄蘇子美
- 滑州歸雁亭
- 歸雁亭
- 送楊辟秀才
- 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
- 再至西都
- 登絳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
- 絳守居園池
- 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
- 讀蟠桃詩寄子美
- 鷺鷥
- 寄秦州田元均
- 自勉
- 後潭游船見岸上看者有感
- 班班林間鳩寄内
- 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
- 石篆詩并序
- 永陽大雪
- 書王元之畫像側
- 游瑯琊山
- 春寒效李長吉體
- 啼鳥
- 題滁州醉翁亭
- 幽谷泉
- 得滕岳陽書大誇湖山之美郡署懷物甚野其意有戀著之趣作詩一百四十言爲寄且警激之
- 謝判官幽谷種花
- 畫眉鳥
- 贈無爲軍李道士二首(選一)
- 無爲道士三尺琴
- 豐樂亭游春三首
- 緑樹交加山鳥啼
- 春雲淡淡日輝輝
- 紅樹青山日欲斜
- 瑯琊山六題(選四)
- 歸雲洞
- 瑯琊溪
- 石屏路
- 庶子泉
- 重讀《徂徠集》
- 滄浪亭
- 新霜二首
- 天雲慘慘秋陰薄
- 荒城草樹多陰暗
- 懷嵩樓晚飲示徐無黨無逸
- 别滁
- 贈歌者
- 青松贈林子
- 行次壽州寄内
- 答通判吕太博
- 西湖戲作示同游者
- 西湖泛舟呈運使學士張掞
- 飛蓋橋玩月
- 獲麟贈姚辟先輩
- 永州萬石亭
- 夢中作
- 雪
- 寄生槐
- 喜雨
- 答原父
- 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選一)
- 儉節清名世絶倫
- 橄欖
- 食糟民
- 蟲鳴
- 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
- 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
- 有馬示徐無黨
- 和劉原父澄心紙
- 太白戲聖俞
-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
- 邊户
- 風吹沙
- 重贈劉原父
- 贈王介甫
- 吴學士石屏歌
- 初食車螯
- 盤車圖
- 贈沈博士歌
- 憶滁州幽谷
- 感興五首(選二)
- 清夜雖云長
- 仕宦希寸禄
- 禮部貢院閲進士就試
- 刑部看竹效孟郊體
- 送梅龍圖公儀知杭州
- 答梅聖俞大雨見寄
- 鶴
- 雁
- 嘗新茶呈聖俞
- 送朱職方提舉運鹽
- 謝觀文王尚書惠西京牡丹
- 歸田四時樂春夏二首
- 春風二月三月時
- 南風原頭吹百草
- 送王平甫下第
- 聖俞惠宣州筆戲書
- 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聖俞
- 吾愛陶靖節
- 鍾子忽已死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 再和明妃曲
- 牛
- 釣者
- 荷葉
- 小池
- 霜
- 送吴生南歸
- 寄題沙溪寶錫院
- 奉送原甫侍讀出守永興
- 哭聖俞
- 讀書
- 夜宿中書東閣
- 早朝感事
- 馬上默誦聖俞詩有感
- 秋懷
- 蘇主簿挽歌
- 感事
- 再至汝陰三絶
- 黄栗留鳴桑葚美
- 十載榮華貪國寵
- 水味甘于大明井
- 奉答子履學士見贈之作
- 憶焦陂
- 升天檜
- 表海亭
- 射生户
- 留題南樓二絶
- 偷得青州一歲閑
- 醉翁到處不曾醒
- 山齋戲書絶句二首
- 蜜脾未滿蜂采花
- 經春老病不出門
- 嘲少年惜花
- 寄答王仲儀太尉素
- 寄韓子華并序
- 余昔留守南都,得與杜祁公唱和,詩有答公見贈二十韻之卒章云:報國如乖願,歸耕寧買田,期無辱知己,肯逐利名遷。逮今二十有二年,祁公捐館亦十有五年矣,而余始蒙恩得遂退休之請。追懷平昔,不勝感涕,輒爲短句,置公祠堂
-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
- 豪横當年氣吐虹
- 欲知歸計久遷延
- 絶句
- 詞選
- 浪淘沙
- 把酒祝東風
- 今日北池游
- 臨江仙
- 柳外輕雷池上雨
- 記得金鑾同唱第
- 玉樓春
- 樽前擬把歸期説
- 去時梅萼初凝粉
- 别後不知君遠近
- 踏莎行
- 候館梅殘
- 鶴衝天
- 梅謝粉
- 蝶戀花
- 庭院深深深幾許
- 面旋落花風蕩漾
- 長相思
- 蘋滿溪
- 花似伊
- 生査子
- 去年元夜時
- 減字木蘭花
- 歌檀斂袂
- 訴衷情
- 清晨簾幕卷輕霜
- 浣溪沙
- 堤上游人逐畫船
- 夜行船
- 憶昔西都歡縱
- 聖無憂
- 世路風波險
- 朝中措
- 平山欄檻倚晴空
- 少年游
- 闌干十二獨憑春
- 漁家傲
- 荷葉田田青照水
- 正月斗杓初轉勢
- 二月春耕昌杏密
- 三月清明天婉娩
- 四月園林春去後
- 五月榴花妖豔烘
- 六月炎天時霎雨
- 七月新秋風露早
- 八月秋高風歷亂
- 九月霜秋秋已盡
- 十月小春梅蕊綻
- 十一月新陽排壽宴
- 十二月嚴凝天地閉
- 采桑子
- 輕舟短棹西湖好
- 春深雨過西湖好
- 畫船載酒西湖好
- 羣芳過後西湖好
- 何人解賞西湖好
- 清明上巳西湖好
- 荷花開後西湖好
- 天容水色西湖好
- 殘霞夕照西湖好
- 平生爲愛西湖好
- 文選
- 叢翠亭記
-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 述夢賦
- 與張秀才第二書
- 李秀才東園記
- 與石推官第二書
- 原弊
- 與高司諫書
- 湘潭縣修藥師佛殿記
- 讀李翱文
- 峽州至喜亭記
- 易或問三首(選一)
-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 與荆南樂秀才書
- 答孫正之第二書
- 答陝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 答吴充秀才書
- 答祖擇之書
- 答李詡書
- 爲君難論上
- 爲君難論下
- 釋秘演詩集序
- 王彦章畫像記
- 黄夢升墓志銘
-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 豐樂亭記
- 醉翁亭記
- 祭尹師魯文
- 祭蘇子美文
- 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
- 真州東園記
- 蘇氏文集序
- 祭資政范公文
- 唐六臣傳論
- 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
- 送徐無黨南歸序
- 答宋咸書
- 删正黄庭經序
- 祭杜祁公文
- 秋聲賦
- 梅聖俞詩集序
- 集古録目序
- 記舊本韓文後
- 歸田録序
- 瀧岡阡表
- 六一居士傳
- 歐陽修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