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断代史先秦篇_AZW3_MOBI_EPUB_王玉哲

内容节选

第三章春秋时代的社会经济 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突变阶段,由青铜器时代开始逐步进入铁器时代。冶铁手工业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的面貌,农业上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青铜冶炼、纺织、陶瓷、漆器、玉石等手工业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开始繁荣。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崩溃,“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全面瓦解,个体农民、私人手工业者、自由商人陆续出现,并在社会上形成重要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了作用,从而为战国时代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全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手工业的重大进步 春秋时代手工业发展的突出反映是出现了冶铁手工业,使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而带动了其他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一、 冶铁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什么时候进入铁器时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种种推测。1931年在河南浚县出土了商末周初时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各一件。这两件文物后来流传国外,现藏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中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1977年又在北京市平谷县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这两件铁器经科学鉴定为陨铁锻成。这表明商代后期铁已进入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领域,这时人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锻铁技术。 陨铁是自然铁,不是人工铁,真正进入铁器时代以人工冶铁术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人工冶铁术究竟始于何时?这是目前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铁器的不断出土,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逐渐趋向明朗,不少学者认为至少在春秋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已掌握了人工冶铁术1。随着考古发掘中铁器的进一步出土,有的学者认为人工冶铁术的出现时间应推前到西周中晚期。2 有关春秋时代铁器和冶铁手工业的文献记载有限,仅以下几条: 1. 《国语·齐语》:“(齐)桓公问曰:‘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子对曰:‘轻过而移诸甲兵。’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甲兵大足。” 2. 《诗经·秦风·驷》:“驷孔阜,六辔在手。公(襄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3.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4.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5. 《越绝书·越绝外传》:“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剑三枚……风胡子奏之楚王。” 这些史料由于注释不同,或史料本身的可靠程度有疑问,是否可作为春秋时期人工炼铁的证明,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由于考古发掘中春秋铁器的不断出土(见下表),尤其是春秋早中期人工冶炼铁器的出现,证明了春秋时已开始跨入铁器时代。 西周—春秋时人工冶炼铁器出土一览表 器物 出土地点 年代 金相鉴定 资料来源 玉茎铜芯铁剑1件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2001号墓 西周晚—春秋初期 块炼铁 《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铁刃铜戈1件铁工具3件 上村岭虢国2009号墓 西周晚—春秋初期 《中国文物报》1992年2月2日 铜柄铁剑1件 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 春秋早期 《文物》1993年第10期 铁匕首1件 陕西长武秦墓 春秋早期 《文物》1993年第10期 铜柄铁剑1件 甘肃灵台景家庄 春秋早期 《考古》1981年第4期 铁臿1件 甘肃永昌三角城 春秋早期 《考古》1984年第7期 金柄铁剑3件金首铁剑17件 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墓 春秋中期偏早 人工冶铁 《文物》1993年第10期 铁臿、铁铲10多件 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 春秋晚期偏早3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合期,《文物》1985年第2期 铁1件 河南扶沟古城 春秋 《中原文物》1983年第2期 铁器1件 河南新郑 春秋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 铁镰1件 江苏武进 春秋 《江苏出土文物选集》 铁剑1件铁臿1件 湖南益阳楚墓 春秋中晚期 《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凹字形铁臿4件铁削、码子、环形器共20件 湖南长沙楚墓 春秋中晚期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4 铁镰1件 河北易县燕下都 春秋 《考古》1962年第1期 铁条1件铁丸1件 江苏六合程桥吴墓 春秋晚期 块炼铁白口铸铁 《考古》1974年第2期,《考古》1965年第3期 玉柄铁匕首1件 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春秋晚期 《文物》1980年第10期 铁削1件 湖南常德德山楚墓 春秋晚期 《考古》1963年第9期 铁削1件 湖南长沙龙洞坡楚墓 春秋晚期 《文物》1954年第10期 铁铲1件铁镰1件 湖北江陵纪南城南垣水门 春秋晚期 《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铁镰1件 湖北江陵 春秋晚期 《农业......

  1. 总目录
  2. 中华远古史
    1. 信息
    2. 作者简介
    3. 自序
    4.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
      1. 第一节 绪说
        1. 一、人类的起源
        2.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2.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
        1. 一、元谋猿人
        2. 二、蓝田猿人
        3. 三、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4.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
        5.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
        6. 六、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
      3.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
        1. 一、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2.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
        3. 三、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
        4. 四、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
      4.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1.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
          1. (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
          2. (二)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2.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
        3.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
      5.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
    5.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1.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1.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2.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1. (一)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
          2. (二)弓箭的出现
          3. (三)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
          4. (四)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2.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
        1.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
        2.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3.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1.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
          1. (一)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
          2. (二)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农业
        2. 二、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
        3. 三、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
      4. 第四节 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
        1. 一、“知母不知父”
        2. 二、族外婚
        3. 三、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曰姑;妇称丈夫之父为舅,称丈夫之母曰姑
        4. 四、父子不相续相处,而祖孙相续相处
        5. 五、古帝王称“毓”称“后”
        6. 六、图腾痕迹
        7. 七、姓的性质
      5.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
        1. 一、原始科学
        2. 二、原始艺术
        3. 三、原始宗教
    6.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1. 第一节 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1. 一、母系家族的产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
        2. 二、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确立
      2.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
        1. 一、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与游牧经济
        2. 二、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
        3. 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 (一)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
          2. (二)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的关系
          3. (三)龙山文化时期的经济生活
          4. (四)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5. (五)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其他
        4. 四、手工业与原始交换
      3. 第三节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瓦解
        1. 一、私有制的产生与贫富开始两极分化
        2. 二、阶级、奴隶制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解体
      4. 第四节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
        1. 一、文字的产生
        2. 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
      5.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
        1. 一、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
        2. 二、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
    7. 第四章 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上)
      1. 第一节 唐、虞、夏的禅让制与军事民主选举制
        1. 一、尧、舜、禹的生活
        2. 二、禅让的传说
        3. 三、篡夺的传说与“天下为家”的产生
      2. 第二节 传说中的夏王朝
        1. 一、夏王朝的开国
        2. 二、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3. 三、传闻中的夏时
      3.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与夏文化
        1. 一、夏族活动的地域
        2. 二、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应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3.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4. 四、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5. 五、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所反映的夏文化
      4. 第四节 商族的兴起和先商的社会阶段
        1. 一、商族的来源
          1. (一)商族来源的四种不同说法
          2. (二)商族起于东方的证据
          3. (三)从考古学上推测商族的来源
        2. 二、先商的世系
        3. 三、商族在先商时所处的社会阶段
    8.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下)
      1. 第一节 商汤的灭夏
      2. 第二节 商代前期的政治
        1. 一、商汤和伊尹
        2. 二、商代前期的“盛君”
      3. 第三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
        1. 一、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生产
        2. 二、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
        3. 三、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
      4. 第四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二)
        1. 一、二里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分工
        2. 二、商代前期的城池建筑及其意义
        3. 三、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和漆器兼论陨铁的利用
      5. 第五节 商代前期的阶级对立与第一个阶级社会的逐渐形成
    9. 第六章 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
      1. 第一节 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
        1. 一、自汤至盘庚五迁的问题
        2. 二、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其意义
      2. 第二节 商代后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国家的出现
        1. 一、商代后期的阶级对立
        2. 二、国家的出现
    10. 第七章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份及商的社会属性
      1. 第一节 商代后期有多少奴隶
        1. 一、商代后期人殉和人牲的数量惊人
        2. 二、商代后期的奴隶数量要具体分析
      2. 第二节 众或众人的身份
        1. 一、众或众人是商代后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
        2. 二、商代“族”的组织及其同“众”的关系
        3. 三、众或众人所受的剥削
        4. 四、“众人”的政治待遇
      3. 第三节 “古代东方”的理论与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
        1. 一、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2. 二、“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社会特征
        3. 三、商代后期社会近于古代东方的家庭奴隶制
    11. 第八章 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
      1. 第一节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
        1. 一、卜辞中的“年”、“侑雨”、“受年”
        2. 二、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
        3. 三、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
      2. 第二节 畜牧、田猎与渔业
        1. 一、畜牧与田猎
        2. 二、渔业
      3. 第三节 商代后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1. 一、精致的青铜器
        2. 二、陶器的新创造
        3. 三、纺织和其他
        4. 四、商代后期的土木建筑工程
      4. 第四节 交换、货币、交通
        1. 一、商代后期的商业和货币
        2. 二、商代后期的交通
    12. 第九章 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
      1. 第一节 商王朝的政治疆域
        1. 一、商的王畿及其据点
        2. 二、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2. 第二节 商族的氏族组织
        1. 一、商代后期商氏族的地域性
        2. 二、商的世系及其继承制度
          1. (一)商王朝的世次和世数
          2. (二)商人的名号
          3. (三)商王世次及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3. 三、“兄终弟及”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4. 四、商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
        5. 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
      3. 第三节 商代后期的政治机构
        1. 一、商代的王
        2. 二、百官
        3. 三、诸侯方伯
      4. 第四节 商与各方国
        1. 一、鬼方
        2. 二、方(方)
        3. 三、土方
        4. 四、羌方
        5. 五、人方
        6. 六、虎方
        7. 七、周及其他
    13.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
      1. 第一节 商代的文字
        1. 一、汉族文字起源的传说和最早的汉字
        2. 二、甲骨文已达到文字发展的进步阶段
        3. 三、汉字的读音问题
        4. 四、甲骨的发现和卜辞文例
        5. 五、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2. 第二节 商代的宗教信仰
        1. 一、自然神的崇拜
        2. 二、祖先崇拜
      3. 第三节 商代的科学成就
        1. 一、商代卜辞所反映的天象
        2. 二、商代的历法
        3. 三、其他科学
      4. 第四节 商代的艺术
        1. 一、雕塑艺术
        2. 二、音乐与乐器
        3. 三、其他艺术
    14.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
      1. 第一节 周为夏族的分支
        1. 一、周始祖的时代问题
        2. 二、周族为夏后的推测
        3. 三、先周人物传闻
      2. 第二节 周族最初的地望
        1. 一、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
        2. 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
          1. (一)山西汾水流域自商至西周一直有周族的根据地
          2. (二)姬姓之古国在山西者独多
          3. (三)姜姓之族原亦在山西
          4. (四)古有易与先周的关系
          5. (五)周原一地原在山西太原
          6. (六)先周族的迁徙是自东而西
      3. 第三节 先周的文化及其社会阶段
        1. 一、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2. 二、先周的文化
        3. 三、周原所出的甲骨文问题
    15.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
      1. 第一节 周武王的灭商
        1. 一、武王克商前中原的形势
          1. (一)商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
          2. (二)民族矛盾
        2. 二、灭商的步骤
          1. (一)克商时商周兵力的对比及其胜败的原因
          2. (二)克商的日期
        3. 三、政权的建立
          1. (一)周武王革商受命的大典
          2. (二)反映武王灭商的《大武》舞
          3. (三)周初的三监问题
        4. 四、西周开始的年代问题
      2. 第二节 周公旦及其东征
        1. 一、武王死后周政权的危机
        2. 二、周公践位称王问题
        3. 三、管蔡之乱与周公东征
        4. 四、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和还政成王
      3. 第三节 周王朝政权的巩固
        1. 一、分封措施
        2. 二、对商遗的政策
        3. 三、制礼作乐
        4. 附:西周帝王世系表
    16.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西周的政体形式与“成康之治”
        1. 一、政权是君主专制,还是城邦民主制
          1. (一)西周政权既有民主旧传统又有专制新因素
          2. (二)西周的阶级关系压倒血亲关系
          3. (三)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4. (四)西周政体是君主专制
        2. 二、“成康之治”
          1. (一)成康盛世的历史条件
          2. (二)成王事迹
          3. (三)康王即位典礼
          4. (四)康王的武功
      2.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一、西周政治制度导论
          1. (一)史料根据
          2. (二)地理环境
          3. (三)层累组织的特点
          4. (四)神权
        2. 二、西周的宗法制度
          1. (一)宗法制度的特征
          2. (二)宗法制度推行的范围
          3. (三)宗法制度的继统法及其制定之用意
        3. 三、西周的分封制度
          1. (一)分封制度起于周初
          2. (二)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3. (三)西周分封多少诸侯邦国
          4. (四)分封的典礼与程序
          5. (五)分封诸侯的等级问题
          6. (六)周王与诸侯的封建关系
        4. 四、西周的监国制度
      3. 第三节 西周的官制
        1. 一、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
        2. 二、西周卿士的性质
        3. 三、西周的政务官和文史官
          1. (一)政务官
          2. (二)文史官
          3. (三)西周职官的来源
        4. 四、世族的世官、世禄制度
          1. (一)何谓世族
          2. (二)世族制度的产生
          3. (三)西周的异姓世族
          4. (四)世官世禄必须由上级重新册命
          5. (五)世官制与宗法制的矛盾
      4. 第四节 西周的兵制与刑法
        1. 一、兵制
          1. (一)周武王克商时的兵力
          2. (二)周初的武装编制
          3. (三)西周的正规士兵和族兵
        2. 二、刑法
          1. (一)周初刑法制定的原则
          2. (二)西周刑法的特点
      5. 第五节 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17.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会经济
      1. 第一节 西周的农业经济
        1. 一、西周农业的地理环境
        2. 二、西周农作物的品种
          1. (一)黍
          2. (二)稷
          3. (三)麦
          4. (四)菽
          5. (五)稻
        3. 三、西周劳动生产的编制、生产工具和技术
          1. (一)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
          2. (二)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
          3. (三)西周的耕作技术
      2. 第二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
        1. 一、西周田制的基本内容
        2. 二、田制分公田和私田就是所谓“井田制”
        3. 三、孟子“井田论”的内涵
        4. 四、西周为贵族土地所有制
          1. (一)西周井田制既不能称为“农村公社”,也不是“土地国有”
          2. (二)西周的“藉”、“助”是劳役地租
          3. (三)西周土地制度是“彻”与“助”并行兼“贮”的制度
        5. 五、西周“仆庸土田”和“民”的身份问题
          1. (一)“仆庸土田”问题
          2. (二)西周“民”的身份
      3. 第三节 西周的手工业、商业
        1. 一、西周的手工业
          1. (一)西周的青铜器手工业
          2. (二)陶瓷业
          3. (三)玉、石业,骨、角业,竹木业
          4. (四)纺织业
          5. (五)论“百工”的身份及民间手工业
        2. 二、西周的商业
      4.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性质
        1. 一、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2. 二、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何以长期不能解决
        3. 三、历史研究应从历史实际出发
        4. 四、西周社会形象的四大特点
    18.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灭亡
      1. 第一节 西周衰微始于何时
      2. 第二节 周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及国人暴动的伟大意义
      3. 第三节 何谓“共和行政”
      4. 第四节 所谓“宣王中兴”
      5. 第五节 幽王昏乱、灭亡与平王东迁
    19. 附录一 大事年表
    20. 附录二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
  3. 殷商史
    1. 信息
    2. 序言
    3. 篇前
    4. 一、国事概要篇
      1. 第一章 商族起源
      2. 第二章 殷商世系
      3. 第三章 商都屡迁
      4. 第四章 殷商方国
    5. 二、政治制度篇
      1. 第五章 殷王称号
      2. 第六章 殷商史官
      3. 第七章 图腾崇拜
      4. 第八章 奴隶遭遇
    6. 三、社会生活篇
      1. 第九章 农业生产
      2. 第十章 天文气象
      3. 第十一章 医药卫生
      4. 第十二章 居住环境
    7. 四、学术文化篇
      1. 第十三章 殷商文字
      2. 第十四章 宗教思想
    8. 五、工艺美术篇
      1. 第十五章 铜陶骨玉
      2. 第十六章 蚕桑纺织
    9. 篇后
    10. 附录 大事年表
  4. 西周史
    1. 插图页
    2. 目录
    3. 前言
    4. 第一编 西周开国史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西周文献的来历
          1. (一)周人对开国君王的推崇
          2. (二)儒家对西周政治文化的推崇
          3. (三)代表西周政治文化的“诗书礼乐”成为儒家经典
        2. 二 现有西周史料的特点
          1. (一)《尚书》中的《周书》
          2. (二)《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豳风》
          3. (三)《逸周书》、《国语》、《周易》
          4. (四)《古本竹书纪年》、《世本》、《穆天子传》
          5. (五)《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6. (六)西周金文
          7. (七)儒家所传礼书
        3. 三 西周的年代问题
          1. (一)武王克商年代
          2. (二)西周诸王的在位年数
      2. 第二章 周的起源和兴起
        1. 一 反映周族起源的始祖后稷传说
          1. (一)周族早期的世系传说
          2. (二)《山海经》的后稷神话
          3. (三)后稷是周族尊为稷神的祖先
          4. (四)周族相传的后稷神话
          5. (五)后稷神话反映的周族原始社会情况
        2. 二 创建国家、振兴周族的公刘时代
          1. (一)从后稷到公刘的过渡阶段
          2. (二)公刘迁都到豳
          3. (三)公刘时代所创建的国家的特点
        3. 三 建都周原而逐渐强大的公亶父时代
          1. (一)商王武丁时期的殷、周关系
          2. (二)公亶父迁都的原因
          3. (三)公亶父迁都岐阳周原
          4. (四)公亶父时代的政治设施
        4. 四 考古发现的“周人克商”前的先周青铜文化
          1. (一)六种类型的早期青铜文化
          2. (二)瓦鬲墓的四个时期
          3. (三)先周青铜文化吸取了先进的商文化和其他文化而发展
        5. 五 周原遗址所发现的西周文化遗迹
          1. (一)宗庙建筑遗址
          2. (二)宫室建筑群遗址
          3. (三)周原大量出土西周青铜器
          4. (四)宗庙遗址中出土大量占卜甲骨
          5. (五)着色丝绸的发现
          6. (六)多种颜色彩绘的漆器
          7. (七)原始瓷器
          8. (八)玉雕的头部和颈项挂饰
          9. (九)料器(琉璃器)用作饰物
          10. (十)供装饰用的金箔
      3. 第三章 周的开拓和克商
        1. 一 季历对山西地区的开拓
          1. (一)太伯、仲雍迁虞
          2. (二)季历对鬼方的征服
          3. (三)季历对山西地区戎狄进一步征讨
          4. (四)季历受命为牧师及其被杀
        2. 二 文王进军中原和准备克商
          1. (一)周文王时代的殷周关系
          2. (二)文王团结诸侯和用兵西方
          3. (三)文王向中原出击
          4. (四)文王克崇
          5. (五)文王创建周朝的政治设施
          6. (六)文王迁都于丰
        3. 三 武王克商
          1. (一)武王继承和发展了文王的基业
          2. (二)在盟津先后会盟和誓师
          3. (三)进军牧野的时间和路线
          4. (四)牧野之战的胜利
          5. (五)对殷的南国诸侯的平定
          6. (六)胜利的战果
          7. (七)歌颂武王克商的《大武》舞曲
          8. (八)武王称号的来历
        4. 附录: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4. 第四章 周朝的创建和东征的胜利
        1. 一 武王的建国措施和建都丰镐的政治设施
          1. (一)克商后在牧野举行的告捷礼
          2. (二)在殷都举行社祭和告诫殷贵族
          3. (三)在宗周“天室”举行的献俘礼
          4. (四)迁都到镐及其政治设施
        2. 二 武王推行分封制和设置“三监”
          1. (一)武王分封的异姓诸侯
          2. (二)武王分封的同姓亲属
          3. (三)三监的设置
          4. (四)对四方部族或方国采用安抚兼征服的政策
        3. 三 周公摄政称王和“三监”、武庚、东夷叛乱
          1. (一)周公辅佐武王
          2. (二)周公摄政称王
          3. (三)三监、武庚及东夷的叛乱
          4. (四)东夷族的强大
        4. 四 周公东征的胜利
          1. (一)周公作《大诰》兴师东征
          2. (二)东征经三年而取胜
          3. (三)东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5. 第五章 东都成周的营建和中央政权的创设
        1. 一 迁移殷贵族到洛邑
          1. (一)周公推行迁移殷贵族的政策
          2. (二)告诫迁居洛邑的殷贵族的《多方》和《多士》
          3. (三)对殷贵族的管理和使用
        2. 二 东都成周的营建及其政治设施
          1. (一)东都成周的营建
          2. (二)召公为营建成周而对成王的教导
          3. (三)成周建成后的庆功典礼
          4. (四)周公留守成周和主持东都政务
          5. (五)成王和成周称号的确立
    5. 第二编 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1. 第一章 井田制的生产方式和村社组织
        1. 一 井田制是古代村社的土地制度
        2. 二 井田制的实行地区
        3. 三 井田制中的定期平均分配份地制度
        4. 四 井田制基础上的古代村社组织
        5. 五 古代村社的公共生活
        6. 六 “公田”(即大田)上的集体生产
        7. 七 《豳风·七月》所见西周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生活
      2. 第二章 西周金文所见贵族私有土地制度
        1. 一 天子和公卿对臣下的赏田
        2. 二 田地开始交易和用作赔偿
        3. 三 田地四面封疆的建设
      3. 第三章 论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
        1. 一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
        2. 二 西周农田的垦耕
        3. 三 西周农业生产技术
        4. 四 结语
        5. 附录:关于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讨论
          1. (一)关于西周的主要耕具——耒和耜
          2. (二)关于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
      4. 第四章 “籍礼”新探
        1. 一 “籍礼”的具体礼节及其性质
        2. 二 “籍田”和“籍礼”的来历
        3. 三 “籍”、“租”、“助”的变化
        4. 四 结语
      5. 第五章 西周时代的奴隶及其从事的生产
        1. 一 西周的奴隶
        2. 二 西周的奴隶从事于农业、手工业和开发山泽等主要生产
        3. 附录:释“臣”和“鬲”
      6. 第六章 西周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1. 一 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发展
        2. 二 西周的铜镜和宗教信仰
        3. 三 漆器工艺的艺术性的发展
        4. 四 原始瓷器和陶器的发展
        5. 五 麻布、丝织及刺绣工艺
        6. 六 琉璃器的炼制
        7. 七 制骨和制蚌工艺
    6. 第三编 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
      1. 第一章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
        1. 一 太保、太师和长老监护制度的特点
        2.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职掌
        3. 三 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
        4. 四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的特点
      2. 第二章 西周王朝公卿官爵制度的分析
        1. 一 西周王朝的公爵和伯爵
        2. 二 西周金文册命礼中“右”者的分析
          1. (一)西周金文册命礼中称为“公”的“右”者。
          2. (二)西周金文册命礼中“司马、司徒、司工”作为“右”者。
          3. (三)西周金文册命礼中“宰”、“公族”作为“右”者。
        3. 三 总论西周朝廷的公卿官爵制度
      3. 第三章 维护贵族权势的重要官爵世袭制
        1. 一 重要官爵世袭必须重加册封
        2. 二 虢季氏世代为“师”
        3. 三 微氏世代为“史”
      4. 第四章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1. 一 周文王重视分封制
        2. 二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和乡遂制度
        3. 三 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
        4. 四 天子控制和使用诸侯的制度
      5. 第五章 西周春秋的乡遂制度和社会结构
        1. 一 《周礼》中的乡遂制度
        2. 二 春秋时代各国的乡遂制度
        3. 三 西周时代的“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
        4. 四 乡遂制度和社会结构
      6. 第六章 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
        1. 一 宗庙制度
        2. 二 族墓制度
        3. 三 姓氏、名字制度
        4. 四 族外婚制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
        5. 五 嫡长子继承制
        6. 六 族长主管制
        7. 七 家臣制度
        8. 八 宗法制度下贵族的各种相互关系
      7. 第七章 西周王朝统治所属少数部族的“荒服”制度
        1. 一 “五服”中的所谓“荒服”
        2. 二 “岁贡”和“终王”的职责
        3. 三 接受分封低下爵位而服事
      8. 第八章 代表贵族政权等级的列鼎制度
        1. 一 作为世袭权力和地位凭证的青铜礼器
        2. 二 列鼎制度的形成
        3. 三 编钟的创制和雅乐的发展
      9. 第九章 规定贵族服饰等级的“命服”制度
        1. 一 贵族服饰的“芾”(、韨)和“珩”(衡、黄)
        2. 二 “芾”和“珩”(衡、黄)的等级
    7. 第四编 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
      1. 第一章 论周武王克商
        1. 一 有关武王克商史料的鉴别
        2. 二 武王会盟诸侯而作《太誓》的目的和作用
        3. 三 决战于牧野而一天内克商的卓越战略
        4. 四 继续平定殷贵族,在洛邑创设国都的远大计划
        5. 五 分路逐步征服南国诸侯的战斗
        6. 六 总论周武王克商的成就
      2. 第二章 释何尊铭文兼论周开国年代
        1. 一 释“惟王初,宅于成周”
        2. 二 释“惟王五祀”兼论周开国年代
      3. 第三章 西周初期东都成周的建设及其政治作用
        1. 一 营建成周的经过和年代
        2. 二 东都成周的规模及其设施
        3. 三 建设东都成周的政治目的和作用
      4. 第四章 西周王朝历代对四方的征伐和防御
        1. 一 武王伐东夷
        2. 二 周公攻灭东夷的盖(奄)、蒲姑等国
        3. 三 成王伐录
        4. 四 康王平定东夷大反和北征
        5. 五 康王西伐鬼方
        6. 六 昭王伐会(桧)
        7. 七 昭王伐虎方
        8. 八 昭王南征楚国大败
        9. 九 穆王伐淮夷和东国戎
        10. 十 穆王伐扬越至九江
        11. 十一 穆王征犬戎
        12. 十二 懿王反击南夷入侵
        13. 十三 夷王伐太原的犬戎
        14. 十四 厉王、宣王伐西戎
        15. 十五 厉王击退淮夷入侵
        16. 十六 厉王击退严允入侵
        17. 十七 宣王伐淮夷
        18. 十八 宣王伐徐方
        19. 十九 宣王伐楚
        20. 二十 宣王伐严允(即犬戎)
        21. 二十一 宣王伐条戎和奔戎
        22. 二十二 宣王败于姜氏之戎
        23. 二十三 宣王伐申戎
        24. 二十四 宣王“丧南国之师”
        25. 二十五 幽王伐六济之戎
        26. 二十六 申、曾召来犬戎攻灭西周
      5. 第五章 西周春秋时代对东方和北方的开发
        1. 一 西周分封诸侯到东方和北方的意图
        2. 二 东方的开发和齐、鲁两大国的形成
        3. 三 北方的开发和晋国的扩展
        4. 附录:韩侯所在地望考
      6. 第六章 《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
        1. 一 河宗氏祖先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2. 二 周穆王西征史迹的真实性
        3. 三 《穆天子传》所述及周初历史的正确性
        4. 四 关于昆仑和县圃神话的来历
    8. 第五编 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
      1. 第一章 西周时代的楚国
        1. 一 楚的起源及其建国的主要地区
        2. 二 楚和周的关系及其艰苦创业过程
        3. 补记:关于楚公逆编钟
      2. 第二章 曾国之谜解释
        1. 一 曾国和随国不可能是一国两名
        2. 二 曾国就是文献上的缯或鄫国
        3. 补记:姒姓曾国有两支
    9. 第六编 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
      1. 第一章 西周时代的衣食住行
        1. 一 冠弁和衣裳
        2. 二 烹调和饮食
        3. 三 半地穴式居处和宫室建筑
        4. 四 作为交通工具的马车
      2. 第二章 西周大学(辟雍)的特点及其起源
        1. 一 最早的小学和大学
        2. 二 西周时代大学(辟雍)的特点
        3. 三 大学(辟雍)的起源
        4. 四 教师称“师”的来历
      3. 第三章 《周易》的“筮占”及其哲学思想
        1. 一 《周易》是周人筮占的经典
        2. 二 《周易》述及周的国家大事
        3. 三 《周易》的哲学思想
      4. 第四章 阴阳五行家的起源
        1. 一 伯阳父的阴阳学说
        2. 二 史伯(即伯阳父)的五行学说
      5. 第五章 “大蒐礼”新探
        1. 一 “大蒐礼”原为借用田猎来进行的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
        2. 二 “大蒐礼”具有“国人”(公民)大会的性质,是当时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准备战争的重要手段
      6. 第六章 “射礼”新探
        1. 一 “乡射礼”具有军事教练的性质
        2. 二 “大射礼”为高级的“乡射礼”
        3. 三 “射礼”起源于借田猎来进行的军事训练
        4. 四 “射礼”具有选拔人才的目的
        5. 附录:关于射“不来侯”或“不宁侯”问题
      7. 第七章 “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
        1. 一 “乡饮酒礼”的特点
        2. 二 “乡饮酒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3. 三 “飨礼”为高级的“乡饮酒礼”
        4. 四 由“乡饮酒礼”和“飨礼”推论“礼”的起源和“礼”这个名称的来历
      8. 第八章 “冠礼”新探
        1. 一 “冠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2. 二 “字”的来源及其意义
        3. 三 三次加冠弁的意义
        4. 四 结语
      9. 第九章 “贽见礼”新探
        1. 一 “贽见礼”的特点
        2. 二 “贽见礼”的源流
        3. 三 “贽”的作用与“命圭”制度
        4. 四 “贽”的授受仪式的作用与“委质为臣”制度
      10. 第十章 “册命礼”的仪式
      11. 第十一章 出征、出猎和执驹的礼制
        1. 一 出征的礼制“”祭和“祃”祭
        2. 二 出猎的礼制——祭祀马祖
        3. 三 “执驹”的礼制
      12. 第十二章 重要祭礼简释
        1. 一 祭祀上帝于天室和开天辟地的神话
        2. 二 郊祭
        3. 三 社祭
        4. 四 禘祭
        5. 五 衣祭
        6. 六 烝祭
    10. 第七编 西周王朝的衰亡和东迁中原
      1. 第一章 西周后期王室逐步衰落
        1. 一 懿王时“王室遂衰”
        2. 二 夷王为诸侯所拥立和烹杀齐哀公
        3. 三 厉王因暴虐和“专利”而被流放
        4. 四 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5. 五 宣王强立鲁国君主
        6. 六 宣王料民于太原
      2. 第二章 周人东迁和平王东迁
        1. 一 西周末年人祸和天灾交迫
        2. 二 郑国和周人避难东迁中原
        3. 三 周原和西都周人窖藏铜器而避难东迁
        4. 四 西都大臣的封邑东迁中原
        5. 五 秦和西戎的战斗以及周人避难东迁
        6. 六 幽王的灭亡和平王的东迁
    11. 附录
      1. 论《逸周书》
  5. 春秋史
    1. 作者简介
    2. 绪论
      1. 一、 “春秋”名称的由来和《春秋史》的起讫年代
      2. 二、 春秋史的主要文献资料
      3. 三、 春秋史料的整理和春秋史的研究
      4. 四、 春秋时代的考古资料
      5. 五、 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
    3. 第一章春秋时代开始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1. 第一节西周的衰亡
        1. 一、 西周的大分封和诸侯国的建立
        2. 二、 西周由盛至衰的转变
        3. 三、 西周的灭亡与平王东迁
      2. 第二节东周初期王室的衰微
        1. 一、 周王室东迁后的苟安局面
        2. 二、 春秋初各诸侯国的均衡形势
        3. 三、 郑国的渐强与平叔段之乱
        4. 四、 郑卫的矛盾,卫州吁之乱
        5. 五、 郑宋卫之争,宋华督之乱
        6. 六、 鲁郑的交涉,鲁国的内变
        7. 七、 周郑葛之战,郑庄公的“小霸”
        8. 八、 周子颓之乱,郑虢共勤王
      3. 第三节大国争霸前的形势
        1. 一、 郑国的内部倾轧,“小霸”的衰落
        2. 二、 卫内变不断,国力大衰
        3. 三、 齐鲁的争斗,襄公始兴齐
        4. 四、 齐国的内乱,齐桓公上台
        5. 五、 楚国的兴起,对中原的威胁
      4. 第四节周边民族的内迁和侵扰
        1. 一、 周边民族的分布
        2. 二、 戎狄对中原的侵扰
    4. 第二章诸侯的改革与大国的争霸
      1. 第一节管仲的改革与齐桓公称霸
        1. 一、 齐国的兴起和发展
        2. 二、 管仲的改革措施
        3. 三、 齐桓公霸业的初创
        4. 四、 葵丘之盟,齐桓公霸业大成
      2. 第二节晋、秦的崛起,晋国的霸业
        1. 一、 晋国的统一和发展
        2. 二、 秦国的崛起,晋秦的争衡
        3. 三、 齐国霸业的陨落,宋襄公图霸失败
        4. 四、 楚强、周乱,中原危机再现
        5. 五、 晋由乱而治,晋文公得政
        6. 六、 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7. 七、 晋文公霸业的扩展
        8. 八、 晋秦的冲突,晋襄公继霸
        9. 九、 晋赵氏掌权,霸业的中衰
      3. 第三节楚国的鼎盛,楚庄王的霸业
        1. 一、 楚穆王的向北扩张
        2. 二、 晋秦河曲之战,晋召新城之盟
        3. 三、 齐懿公夺权,齐国压鲁国
        4. 四、 宋乱、郑叛,晋不竞于楚
        5. 五、 晋赵氏“弑”君,公卿始专政
        6. 六、 楚庄王上台时的严峻形势
        7. 七、 楚庄王图霸,问鼎中原
        8. 八、 楚庄王破陈、服郑,北向争霸
        9. 九、 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4. 第四节晋楚长期相持,弭兵之盟实现
        1. 一、 晋齐鞌之战,晋景公重图霸业
        2. 二、 晋景公与楚共王争霸势均
        3. 三、 宋华元弭兵,晋楚首次订盟
        4. 四、 首次弭兵的破裂,晋楚鄢陵之战
        5. 五、 晋悼公复霸,晋吴与楚秦相持
        6. 六、 晋楚湛阪之战,晋齐平阴之役
        7. 七、 郑晋齐的内变,晋吴与楚齐的争衡
        8. 八、 宋向戌弭兵,晋楚二次盟成
      5. 第五节晋楚相继衰落,吴越先后争霸
        1. 一、 弭兵后中原的暂时和平局面
        2. 二、 晋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3. 三、 晋伐白狄与安定王室
        4. 四、 齐景公复霸,晋齐东方争衡
        5. 五、 吴楚的争战,楚国的中衰
        6. 六、 吴越的争斗,越灭吴
        7. 七、 楚国的复兴,楚灭越
    5. 第三章春秋时代的社会经济
      1. 第一节手工业的重大进步
        1. 一、 冶铁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 二、 铜矿开采和青铜冶铸业的进步
        3. 三、 纺织手工业的发达
        4. 四、 陶瓷和玻璃手工业的发展
        5. 五、 漆器手工艺的提高
        6. 六、 玉、石、骨器手工业的进步
        7. 七、 手工业中的生产组织和“工商食官制”的突破
      2.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
        1. 一、 农业生产中铜、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 二、 农田规划整理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3. 三、牛耕的出现、荒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
        4. 四、 农作物的品种与园圃业的独立
        5. 五、 采集、畜牧和渔猎业的继续盛行
        6. 六、 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农时节气节日
        7. 七、 农业中的井田制与宗族公社组织
        8. 八、 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制的确立
      3. 第三节商业的发展和官府商业的解体
        1. 一、 商业流通的发展
        2. 二、 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
        3. 三、 官府商业的解体,私人商业的兴起
        4. 四、 各国城邑的普遍兴起
        5. 五、 集市的繁荣与市场的组织管理
        6. 六、 商业政策的重视和贸易理论的出现
    6. 第四章春秋时代的疆域和地方组织
      1. 第一节列国的疆域变化
        1. 一、 齐国的疆域形势
        2. 二、 晋国的疆域形势
        3. 三、 秦国的疆域形势
        4. 四、 楚国的疆域形势
        5. 五、 鲁国的疆域形势
        6. 六、 吴、越的疆域形势
      2. 第二节春秋时代的民族融合
        1. 一、 民族融合的原因
        2. 二、 民族融合的过程
      3. 第三节春秋时代的地方组织
        1. 一、 都鄙制的变化
        2. 二、 县、郡制的建立
    7. 第五章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1. 第一节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
        1. 一、 分封制、宗法制的变化
        2. 二、 世官世族制的继续和瓦解
        3. 三、 列国官制的演变
        4. 四、 各国刑法和成文法的公布
      2. 第二节春秋时代的军事制度和理论
        1. 一、 列国军赋的征收
        2. 二、 各国军制的变化
        3. 三、 作战兵器和装备的进步
        4. 四、 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作战方式的多变
        5. 五、 孙武的军事理论及《孙子兵法》
    8. 第六章春秋时代的社会构成和阶级斗争
      1. 第一节春秋时代的阶级和阶层
        1. 一、 宗族贵族阶级和阶层
        2. 二、 庶人、工商阶级和阶层
        3. 三、 奴隶阶级和阶层
      2. 第二节春秋时代激烈的阶级斗争
        1. 一、 奴隶的逃亡和武装斗争
        2. 二、 “百工”的武装起义
        3. 三、 “国人”的暴动和“民溃”
      3. 第三节各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国家政权的封建化
        1. 一、 晋国由卿大夫专权到“三家分晋”
        2. 二、 鲁国“三分公室”、“四分公室”
        3. 三、 齐国田氏(陈氏)代姜齐
        4. 四、 郑国“七穆”掌权,子产改革
        5. 五、 楚、秦的内部斗争和改革
        6. 六、 宋公族执政,戴氏代宋
        7. 七、 其他国家的变化
    9. 第七章春秋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
      1. 第一节春秋时代的思想变革
        1. 一、 思想变革的社会历史原因
        2. 二、 思想意识转变的若干方面
        3. 三、 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4. 四、 老子与简本《老子》的思想
      2. 第二节春秋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1. 二、 文学的成就
        2. 三、 艺术的进步
        3. 四、 工艺美术的发展
      3. 第三节春秋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1. 一、 器械制造的进步
        2. 二、 天文学的成就
        3. 三、 数学的发展
    10. 第八章春秋时代的礼仪和风俗
      1. 第一节原始的宗教观和春秋的吉礼
        1. 一、 对天的崇拜和祭祀
        2. 二、 对土地神的崇拜和社稷祭祀
        3. 三、 对日月的崇拜和祭祀
        4. 四、 对星辰、自然灾异的祭祀
        5. 五、 对山岭、河川之神的崇拜和祭祀
        6. 六、 巫术活动与抵制迷信的言行
      2. 第二节宾、军、嘉礼以及相关的习俗
        1. 一、 诸侯间宾礼的发展
        2. 二、 军礼与田猎、人祭习俗
        3. 三、 嘉礼与成年、婚姻习俗
      3. 第三节鬼魂、祖灵崇拜和丧葬制度
        1. 一、 鬼魂观念和宗庙祭祀的变化
        2. 二、 凶礼和丧仪制度的变化
        3. 三、 墓葬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4. 第四节生活礼仪和习俗
        1. 一、 社会交往礼仪与敬老习俗
      5. 第五节社会风尚
        1. 一、 尚武、轻死、重义之风
        2. 二、 贪利纵奢和避利节俭之风
    11. 附录 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前453年)
    12. 后记
  6. 战国史
    1. 出版说明
    2. 前言
    3. 目录
    4. 第一章 绪论
      1.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
      2.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5.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1.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2.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3.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4.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6.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4.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5.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6.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
    7.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 一 农田制度的变革
      2. 二 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
      3.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
    8.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1.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
      2.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
      3.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
      4.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5.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
      6.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
    9.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
      1.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
      2.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
      3.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
      4. 四 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
      5.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6. 六 爵秩等级的规定
      7. 七 封君制的设置
      8. 八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10.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1.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
      2.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3.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
      4.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5.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6.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
    11. 第八章 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
      1.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
      2.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
      3. 三 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
      4. 四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
      5.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
      6.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
    12. 第九章 秦的统一
      1. 一 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
      2. 二 秦统一的原因
      3. 三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
    13.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1.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2. 二 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
      3. 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
      4.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
      5. 五 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
      6. 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
      7. 七 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
      8. 八 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
      9. 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
      10. 十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
      11. 十一 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
      12. 十二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
      13. 十三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14. 十四 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
      15. 十五 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
      16. 十六 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
    14.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1.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
      2.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3.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
      4.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
      5.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
      6. 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
      7. 七 医学的发展
    15.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
      1.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
      2.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
      3. 三 艺术的发展
      4.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
      5. 五 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
      6. 六 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
      7. 七 古文献的整理
    16. 附录一 战国郡表
    17.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
    18.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
    19.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
    20. 后记
    21.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