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全集(共36册收录了王朝闻先生的美学理论、论文、小品、文艺评论)_AZW3_MOBI_EPUB_王朝闻

内容节选

本卷说明 本卷收录了作者1982年写作的文稿35篇。 作者生前出版了《创作、欣赏与认识》《开心钥匙》《不到顶点》《再再探索》《了然于心》《审美的敏感》《似曾相识》《会见自己》《东方既白》《从心上来》等文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王朝闻集》中增加了《断简残篇》《隔而不隔》《一身二任》《趣与悟偕》四卷文论,收录的文章多有重复和时间交叉。 本全集文存各卷在编辑过程中,将上述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按时间重新排列,删去重复,增补了63篇未刊稿,并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王朝闻集》中相应的各卷文章为校对底稿。 发乎性情[1] ——看陕北洛川民间石雕 石雕照片看过了。和前些日子看同一地区的窗花剪纸一样,看得颇感兴趣。 一部分石狮上有个圆孔,这可能和你所介绍的用途有关。要出门劳动的母亲,用布带一头拴着石狮,一头拴着孩子腰身,孩子在炕上成了抛锚的船,防止了摔到地上的危险——这也有趣。不过我又想,当成拴孩子的锚来使用的这种石头,为什么要花费许多劳动,把它雕成狮子或猴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给被迫留在炕上的孩子提供观赏对象。但这一点可以肯定:人们不满足于石头只有使用价值,同时还要求它具备观赏价值。和要给纸窗贴上剪纸一样,人们常常要尽可能美化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 不是一切美化环境的现象都是有趣的。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租界上所看到的铜狮,作为帝国主义的权势的象征,引不起我的兴趣。就是从造型上看,那只追求逼肖自然的铜狮,看起来也远不如洛川这些石狮有趣。那只铜狮的塑造技术不算坏,但我宁肯观赏这些技术粗糙的民间石雕。这些好像尚未成年,头大身子小的狮子神态不只有点像小狗,而且使人联想到有点顽皮的小孩子。那昂头、张嘴、瞪眼的神气,也许是作者企图要表现狮子的猛勇而形成的,但是十分强调装饰性而不是模仿自然形态的这些石狮,在猛勇中又流露着孩子般的稚气,这就与单纯模仿兽中之王的作风不同而显得逗人喜欢。例如,那只像小狗般翘着尾巴的小狮,腿间没有孔,不知道是不是也要用来拴孩子的。那神气,与西安顺陵或乾陵石狮的雄伟迥然不同,它突出的是小狗以至小孩般的稚气,这不是它的缺点而是它的优点。 这样的石雕不只足以说明人民群众需要观赏美的艺术品,而且足以说明人民群众能够创造美的艺术品。当然,倘若单纯用美术院校基本练习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石雕的造型,也许可能引起技巧幼稚的批评。不过我想,看待这些民间石雕,不应因为造型没有逼肖自然,连同它那逗人喜爱的神气也一同否定。包括雕塑,既然艺术不只应当状物而且应当抒情,既然状物是抒情的手段而不是创作的目的,这些虽然不企图逼肖自然,却充满了感情的石雕,而且形象所流露的感情是健康的、与广大群众呼吸相通的,就和形式主义全然不是一回事,所以值得肯定。当然,抒情依靠状物,但状物却又服从抒情的需要。逼肖自然,作为写实功夫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基本练习的尺度,但不足以作为对待抒发情性的艺术创作的尺度。对于这一切,我相信读者自己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的。 注解: [1] 写作于1982年5月苏州,载《美术》1982年第5期。——编者注 未“将回廊绕遍”[1] ——昆剧《游殿》观后 一、不是“虚邀” 昨天在南大参观考古专业的藏品,得到一个与看昆剧表演有关的印象。一幅名叫《王齐翰勘书图》的宋画,画一个人一手拿书一手挖耳。宋徽宗题为《勘书图》,苏东坡题为《挑耳图》。可见同一观赏对象,引起了两种着重点不同的感受。昨夜我再次看到的昆剧《游殿》,觉得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不只互相矛盾,而且双方自身也有矛盾。 这折《南西厢》的《游殿》,和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不同。张君瑞不再是一个主角,只不过是值客僧法聪的配角。石小梅扮演的俊秀的张君瑞,始终在接受着林继凡扮演的可笑的法聪的导游。只有张君瑞、莺莺和红娘很感兴趣的时候,法聪才显得受了张相公的影响,对她们特别是红娘很感兴趣。但在同时,法聪又反过来增加了张君瑞的这种兴趣,双方彼此成了对方的导演,法聪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剧作和表演都使我觉得,这个喜欢说话、卖弄知识、言语滑稽的年轻和尚,既有活泼调皮的一面,也有心情沉重即不安于当和尚的一面。信口开河说俏皮话的特点很显著,但他的语言和动作有时也分明流露出不甘于当和尚的意味。因为后者有时透过前者曲折地流露出来,这就使我觉得《游殿》里的法聪,较之《双下山》里年轻和尚的思凡之情显得曲折些,也更别致些。上月中旬所看到的法聪,首次亮相使我觉得他脸上的戏多,这次的印象不同,似乎一出场就带点忧郁的意味。可能因为演员在创作构思中改变了表演的着重点,也可能因为我自己的感性认识起了变化。 像法聪一样聪明的演员林继凡,和我交谈或通信中给我的印象的显著特点,是既很自信也很虚心。他说他正在求师学画,写起信来显得他对文艺理论并不隔膜。第二次演出似乎接受了我的建议,敢于把他上次不敢用的念白念出来了。《......

  1. 总目录
  2. 《王朝闻全集·新艺术创作论》
    1. 书名页
    2. 目录
    3. 编辑委员会
    4. 出版委员会
    5. 出版前言
    6. 本卷说明
    7. 初版自序
    8. 想象、创造与生活经验
    9. 再论生活经验与创造
    10. 熟悉什么生活
    11. 平凡与非凡
    12. 略论选择题材
    13. 态度、方法与主题
    14. 题材与主题
    15. 主题的深刻性
    16. 为政策服务与公式主义
    17. 宣传画与政策
    18. 矛盾的魅力
    19. 接近高潮
    20. 形象不是自然的翻版
    21. 自然主义不容庇护
    22. 认识的片面性与自然主义
    23. 概念化与说服力
    24. 艺术性及其他
    25. 再论形象
    26. 繁简与形式主义
    27. 年画的装饰性与现实性
    28. 比拟与造型艺术
    29. 夸张的严肃性
    30. 夸张与思想
    31. 美术的特殊性
    32. 间接描写
    33. 对比与照应
    34. 关于形式感
    35. 真人真事的典型意义
    36. 再论典型
    37. 行动、环境与性格描写
    38. 论肖像与性格描写
    39. 论传神
    40. 表情的现实根据
    41. 关于动势
    42. 姿态的倾向
    43. 结构与理性
    44. 多样统一
    45. 变化与和谐
    46. 从复杂中把握重点
    47. 背景、道具与情调
    48. 连续画的连续性
    49. 连续画的结构
    50. 连续画的文字及其他
    51. 含蓄与含糊
    52. 艺术的完整
    53. 抛弃旧趣味
    54. 关于旧技巧旧方法
    55. 摆脱旧形式的束缚
    56. 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57. 风格的改变
    58. 祖国遗产不容轻视
    59. 向群众学习
  3. 《王朝闻全集·新艺术论集》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前记
    5. 迫切需要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6. 谈谈如何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北京新国画学习会学习准备会上的发言
    7. 端正我们的创作作风, 把画领袖像的工作提高一步
    8. 端正我们的创作态度与提高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中央美术学院同学红五月创作运动总结报告(第二部分)
    9. 歌颂与暴露
    10. 谈如何看待旧技巧
    11. 表面精确不等于现实主义——线描不容轻视
    12. 学习旧年画不应该硬套旧年画形式
    13. 关于学习民间剪纸及其他
    14. 关于时事漫画
    15. 漫画必须针对群众的思想问题
    16. 克服漫画的片面性
    17. 克服漫画的“一般化”倾向不能从形式出发
    18. 为什么主题不明确——评胡考同志的漫画《美国纸老虎与战争贩子杜鲁门、麦克阿瑟、艾奇逊》
    19. 宣传画必须有说服力
    20. 漫画的中国气派——读米谷《漫画选集》有感
    21. 谈苏联的宣传画和讽刺画
    22. 艺术家应注重政策修养——读维克多·伊凡诺夫《再论宣传画》
    23. 评新年画《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24. 评新连环画《虎龙英烈传》
    25. 我们需要儿童画——重读《子恺画集》所感
    26. 《王秀鸾》的一个形象
    27. 构图力求充分表现内容
    28. 《磨镰刀》及其他
    29. 《俘虏》
    30. 关于接受遗产
    31. 旧剧演技里的现实主义——访问名武生尚和玉先生
    32. 谈尚小云歌舞剧《墨黛》的结构
    33. 歌舞剧的布景及其他
    34. 戏剧中细节描写的一种倾向
    35. 如何处理英雄就义的情节
    36. 《俄罗斯问题》的戏剧性
    37. 美术与戏剧
    38. 精练些
    39. 《水浒传》里的一个两面性的典型——何九叔——读书漫记之一
    40. 中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教学
    41. 中小学的美术创作教学
    42. 中小学美术课的临摹问题——答夏青同志
    43. 一九四九年的美术界
    44. 欢迎《连环画报》和《群众画报》的出版
    45. 评《武训画传》的创作作风
  4. 《王朝闻全集·面向生活 论艺术的技巧》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面向生活
      1. 前记
      2. 动人的古代绘画——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观后
      3. 麦积山石窟艺术
      4. 达·芬奇——现实主义艺术的前驱
      5. 向列宾学习
      6. 谈文学书籍的插图
      7. 漫谈速写
      8. 杰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
      9. 面向生活——全国国画展览观后
      10. 介绍《华君武政治讽刺画选集》
      11. 创造真实的形象——新年画观后
        1. 附:这也是一条岔路
      12. 发展美术工艺
      13. 关于连环画脚本的编写
      14. 看捷克斯洛伐克版画
      15. 艺术创作的正确道路——《扮演列宁的演员——史楚金传》读后感
      16. 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
      17. 伟大的题材,真实的形象——电影《苏沃洛夫大元帅》观后
      18. 奥布拉卓夫的木偶艺术
      19. 卓越的蒙古新艺术——记蒙古人民共和国马戏团的滑稽家丹增
      20. 访问盖叫天
      21. 塑造坏在骨子里的人物——谈川剧《柴市节》中的留梦炎
      22. 优美的喜剧——川剧《评雪辨踪》观后
      23. 细节·具体描写
        1. 附:关于表演的细节
    5. 论艺术的技巧
      1. 论艺术的技巧
      2. 再论多样统一
      3. 创造性的构思
      4. 智慧的结晶——参观了波兰的宣传画
      5. 谈人物的心理描写
      6. 语言艺术的肖像
      7. 多样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芬兰版画艺术展览观后
      8. 鲜花与土壤——访问尼·茹可夫
      9. 杨·马特义科的艺术
      10. 世界观与创作的构思——美术家应该重视对于胡风反动文艺思想的批判
  5. 《王朝闻全集·一以当十》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前记
    5. 不只为了笑
    6. 只怕不合人情
    7. 最重要的是人
    8. 公开了的秘密
    9. 有景有情
    10. 不简单
    11. 繁荣美术创作和专业化
    12. 为了明天
    13. 《如此人生》
    14. 敲得响的语言
    15. 在莫斯科看《大雷雨》
    16. 再读齐白石的画
    17. “采花蜂苦蜜方甜”
    18. 齐白石《发财图》的题跋
    19. 川剧艺术
    20. 欣赏,“再创造”
    21. “意味深长的沉默”
    22. 继承·创造
    23. 把握时机
    24. 虚中见实
    25. 宽与不宽
    26. 跟民歌比美
    27. 英雄的业绩
    28. 枝高叶大的未来
    29. 外行内行
    30. 完整不完整
    31. 工农兵美术,好!
    32. 生活不就是艺术——记面娃娃谈川剧《打红台》的表演心得
    33. 心中有数
    34. 也为了耐看
    35. 有继承才有发扬
    36. 一以当十
    37. 继续提高质量
    38. 不全之全
    39. 钟馗不丑
    40. 适应为了征服
    41. 附:劝人自杀的瓦萨
  6. 《王朝闻全集·喜闻乐见》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表现人民群众的英雄时代
    5. 征服荒原
    6. 雕塑谈
    7. 看戏与演戏
    8. 老虎是“人”——从木偶电影《一只鞋》谈起
    9. 听书漫笔
    10. 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
    11. 虚心与自信——在影协召开的风格与样式座谈会上的发言
    12. 战斗性的心理描写
    13. 透与隔——谈戏剧怎样表达思想
    14. 齐白石画集序
    15. 喜闻乐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
  7. 《王朝闻全集·论凤姐(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再版前言
    5. 第一章 谁解其中味——笔记的缘起
    6. 第二章 都云作者痴——曹雪芹对凤姐的态度
    7. 第三章 不敢稍加穿凿——再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8. 第四章 粉面含春威不露——对立统一与典型化
    9. 第五章 凡鸟偏从末世来——典型的两个普遍性
    10. 第六章 天下老鸹一般黑——凤姐的个性与共性
    11. 第七章 一场欢喜忽悲辛——人物性格的变化
    12. 第八章 须问旁观冷眼人——凤姐给其他人物的印象
    13. 第九章 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细节描写与典型化
    14. 第十章 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
    15. 第十一章 一夜北风紧——人物心理特征的社会内容
    16. 第十二章 吃着碗里看着锅——凤姐与贾琏的勾结与争夺
    17. 第十三章 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平儿的地位和作用
    18. 第十四章 离脚踪儿不远——凤姐对贾母性格的继承
    19. 第十五章 失了脚掉下去的——宝钗与凤姐性格的同异
    20. 第十六章 雀儿拣着旺处飞——袭人与凤姐性格的同异
    21. 第十七章 只可惜她命薄——探春与凤姐性格的同异
    22. 第十八章 古今不肖无双——宝玉与凤姐性格的对立
    23. 第十九章 不给也没妨碍——凤姐对待鸳鸯遭遇的态度
    24. 第二十章 你可别多心——凤姐把刘姥姥当作牺牲
    25. 第二十一章 不过大家取笑儿——凤姐寻开心的战法
    26. 第二十二章 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辱骂恐吓也算她的战斗
    27. 第二十三章 唯恐落人褒贬——凤姐等人的精神战术
  8. 《王朝闻全集·论凤姐(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第二十四章 二奶奶最圣明的——凤姐是弄鬼的行家
    5. 第二十五章 那一个不喜奉承——揣摩、迎合与争夺
    6. 第二十六章 怎么怨得人疼他——再论揣摩、迎合与争夺
    7. 第二十七章 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诱人自杀与逼人自杀
    8. 第二十八章 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凤姐在贾府内部矛盾中
    9. 第二十九章 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凤姐操纵专政机关
    10. 第三十章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凤姐才智的社会本质
    11. 第三十一章 朝廷家原有挂误的——压迫的手段与理论
    12. 第三十二章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被压迫者的精神枷锁
    13. 第三十三章 岂有大错误的——凤姐等人的思想方法
    14. 第三十四章 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再论人物的思想方法
    15. 第三十五章 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作者怎样表现人物的思想方法
    16. 第三十六章 非其山而强为山——人物以及作者的艺术见解
    17. 第三十七章 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一论创作与欣赏
    18. 第三十八章 细按则深有趣味——二论创作与欣赏
    19. 第三十九章 诌掉了下巴的话——三论创作与欣赏
    20. 第四十章 牛鬼遗文悲李贺——我这部笔记的结束语
    21. 附录
      1. 第一章 我都不懂怎么不该罚——漫谈薛蟠的一些性格特征
      2. 第二章 不知风雨何时休——再读《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3. 第三章 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的审美趣味
      4. 第四章 冷月葬花魂——黛玉个性的相对性
      5. 第五章 未必深明此调——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同一性
  9. 《王朝闻全集·美学概论》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绪论
    5. 第一章 审美对象
    6. 第二章 审美意识
    7. 第三章 艺术家
    8. 第四章 艺术创作活动
    9. 第五章 艺术作品
    10. 第六章 艺术的欣赏和批评
    11. 后记
  10. 《王朝闻全集·审美谈》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第一章 也算是绪论
    5. 第二章 喜爱与嫌恶
    6. 第三章 有趣与有益
    7. 第四章 主体与客体
    8. 第五章 敏感、错觉与灵感
    9. 第六章 联想、想象与记忆
    10. 第七章 直觉与思维
    11. 第八章 经历与体验
    12. 第九章 共鸣与同情
    13. 第十章 自然美与感受
    14. 第十一章 典型与典型环境
    15. 第十二章 艺术中的美与丑
    16. 第十三章 同样与异样
    17. 第十四章 形象的真实感
    18. 第十五章 倾向性与艺术性
    19. 第十六章 再现与表现
    20. 第十七章 意境与虚实
    21. 第十八章 继承与独创
    22. 第十九章 形式与形式美
    23. 第二十章 矛盾与意味
    24. 第二十一章 含蓄与明澈
    25. 第二十二章 虚与实的互动
    26. 第二十三章 心悟与神遇
    27. 第二十四章 适应与不适应
    28. 后记
  11. 《王朝闻全集·审美心态》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第一章 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
    5. 第二章 主体与现实
    6. 第三章 主体与艺术
    7. 第四章 形式美与真实
    8. 第五章 兴趣
    9. 第六章 想象
    10. 第七章 体验
    11. 第八章 揣摩
    12. 第九章 审美经验
    13. 后记
  12. 《王朝闻全集·雕塑雕塑(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第一章 耐看与乏味
    5. 第二章 雕塑与非雕塑
    6. 第三章 传神与入神
    7. 第四章 意象与意蕴
    8. 第五章 模仿与虚构
    9. 第六章 概括与抽象
    10. 第七章 细节与整体
    11. 第八章 形式美与形式
  13. 《王朝闻全集·雕塑雕塑(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第九章 基本形与美丑
    5. 第十章 运动与矛盾
    6. 第十一章 空间的虚与实
    7. 第十二章 时间的真与幻
    8. 第十三章 实境与神境
    9. 第十四章 风格与人格
    10. 后记
  14. 《王朝闻全集·〈复活〉的复活》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复活》的复活
    5. 三读《复活》
    6. 四读《复活》
    7. 似花还是非花——读《聊斋志异》
    8. 片断的片断——《水浒传》与《金瓶梅》读后
    9. 首尾相顾——重读《安娜·卡列尼娜》
    10. 重读《罪与罚》
    11. 定稿后记
  15. 《王朝闻全集·神与物游》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小引
    5. 第一章 信不信由你
    6. 第二章 麻雀唱不圆
    7. 第三章 浅处见真才
    8. 第四章 意在形中
    9. 第五章 意与境谐
    10. 第六章 繁简有美丑
    11. 第七章 活用程式
    12. 第八章 无常也有常
    13. 第九章 亦庄亦谐
    14. 第十章 纪实与空灵
    15. 第十一章 质朴与含蓄
    16. 第十二章 进入角色
    17. 第十三章 缘此及彼
    18. 第十四章 似是而非
    19. 第十五章 两厢情愿
    20. 第十六章 手可近月
    21. 第十七章 假假真真
    22. 第十八章 无之以为用
    23. 第十九章 朴素与率真
    24. 第二十章 我爱八大
  16. 《王朝闻全集·吐纳英华》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前言
    5. 第一章 没有终极
    6. 第二章 期待创造
    7. 第三章 和而不同
    8. 第四章 难易相成
    9. 第五章 正言若反
    10. 第六章 复返自然
    11. 第七章 意味难说
    12. 第八章 发所未发
    13. 第九章 以无为有
    14. 第十章 有待深化
    15. 第十一章 板桥题画
    16. 第十二章 痒处自知
    17. 第十三章 诗画一律
    18. 第十四章 城市山林
    19. 第十五章 目寄心期
    20. 第十六章 时异境迁
    21. 第十七章 其中有物
    22. 第十八章 联类不穷
    23. 第十九章 知音难得
    24. 第二十章 美丑相形
  17. 《王朝闻全集·石道因缘》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引言
    5. 重在发现
    6. 我有偏爱
    7. 难免偏爱
    8. 避免偏见
    9. 天然雕塑
    10. 灵性有无
    11. 各有短长
    12. 难名其妙
    13. 角度不同
    14. 广阔空间
    15. 少见多怪
    16. 山间镜洞
    17. 行家里手
    18. 负阴抱阳
    19. 勿侮自尊
    20. 气韵生动
    21. 层分表里
    22. 处境攸关
    23. 人格象征
    24. 奇异漩纹
    25. 色彩纷呈
    26. 似有神韵
    27. 同道善缘
    28. 残缺也美
    29. 石外功夫
    30. 神秀泰山
    31. 深浅有别
    32. 小中见大
    33. 大在小中
    34. 趣味幻觉
    35. 不似之似
    36. 难以得全
    37. 行万里路
    38. 挚爱自然
    39. 巧拙相较
    40. 美在天然
    41. 不太有碍
    42. 趣味一般
    43. 意境何来
    44. 意中之象
    45. 想入非非
    46. 不劳装点
    47. 互相尊重
    48. 会心则灵
    49. 以诚相待
    50. 两种遭遇
    51. 百看不厌
    52. 皆可娱人
    53. 石本无言
    54. 见多识广
    55. 人各不同
    56. 人化自然
    57. 感受自然
    58. 多面选择
    59. 危机四伏
    60. 自然天成
    61. 沙漠玫瑰
    62. 不知其乐
    63. 中间环节
    64. 由此及彼
    65. 趣味高下
    66. 心物相交
    67. 人情为本
    68. 不可调换
    69. 一段残烛
    70. 后记
  18.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三五-一九六一)》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略谈表现的经济与感染力
    5. 旗下(速写)
    6. 二十五个中间的一个(战地速写)
    7. 怎样塑造汪逆夫妇泥像
    8. 再艺术些
    9. 年画的内容与形式
    10. 艺术札记(1946—1949年)
    11.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2. 美术欣赏
    13.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1955年)
    14. 不胜辨别
    15. 不罔不殆
    16. 艺术的概括
    17. 谈艺术构思
    18. 主题与题材
    19. 开启心灵
    20. 认识与创造
    21. 谈美术创作问题
    22. 《李少言作品选集》序言
    23. 《四川版画选(1949—1959年)》序言
    24. 戏剧—电影—戏剧
    25. 杨柳青新年画创作
    26. 雕塑——青年雕塑家的作品
    27. 艺术家的修养
  19.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六二-一九六六)》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创作与欣赏
    5. 纪实性的优越性
    6. 谈莫高窟艺术研究
    7. 隔而不隔
    8. 戏曲与观众
    9. 被动到主动——谈雕塑的特性
    10. 雾里看花
    11. 班门弄斧
    12. 主、客观的统一
    13. 对象与认识——对新闻工作若干问题的理解
      1. 附:胡小平的来信
    14. 探索再探索——《石鲁画集》序
    15. 泥土香——话剧《李双双》观后
    16. 创造未来
    17. 现代剧与艺术趣味
    18. 新花新实——看四川雕塑展览
    19.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节目观后
    20. 一团火——介绍雕塑《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
    21. 既是纪念碑又是进行曲——在影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座谈会上的发言
    22. 彩塑的异彩——看天津彩塑展览
    23. 《收租院》组塑
    24.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5. 雕塑标兵——参观《收租院》泥塑群像
  20.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七七-一九七八)》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水不紧鱼不跳”
    5. 谈革命的讽刺画
    6. 我们要拿来
    7. 一样与多样
    8. “捆绑不成夫妻”
    9. 风格、才能与生活
    10. 你中有我
    11. 大题与小做
    12. 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
    13. 王朝闻同志在四川美协重庆分会谈话纪要
    14. 《十五贯》与美术
    15. 创作、欣赏与认识
    16. “一座大山装得下”——漫谈川剧改革
    17. 美术创作漫谈
    18. 雕塑艺术的广阔前景
    19. 伤痕与《伤痕》
    20. 《画廊漫步》代序
    21. 少吃现成饭——谈谈文艺理论的学习
    22. “只要写的是真事”
    23. 行成于思
    24. 关良的画
  21.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七九)》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满意不满意”
    5. 《〈收租院〉雕塑集》序
    6. 谈独创性
    7. 知己知彼——《一个角色的创造》读后
    8. 《朱屺瞻画选》序
    9.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10. 你还保他呀——讽刺艺术谈
    11. 石墙·女神·战士
    12. 尽情合理
      1. 附:在夹缝中的胡进
    13. 寓教育于娱乐
    14. 只研朱墨作春山
    15. 虚心与自信——给“黄山画”作者的一封信
    16. 你怎么绕着脖子骂我呢——看话剧《茶馆》的演出
    17. 《袁晓岑绘画雕塑作品选集》序
    18. “等到挨耳屎”
    19. “万丈高楼平地起”——《川剧艺诀释义》序
    20. 在黑龙江省文联的讲话(摘录)
    21. 无巧不成书
    22. 表现基于认识
    23. 欲罢不能
    24. 关外来书
    25. 眼睛、耳朵和大脑——漫谈认识客观对象与创作的关系
    26. 有心与无心
      1. 附:王朝闻谈摄影创作与主观认识
    27. 关于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在吉林省文艺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28. 天外有天
    29. 开心的钥匙——吉剧和二人转观感
    30. 小传
    31. 黄山好
    32. 发自灵台
    33. 意想不到
    34. 人生的路
  22.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〇)》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答问录——与马识途关于川剧改革问题的对话
    5. 祖国名山各有千秋
    6. 给舞蹈研究所同志们的一封信
    7. “臭美”略析
    8. 创造与继承
    9. 风流千载
    10. 不到顶点
    11. 配角与主角
    12. “谁说我是外行”
    13. 自有我在——《吴凡版画选集》序
    14. 百炼千锤——参观关山月画展想到的
    15. 留有余地——《镜泊湖民间故事》序言
    16. 关于重演《五彩轿》的通信
    17. 再再探索——《石鲁画集》序
    18. 无心与有意——读汪芜生黄山影集
    19. 王“钻”打死人——《四川曲艺选》序
    20. 我绕不过他——读扬州评话《康文辩罪》
    21. 达则变——看阳友鹤表演艺术散记
    22. 得心与应手——与青年作家谈创作
    23. 挫万物于笔端——《讴歌与挥斥》读后(代序)
    24. “天下都乐”——《赵丹书画遗作展览》代前言
    25. 没有完成的学业
    26. 知音——谈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23.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一)》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观众谈电影
    5. 却又妙在含蓄
    6. 望表而知里——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创造性
    7. 不完整的完整——包糖纸制成的艺术品
    8. 物无一量
    9. 给《美学通讯》编辑部的一封信——代发刊词
    10. 始于足下——致《美育》编辑部
    11. 不与人苟同
    12. 对《中国画》的希望
    13. 不雨山常润
    14. 江青“打伞”
    15. 从“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谈起
    16. 理有恒存
    17. 贵乎反本
    18. 出神入化
    19. 夸而有节
    20. 却嫌脂粉污颜色——赞刘焕章雕塑小品
    21. 美也间接地暴露丑
    22. 从心上来
    23. 意内而言外
    24.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简庆福摄影展》观后
    25. 最喜小儿无赖
    26. 打铁又怕把手磨粗
    27. 加倍热闹
    28. 似是而非
    29. 伏采潜发
    30. 言不尽意
    31. 萝卜西西
    32. 期待与惊讶
    33. 多么美呀
    34. 很好的消息
    35. 你管我咋个结局
    36. 拿着金饭碗讨口
    37. 想象中的恐怖
    38. 自己喜欢的
    39. 门外谈舞
    40.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一封信
    41. 《盖叫天艺术论集》跋
    42. 智也无涯
    43. 相隔十余步
    44. 《白石画稿》代前言
    45. 绎之难尽
    46. 无施不可
    47. 为别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48. 别了雪峰
    49. 《崂山道士》与麦克眼镜
    50. 讲求成效的滑稽家
    51. “光棍好过”与青岛风光
    52. 无情却有情——《陈复礼摄影集》观后
    53. 假设我是演员
    54. 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55. “我亲爱的想象”
    56. 雕刻与诗——《刘焕章雕刻选》外文版序
    57. 贯一与博见——涉艺偶得七则
    58. 虚实相生——舞台美术随想录
    59. 中用不中用——看蒲剧《徐策跑城》引起的感想
    60. 似曾相识——涉艺断想十一题
  24.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二·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莫明其妙与真妙
    5. 横看成岭侧成峰
    6. 是不是美中不足
    7. 正业与非正业
    8. 接近中也有距离
    9. 读《复活》的开篇
    10. 脂粉可能污染颜色
    11. 这里来薅喔
    12. 尽在不言中
    13. 声音的建筑
    14. 挤感情与真感情
    15. 真正的风格
    16. 月满则亏
    17. 明道若昧
    18. 淋漓尽致
    19. 新与旧
    20. 真实感与魅力
    21. 一只绣鞋
    22. 甘心受骗
    23. 改头换面
    24. 需要尊重
    25. 我之为我
    26. 磨砖岂能成镜——涉艺断想
    27. 乍看无端 寻思有味
    28. 满意不满意
    29. 夸张、胡闹及其他
    30. 魔鬼的脸——读阿凡提故事有感
    31. 这个新娘和那个新娘
    32. 饮不竭之源
    33. 关于杨柳青年画的通信
    34. 赞群众美术家
    35. 看四川油画
    36. 奇巧与平淡
    37. 确定与不确定
    38. 单调与不单调
    39. 教与学
    40. 包袱脆
    41. 《张正宇书画选集》前言
    42. 温故以知新
    43. 川剧艺术观赏
    44. 看鸿庆寺石雕图片有感
    45. 假定性的魔力——《他山集》读后
    46. 信心与担心——给蔡皓的一封信
    47. 易懂与难懂
    48. 有味与乏味
    49. 坏事变好事
    50. 越看越有趣
    51. 实在惊人
    52. 不矫揉造作
    53. 打个愣神
    54. 黄鳝不是泥鳅
    55. 考注·兴趣·人物形象
    56. 台下寻书
    57. 播音的美学问题
  25.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二·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发乎性情——看陕北洛川民间石雕
    5. 未“将回廊绕遍”——昆剧《游殿》观后
    6. 《五姑娘》赞
    7. 骂得优美
    8. 与王传淞谈娄阿鼠
    9. 动心的吴歌
    10. 以虚为实与以实为虚——看张继青“三梦”演出有感
    11. 原来是场大梦
    12. 了然于心——看《牧马人》有感
    13. 正末归本
    14. 脱形取神
    15. 天成与近俗——看周国桢瓷塑
    16. 半真半假
    17. 对编者谈细节
    18. 表现我们
    19.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又一封信
    20. 重要的在于认识
    21. 《戏曲美学论文集》序言
    2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3. 猴气与人气
    24. 昆剧琐谈
    25. 走正路——看贵州美展
    26. 艺术的个性与民族性——在1982年8月延边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
    27. 温故而知新
    28. 下楼睡觉去
    29. 杭州回忆
    30. 尽情合理
    31. 反映时代
    32. 由特殊见一般——马力《二人转舞蹈》代序
    33. 隔岸观银海
    34. 一片冰心在玉壶
    35. 实践与愿望
    36. 美的敏感
    37. 各显其能——为福建、江西漆画展而作
    38. 内外与虚实
  26.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三)》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在戏台上
    5. 美丑与爱憎
    6. 漫谈继承、创新及其他(摘要)
    7. 资料与研究
    8. 常与变——《潘天寿谈艺录》代序
    9. 新鲜与写实
    10. 一点感想——江曾培《艺术鉴赏漫笔》序
    11. 以小见大——《孟子》中的一篇小小说
    12. 旧话重提——民族性和民族化琐见
    13. “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儿童美育”座谈发言
    14. 棋逢对手
    15. 小花鼠死了
    16. 感于物而动
    17. 知音与敌对
    18. 教学相长
    19. 审美判断的能动性
    20. 起哄与欣赏
    21. 认识生活与创作
    22. 创造与地方性特征
    23. 寻书偶谈
    24. 盲从与自觉
    25. 只说到这里
    26. 内心活动
    27. 美人不同面
    28. 床下造塔
    29. 月下飞天镜
    30. 感受的美
    31. 有我之境
    32. 良师益友
    33. 不足与有余
    34. 避免“又来了”
    35. 有感于美术家深入生活——给编辑部同志的信
    36. 有涯与无限——《虚谷研究》代序
    37. 相见恨晚
    38. 意先于笔
    39. 美与丑的对立
    40. 民族化与艺术美——在广西文联座谈会上的讲话
    41. 《淡渍集》序
    42. 掌握特殊性——在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43. 崔氏一定姓崔吗?
    44. 刘晖的黄山画
    45. 巧球与科研
    46. 师心不师迹
    47. 领异标新——悼画家李苦禅
    48. 总要选最“趣”的画——民间美术研究漫谈
    49. 评论要有个性
    50. 地戏的开打
    51. 立新意于平日——袁廉民摄影集《黄山奇观》代序
    52. 与王传淞谈戏
    53. 美育三题
    54. 陋劣之中有至好
    55. 却在平时打点
    56. 偏要画与不画
    57. 河源与心源——周韶华《大河寻源》画集序
    58. 《卢鸿基遗作展览》前言
    59. 要有独特的感受——在吉林“松花江之冬”美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60. 印纽雕刻
    61. 谚语、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62. 寓庄于谐
    63. 巴山秀才来了
    64. 《巴山秀才》到上海
    65. 出新依赖推陈
    66. 一点感受
    67.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开幕词
    68. 再读《狐谐》
    69. 两尽其心
    70. 脑海中创造
    71. 梦呓非诗
    72. 观众谈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停顿”
    73. 因势利导
    74. 寓新意于法度
    75. 审美须有敏感
    76. 卓越不朽的艺术家
    77. 《麦尼埃的雕塑》前言
    78. 不知为不知
    79. 对《美化生活》杂志的办刊希望
    80. 从白居易《忆江南》说开去
  27.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四-一九八五)》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向群众学
    5. 用心灵掌握对象的个性
    6. 有趣的开篇
    7. 以假为真
    8. 道白的丰富性
    9. 不要先验主义
    10. 胜于蓝
    11. 表演眼泪
    12. 瞎子吃馄饨
    13. 荒淫中还有羞耻
    14. 六七人百万雄兵
    15. 无话则短
    16. 不如回家卖红薯
    17. 难能可贵
    18. 鼠年谈鼠
    19. 各得其所
    20. 艺术理论的新开拓
    21. 来龙去脉
    22. 眼前景物口头语——《中国农民画画展》代前言
    23. 一知半解
    24. 思想的客观性
    25. 高眼
    26. 少见多怪
    27. 荒唐与情理
    28. 让太太来咬
    29. 刻题甚近
    30. 梦与经验
    31. 不确定的确定
    32. 寓美于丑
    33. 偶然想到的几点
    34. 胸怀——述中篇小说《晚露》
    35. 差不多和差得多——谈演员塑造艺术形象
    36. 劫后余年人未老
    37. 加强认识
    38. 创造性的劳动——《陕西民间美术研究》代序
    39. 《红楼梦纵横谈》序
    40. 审美的敏感
    41. 美人必有一陋
    42. 美育也是雪里送炭
    43. 抗日戏剧闯将——保罗
    44. 智慧与创造
    45. 在《中国美术史》第1卷编写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1984年9月11—26日)
    46.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艺录之一
    47. “我们的作品”
    48. 被动与主动
    49. 她就是她
    50. 漫谈审美感受
    51. 细察观众情
    52. 地方性与全国性——从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谈起
    53. 秋来结子红于锦——《刘开渠雕塑集》序言
    54. 高潮与魅力
    55. 新鲜感的保持
    56. 继续突破
    57. 再谈认识——第六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观后一夕谈
    58. 幽默与洞察——《幽默的奥秘》序
    59. 民间玩具
    60. 全睡着了
    61. 开卷有益
    62. 牛年想牛
    63. 美丑相形
    64. 冒充内行
    65. 可省则省
    66. 情与景谋 因其自然——谈园林雕塑
    67. 从“飞燕”谈起
    68. 同翟树成、邓福星在大连八七疗养院的谈话纪要
    69. 但闻流水声
    70. 忆麦积山艺术——《中国窟——天水麦积山》代序
  28.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六-一九八七)》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梨园在望
    5. 迎风胜雪——在泉州观木偶和梨园戏
    6. 掌握诀窍——《艺术美学丛书》序
    7. 致福建美学年会的祝词
    8. 《世界美术史》序
    9. 在《中国美术史》编委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 (1986年3月6日)
    10. 谈当代美学的一些问题
    11. 神与人情——对《四川石窟艺术》的期待
    12. 心中有人
    13. 戏曲美学与艺术美学
    14. 在《中国美术史》第二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1986年5月7日)
    15. 继往开来
    16. 在《中国美术史》编撰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1986年6月6日—9日)
    17. 由对联引起的思考——致王伟同志的一封信
    18. 适应是为了征服——答《文艺报》记者问
    19. 在《中国美术史》第三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1986年9月8日)
    20. 突破
    21. 走一步、退一步
    22. 审美、传统与地方文化——在吕梁师专座谈会上的发言
    23. 关于艺术美学
    24. 钓鱼与上钩
    25. 谑与诤——观四川省曲艺团演出有感
    26. 东西南北
    27. 无古不成今——在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的发言
    28. 继承与突破——在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座谈会上的讲话
    29. 新“唐卡”赞——看“甘孜藏族自治州唐卡画展”
    30. 读报偶感
    31. 《艺术前的艺术》序
    32. 激起观赏美的欲望——有感于影视中的细节
    33. 艺坛天柱
    34. 词与理的关系——给陶阳的一封信
    35.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36. 也堪回首话当年
    37. 授者即受者——《文艺美学辞典》序
    38. 俗中见雅
    39. 有趣的镜子
    40. “领你去会见自己”——略论曹辛之的《最初的蜜》的装帧艺术
    41. 误会——观农民摄影家马玉焕的作品
    42. 美化与丑化
    43. 《艺术与幻觉》中译本序
    44. 老师与我
    45. 没有过时
    46. 神游——看陈艺的水彩风景画
    47. 我的期待
    48. 在《中国美术史》第四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1987年5月4日)
    49. 《中国美术史》序
    50. 有无相形——读八大山人《鱼乐图》
    51. 孺子马记
    52. 减肥
    53. 姑妄言之
    54. 算不上新秀
    55. 有限对无涯——《二人转艺术》序
    56. 城市雕塑的空间性
    57. 在《中国美术史》第五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1987年8月24日—25日)
    58. 一颗不没的明星——纪念画家齐白石逝世三十周年
    59. 无声的诗歌——“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观感
    60. 祝贺《收获》创刊三十周年
    61. 传统的价值
    62. 审美教育
    63. 争中见让——《烤火》观后答王秀兰同志问
    64. 童心的花——读鄂版《中国儿童画选》
    65. 假笑不都丑——看景雪变演戏有感
    66. 写史贵在实事求是
    67. 通俗,不要庸俗
    68. 紧收——《美术的魅力》序
    69. 男子之美
  29.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八八-一九九〇)》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一门新学科——喜剧美学
    5. 辩护的辩护
    6. 朝前看
    7. 在《中国美术史》第六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8. 读书的苦与乐
    9. 于鹤雕塑展前言
    10. 我与百花
    11. 《楷书唐诗八十首》序
    12. 本性难移
    13. 若有所悟
    14. 林风眠
    15. 《当代中国油画1929—1987》序
    16. 《东方艺术美学》序
    17. 负人负我
    18. 各人有个打米碗——“四川八人中国画展”观后
    19. 见惯不惊与大惊小怪
    20. 也有感于“挤”
    21. 钟馗又有新的魅力
    22. 各说各的
    23. 自序——谈论自己
    24. 在全国漆画艺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25. 昨天今天明天
    26. 也算说梦
    27. 不幸之幸
    28. 在《中国美术史·魏晋卷》统稿会议上的讲话
    29. 德才未必两兼——答一位女青年读者
    30. 贵州三游——程式与创造
    31. 精神性的茅台酒
    32. 一身二任——在贵州美术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33. 继续提高
    34. 悼明坦
    35. 《小传》续
    36. 心换心——东丰县农民画的启示
    37. 言不尽意
    38. 一个期待
    39. 文艺地域的审美特征
    40. 有芯与有心
    41. 也算祝愿
    42. “OK”的套用
    43. 《陕北画像石》序
    44. 读李白《秋下荆门》
    45. 什么是戏曲演员最美的地方
    46. 似与不似
    47. 不笑的鸟
    48. 歪打正着——致章桂征同志的信
    49. 或者有之
    50. 看《猫》有感
    51. 无题有感
    52. 人道与天道
    53. 门外掠影——兼谈《东海》
    54. 偶忆故乡
    55. 体验重于体现
    56. 岂有此理
    57. 论雕塑的虚幻空间
    58. 生有涯 知无涯——评“江苏山水画写生团作品特展”
    59. 人天相和
    60. 不自由的自由
    61. “能臣”与“奸雄”——读书偶记之一
    62. 知人与得言——读书偶记之二
    63. 俗雅之间
    64. 月亮值夜班
    65. 得其环中
    66. 不是假聪明
    67. 闹着玩的
    68. 怎样理解“洋为中用”
    69. “明天倒”
    70. 刘玉山和他的画
    71. 悼王子云先生
    72. 女性价值谈
    73. 在《中国美术史》第九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74. 努力攀登
    75. 要民族化
    76. 诗境与画境
    77. 相互提高——在全国美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8. 年画问题
    79. 难能可贵
    80. 门外说词
  30.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九一-一九九三)》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谈江苏水印版画
    5. 序《中华艺术文库》
    6. 古为今用——《中国古代传奇话本》连环画序
    7. 优秀剧照欣赏
    8. 雅见俗中
    9. 走向更高的峰顶
    10. 生动的程式——审美随想之一
    11. 有趣的独特——审美随想之二
    12. 混乱的丰富——审美随想之三
    13. 值得自豪——为《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序
    14. “化者无极”——《中国民俗剪纸》序言
    15. 关于《中国美术史》编写工作的谈话
    16. 《古今雕塑艺术》及其他——致钱海源
    17. 致《绘图新百喻》作者
    18. 东方既白——《李可染书画全集》总序
    19. 闲话三则
    20. 《王昌杰画集》代序
    21. 味之无极——致晓凌君
    22. 祝贺《中国民族图案艺术》出版
    23. 确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艺术道路——在《中国美术史·当代卷》编撰研讨会上的讲话
    24. 知难而进——与裘沙、王伟君谈话录
    25. 《县长下跪》感言
    26. 话梦偶录
    27. “美得太”——《论中国民间美术》序
    28. 再造民魂
    29. 论文艺——在湖南省文艺界座谈会上
    30. 创造未来——在1991年中国美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1. 特殊需要
    32. 又做又说
    33. 序《美育新编》
    34. 巧思与巧手
    35. 猴哥别走
    36. 钟馗没死
    37. 评弹书简五封
    38. 不算评书——1992年2月13日在全国第一届曲艺美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39. 为中国木版年画研讨会祝词
    40. 纪实与独创——《李秀生作品集》代序
    41. 鱼水和谐——与《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作者的通信
    42. 延安杂忆
    43. 虚幻的真实——梁代石辟邪写生
    44. 美的发现——给张文俊同志的信
    45. 基本功谈
    46. 只属己见——在“‘20世纪·中国’美展座谈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47. 再读《复活》
    48. 美学要为人民服务
    49. 与汕头大学刘叔成等同志谈创办《东方艺术美学》杂志意见
    50. 艺术断想——与穆益林谈国画创作
    51. 《苏州弹词大观》序
    52. 花鸟即人
    53. 我为毛泽东塑像
    54. 木偶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55. “泄云无定姿”——致画家魏传义
    56. 逝者的崇高
    57. 新年寄语——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的统一
    58. 文艺鉴赏的个性
    59. 没有丑化——闲品罗丹
    60. 悟在画先——《张新画集》代序
    61. 无胜于有
    62. 再说新鲜感——感谢开渠师
    63. 偏令不足
    64. 罗丹还活着
    65. 偏令有余
    66. 石窟散记
    67. 放意肆志
    68. 《东方既白》前言
    69. 艺术个性之源
    70. 阅读拾零
    71. 人际关系
    72. 挹之不尽
    73. 本于人情
    74. 凡尔赛宫
    75. 北雁南飞
    76. 旧书再读——对《战争与和平》的片段印象
    77. 未能免俗
    78. 空心谷子
    79. 南雁南归
    80. 笔端生怪
    81. 不必后悔
    82. 京粤邮件
    83. 夕阳无限好
    84. 听筒颠倒
    85. 两种主题
    86. “冒牌”一解——致友人书
    87. 包子呀——
    88. “风尘未了”
    89. 再现与表现——给林祥雄君的信
    90. 异中见同
    91. 独立思考——《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总序
  31.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九四-一九九五)》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不廉不美
    5. 外丑内美
    6. 各有所见
    7. 古今独立——主题漫议
    8. 《青田石雕瑰宝》序
    9. 我说不清
    10. 回顾为了前瞻——致高冠华
    11. 笑得真挚
    12. 不倒翁
    13. 致《河北美术家》
    14. 并不虚伪
    15. 不宜“OK”——漫谈创造性
    16. 断简残章
    17. 人小鬼大
    18. 见微知著
    19. 食具之舞
    20. 再读鲁迅书简
    21. 《中华奇石》前言
    22. 虚惊有趣
    23. 提高艺术质量要心中有数——王朝闻同志给友人的一封信(节录)
    24. 我的一点期待——给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评委的一封信
    25. 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览前言
    26. 读毛批有感
    27. 买笑与卖笑
    28. 月与指月
    29. 适用超实用
    30. 岂止为笑
    31. 苍蝇的微笑——偶读《漂亮朋友》的开篇
    32. 谈戏说诗二则
    33. 垫话一解
    34. 《郑于鹤雕塑艺术论集》代前言
    35. 以黑为白
    36. 说媒辩士
    37. 凡中有奇
    38. 不是儿戏
    39. 人鬼路殊
    40. 活死人
    41. 有常无常
    42. 旧旧新新
    43. 一件贺信
    44. 《光辉的历程》序
    45. 不确的“确”
    46. 谈谈雕塑的艺术美
    47. 灵魂典当——拟相声
    48. 创作与感受——有关花鸟画的通信
    49. 不是欺骗
    50. 悼葛琴大姐
    51. 谈《开荒牛》
    52. 完了?没完——初触《中国漫画书系》
    53. 若出其里
    54. 知难得易——在“9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55. 答沈鹏书
    56. 新中国历史进程的美术造型
    57. 谑而不虐
    58. 扬长避短 焕发青春——给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的信
    59. 不泯是非
    60. 夕阳山外山——王式廓做雕塑
    61. 丰富有利于雕塑发展的正确理论
    62. 旧里见新——读《太平广记》
    63. 你是中国人吗
    64. 重在发现——邮票里的雕塑
    65. “对立统一”养生观
    66. 新的公式化
    67. 谁是侵略者
    68. 旧事难忘
    69. 随笔三则
    70. 上下求索——致程允贤书
    71. 再说不确定
    72. 不是玄谈
    73. 谈谈中国的审美文化
    74. 邪不压正
    75. 旧事重提
    76. 遗憾
    77. 皆大欢喜
    78. 会心不易
    79. 石道因缘——1995年10月桂林观石展
    80. 见小曰明
    81. 夕不甘死
    82. 若不可测
    83. 指鹿为马——艺评漫议
    84. 《体悟与小说》评语——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
  32. 《王朝闻全集·文存(一九九六-二○○四)》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要够朋友
    5. 道法自然
    6. 多则惑
    7. 乱套顺套
    8. 不甘受骗
    9. 也说“倒视”
    10. 张岱谈艺
    11. 不宜迁就
    12. 《世界名画与巨匠》小序
    13. 扎一刀
    14. 古元画牛
    15. 星月般晶莹
    16. 悼泥人仇
    17. 隔亦不隔
    18. 民之所欲
    19. 借古开今——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
    20. 人在石中——《宁夏奇石》画册序
    21. 再现个性——关于肖像雕塑的通信
    22. 培养趣味
    23. 自序
    24. 草履变钉鞋
    25. 老实的夏洛
    26. 面具与脸谱——《中国巫傩面具艺术》序
    27. 并非终点——致画家于希宁
    28. 自得与沉默——致郑于鹤
    29. 前记
    30. 庄重的开心
    31. 神遇与迹化——就《石涛画学本义》一书给著者的信
    32. 探索再三
    33. 互相推动
    34. 趣与悟偕——读《战国策》偶记
    35. 书里书外的审美
    36. 提高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能力
    37. 也堪作镜
    38. 岂能冒充
    39. 愧二心者
    40. 拗得有理
    41. 书趣与书益
    42. 实事求是
    43. 剧亦有据
    44. 忆故崇真
    45. 别出心裁
    46. 美育与丑育
    47. 声音下海(相声)
    48. 不媚俗不欺世
    49. 欢迎解剖我这只麻雀
    50. 质朴与创造——致袁毅平
    51. 不全寓全——《八大山人全集》序
    52. 贵在创造——关于工笔花鸟画问题答金鸿钧的来信
    53. 去伪存真——谈《八大山人全集》
    54. 没有止境——杨成寅《美术理论教程》序言
    55. 谈谈《美术学文库》
    56. 创造未来
    57. 好坏相形
    58. 学习和服务
    59. 丑奇奇丑
    60. 取势得意
    61. 自己必须成为人民的一分子
    62. 从《讲话》想到“奇石”的欣赏
    63. 往事怀念
    64. 重新估价旧形式
    65. 忆毛星
  33. 《王朝闻全集·书简(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一九五七年
      1. 致华夏(5月7日)
    5. 一九五九年
      1. 致华夏(5月1日)
      2. 致华夏(5月28日)
    6. 一九六一年
      1. 致吴寄寒(8月5日)
      2. 致华夏(12月10日)
      3. 致华夏(12月14日)
    7. 一九六二年
      1. 致高焰(即日)
      2. 致华夏等(2月25日)
      3. 致华夏等
      4. 致华夏(即日)
      5. 致高焰(5月11日)
      6. 致华夏诸同志(5月15日)
      7. 致华夏(9月10日)
      8. 致华夏(9月10日)
      9. 致华夏(11月11日)
      10. 致华夏(11月12日)
    8. 一九六三年
      1. 致华夏、力群(星期日)
      2. 致华夏
      3. 致华夏(11月29日)
    9. 一九六五年
      1. 致吴步乃(10月8日)
      2. 致吴步乃(10月15日)
      3. 致吴步乃(10月16日)
      4. 致丁永道(11月4日)
      5. 致吴步乃(11月7日)
      6. 致吴步乃(11月18日)
    10. 一九七七年
      1. 致林下(8月19日)
      2. 致刘纲纪(10月23—24日)
      3. 致王小亚(11月13日)
      4. 致林下(12月1日)
      5. 致刘纲纪(12月7日)
      6. 致林下(12月10日)
      7. 致唐宗良(12月11日)
    11. 一九七八年
      1. 致刘纲纪(1月)
      2. 致解驭珍(1月8日)
      3. 致解驭珍(1月11日)
      4. 致儿女们(1月14日)
      5. 致解驭珍(1月19日)
      6. 致吴凡(1月27日)
      7. 致林下(2月1日)
      8. 致解驭珍(3月13日)
      9. 致王伟(3月14日)
      10. 致解驭珍(4月3日)
      11. 致谭兴国(4月6日)
      12. 致刘纲纪(5月26日)
      13. 致解驭珍(6月8日)
      14. 致解驭珍(6月14日)
      15. 致解驭珍(7月16日)
      16. 致解驭珍(7月20—31日)
      17. 致解驭珍(10月4日)
      18. 致解驭珍(10月14日)
      19. 致解驭珍(10月19日)
      20. 致解驭珍(10月25日)
      21. 致刘纲纪(10月29日)
      22. 致解驭珍(10月31日)
      23. 致王伟(11月12日)
    12. 一九七九年
      1. 致刘纲纪(3月20日)
      2. 致解驭珍(5月5日)
      3. 致解驭珍(5月18日)
      4. 致王伟(5月19日)
      5. 致王伟(6月28日)
      6. 致王力宇(9月3日)
      7. 致王力田(9月4日)
      8. 致王伟(11月29日)
      9. 致王伟(12月28日)
    13. 一九八〇年
      1. 致王伟(1月3日)
      2. 致刘纲纪(2月11日)
      3. 致吴凡(3月28日)
      4. 致王伟(4月3日)
      5. 致王伟(4月11日)
      6. 致王伟(5月1日)
      7. 致王伟(6月11日)
      8. 致金克俊、华夏等(6月22日)
      9. 致王伟(8月21日)
      10. 致吴凡(8月26日)
      11. 致王伟(9月11日)
      12. 致唐宗良(9月24日—25日)
      13. 致王伟(10月6日)
      14. 致陈国昭(10月21日)
      15. 致唐宗良(10月22日)
      16. 致华夏(10月22日)
      17. 致翟葆艺(10月22日)
      18. 致刘骁纯(10月22日)
      19. 致邓福星(10月22日)
      20. 致陈国昭(10月23日)
      21. 致王伟(10月27日)
      22. 致王伟(11月4日)
      23. 致王伟(11月6日)
      24. 致王伟(11月30日)
      25. 致唐宗良(12月14日)
    14. 一九八一年
      1. 致吴凡(1月8日)
      2. 致刘纲纪(1月20日)
      3. 致王伟(1月23日)
      4. 致王伟(1月27日)
      5. 致王伟(2月16日)
      6. 致刘纲纪(2月18日)
      7. 致王伟(2月18日)
      8. 致刘纲纪(2月19日)
      9. 致刘纲纪(2月22日)
      10. 致王伟(3月27日)
      11. 致翟葆艺(4月3日)
      12. 致刘纲纪(4月22日)
      13. 致刘骁纯(5月1日)
      14. 致解驭珍(6月9日)
      15. 致解驭珍(6月28日)
      16. 致王伟(8月12日)
      17. 致王伟(10月21日)
      18. 致刘纲纪(10月22日)
      19. 致刘骁纯(10月30日)
      20. 致翟葆艺(11月10日)
      21. 致翟葆艺(11月19日)
      22. 致刘骁纯(11月20日)
      23. 致王伟(11月21日)
      24. 致奚传绩(11月23日)
      25. 致翟葆艺(12月3日)
      26. 致王伟(12月26日)
      27. 致合江县志编委(12月)
    15. 一九八二年
      1. 致刘纲纪(3月4日)
      2. 致刘纲纪(6月16日)
      3. 致程其勉(9月5日)
      4. 致王伟(9月26日)
    16. 一九八三年
      1. 致陈诏(2月28日)
      2. 致刘强华
      3. 致王伟(4月14日)
      4. 致林下(6月26日)
      5. 致王伟(11月20日)
      6. 致翟葆艺、陈国昭(11月27日)
      7. 致王伟(12月29日)
    17. 一九八四年
      1. 致王伟(1月21日)
      2. 致刘纲纪(1月27日)
      3. 致刘纲纪(2月6日)
      4. 致丁永道(6月4日)
      5. 致刘骁纯(6月29日)
      6. 致丰一吟(7月24日)
      7. 致葛岩(11月18日)
      8. 致孙滋溪(11月28日)
      9. 致刘纲纪(12月7日)
      10. 致刘纲纪(12月10日)
      11. 致林元(12月14日)
    18. 一九八五年
      1. 致刘纲纪(1月2日)
      2. 致李哲良(1月11日)
      3. 致邓福星(1月14日)
      4. 致陈宏在(1月18日)
      5. 致刘骁纯(1月20日)
      6. 致李蒸(1月25日)
      7. 致李哲良(1月25日)
      8. 致李哲良(1月26日)
      9. 致萧沛苍(1月26日)
      10. 致刘骁纯(2月2日)
      11. 致陈宏在(2月20日)
      12. 致诸葛辂(3月4日)
      13. 给张明坦等的信(4月9日)
      14. 致于平(6月7日)
      15. 给张明坦的信(6月23日)
      16. 给邓福星的信(7月8日)
      17. 致尚占(8月20日)
      18. 致康兰英(9月9日)
      19. 致陈绶祥(9月11日)
      20. 致刘骁纯、邓福星(9月15日)
      21. 致胡孟祥(9月18日)
      22. 致李哲良(10月16日)
      23. 致曹春生、辛国勋(10月16日)
      24. 致刘晖(10月28日)
      25. 致陈艺(11月11日)
      26. 致朱惟精(11月11日)
      27. 致陈宏在(11月19日)
      28. 致张言、马驷骥(12月20日)
      29. 致陈宏在(12月31日)
    19. 一九八六年
      1. 致邵大箴(1月1日)
      2. 致邓福星(1月3日)
      3. 致姚荣铨(1月6日)
      4. 给邓福星的信(1月10日)
      5. 致邢培明(1月11日)
      6. 致陈宏在(1月14日)
      7. 致叶子(1月16日)
      8. 致刘纲纪(1月19日)
      9. 致朱伯雄(1月20日)
      10. 致陈宏在(1月26日)
      11. 致刘纲纪(1月31日)
      12. 致徐冰玉(2月4日)
      13. 致陈宏在(2月11日)
      14. 致翟葆艺(2月15日)
      15. 致蔡若虹(2月21日)
      16. 致陈昊苏(2月22日)
      17. 致曾善庆(2月27日)
      18. 致刘纲纪(3月2日)
      19. 致《美术丛刊》编者(3月4日)
      20. 致陈宏在(3月7日)
      21. 致车辐(4月14日)
      22. 致李致(4月)
      23. 致梁江(5月10日)
      24. 给邓福星的信(5月21日)
      25. 致周臻(6月4日)
      26. 致刘纲纪(6月20日)
      27. 致陈幼韩(6月21日)
      28. 给分卷主编的信(6月21日)
      29. 致许光(7月30日)
      30. 致孙绪明(7月30日)
      31. 致于乐庄(9月12日)
      32. 致董大中(9月12日)
      33. 致郎绍君(9月13日)
      34. 致蒋冰海(9月14日)
      35. 致陈艺(9月14日)
      36. 致车辐(9月16日)
      37. 致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处(9月22日)
      38. 致刘纲纪(9月23日)
      39. 致赵硅(10月12日)
      40. 致洪毅然(10月13日)
      41. 致翟葆艺(10月14日晨)
      42. 给祖安同志的一封信(12月6日)
      43. 给《今古传奇》编者的信(12月10日)
      44. 致吴铁城(12月12日)
      45. 致陈宏在(12月12日)
      46. 致刘纲纪(12月12日)
      47. 致杜仲华(12月12日)
      48. 致沙汀(12月15日)
      49. 致侯克捷(12月20日)
      50. 致《文学知识》编者(12月26日)
    20. 一九八七年
      1. 致陈池瑜(1月13日)
      2. 致张振铎(1月21日)
      3. 致任鹤(1月27日)
      4. 致北新桥邮局(1月27日)
      5. 致王伟(2月2日)
      6. 致蒋敬生(2月)
      7. 致丁永道(2月)
      8. 致于冠西(2月27日)
      9. 致陈艺(3月4日)
      10. 致涂克(3月7—8日)
      11. 致杨辛(3月9日)
      12. 致翟葆艺(3月9日)
      13. 致邢培明(3月9日)
      14. 致日新(3月10日)
      15. 给分卷主编的一封信(3月15日)
      16. 致姚荣铨(3月18日)
      17. 致马玉焕(3月18日)
      18. 致朱碧森(3月21日)
      19. 致叶文玲(3月26日)
      20. 致童道明(4月3日)
      21. 致曹辛之(4月5日)
      22. 致程允贤(4月14日)
      23. 致河北美学函授学校(4月14日)
      24. 致王向峰(4月26日)
      25. 致陈艺(4月28日)
      26. 致王大有(4月29日)
      27. 给邓福星的信(5月2日)
      28. 致陈绶祥(5月4日)
      29. 邓福星转《中国美术史》编委会的信(5月4日)
      30. 给李松涛的复信(5月6日)
      31. 致吕品田等(5月7日)
      32. 致李琦(5月7日)
      33. 致欧孟秋(5月8日)
      34. 致王大有(5月8日)
      35. 致李肖冰(5月12日)
      36. 致李小山(5月20日)
      37. 致张文俊(5月21日)
      38. 致张为耕(5月24日)
      39. 致文椿(6月19日)
      40. 致梁江(6月25日)
      41. 致周传瑛(6月28日)
      42. 致吕品田(7月2日)
      43. 致傅正谷(7月6日)
      44. 致邓福星(7月7日)
      45. 致张晓凌(7月8日)
      46. 致吴振声(7月12日)
      47. 致洪毅然(8月22日)
      48. 致张国光(8月22日)
      49. 致林风眠(8月25日)
      50. 致刘德谦(8月27日)
      51. 致陈绶祥(8月27日)
      52. 致袁毅平(8月28日)
      53. 致徐浩然等(9月1日)
      54. 致艾芜(9月13日)
      55. 致马识途(9月14日)
      56. 致蒋力(9月17日)
      57. 致曹刚(10月26日)
      58. 致易扬(11月4日)
      59. 致蒋力(11月4日)
      60. 给舒文的一封信(11月21日)
      61. 致何正璜(11月24日)
      62. 致刘谦(11月26日)
      63. 致力群(11月27日)
      64. 致曹辛之(11月28日)
      65. 致王鲁豫(12月4日)
      66. 致四川合江先市小学(12月20日)
      67. 致潘旭澜(12月24日)
      68. 致陈宏在(12月30日)
    21. 一九八八年
      1. 致邓福星(1月16日)
      2. 致何正璜(1月23日)
      3. 致郑于鹤(1月24日)
      4. 致陈泊萍(1月25日)
      5. 致王子云(2月15日)
      6. 致蔡斌(2月15日)
      7. 致陈四益(3月6日)
      8. 致朱培钧(3月7日)
      9. 致李成林、刘军(3月9日)
      10. 致丁永道(3月14日)
      11. 致丁永道(3月16日)
      12. 致李哲良(3月16日)
      13. 致吕品田(3月20日)
      14. 致魏喜瓒(3月26日)
      15. 致邹佩珠(3月26日)
      16. 致甘学伟(3月30日)
      17. 致许声富(4月25日)
      18. 致祥霖(5月13日)
      19. 致李少白(5月17日)
      20. 致李纳(5月30日)
      21. 致萧军(6月3日)
      22. 致王仲(6月7日)
      23. 致许振轩(7月5日)
      24. 致石梅音(7月16日)
      25. 致江碧波(8月)
      26. 致许振轩(8月14日)
      27. 致王树艺(9月14日)
      28. 致洪毅然(10月4日)
      29. 致方国雄(10月4日)
      30. 致陈哲敬(10月5日)
      31. 给邓福星的信(10月8日)
      32. 致韩大化(11月13日)
      33. 致马玉焕(11月14日)
      34. 给薛永年的信(11月15日)
      35. 致关德富(11月15日)
      36. 致王禹时(11月17日)
      37. 致沈祖安(11月20日)
      38. 致胡月平(11月22日)
      39. 致赵海鹏(11月26日)
      40. 致陈四益(11月29日)
      41. 致陈宏在(11月29日)
      42. 致陈耀华(12月1日)
      43. 致修军(12月2日)
      44. 致连逸卿(12月4日)
      45. 致八大山人研究会(12月22日)
      46. 致潘绍棠(12月27日)
    22. 一九八九年
      1. 致福建电视台《聊斋》系列录委会信(1月1日)
      2. 致胡国清(1月6日)
      3. 致吴凡(2月19日)
      4. 致刘纲纪(2月19日)
      5. 致章耀达(3月20日)
      6. 致陈绶祥(3月21日)
      7. 致黄宗江(4月8日)
      8. 致王伟(4月11日)
      9. 致程禾衣、朱培钧(4月12日)
      10. 致陶钝(4月28日)
      11. 致朱花朝(5月5日)
      12. 致王兆一(5月10日)
      13. 致田零(5月15日)
      14. 致闵力生(5月16日)
      15. 致福建电视台《三国演义》录制总部(5月17日)
      16. 致刘长久(6月1日)
      17. 致肖然(6月27日)
      18. 致章桂征(7月24日)
      19. 致顾森(7月27日)
      20. 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月1日)
      21. 致蒋敬生(9月1日)
      22. 致李松涛(9月1日)
      23. 致李哲良(9月11日)
      24. 致丁黎(9月12日)
      25. 致全国第三届美育研讨会贺信(9月20日)
      26. 致曹汶(9月23日)
      27. 致李松涛(9月24日)
      28. 致蔡振华(9月30日)
      29. 致宋家惠(10月4日)
      30. 致程其勉(10月4日)
      31. 致鲁云涛(10月9日)
      32. 致李哲良(10月10日)
      33. 致丁黎(10月11日)
      34. 致蔡振华(10月14日)
      35. 致蔡振华(10月28日)
      36. 致洪毅然(10月31日)
      37. 致陈幸德(11月3日)
      38. 致方成(11月5日)
      39. 致合江县文化馆(11月7日)
      40. 致徐潮、邓青云(11月8日)
      41. 致陈绶祥(12月3日)
      42. 致郭少波(12月4日)
      43. 致梅志(12月8日)
      44. 致庄言(12月20日)
      45. 致李霖燦(12月20日)
      46. 致吴作人(12月20日)
      47. 致刘开渠(12月25日)
      48. 致吴凡(12月25日)
      49. 致舒文(12月25日)
      50. 致马鸿增(12月25日)
      51. 致钱海源(12月28日)
      52. 致陈锦清、甘学伟(12月31日)
  34. 《王朝闻全集·书简(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一九九〇年
      1. 致中国戏曲学院(1月10日)
      2. 致李松涛(5月12日)
      3. 致冯述成(5月13日)
      4. 致李少言(5月17日)
      5. 致许振轩(6月19日)
      6. 致郭因(6月19日)
      7. 致朱葵(6月20日)
      8. 致王子云(6月24日)
      9. 致吴红(6月30日)
      10. 致郭其祥(7月1日)
      11. 致徐竹初(7月3日)
      12. 致包立民(7月8日)
      13. 致沈鹏(7月10日)
      14. 致苏光(7月29日)
      15. 致李希凡(9月16日)
      16. 致金学智(9月21日)
      17. 致余宏理(9月21日)
      18. 致蒋敬生(10月5日)
      19. 致苏光(10月5日)
      20. 致杜仲华(10月7日)
      21. 致陈望衡(10月7日)
      22. 致蒋敬生(10月8日)
      23. 致谢又荣(10月10日)
      24. 致陈四益(10月10日)
      25. 致于培杰(10月10日)
      26. 致陈谋荃(10月17日)
      27. 致魏靖宇(10月20日)
      28. 致陈四益(10月21日)
      29. 致余宏理(10月23日)
      30. 致朱花朝(10月29日)
      31. 致汤麟(10月30日)
      32. 致蒋敬生(11月3日)
      33. 致陈绶祥(11月3日)
      34. 致陆国斌(11月5日)
      35. 致魏靖宇(11月12日)
      36. 致马骁(11月15日)
      37. 致程庆拾(11月16日)
      38. 致蒋书庆(12月7日)
      39. 致魏靖宇(12月7日)
      40. 致胡芝凤(12月12日)
      41. 致简平(12月13日)
    5. 一九九一年
      1. 致简平(1月9日)
      2. 致邓福星(1月24日)
      3. 致李松涛(1月30日)
      4. 致启功(1月31日)
      5. 致李松涛(2月4日)
      6. 致陈四益(2月5日)
      7. 致彭立勋(2月5日)
      8. 致王炎(2月7日)
      9. 致李松涛(2月8日)
      10. 致杨长槐(2月10日)
      11. 致陈望衡(2月14日)
      12. 致李松涛(2月19—20日)
      13. 致谢又荣(2月24日)
      14. 致青年业余作者(2月25日)
      15. 致匡亚明(2月26日)
      16. 致李松涛(2月29日)
      17. 致萧淑芳(3月4日)
      18. 致李松涛(3月5日)
      19. 致许振轩(3月7日)
      20. 致李松涛(3月8日)
      21. 致许川家属(3月9日)
      22. 致蒋书庆(3月16日)
      23. 致朱惟精(3月16日)
      24. 致徐竹初(3月20日)
      25. 致陈艺(3月29日)
      26. 致王伟(4月1日)
      27. 致古元、李树声(4月2日)
      28. 致朱花朝(4月3日)
      29. 致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者(4月3日)
      30. 致汤文选(4月5日)
      31. 致刘征(4月5日)
      32. 致马鸿斌(4月6日)
      33. 致潘绍棠、郑觐(4月14日)
      34. 致朱花朝(6月1日)
      35. 致刘玉仁、曹鹤森(6月1日)
      36. 致朱培钧(6月1日)
      37. 致甘学伟(6月5日)
      38. 致张伟(6月5日)
      39. 致丁黎(6月15日)
      40. 致林云珠(6月16日)
      41. 致汤麟(6月16日)
      42. 致陈孝英(6月25日)
      43. 致王伟(6月27日)
      44. 致何正璜(7月2日)
      45. 致侯克捷(7月2日)
      46. 致邦泰(7月2日)
      47. 致郭群(7月2日)
      48. 致启功(7月3日)
      49. 致黄宗江(7月9日)
      50. 致梁潮(7月10日)
      51. 致陈白一(7月11日)
      52. 致王鲁一(8月18日)
      53. 致徐甡民(8月22日)
      54. 致李松涛(8月26日)
      55. 致符家钦(9月3日)
      56. 致陈绶祥(9月5日)
      57. 致中国版画研讨会(9月13日)
      58. 致宁夏岩画国际研讨会(9月13日)
      59. 致李庚(9月13日)
      60. 致王盛烈等(9月17日)
      61. 致沈祖安(10月2日)
      62. 致符家钦(10月8日)
      63. 致耿本清(10月27日)
      64. 致汤麟(11月4日)
      65. 致世琦(11月10日)
      66. 致何昌林(11月27日)
      67. 致刘克礼(11月27日)
      68. 致何昌林(12月9日)
      69. 致魏靖宇(12月11日)
      70. 致河北省政协石家庄郊区委员会(12月12日)
      71. 致白一(12月14日)
      72. 致陈昌魁(12月16日)
      73. 致魏靖宇(12月28日)
      74. 致程允贤(12月29日)
      75. 致朱峰(12月29日)
    6. 一九九二年
      1. 致华夏(1月4日)
      2. 致陈荒煤(1月10日)
      3. 致陈哲敬、陈耀华、陈明珠(1月12日)
      4. 致路远(1月13日)
      5. 致陈荒煤(1月17日)
      6. 致魏靖宇(1月17日)
      7. 致琴安(1月26日)
      8. 致路远(2月2日)
      9. 致叶森槐(2月20日)
      10. 致李万里(3月3日)
      11. 致简平(3月8日)
      12. 致陈绶祥(3月8日)
      13. 致李庚(3月12日)
      14. 致菊如(3月13日)
      15. 致王振德(4月12日)
      16. 致魏靖宇(5月25日)
      17. 致钱海源(6月14日)
      18. 致王小亚
      19. 致但汉民(6月25日)
      20. 致纪培凌(7月2日)
      21. 致陈至的(7月2日)
      22. 致吴化学(7月2日)
      23. 致马玉焕(7月25日)
      24. 致刘纲纪(10月18日)
      25. 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0月24日)
      26. 致许振轩(11月5日)
      27. 致刘纲纪(11月13日)
      28. 致吴凡(11月13日)
      29. 致薛永年(11月16日)
      30. 致舒之梅(11月16日)
      31. 致朱峰(11月21日)
      32. 致周良(11月21日)
      33. 致朱立人(11月22日)
      34. 致王兆一(11月23日)
      35. 致舒之梅(11月30日)
      36. 致李霖灿(12月14日)
      37. 致王兆一(12月15日)
      38. 致刘叔成(12月16日)
      39. 致李唤民(12月21日)
      40. 致张文俊(12月21日)
      41. 致来层林(12月21日)
      42. 致但汉民(12月21日)
      43. 致云南美术展览会的贺词(12月22日)
    7. 一九九三年
      1. 致符家钦(1月1日)
      2. 致万维生(1月2日)
      3. 致王兆一(1月2日)
      4. 致李唤民(1月3日)
      5. 致何昌林(1月3日)
      6. 致何昌林(1月3日)
      7. 致沈鹏(1月4日)
      8. 致朱花朝(1月4日)
      9. 致武夷文化研究院负责同志(1月4日)
      10. 致修军(1月4日)
      11. 致吴凡(1月5日)
      12. 致符家钦(2月11日)
      13. 致林凯龙(2月11日)
      14. 致林世宇(2月13日)
      15. 致李志刚(2月21日)
      16. 致艾中信(2月27日)
      17. 致姚世瓒(3月13日)
      18. 致邓福星、张晓凌(3月13日)
      19. 致张世俊(3月17日)
      20. 致张理(3月18日)
      21. 致王倩(3月25日)
      22. 致林世宇(3月30日)
      23. 致林凯龙(3月30日)
      24. 致邓福星(3月31日)
      25. 致任青(3月31日)
      26. 致魏靖宇(4月1日)
      27. 致四川安岳县罗书记(5月10日)
      28. 致方青原(5月30日)
      29. 致周永健(5月30日)
      30. 致汤麟(6月1日)
      31. 致董边(6月5日)
      32. 致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负责同志(6月5日)
      33. 致金名(6月21日)
      34. 致宗岳(7月18日)
      35. 致吴裕成(7月22日)
      36. 致沈祖安(7月28日)
      37. 致叶森槐(8月7日)
      38. 致杨越(8月15日)
      39. 致王盛烈(8月)
      40. 致周永健(8月28日)
      41. 致自强(8月29日)
      42. 致陈永红(9月8日)
      43. 致乐建文(9月21日)
      44. 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会(9月24日)
      45. 致沈鹏(9月28日)
      46. 致《北京日报》编者(10月17日)
      47. 致曾竹韶(10月24日)
      48. 致叶枫(11月27日)
      49. 致姜维朴(12月1日)
      50. 致孙子威(12月4日)
      51. 致萧淑芳(12月23日)
      52. 致薛若琳(12月28日)
      53. 致冯永泉(12月30日)
    8. 一九九四年
      1. 致徐竹初(1月5日)
      2. 致胡度、袁玉堃(1月5日)
      3. 致朱花朝(1月6日)
      4. 致贺采(1月9日)
      5. 致汤麟(1月11日)
      6. 致程十发(1月11日)
      7. 致邓福星(1月13日)
      8. 致修军(1月14日)
      9. 致名南、小兰(1月15日)
      10. 致陈四益(2月12日)
      11. 致陈敏(2月12日)
      12. 致潘旭澜(2月13日)
      13. 致王川(2月18日)
      14. 致萧宜(2月18日)
      15. 致陈宏在(2月21日)
      16. 致薛永年(2月22日)
      17. 致萧宜(2月27日)
      18. 致洪世清(3月6日)
      19. 致林世宇(3月6日)
      20. 致沈祖安(3月11日)
      21. 致王琦(3月12日)
      22. 致王兆一(3月24日)
      23. 致朱江(3月27日)
      24. 致沈祖安(4月2日)
      25. 致沈鹏(4月12日)
      26. 致陈四益(4月)
      27. 致于希宁(4月13日)
      28. 致马海荣(4月14日)
      29. 致王超(4月14日)
      30. 致陈一峰(4月15日)
      31. 致城雕艺委会诸位同志(4月18日)
      32. 致王川(4月23日)
      33. 致张昕(5月5日)
      34. 致丁洁因(5月29日)
      35. 致吴咸(6月11日)
      36. 致王克庆(6月11—12日)
      37. 致阎东(6月23日)
      38. 致杨长槐(7月4日)
      39. 致张学范(7月4日)
      40. 致吴刚戟(7月9日)
      41. 致李松涛(7月11日)
      42. 致杨长槐(7月11日)
      43. 致《求是》杂志文艺部负责同志(7月14日)
      44. 致祝大年(7月25日)
      45. 致潘旭澜(7月28日)
      46. 致王泷(7月30日)
      47. 致季羡林(8月1日)
      48. 致邓福星(8月2日)
      49. 致木斧(8月18日)
      50. 致魏靖宇(9月2日)
      51. 致邓福星(9月3日)
      52. 致朱培钧、程禾衣(10月4日)
      53. 致王宏建、袁宝林(10月11日)
      54. 致陈四益(10月12日)
      55. 致方成(10月18日)
      56. 致木斧(10月)
      57. 致王倩诸同志(10月27日)
      58. 致胡一川(11月7日)
      59. 致王兆一(11月26日)
      60. 致方成(11月26日)
      61. 致李跃春(12月6日)
      62. 致平野(12月11日)
    9. 一九九五年
      1. 致马鸿增(1月12日)
      2. 致赵奇(1月17日)
      3. 致张赣生(2月1日)
      4. 致王兆一(2月15日)
      5. 致吴凡、文淑(2月20日)
      6. 致朱荻(2月24日)
      7. 致王肯(2月24日)
      8. 致朱惟精(2月25日)
      9. 致曾景初(3月28日)
      10. 致邓福星(4月15日)
      11. 致王国晖(4月16日)
      12. 致于希宁(4月19日)
      13. 致曾景初(4月19日)
      14. 致刘纲纪(5月24日)
      15. 致张道一(5月26日)
      16. 致陈池瑜(6月24日)
      17. 致刘宁(6月29日)
      18. 致李乔(6月29日)
      19. 致朱花朝(7月7日)
      20. 致王炳根(7月9日)
      21. 致汤麟(7月11—12日)
      22. 致朱花朝(7月23日)
      23. 致刘文梁(7月26日)
      24. 致冯真、李琦(7月27日)
      25. 致汤麟(7月28日)
      26. 致王炳根(8月4日)
      27. 致冯健亲(8月6日)
      28. 致朴明(8月9日)
      29. 致王伟(8月22日)
      30. 致马玉焕(9月2日)
      31. 致林千典(9月14日)
      32. 致吴宗锡(10月8日)
      33. 致潘鹤(10月9日)
      34. 致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展负责同志(10月18日)
      35. 致陈怡中、陈彬(10月20日)
      36. 致朱培钧(10月23日)
      37. 致洪世清(11月10日)
      38. 致傅正谷(11月11日)
      39. 致任继愈(11月12日)
      40. 致奚天鹰(11月14日)
      41. 致阳光(11月17日)
      42. 致徐善华(11月20日)
      43. 致王克庆(12月4日)
      44. 致王以时(12月10日)
      45. 致汤文选(12月23日)
      46. 致苏星、舒文(12月27日)
      47. 致李少白(12月29日)
      48. 致孙滋溪(12月29日)
    10. 一九九六年
      1. 致张润生(1月6日)
      2. 致徐善华(1月12日)
      3. 致邓福星(1月18日)
      4. 致杜哲森(1月18日)
      5. 致曾景初(1月20日)
      6. 致魏靖宇(1月28日)
      7. 致吴凡(1月30日)
      8. 致姜维朴(2月9日)
      9. 致王培元(2月28日)
      10. 致王培元(3月14日)
      11. 致范达明(3月20日)
      12. 致范朴(4月9日)
      13. 致周永健(4月20日)
      14. 致周永健(4月23日)
      15. 致张文俊(6月7日)
      16. 致唐应雷(6月9日)
      17. 致郭君(6月17日)
      18. 致杨桦林(6月20日)
      19. 致洪世清(6月22日)
      20. 致仇志海(6月23日)
      21. 致纪国平(7月9日)
      22. 致王观泉(7月14日)
      23. 致陈绶祥(7月15日)
      24. 致杭间、孙建君(7月29日)
      25. 致张瑶均(8月11日)
      26. 致车辐(8月25日)
      27. 致马鸿增(9月9日)
      28. 致张凭(9月11日)
      29. 致张凭(9月11日)
      30. 致郑朝(9月14日)
      31. 致王观泉(9月20日)
      32. 致张新(9月20日)
      33. 致王禹时(9月21日)
      34. 致魏靖宇(9月21日)
      35. 致吴运鸿(9月21日)
      36. 致隋易夫(9月25日)
      37. 致郭绍纲(10月1日)
      38. 致郭君(10月28日)
      39. 致朱伯雄(10月28日)
      40. 致李兴辉(10月29日)
      41. 致魏靖宇(11月1日)
      42. 致魏靖宇(11月6日)
      43. 致郑于鹤(11月11日)
      44. 致蔡斌(11月13日)
      45. 致张德和(11月13日)
      46. 致王肯(11月28日)
      47. 致郭君(12月6日)
      48. 致高公博(12月20日)
      49. 致马识途(12月20日)
      50. 致杨成寅(12月21日)
      51. 致马识途(12月23日)
      52. 致曹汶(12月24日)
      53. 致崔自默(12月25日)
    11. 一九九七年
      1. 致曹汶(1月23日)
      2. 致陈飞(2月8日)
      3. 致解特利(2月11日)
      4. 致钱海源(2月28日)
      5. 致马识途(3月21日)
      6. 致罗雪村(4月20日)
      7. 致杨成寅(5月15日)
      8. 致阴通三(5月19日)
      9. 致刘兆有(6月3日)
      10. 致陈四益(6月3日)
      11. 致张德和(6月5日)
      12. 致朱国才(6月9日)
      13. 致杨成寅(6月11日)
      14. 致汤麟(6月16日)
      15. 致杨成寅(6月25日)
      16. 致杨越(6月27日)
      17. 致杨成寅(8月1日)
      18. 致韩羽(9月22日)
      19. 致杨越(9月29日)
      20. 致马识途(10月2日)
      21. 致平野(10月9日)
      22. 致杨成寅(10月14日)
      23. 致郭昭弟(11月18日)
      24. 致王培元(11月19日)
      25. 致钱岗南(11月29日)
      26. 致简平(12月24日)
      27. 致简平(12月26日)
      28. 致简平(12月29—30日)
    12. 一九九八年
      1. 致于希宁(1月27日)
      2. 致王兆一(1月27日)
      3. 致杨先让(3月20日)
      4. 致程梓贤(4月2日)
      5. 致关德富(4月20日)
      6. 致章桂征(4月28日)
      7. 致吴凡(4月30日)
      8. 致杨成寅(5月11日)
      9. 致袁廉民(6月19日)
      10. 致熊宇安(7月7日)
      11. 致刘启林(7月29—30日)
      12. 致陆宜根(8月28日)
      13. 致郝阳(9月4日)
      14. 致卢家荪(9月19日)
      15. 致薛永年(9月20日)
      16. 致沈祖安(9月26日)
      17. 致邓福星(10月5日)
      18. 致柏杨(10月14日)
      19. 致沈鹏(11月25日)
      20. 致吕祖荫(11月26日)
      21. 致周永健(12月5日)
      22. 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志们(12月)
    13. 一九九九年
      1. 致刘纲纪(1月2日)
      2. 致魏靖宇(1月2日)
      3. 致黎辛(1月4日)
      4. 致方成(1月5日)
      5. 致王力田(5月9日)
      6. 致合江县图书馆负责同志(8月22日)
    14. 二〇〇〇年
      1. 致骆静美(5月12、20日)
      2. 致杨桦林(7月5日)
      3. 致李一(8月4日)
      4. 致侯一民(9月19日)
      5. 致陈至的(12月5日)
    15. 二〇〇一年
      1. 致贾经起(12月20日)
    16. 二〇〇二年
      1. 致来层林(1月4日)
      2. 致李少言同志治丧办公室负责同志(1月16日)
      3. 致陈西(2月8日)
      4. 致姜维朴(2月15日)
      5. 致宋家惠(3月6日)
      6. 致华夏(5月)
      7. 致杨成寅(5月26日)
      8. 致朱培均(6月末)
      9. 致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负责同志(7月上旬)
      10. 致程允贤(7月下旬)
      11. 致陈西(8月6日)
      12. 致华夏、徐青(8月11日)
    17. 二〇〇三年
      1. 致王北超弟与弟媳(1月14日)
      2. 致杨成寅(2月23日)
      3. 在张庚追思会上的书面发言
    18. 二〇〇四年
      1. 致杨先让(2月)
      2. 致朱金宇(4月7日)
      3. 致汤麟(4月7日)
  35. 《王朝闻全集·我的游踪》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书前絮语
    5. 黄山观石
    6. 一孔之见——城市美化与园林建设
    7. 偶成
    8. 莫贻后悔
    9. 海面“湖泊”
    10. 后悔莫及
    11. 摩天阁
    12. 南天门
    13. 月亮般的太阳
    14. 城市与山林
    15. 会心与妙手
    16. 适用与审美
    17. 游焦山
    18. 神遇而迹化
    19. 坐山门老等
    20. 寄桂林
    21. 致苏州友人
    22. 龙潭暗湖
    23. 景到机随
    24. 看棒棰峰
    25. 美与适用
    26. 且偕宿所好
    27. 雪泥鸿爪——访问比利时、联邦德国时未寄发的信
    28. 不“跑”风景
    29. 刺桐览胜
    30. 文物待救
    31. 未完之旅
    32. 海洋公园
    33. 感谢噪声
    34. 意料之外
    35. 听蛙
    36. 埠口偶成
    37. 心画三题
    38. 北武当游
    39. 故乡行
    40. 巧妙与自然
    41. 忙里偷闲
    42. 有限无限
    43. 尚待发现
    44. 浙游漫记
    45. 重游圭峰
    46. 月亮“变”太阳
    47. 蜀游三记
    48. 游冰峪谷记
    49. 龙虎山庄记游
    50. 我不知道
    51. 绿岛萍踪
    52. 园林美学与园林建设
    53. 天生桥
    54. 临水愧游鱼
    55. 东游漫记
    56. 笑比黄河清
    57. 赞“暗八仙”
    58. 粘住观众
    59. 天街闲坐
    60. 徽式建筑美
    61. 匆游福建
    62. 重游肇庆
    63. 忆访巴黎
    64. 打草惊蛇
    65. 游杭漫记
    66. 巴黎遐想
    67. 楚天记阔
    68. 南昌纪乐
    69. 环保环保——南行漫忆
    70. 棒棰岛琐记
    71. 游敬亭山
    72. 汇泉湾与琅玡台
    73. 双河探石
    74. 崂山记游
    75. 黄山美,美黄山
  36. 《王朝闻全集·题赠集、美术作品集》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美术作品集
      1. 洪毅然同学像(石膏)
      2. 金孝炽同学像(石膏)
      3. 汪精卫陈璧君跪像(泥塑)
      4. 毛之江像(胶泥稿)
      5. 梁振宇像(石膏)
      6. 叶立平像(石膏)
      7. 史琳像(石膏)
      8. 鲁迅像(石膏)
      9. 鲁迅像(胶泥稿)
      10. 毛泽东像(胶泥稿)
      11. 毛泽东像(石膏)
      12. 毛泽东像(石膏)
      13. 斯大林像(纸浆)
      14. 张家口解放纪念碑草稿(石膏)
      15. 民兵
      16. 毛泽东像
      17. 毛泽东像(浮雕)
      18. 刘胡兰像(滑田友摄)
      19. 刘胡兰像
      20. 女头像(汉白玉)
      21. 斯大林像(浮雕)
      22. 儿子牛牛像(石膏)
      23. 儿子牛牛像(铜)
      24. 山西女中学生像(石膏)
      25. 晋剧演员训练班学员田桂兰像(铜)
      26. 晋剧演员训练班学员田桂兰像(石膏)
      27. 晋剧演员训练班学员葛桂香像(铜)
      28. 晋剧演员训练班学员葛桂香像(石膏)
      29. 列宁像(浮雕)
      30. 陈毅像(浮雕)
      31. 临摹罗丹《思想者》(素描)
      32. 临摹戈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素描)
      33. 无题(墨画)
      34. 早晨的功课(速写)
      35. 信来了(速写)
      36. 木排(版画)
      37. “国家事,管他娘的!”(版画)
      38. 姆妈(连环画)
      39. 小黑子(连环画稿)
      40. 李马富当兵(连环画)
      41. 刘兰亭上吊(连环画)
      42. 武装民众消灭敌人(墨画)
      43. 泪和血(版画)
      44. 保长之没落(墨画)
      45. 妥协投降(墨画)
      46. 敌寇暴行(版画)
      47. 连环图画
      48. 敌占领区中(版画)
      49. 忍耐(版画)
      50. 杀害(版画)
      51. 鲁迅先生像(版画)
      52. 鲁迅像(版画)
      53. 新年在敌后方(连环画)
      54. 《抗战漫画歌谣集》(插图)
      55. 老妇人(速写)
      56. 高尔基木刻像(版画)
      57. 轰炸敌寇(版画)
      58. 背伤员(版画)
      59. 宁三姑(连环画)
      60. 骆振雄搬兵(连环画稿)
      61. 被囚的民族战士(封面插图)
      62. 芦沟桥的血仇(连环画)
      63. 鲁艺干部(素描)
      64. 鲁艺干部(素描)
      65. 沙汀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插图(速写)
      66. 鲁迅小说《祝福》插图(速写)
      67. 郭生源像(速写)
      68. 老羊倌(速写)
      69. 政工干部(速写)
      70. 张波像(漫画)
      71. 人物头像(速写)
      72. 参军(速写)
      73. 拉胡琴的农民(雕塑草图)
      74. 临摹日文画册中的希腊雕塑(素描)
      75. 临摹寺庙壁画《旷野大将等众》(线描稿)
      76. 临摹寺庙壁画《南极长生大帝》(线描稿)
      77. 临摹寺庙壁画《引路菩萨》(线描稿)
      78. 人物头像(速写)
      79. 人物头像(速写)
      80. 交公粮(又名“拥军”)(年画画稿)
      81. 埋地雷(年画画稿)
      82. 访问苏联、波兰速写之一
      83. 访问苏联、波兰速写之二
      84. 访问苏联、波兰速写之三
      85. 睡孩——小儿子毛毛(速写)
      86. 灵猫小白(速写)
      87. 麦积山石窟仕女像(速写)
      88. 山松(墨画)
      89. 附录:王朝闻晚年自撰本人作品说明
    5. 题赠集
      1. 一九八二年
      2. 一九八四年
      3. 一九八五年
      4. 一九八六年
      5. 一九八七年
      6. 一九八八年
      7. 一九八九年
      8. 一九九〇年
      9. 一九九一年
      10. 一九九二年
      11. 一九九三年
      12. 一九九四年
      13. 一九九五年
      14. 一九九六年
      15. 一九九七年
      16. 一九九八年
      17. 一九九九年
      18. 二〇〇〇年
      19. 二〇〇一年
      20. 二〇〇二年
      21. 二〇〇三年
      22. 二〇〇四年
      23. 附录:王朝闻著作全目
  37. 《王朝闻全集·(附录)王朝闻传》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本卷说明
    4. 前言
    5. 求学历程
    6. 时代潮中
    7. 十七年
    8. 在劫难逃
    9. 老干新枝
    10. 夕不甘死
    11. 附录:王朝闻年谱(1909—2004年)
    12.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