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译注(共十六册)(汇集名家,全本全译,畅游经典,轻松阅读)_AZW3_MOBI_EPUB_李民;王健;汪受宽;杨天宇;王维堤;唐书文;胡奇光;方环海;李梦生;黄寿祺;张善文;金良年;承载
内容节选
春秋左传卷十四 襄公一 襄公元年 [经] 元年春〔1〕,王正月,公即位〔2〕。 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夏,晋韩厥帅师伐郑。 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3〕。 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九月辛酉,天王崩〔4〕。 邾子来朝〔5〕。 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6〕。 晋侯使荀来聘〔7〕。 【注释】 〔1〕元年:公元前572年。 〔2〕杜注云襄公这年四岁。 〔3〕鄫:郑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 〔4〕天王:周简王。 〔5〕邾子:邾宣公。 〔6〕卫侯:卫献公。公孙剽:子叔黑背子,穆公孙。 〔7〕晋侯:晋悼公。 [传] 元年春己亥,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1〕。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2〕,谓之宋志。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3〕,置诸瓠丘〔4〕。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讨。二月,齐大子光为质于晋。 【注释】 〔1〕非宋地,追书:此时彭城为楚所占,让鱼石等居住,故云非宋地。但鱼石是宋臣,所以说《春秋》此条为追书。 〔2〕不登:不录。 〔3〕五大夫:即鱼石、向为人等五人。 〔4〕瓠丘:即壶丘,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1〕,败其徒兵于洧上〔2〕。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3〕,晋侯、卫侯次于戚〔4〕,以为之援。 【注释】 〔1〕郛:外城。 〔2〕徒兵:步兵。洧上:洧水边。洧水出河南登封,东流经新郑、长葛、洧川、扶沟等县入贾鲁河。此洧上指郑都城西南洧水流经处。 〔3〕焦、夷:本皆陈地,见僖公二十三年注。 〔4〕戚: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县北。 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1〕。郑子然侵宋〔2〕,取犬丘〔3〕。 九月,邾子来朝,礼也。 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4〕,礼也。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5〕,礼之大者也。 【注释】 〔1〕吕: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韶: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2〕子然:穆公子。 〔3〕犬丘: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 〔4〕子叔:即公孙剽。知武子:即荀。 〔5〕阙:过失。 【译文】 [经] 元年春,周历正月,襄公即位。 仲孙蔑会同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包围宋彭城。 夏,晋韩厥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仲孙蔑会同齐崔杼、曹国人、邾国人、杞国人驻扎在鄫地。 秋,楚公子壬夫率领军队侵袭宋国。 九月辛酉,周简王去世。 邾宣公来我国朝见。 冬,卫献公派遣公孙剽来我国聘问。 晋悼公派遣荀来我国聘问。 [传] 元年春己亥,包围宋彭城。彭城不是宋地,《春秋》是追记。这时是为宋国讨伐鱼石,所以称宋,同时不记录叛乱者姓名,这是服从宋国人的意愿。彭城投降晋国,晋国人把在彭城的宋国五位大夫带回国,安顿在瓠丘。齐国人没有参加彭城会战,晋国人以此问罪。二月,齐太子光到晋国做人质。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郑国,进入郑都外城,在洧水边打败了郑国的步兵。这时候东方诸侯的军队驻扎在鄫地,等待晋军。晋军从郑国带领驻扎在鄫地的军队侵袭楚国的焦地、夷地及陈国。晋悼公、卫献公驻扎在戚地,作为后援。 秋,楚子辛救援郑国,侵袭宋吕、留二地。郑子然侵袭宋国,占领犬丘。 九月,邾宣公来我国朝见,这是合乎礼的。 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我国聘问,这是合乎礼的。凡是诸侯即位,比它小的国家国君前去朝见,比它大的国家派人聘问,以继续友好关系,相互取得信任,商议大事,弥补过失,这是礼仪中的大事。 襄公二年 [经] 二年春〔1〕,王正月,葬简王。 郑师伐宋。 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2〕。 六月庚辰,郑伯睔卒。 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 秋七月,仲孙蔑会晋荀、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于戚。 己丑,葬我小君齐姜。 叔孙豹如宋〔3〕。 冬,仲孙蔑会晋荀、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4〕。 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注释】 〔1〕二年:公元前571年。 〔2〕姜氏:成公夫人,谥齐,故下称齐姜。 〔3〕叔孙豹:见成公十六年注。 〔4〕虎牢:见庄公二十一年注。 [传] 二年春,郑师侵宋,楚令也。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1〕,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2〕。 【注释】 〔1〕正舆子:莱大夫。夙沙卫:齐灵公宠臣,曾任少傅。索:选择。 〔2〕灵:为无道者所谥。《庄子·则阳》:“其所以为灵公者何耶?”注:“灵,即是无道之谥也。” 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槚〔1〕,以自为榇与颂琴〔2〕,季文子取以葬。君子曰:“非礼也。礼无所逆,妇,养姑者也,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诗》曰:‘其惟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3〕。’季孙于是为不哲矣。且姜氏,君之妣也。《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
- 总目录
- 春秋公羊传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隐公
- 桓公
- 庄公
- 闵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 孝经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开宗明义章第一
- 天子章第二
- 诸侯章第三
- 卿大夫章第四
- 士章第五
- 庶人章第六
- 三才章第七
- 孝治章第八
- 圣治章第九
- 纪孝行章第十
- 五刑章第十一
- 广要道章第十二
- 广至德章第十三
- 广扬名章第十四
- 谏诤章第十五
- 感应章第十六
- 事君章第十七
- 丧亲章第十八
- 附录
- 一、古文孝经
- 二、历代序跋要录
- 古文孝经序[西汉·孔安国(?)]
- 《汉书·艺文志》孝经类小序(东汉·班固)
- 敦煌本孝经序[东汉·郑玄(?)]
- 孝经述议序(隋·刘炫)
- 《隋书·经籍志》孝经类小序(唐·魏徵)
- 孝经序(唐·李隆基)
- 孝经注疏序(宋·邢昺)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孝经类序(清·纪昀)
- 孟子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梁惠王上
- 梁惠王下
- 公孙丑上
- 公孙丑下
- 滕文公上
- 滕文公下
- 离娄上
- 离娄下
- 万章上
- 万章下
- 告子上
- 告子下
- 尽心上
- 尽心下
- 礼记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上册
- 前言
- 曲礼上第一
- 曲礼下第二
- 檀弓上第三
- 檀弓下第四
- 王制第五
- 月令第六
- 曾子问第七
- 文王世子第八
- 礼运第九
- 礼器第十
- 郊特牲第十一
- 内则第十二
- 玉藻第十三
- 明堂位第十四
- 下册
- 丧服小记第十五
- 大传第十六
- 少仪第十七
- 学记第十八
- 乐记第十九
- 杂记上第二十
- 杂记下第二十一
- 丧大记第二十二
- 祭法第二十三
- 祭义第二十四
- 祭统第二十五
- 经解第二十六
- 哀公问第二十七
-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 坊记第三十
- 中庸第三十一
- 表记第三十二
- 缁衣第三十三
- 奔丧第三十四
- 问丧第三十五
- 服问第三十六
- 间传第三十七
- 三年问第三十八
- 深衣第三十九
- 投壶第四十
- 儒行第四十一
- 大学第四十二
- 冠义第四十三
- 昏义第四十四
-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 射义第四十六
- 燕义第四十七
- 聘义第四十八
-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 附录
- 主要参考书目
- 周礼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天官冢宰第一
- 叙官
- 一、大宰
- 二、小宰
- 三、宰夫
- 四、宫正
- 五、宫伯
- 六、膳夫
- 七、庖人
- 八、内饔
- 九、外饔
- 一〇、亨人
- 一一、甸师
- 一二、兽人
- 一三、渔人
- 一四、鳖人
- 一五、腊人
- 一六、医师
- 一七、食医
- 一八、疾医
- 一九、疡医
- 二〇、兽医
- 二一、酒正
- 二二、酒人
- 二三、浆人
- 二四、凌人
- 二五、笾人
- 二六、醢人
- 二七、醯人
- 二八、盐人
- 二九、冪人
- 三〇、宫人
- 三一、掌舍
- 三二、幕人
- 三三、掌次
- 三四、大府
- 三五、玉府
- 三六、内府
- 三七、外府
- 三八、司会
- 三九、司书
- 四〇、职内
- 四一、职岁
- 四二、职币
- 四三、司裘
- 四四、掌皮
- 四五、内宰
- 四六、内小臣
- 四七、阍人
- 四八、寺人
- 四九、内竖
- 五〇、九嫔
- 五一、世妇
- 五二、女御
- 五三、女祝
- 五四、女史
- 五五、典妇功
- 五六、典丝
- 五七、典枲
- 五八、内司服
- 五九、缝人
- 六〇、染人
- 六一、追师
- 六二、屦人
- 六三、夏采
- 地官司徒第二
- 叙官
- 一、大司徒
- 二、小司徒
- 三、乡师
- 四、乡大夫
- 五、州长
- 六、党正
- 七、族师
- 八、闾胥
- 九、比长
- 一〇、封人
- 一一、鼓人
- 一二、舞师
- 一三、牧人
- 一四、牛人
- 一五、充人
- 一六、载师
- 一七、闾师
- 一八、县师
- 一九、遗人
- 二〇、均人
- 二一、师氏
- 二二、保氏
- 二三、司谏
- 二四、司救
- 二五、调人
- 二六、媒氏
- 二七、司市
- 二八、质人
- 二九、廛人
- 三〇、胥师
- 三一、贾师
- 三二、司暴
- 三三、司稽
- 三四、胥
- 三五、肆长
- 三六、泉府
- 三七、司门
- 三八、司关
- 三九、掌节
- 四〇、遂人
- 四一、遂师
- 四二、遂大夫
- 四三、县正
- 四四、鄙师
- 四五、酂长
- 四六、里宰
- 四七、邻长
- 四八、旅师
- 四九、稍人
- 五〇、委人
- 五一、土均
- 五二、草人
- 五三、稻人
- 五四、土训
- 五五、诵训
- 五六、山虞
- 五七、林衡
- 五八、川衡
- 五九、泽虞
- 六〇、迹人
- 六一、矿人
- 六二、角人
- 六三、羽人
- 六四、掌葛
- 六五、掌染草
- 六六、掌炭
- 六七、掌荼
- 六八、掌蜃
- 六九、囿人
- 七〇、场人
- 七一、廪人
- 七二、舍人
- 七三、仓人
- 七四、司禄(阙)
- 七五、司稼
- 七六、舂人
- 七七、(饣熙)人
- 七八、槁人
- 春官宗伯第三
- 叙官
- 一、大宗伯
- 二、小宗伯
- 三、肆师
- 四、郁人
- 五、鬯人
- 六、鸡人
- 七、司尊彝
- 八、司几筵
- 九、天府
- 一〇、典瑞
- 一一、典命
- 一二、司服
- 一三、典祀
- 一四、守祧
- 一五、世妇
- 一六、内宗
- 一七、外宗
- 一八、冢人
- 一九、墓大夫
- 二〇、职丧
- 二一、大司乐
- 二二、乐师
- 二三、大胥
- 二四、小胥
- 二五、大师
- 二六、小师
- 二七、瞽矇
- 二八、视瞭
- 二九、典同
- 三〇、磬师
- 三一、钟师
- 三二、笙师
- 三三、镈师
- 三四、(韦未)师
- 三五、旄人
- 三六、籥师
- 三七、籥章
- 三八、鞮(革娄)氏
- 三九、典庸器
- 四〇、司干
- 四一、大卜
- 四二、卜师
- 四三、龟人
- 四四、菙氏
- 四五、占人
- 四六、筮人
- 四七、占梦
- 四八、视祲
- 四九、大祝
- 五〇、小祝
- 五一、丧祝
- 五二、甸祝
- 五三、诅祝
- 五四、司巫
- 五五、男巫
- 五六、女巫
- 五七、大史
- 五八、小史
- 五九、冯相氏
- 六〇、保章氏
- 六一、内史
- 六二、外史
- 六三、御史
- 六四、巾车
- 六五、典路
- 六六、车仆
- 六七、司常
- 六八、都宗人
- 六九、家宗人
- 七〇、神仕
- 夏官司马第四
- 叙官
- 一、大司马
- 二、小司马
- 三、军司马(阙)
- 四、舆司马(阙)
- 五、行司马(阙)
- 六、司勋
- 七、马质
- 八、量人
- 九、小子
- 一〇、羊人
- 一一、司爟
- 一二、掌固
- 一三、司险
- 一四、掌疆(阙)
- 一五、候人
- 一六、环人
- 一七、挈壶氏
- 一八、射人
- 一九、服不氏
- 二〇、射鸟氏
- 二一、罗氏
- 二二、掌畜
- 二三、司士
- 二四、诸子
- 二五、司右
- 二六、虎贲氏
- 二七、旅贲氏
- 二八、节服氏
- 二九、方相氏
- 三〇、大仆
- 三一、小臣
- 三二、祭仆
- 三三、御仆
- 三四、隶仆
- 三五、弁师
- 三六、司甲(阙)
- 三七、司兵
- 三八、司戈盾
- 三九、司弓矢
- 四〇、缮人
- 四一、槁人
- 四二、戎右
- 四三、齐右
- 四四、道右
- 四五、大驭
- 四六、戎仆
- 四七、齐仆
- 四八、道仆
- 四九、田仆
- 五〇、驭夫
- 五一、校人
- 五二、趣马
- 五三、巫马
- 五四、牧师
- 五五、廋人
- 五六、圉师
- 五七、圉人
- 五八、职方氏
- 五九、土方氏
- 六〇、怀方氏
- 六一、合方氏
- 六二、训方氏
- 六三、形方氏
- 六四、山师
- 六五、川师
- 六六、原师
- 六七、匡人
- 六八、撢人
- 六九、都司马(附家司马)
- 秋官司寇第五
- 叙官
- 一、大司寇
- 二、小司寇
- 三、士师
- 四、乡士
- 五、遂士
- 六、县士
- 七、方士
- 八、讶士
- 九、朝士
- 一〇、司民
- 一一、司刑
- 一二、司刺
- 一三、司约
- 一四、司盟
- 一五、职金
- 一六、司厉
- 一七、犬人
- 一八、司圜
- 一九、掌囚
- 二〇、掌戮
- 二一、司隶
- 二二、罪隶
- 二三、蛮隶
- 二四、闽隶
- 二五、夷隶
- 二六、貉隶
- 二七、布宪
- 二八、禁杀戮
- 二九、禁暴氏
- 三〇、野庐氏
- 三一、蜡氏
- 三二、雍氏
- 三三、萍氏
- 三四、司寤氏
- 三五、司烜氏
- 三六、条狼氏
- 三七、修闾氏
- 三八、冥氏
- 三九、庶氏
- 四〇、穴氏
- 四一、翨氏
- 四二、柞氏
- 四三、薙氏
- 四四、硩蔟氏
- 四五、翦氏
- 四六、赤犮氏
- 四七、蝈氏
- 四八、壶涿氏
- 四九、庭氏
- 五〇、衔枚氏
- 五一、伊耆氏
- 五二、大行人
- 五三、小行人
- 五四、司仪
- 五五、行夫
- 五六、环人
- 五七、象胥
- 五八、掌客
- 五九、掌讶
- 六〇、掌交
- 六一、掌祭(阙)
- 六二、掌货贿(阙)
- 六三、朝大夫
- 六四、都则(阙)
- 六五、都士(阙)
- 六六、家士(阙)
- 冬官考工记第六
- 总叙
- 一、轮人
- 二、舆人
- 三、辀人
- 四、筑氏
- 五、冶氏
- 六、桃氏
- 七、凫氏
- 八、栗氏
- 九、段氏(阙)
- 一〇、函人
- 一一、鲍人
- 一二、(韦军)人
- 一三、韦氏(阙)
- 一四、裘氏(阙)
- 一五、画缋
- 一六、钟氏
- 一七、筐氏(阙)
- 一八、(巾荒)氏
- 一九、玉人
- 二〇、楖人(阙)
- 二一、雕人(阙)
- 二二、磬氏
- 二三、矢人
- 二四、陶人
- 二五、瓬人
- 二六、梓人
- 二七、庐人
- 二八、匠人
- 二九、车人
- 三〇、弓人
- 附录
- 主要引用书目
- 左传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上册
- 前言
- 春秋左传卷一 隐公
- 隐公元年
- 隐公二年
- 隐公三年
- 隐公四年
- 隐公五年
- 隐公六年
- 隐公七年
- 隐公八年
- 隐公九年
- 隐公十年
- 隐公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二 桓公
- 桓公元年
- 桓公二年
- 桓公三年
- 桓公四年
- 桓公五年
- 桓公六年
- 桓公七年
- 桓公八年
- 桓公九年
- 桓公十年
- 桓公十一年
- 桓公十二年
- 桓公十三年
- 桓公十四年
- 桓公十五年
- 桓公十六年
- 桓公十七年
- 桓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三 庄公
- 庄公元年
- 庄公二年
- 庄公三年
- 庄公四年
- 庄公五年
- 庄公六年
- 庄公七年
- 庄公八年
- 庄公九年
- 庄公十年
- 庄公十一年
- 庄公十二年
- 庄公十三年
- 庄公十四年
- 庄公十五年
- 庄公十六年
- 庄公十七年
- 庄公十八年
- 庄公十九年
- 庄公二十年
- 庄公二十一年
- 庄公二十二年
- 庄公二十三年
- 庄公二十四年
- 庄公二十五年
- 庄公二十六年
- 庄公二十七年
- 庄公二十八年
- 庄公二十九年
- 庄公三十年
- 庄公三十一年
- 庄公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四 闵公
- 闵公元年
- 闵公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五 僖公上
- 僖公元年
- 僖公二年
- 僖公三年
- 僖公四年
- 僖公五年
- 僖公六年
- 僖公七年
- 僖公八年
- 僖公九年
- 僖公十年
- 僖公十一年
- 僖公十二年
- 僖公十三年
- 僖公十四年
- 僖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六 僖公中
- 僖公十六年
- 僖公十七年
- 僖公十八年
- 僖公十九年
- 僖公二十年
- 僖公二十一年
- 僖公二十二年
- 僖公二十三年
- 僖公二十四年
- 僖公二十五年
- 僖公二十六年
- 春秋左传卷七 僖公下
- 僖公二十七年
- 僖公二十八年
- 僖公二十九年
- 僖公三十年
- 僖公三十一年
- 僖公三十二年
- 僖公三十三年
- 春秋左传卷八 文公上
- 文公元年
- 文公二年
- 文公三年
- 文公四年
- 文公五年
- 文公六年
- 文公七年
- 文公八年
- 文公九年
- 文公十年
- 春秋左传卷九 文公下
- 文公十一年
- 文公十二年
- 文公十三年
- 文公十四年
- 文公十五年
- 文公十六年
- 文公十七年
- 文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 宣公上
- 宣公元年
- 宣公二年
- 宣公三年
- 宣公四年
- 宣公五年
- 宣公六年
- 宣公七年
- 宣公八年
- 宣公九年
- 宣公十年
- 宣公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一 宣公下
- 宣公十二年
- 宣公十三年
- 宣公十四年
- 宣公十五年
- 宣公十六年
- 宣公十七年
- 宣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二 成公上
- 成公元年
- 成公二年
- 成公三年
- 成公四年
- 成公五年
- 成公六年
- 成公七年
- 成公八年
- 成公九年
- 成公十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三 成公下
- 成公十一年
- 成公十二年
- 成公十三年
- 成公十四年
- 成公十五年
- 成公十六年
- 成公十七年
- 成公十八年
- 下册
- 春秋左传卷十四 襄公一
- 襄公元年
- 襄公二年
- 襄公三年
- 襄公四年
- 襄公五年
- 襄公六年
- 襄公七年
- 襄公八年
- 襄公九年
- 春秋左传卷十五 襄公二
- 襄公十年
- 襄公十一年
- 襄公十二年
- 襄公十三年
- 襄公十四年
- 襄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十六 襄公三
- 襄公十六年
- 襄公十七年
- 襄公十八年
- 襄公十九年
- 襄公二十年
- 襄公二十一年
- 襄公二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七 襄公四
- 襄公二十三年
- 襄公二十四年
- 襄公二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十八 襄公五
- 襄公二十六年
- 襄公二十七年
- 襄公二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九 襄公六
- 襄公二十九年
- 襄公三十年
- 襄公三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 昭公一
- 昭公元年
- 昭公二年
- 昭公三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一 昭公二
- 昭公四年
- 昭公五年
- 昭公六年
- 昭公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二 昭公三
- 昭公八年
- 昭公九年
- 昭公十年
- 昭公十一年
- 昭公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三 昭公四
- 昭公十三年
- 昭公十四年
- 昭公十五年
- 昭公十六年
- 昭公十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四 昭公五
- 昭公十八年
- 昭公十九年
- 昭公二十年
- 昭公二十一年
- 昭公二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五 昭公六
- 昭公二十三年
- 昭公二十四年
- 昭公二十五年
- 昭公二十六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六 昭公七
- 昭公二十七年
- 昭公二十八年
- 昭公二十九年
- 昭公三十年
- 昭公三十一年
- 昭公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七 定公上
- 定公元年
- 定公二年
- 定公三年
- 定公四年
- 定公五年
- 定公六年
- 定公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八 定公下
- 定公八年
- 定公九年
- 定公十年
- 定公十一年
- 定公十二年
- 定公十三年
- 定公十四年
- 定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九 哀公上
- 哀公元年
- 哀公二年
- 哀公三年
- 哀公四年
- 哀公五年
- 哀公六年
- 哀公七年
- 哀公八年
- 哀公九年
- 哀公十年
- 哀公十一年
- 哀公十二年
- 哀公十三年
- 春秋左传卷三十 哀公下
- 哀公十四年
- 哀公十五年
- 哀公十六年
- 哀公十七年
- 哀公十八年
- 哀公十九年
- 哀公二十年
- 哀公二十一年
- 哀公二十二年
- 哀公二十三年
- 哀公二十四年
- 哀公二十五年
- 哀公二十六年
- 哀公二十七年
- 论语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学而第一
- 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长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乡党第十
- 先进第十一
- 颜渊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宪问第十四
- 卫灵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阳货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张第十九
- 尧曰第二十
- 春秋穀梁传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上册
- 前言
- 译注说明
- 隐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桓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庄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闵公
- 元年
- 二年
- 僖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三十三年
- 文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宣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下册
- 成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襄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昭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定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哀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仪礼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士冠礼第一
- 士昏礼第二
- 士相见礼第三
- 乡饮酒礼第四
- 乡射礼第五
- 燕礼第六
- 大射第七
- 聘礼第八
- 公食大夫礼第九
- 觐礼第十
- 丧服第十一
- 士丧礼第十二
- 既夕礼第十三
- 士虞礼第十四
-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 有司第十七
- 附录
- 主要参考书目
- 尔雅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译注说明
- 释诂第一
- 释言第二
- 释训第三
- 释亲第四
- 释宫第五
- 释器第六
- 释乐第七
- 释天第八
- 释地第九
- 释丘第十
- 释山第十一
- 释水第十二
- 释草第十三
- 释木第十四
- 释虫第十五
- 释鱼第十六
- 释鸟第十七
- 释兽第十八
- 释畜第十九
- 附录
- 《尔雅》词语笔画索引
- 周易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卷一 上经
- 乾卦第一
- 坤卦第二
- 屯卦第三
- 蒙卦第四
- 卷二
- 需卦第五
- 讼卦第六
- 师卦第七
- 比卦第八
- 小畜卦第九
- 履卦第十
- 泰卦第十一
- 否卦第十二
- 卷三
- 同人卦第十三
- 大有卦第十四
- 谦卦第十五
- 豫卦第十六
- 随卦第十七
- 蛊卦第十八
- 临卦第十九
- 观卦第二十
- 噬嗑卦第二十一
- 贲卦第二十二
- 卷四
- 剥卦第二十三
- 复卦第二十四
- 无妄卦第二十五
- 大畜卦第二十六
- 颐卦第二十七
- 大过卦第二十八
- 坎卦第二十九
- 离卦第三十
- 卷五 下经
- 咸卦第三十一
- 恒卦第三十二
- 遯卦第三十三
- 大壮卦第三十四
- 晋卦第三十五
- 明夷卦第三十六
- 家人卦第三十七
- 睽卦第三十八
- 卷六
- 蹇卦第三十九
- 解卦第四十
- 损卦第四十一
- 益卦第四十二
- 夬卦第四十三
- 姤卦第四十四
- 萃卦第四十五
- 升卦第四十六
- 卷七
- 困卦第四十七
- 井卦第四十八
- 革卦第四十九
- 鼎卦第五十
- 震卦第五十一
- 艮卦第五十二
- 渐卦第五十三
- 归妹卦第五十四
- 卷八
- 丰卦第五十五
- 旅卦第五十六
- 巽卦第五十七
- 兑卦第五十八
- 涣卦第五十九
- 节卦第六十
- 中孚卦第六十一
- 小过卦第六十二
- 既济卦第六十三
- 未济卦第六十四
- 卷九
- 系辞上传
- 系辞下传
- 卷十
- 说卦传
- 序卦传
- 杂卦传
- 附录
- 一、读易要例
- 二、主要引用书目
- 尚书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言
- 译注说明
- 虞夏书
- 尧典
- 舜典
- 汩作 九共九篇 稾饫
- 大禹谟
- 皋陶谟
- 益稷
- 禹贡
- 甘誓
- 五子之歌
- 胤征
- 帝告 釐沃
- 汤征
- 汝鸠 汝方
- 商书
- 汤誓
- 夏社 疑至 臣扈
- 典宝
- 仲虺之诰
- 汤诰
- 明居
- 伊训
- 肆命 徂后
- 太甲上
- 太甲中
- 太甲下
- 咸有一德
- 沃丁
- 咸乂四篇
- 伊陟 原命
- 仲丁
- 河亶甲
- 祖乙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 说命上
- 说命中
- 说命下
- 高宗肜日
- 高宗之训
- 西伯戡黎
- 微子
- 周书
- 泰誓上
- 泰誓中
- 泰誓下
- 牧誓
- 武成
- 洪範
- 分器
- 旅獒
- 旅巢命
- 金縢
- 大诰
- 微子之命
- 归禾
- 嘉禾
- 康诰
- 酒诰
- 梓材
- 召诰
- 洛诰
- 多士
- 无逸
- 君奭
- 蔡仲之命
- 成王政
- 将蒲姑
- 多方
- 立政
- 周官
- 贿肃慎之命
- 亳姑
- 君陈
- 顾命
- 康王之诰
- 毕命
- 君牙
- 冏命
- 吕刑
- 文侯之命
- 费誓
- 秦誓
- 附录
- 主要参考书目
- 诗经译注
- 书名页
- 目录
- 前 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国 风
- 周南 召南
- 周 南
- 关 雎
- 葛 覃
- 卷 耳
- 樛 木
- 螽 斯
- 桃 夭
- 兔 罝
- 芣 苢
- 汉 广
- 汝 坟
- 麟之趾
- 召 南
- 鹊 巢
- 采 蘩
- 草 虫
- 采 蘋
- 甘 棠
- 行 露
- 羔 羊
- 殷其靁
- 摽有梅
- 小 星
- 江有汜
- 野有死麇
- 何彼秾矣
- 驺 虞
- 邶风 鄘风 卫风
- 邶 风
- 柏 舟
- 绿 衣
- 燕 燕
- 日 月
- 终 风
- 击 鼓
- 凯 风
- 雄 雉
- 匏有苦叶
- 谷 风
- 式 微
- 旄 丘
- 简 兮
- 泉 水
- 北 门
- 北 风
- 静 女
- 新 台
- 二子乘舟
- 鄘 风
- 柏 舟
- 墙有茨
- 君子偕老
- 桑 中
- 鹑之奔奔
- 定之方中
- 蝃 蝀
- 相 鼠
- 干 旄
- 载 驰
- 卫 风
- 淇 奥
- 考 槃
- 硕 人
- 氓
- 竹 竿
- 芄 兰
- 河 广
- 伯 兮
- 有 狐
- 木 瓜
- 王 风
- 黍 离
- 君子于役
- 君子阳阳
- 扬之水
- 中谷有蓷
- 兔 爰
- 葛 藟
- 采 葛
- 大 车
- 丘中有麻
- 郑 风
- 缁 衣
- 将仲子
- 叔于田
- 大叔于田
- 清 人
- 羔 裘
- 遵大路
- 女曰鸡鸣
- 有女同车
- 山有扶苏
- 萚 兮
- 狡 童
- 褰 裳
- 丰
- 东门之墠
- 风 雨
- 子 衿
- 扬之水
- 出其东门
- 野有蔓草
- 溱 洧
- 齐 风
- 鸡 鸣
- 还
- 著
- 东方之日
- 东方未明
- 南 山
- 甫 田
- 卢 令
- 敝 笱
- 载 驱
- 猗 嗟
- 魏 风
- 葛 屦
- 汾沮洳
- 园有桃
- 陟 岵
- 十亩之间
- 伐 檀
- 硕 鼠
- 唐 风
- 蟋 蟀
- 山有枢
- 扬之水
- 椒 聊
- 绸 缪
- 杕 杜
- 羔 裘
- 鸨 羽
- 无 衣
- 有杕之杜
- 葛 生
- 采 苓
- 秦 风
- 车 邻
- 驷 驖
- 小 戎
- 蒹 葭
- 终 南
- 黄 鸟
- 晨 风
- 无 衣
- 渭 阳
- 权 舆
- 陈 风
- 宛 丘
- 东门之枌
- 衡 门
- 东门之池
- 东门之杨
- 墓 门
- 防有鹊巢
- 月 出
- 株 林
- 泽 陂
- 桧 风
- 羔 裘
- 素 冠
- 隰有苌楚
- 匪 风
- 曹 风
- 蜉 蝣
- 候 人
- 鸤 鸠
- 下 泉
- 豳 风
- 七 月
- 鸱 鸮
- 东 山
- 破 斧
- 伐 柯
- 九 罭
- 狼 跋
- 二 雅
- 小 雅
- 鹿 鸣
- 四 牡
- 皇皇者华
- 常 棣
- 伐 木
- 天 保
- 采 薇
- 出 车
- 杕 杜
- 鱼 丽
- 南有嘉鱼
- 南山有台
- 蓼 萧
- 湛 露
- 彤 弓
- 菁菁者莪
- 六 月
- 采 (艹巳)
- 车 攻
- 吉 日
- 鸿 雁
- 庭 燎
- 沔 水
- 鹤 鸣
- 祈 父
- 白 驹
- 黄 鸟
- 我行其野
- 斯 干
- 无 羊
- 节南山
- 正 月
- 十月之交
- 雨无正
- 小 旻
- 小 宛
- 小 弁
- 巧 言
- 何人斯
- 巷 伯
- 谷 风
- 蓼 莪
- 大 东
- 四 月
- 北 山
- 无将大车
- 小 明
- 鼓 钟
- 楚 茨
- 信南山
- 甫 田
- 大 田
- 瞻彼洛矣
- 裳裳者华
- 桑 扈
- 鸳 鸯
- 頍 弁
- 车 舝
- 青 蝇
- 宾之初筵
- 鱼 藻
- 采 菽
- 角 弓
- 菀 柳
- 都人士
- 采 绿
- 黍 苗
- 隰 桑
- 白 华
- 绵 蛮
- 瓠 叶
- 渐渐之石
- 苕之华
- 何草不黄
- 大 雅
- 文 王
- 大 明
- 绵
- 棫 朴
- 旱 麓
- 思 齐
- 皇 矣
- 灵 台
- 下 武
- 文王有声
- 生 民
- 行 苇
- 既 醉
- 凫 鹥
- 假 乐
- 公 刘
- 泂 酌
- 卷 阿
- 民 劳
- 板
- 荡
- 抑
- 桑 柔
- 云 汉
- 崧 高
- 烝 民
- 韩 奕
- 江 汉
- 常 武
- 瞻 卬
- 召 旻
- 颂
- 周 颂
- 清 庙
- 维天之命
- 维 清
- 烈 文
- 天 作
- 昊天有成命
- 我 将
- 时 迈
- 执 竞
- 思 文
- 臣 工
- 噫 嘻
- 振 鹭
- 丰 年
- 有 瞽
- 潜
- 雝
- 载 见
- 有 客
- 武
- 闵予小子
- 访 落
- 敬 之
- 小 毖
- 载 芟
- 良 耜
- 丝 衣
- 酌
- 桓
- 赉
- 般
- 鲁 颂
- 駧
- 有 駜
- 泮 水
- 閟 宫
- 商 颂
- 那
- 烈 祖
- 玄 鸟
- 长 发
- 殷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