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 (九色鹿)_AZW3_MOBI_EPUB_耿元骊

内容节选

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 舆论史:中国历史场景中的公众意见与政治秩序 展龙 展龙,1976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明史及历史文献学研究。在《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研究》《张居正改革时期民族政策研究》《明清史料考论》等著作多部。 舆论(Public Opinion)一词由公众与意见构成,舆即公众,论即意见,在现代西方,直至18世纪才独立成词。1762年,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合为一词——公众意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舆论的文本形式名目繁多,举凡告讦、清议、公论、公议、民意、诬谤、众议、危言、讹言、闲话、激论、群议、群情、传闻、流言、物议、讼冤、时论、民舆、上书、党议、谏言、诣阙、谣言、谚语、妖言、妄论、纵议、众论、流说、谗言、巷议、传言、偶语等,皆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也是舆论一词的转换形式。现在看来,舆论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形式,时常与政治变动、社会关系、心理因素等交织在一起,但是,“公众舆论不是乱七八糟的意见,个人或几个人的意见还不能称作舆论。个人意见和广泛的群众意见趋于统一,个人才成为公众舆论的代表。……感受公众舆论总是先从一个或几个人那里听到议论,然后才慢慢领悟社会舆论的底蕴”。在中国传统社会,官方意见是主流意识与专制政治的混合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专制时代之舆论,不过立于辅助之地位,虽稍庞杂而不为害”。舆论的绝对专制性长期是社会舆论的主调,专制王朝始终强调舆论的整齐划一,这一特殊现象更多预示着意识形态危机的到来,将窒息民众更具普遍意义的舆论话语,更将民众的意见看作“异端”,因人废言,又因言废人,民众的舆论便成了空话,甚而沦为“危言”“妖言”。专制王朝强制维系“舆论一律”,使追随专制的文人学士的信仰增添了牢不可破的桎梏,也使置身于政治之外的普通民众成为真正的“没有语言的人”。然而,强制推行“舆论一律”,实际上难以达到意见的高度统一,所谓“一律”只是近乎空想的表面现象,人们迫于外力不得不把不同意见深藏心底,如此积聚过久,便会集中爆发。 一 舆论时代:从民主“众议”到专制性舆论主调 恩格斯说:“我们不再怀疑,世界历史进入了舆论时代。”但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步入了“舆论时代”,“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中国先贤认识到顺从民意是为政之道的重要准则。孔子发现舆论具有检验政治举措、政治功过的效果,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孟子则提出舆论代表民心向背,“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管子更强调君主要“与民为一体”,为政之道在于与民同心,王朝至治在于顺乎民意。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舆论观,使人在认识到舆论的政治功能之时,也产生了操控舆论的愿望。历代统治者都把驾驭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权术来对待,并逐步总结出一套严密的应对系统。 远古时期,舆论主体为氏族成员,舆论客体则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舆论形态表现为简单的民意。民意的传播方式既表现为庶民之间的意见交流,也表现为庶民与“首领”的政治互动,“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当时,天子处理公共事务或指定政令,时常征求庶民意见,如舜禹治天下,“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惟帝时举,敷纳以言”。尧舜制定政令,也总是考察民情,尊重民意,听取民意,出现了“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的舆论局面。不仅如此,为避免政令之失,尧舜鼓励民众击鼓进言,评论时势,“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由此,简单的民意有时表现为具有一定组织性的“众议”,使得原始的议事制度表现出高度的权威性,其所塑造的民主舆论观念空前高涨,并对社会管理产生了决定性意义。如尧服从“众议”,派遣鲧治理洪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舆论民主的一般情况。正是由于舆论在远古社会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即使没有国家机器,社会成员也能和睦共处、安居乐业。恩格斯说:“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只适合于这种社会。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同时,在落后的远古时代,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时常影响着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当原始先民无法抽象地表达意见时,就会以神话传说等象征性思维评价社会事务。当人们通过生动的故事称颂战胜自然、征服敌人的英雄人物时,舆论便以神话传说的形态表达出来。 至奴隶社会,古代先民逐渐摆脱巫术、神话、传说的束缚,自觉寻求趋近理性的舆论途径以表达意愿、抒发情怀。如《诗经》中的“美刺”作品,既是舆论对社会乱象的强烈谴责,又是舆论对承平世界的由衷赞誉,“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

  1. 书名页
  2. 目录
  3. 引言
  4. 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
    1. 略谈帝国官贵的等级管理
    2. 农商社会说的内涵、由来及发展前景
    3.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
    4. 我们如何观察历史:从宋代城市发展水平说起
  5. 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
    1. 舆论史:中国历史场景中的公众意见与政治秩序
    2. 开天盛世时期的江南经济
    3. 宋代乡村社会的生存秩序与权力结构
    4. 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6. 日常生活之官民人等
    1. 不朽的纪念:东汉《乙瑛碑》与守庙卒史
    2. 传奇与墓志:唐代士人迁葬故事的虚与实
    3. 宋代女子的文化水平
    4. 制度·秩序·命运:谈谈明朝人的二三事
  7. 后记
  8.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