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继《简读中国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全新深度力作!从海瑞到和珅,再现明清两朝的帝国权力黑洞和财政危机)_AZW3_MOBI_EPUB_张宏杰

内容节选

第三节 养廉银改革 地方官员收入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钱从哪来呢? 雍正的做法是把“火耗”征收,也就是附加税的征收公开化、规范化,由州县政府漫无边际的私下征收改为省政府统一公开征收,不直接进入地方官腰包,收来的“火耗”取一部分作为各级地方官的养廉银。 这个做法一开始受到很多中央官员的反对,认为这样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但是雍正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增加百姓负担,相反还会降低百姓负担。因为收入不足,大部分官员势必会搜括百姓,而且由于缺乏监管,他们会比实际需要捞得更多。所以“火耗”私下征收已经实际存在很久,养廉银改革只是使它由隐性变成显性,而且得到了国家公开监管,有利于限制“火耗”的恶性发展。确实,“火耗”归公,由省政府公开进行征收,收到的钱进不了地方官的私囊,与地方的利益并不直接挂钩,因此各地的“火耗”征收率普遍降低。改革之后,山西省的火耗率由原来的30%~40%,降到了20%;河南省由原来的80%降到了13%;山东省由原来的80%降到了18%。这样一下子扭转了康熙后期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局面,人民的隐形负担相对减轻。[1] 事实证明,雍正皇帝的养廉银改革是成功的。 如果不增加官员的收入,结果自然是清官吃不饱饭,贪官贪婪无忌。雍正朝以前,地方官员大部分人虽然名义上工资不高,但灰色收入极高,而且国家无法监管,实际上让大部分人都成了法律意义上的“罪犯”和“窃贼”,生活在罪恶感之中。“以下养上”的财政格局,也让官场上不得不官官相护。 养廉银改革使财政资金由省级政府支配,规范用途,拨给下级,划清了公私的界限,明确了资金使用的程序。养廉银改革使官员的薪俸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也让地方官员的收入显性化、透明化、制度化。地方官可以凭光明正大的收入生活,而不再靠贪污受贿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改革之后,下级没有必要也没有财力向上行贿,上级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监管下级。这就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下养上”的局面,增强了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 更重要的是,在养廉银改革之后,雍正就可以正式禁止“陋规”。雍正认为,厚给养廉,就是要让官员“从容不窘”,则自然不贪。“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实施后,官员的合法收入已经可以满足需要,收受规礼自然就少了最重要的借口。在此基础上,雍正皇帝开始禁革“陋规”。他明令禁革一切节礼:“在地方官薪水之资自不可缺,但于属员之手接受节礼陋规,则断乎不可。目今各省内或有尚未分给养廉之员,著各省督抚悉心商酌办理奏闻。宁可以州县应出之项解至藩库,从公发给,而不可使其自相授受,废公议而徇私交,留礼仪交际之名而长贪婪贿赂之弊也。倘再有私收规礼者,将该员置之重典,其该管之督抚亦从重治罪。”(《清世宗实录》卷七一) 雍正严厉警告各级官吏,在实施养廉银改革后,“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2]。雍正心狠面冷,说到做到,下手无情。“贪倡之徒莫不望风革面”,就此洗手。所以从当时地方官的汇报看,禁革“陋规”确实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比如年希尧就任广东巡抚后,概行拒收下属例行节礼;广西巡抚孔毓珣上任伊始,也将衙门节礼“尽行不收”;广西布政使刘艇琛对各属所上节礼也“分毫不敢收受”。 雍正皇帝说:“近观各省吏治,虽未必能彻底澄清,而公然贪赃犯法及侵盗钱粮者,亦觉甚少。”(《清世宗实录》卷九一)养廉银改革使雍正年间至乾隆中期的半个世纪里,大清王朝贪污大案明显减少,吏治面貌大为改观。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雍正皇帝在去世前三个月,对“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改革十多年来的实施情况做了一番总结。他说:“山西巡抚诺岷始请提解耗羡之法,……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此中利益,乃内外之所共知共见者。”(《清世宗实录》卷一五七) 对于雍正的养廉银改革,历来评价都比较高。比如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目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今观传志碑状之文,叙雍正年府州县官,盛称杜绝馈遗,搜除积弊,清苦自守,革除例外供支,其文洵不愧于《循吏传》矣。不知彼时逼于功令,不得不然……”[3] 近代著名史学家孟心史先生对清朝的养廉银改革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养廉银制度实施以后,“自前代以来,漫无稽考之赡官吏,办差徭,作一结束。虽未能入预算决算财政公开轨道,而较之前代,则清之雍乾可谓尽心吏治矣”[4]。 “火耗”归公和实行养廉银制度,使清代的税收附加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经费的不足,这是清代反腐制度建设的最大一项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反腐制度建设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1]见冯尔康:《雍正传》,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165页。 [2]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7)》卷八三,雍正四年十月十四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2843页。 [3]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二《文史通......

  1. 信息
  2. 目录
  3. 绪论腐败:古代王朝的无解难题
  4. 第一章 朱元璋:注定失败的铁血反腐
    1. 第一节 最痛恨贪官的皇帝
    2. 第二节 严密的监管体系
    3. 第三节 严酷的反腐运动
    4. 第四节 思维混乱的反腐条规:《大诰》
    5. 第五节 激进反腐的高潮与落幕
  5. 第二章 海瑞:一个清官的孤独抗争
    1. 第一节 “笔架先生”的另类精神
    2.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夹攻
    3. 第三节 逆势而行,革除“常例”
    4. 第四节 一边受排挤,一边升迁
    5. 第五节 千载留名“骂皇帝疏”
    6. 第六节 全面施展政治理想
    7. 第七节 痛苦的赋闲
    8. 第八节 异端,还是“神”?
  6. 第三章 康熙:千古明君亲手定下畸形制度
    1. 第一节 天性善良的皇帝
    2. 第二节 康熙反腐的两个错误
    3. 第三节 黄宗羲定律
  7. 第四章 雍正:古代反腐的成功案例
    1. 第一节 站在父亲的对立面
    2. 第二节 洞悉下情的天子
    3. 第三节 养廉银改革
  8. 第五章 乾隆:前严后废的情绪反腐
    1. 第一节 卓有成效的早期惩贪
    2. 第二节 明君老去,贪腐急速蔓延
    3. 第三节 王朝兴衰系皇帝一念
    4. 第四节 皇帝带头腐败
    5. 第五节 享乐: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
    6. 第六节 “议罪银”之罪
    7. 第七节 不断升级的腐败段位
    8. 第八节 极具弹性的贪污罪名
    9. 第九节 一场自欺欺人的亏空盘查风波
  9. 第六章 嘉庆:反腐的下滑曲线
    1. 第一节 一百分的接班人
    2. 第二节 诛和珅初显身手
    3. 第三节 面对腐败该何去何从
    4. 第四节 改革当口举起保守大旗
    5. 第五节 全面守成
    6. 第六节 从伟大到尴尬
  10. 第七章 和珅:清代第一贪官
    1. 第一节 怀才误此身
    2. 第二节 大理财家
    3. 第三节 一个巨贪的诞生
  11. 第八章 官场:晚清官员的妥协与坚守
    1. 第一节 “不妄取一钱”的林则徐
    2. 第二节 “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3. 第三节 不为钱所“累”的李鸿章
    4. 第四节 “不以一钱自污”的左宗棠
    5. 第五节 “赤贫”刘光第和“巨富”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