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共8种14册) 【迄今门类规划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_AZW3_MOBI_EPUB_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内容节选

第27章 技术解释 约瑟夫·C.皮特 1.引言 本章写作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解释的说明。相对而言,这个主题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本文在许多方面更多的是划定一个完全充分的技术解释理论所需涵盖的领域。 本章的结构如下:讨论完技术解释理论的必要性后,笔者将技术解释与物理学解释、目的论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解释进行了区分,接着关注的中心转移到了回答作为提供技术解释手段的问题上。文中还介绍了内部受众与外部受众(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ences)的区别以提供一种按照不同的受众区分不同种类的解释方法。特定的受众指向特定的问题,而且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合适的解释。接下来引入了系统的概念。文中发展的思想是,把对人工物、机制、活动、功能等概念的解释放入与它所在系统其他部分的关系中考察,这是技术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表达了所有的解释都要把被解释对象与其他东西联系起来的强立场。通过展示人工物特有的议题如人工物的设计、功能或结构为何只能通过参考它们在其中占有位置的系统才能得到合理解释,笔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系统的必然讨论把我们带入了社会系统主题。因为技术人工物和它所要求的一些方面的解释程度需要借助于它所发挥作用的社会系统的某些方面。(1)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一些例子,如技术成功(technological successes)解释与技术失败(technological failures)解释间的不对称性以及这种不对称性的重要性。 2.关联性 我们为何需要技术解释理论?对类似问题“我们为何需要科学解释理论”的标准答案相当简洁:“因为科学的目的是解释世界,而我们需要知道这样的解释何时是好解释。”但很显然,用类似的语句回答关于技术解释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为技术解释理论必要性辩护的任务与为科学解释理论的必要性辩护不同。为科学解释理论辩护只需要说明为什么自然界的东西按照它自己的方式运行即可,而关于我们的技术可以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这暗示要么存在许多种类的技术解释,要么我们发展的理论将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并没有回答最初的问题,但它暗示了一种策略:首先确定技术解释解释的是什么。 笔者将讨论的是专门的技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2)它们无处不在。而这正是意义所在。我们被我们的技术所环绕、嵌入和依靠它们、被它们支持和愉悦。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它们也对我们和地球生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他们是我们共同性格的创造性、发明性和可能的恶毒性(malevolent)方面的表达。 简而言之,我们的技术和我们如何使用它们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标记。(3)这意味着,如果想知道我们是什么和我们如何到了这个地步,需要先解释我们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技术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助我们的和/或限制我们的。这意味着,技术解释的理论与所有形式的人类活动有关联,因为它们全都涉及技术(包括科学)。技术解释理论提供了解释人工物是如何形成现在这样的途径。这可以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但它也部分归因于种种社会因素。技术解释理论也将提供解释人工物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和引入人工物对我们社会结构、目标和价值观影响的途径。最后,它还提供了解释技术失败和从评估过失与责任的议题中区分涉及系统故障的问题的途径。 3.技术解释与科学解释 如前所述,发展技术解释理论的关键是回答“我们解释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科学不同,过去人们错误地假定科学解释问题的答案是相当简单的,技术解释的焦点如前所述可以是多样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解释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世界在特定环境中是如此运行的。科学解释理论的发展史揭示出,人们一直试图发现一种普遍理论,这种理论对什么是好的解释问题的回答可以推广到所有学科中。(4)从亨普尔[1948]在这一方向上首先做出重要的现代意义的工作开始,类似的构建解释的普遍理论尝试有许多。随着单个学科的历史和哲学揭示出方法方面的重要区别,这些努力现在可能衰退。相反,似乎要求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分别发展独立的解释理论。(5) 但即使科学解释的普遍理论在自然科学中的有用性逐渐降低,技术科学被当作自然科学之外的领域时,它们对技术科学是否能够有用并不清楚,换言之,技术不像许多工程科学的学科一样被看作应用科学和技术性科学,而被认为是凭它自己的实力。这些哲学理论的普遍理想是使它们不适用于技术科学。例如,亨普尔的理论就是如此。 3.1 演绎模型理论 亨普尔的覆盖律理论(Covering Law Theory),又称演绎规律理论(Deductive-Nomological Theory,DN Theory),要求构成解释的演绎论证其前提必须出现至少一条自然规律的表达。假如我们把这一观点应用到需要解释的技术问题上,将要求存在调整技术的自然规律。然而,除了可能的非预期后果法则(Law of Uninte......

  1. 总目录
  2.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稿人名录
    6.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导论
      1. 1.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2. 2.哲学与科学
      3. 3.认识论问题
      4. 4.形而上学问题
      5. 5.伦理问题
      6. 6.本书综述
    7. 表征
      1. 1.表征的基本问题
      2. 2.表征的标准模型与表征
      3. 3.表征与信息
      4. 4.表征与实现
      5. 5.表征的类型学
      6. 6.表征的种类
    8. 机制与心理学解释
      1. 1.导言
      2. 2.机械论哲学的产生及其在心灵中的运用
      3. 3.信息加工机制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4. 4.当代的机制概念
      5. 5.机制性解释
      6. 6.分层机制、组织层次以及还原
      7. 7.发现机制
      8. 8.心理学中的机制性解释:动机与奖励
      9. 9.总结
    9. 实现:形而上学的视角与科学的视角
      1. 1.两主一仆
      2. 2.实现和心灵的形而上学
      3. 3.实现和认知科学
      4. 4.对实现的一种可行性解释
      5. 5.自主性、还原和多重实现
      6. 6.结论:共同努力
    10. 还原:交叉科学关系模型及其对心理学—神经科学衔接的意义
      1. 1.导言
      2. 2.还原的标准模型和新浪潮修正主义
      3. 3.具有比较良好的理论间映射的新浪潮连续统
      4. 4.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两个论证
      5. 5.(毕竟)不是这样的新浪潮还原论:对理论的共同关注
      6. 6.(毕竟)不是这样的新浪潮还原论:坚持单一模型
      7. 7.交叉科学背景下的解释多元主义
      8. 8.作为支持(而不是反对)还原性的论证的多重可实现性
      9. 9.作为解释多元主义缩影的机制分析
      10. 10.启发式同一论和解释鸿沟反驳
    11. 前注意知觉与现象知觉
      1. 1.早期视觉的结构
      2. 2.竞争、选择、注意
      3. 3.特征和现象属性
      4. 4.前注意的现象属性
      5. 5.现象意识,但制约了意识
      6. 6.分离的哲学意义
      7. 7.分离后的知觉心理学
      8. 8.结论
    12. 意识: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
      1. 1.导言:意识与科学哲学
      2. 2.现象意识的现象学结构
      3. 3.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主观特征
      4. 4.来自认知科学的案例研究
      5. 5.结论:捍卫科学实践
    13. 论限制语言学的证据基础
      1. 1.导言
      2. 2.杰瑞德·卡茨:对限制的本体论证明
      3. 3.蒯因:对限制的一种彻底经验主义论证
      4. 4.维特根斯坦:对限制的“规范共同体实践”论证
      5. 5.反对限制证据基础
      6. 6.详细的例子
    14. 情绪:相互竞争的理论与哲学问题
      1. 1.导言
      2. 2.情绪理论
      3. 3.三个哲学问题
    15. 模拟
      1. 1.导言
      2. 2.模拟的可替代理论
      3. 3.模拟论
      4. 4.发展:错误—信念任务
      5. 5.模拟与镜像系统
      6. 6.模拟与意象
      7. 7.情绪的模拟读心
      8. 8.高级读心
      9. 9.结论
    16. 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1. 1.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2. 2.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论
    17. 计算神经科学
      1. 1.概述
      2. 2.表征
      3. 3.计算
      4. 4.动力学
      5. 5.综合
      6. 6.认知
    18. 心理病理学:关注心理疾病
      1. 1.什么是心理疾病?
      2. 2.作为心理疾病的心理
      3. 3.对提议的阐明
      4. 4.心理痛苦和生活问题
      5. 5.意识表征内容
      6. 6.对心理的限制
      7. 7.损伤的大脑
      8. 8.意识表征内容和环境互动
      9. 9.受到严格限定和治疗的心理疾病
      10. 10.结论
    19. 进化心理学的适应纲领
      1. 1.进化心理学的纲领
      2. 2.工程设计与进化心理学
      3. 3.自然选择的动态模型
      4. 4.设计的动态模型
      5. 5.系统发育与适应
      6. 6.结论:进化心理学与进化
    20. 情境认知
      1. 1.导言
      2. 2.例证
      3. 3.认识论反思
    21. 人工智能:历史、基础与哲学问题
      1. 1.人工智能的起源
      2. 2.早期的人工智能程序
      3. 3.微世界人工智能
      4. 4.类神经元计算的发展
      5. 5.新人工智能
      6. 6.图灵测试
      7. 7.中文屋论证
      8. 8.超计算
      9. 9.彭罗斯对人工智能的“哥德尔反驳”
  3. 生物学哲学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稿人名录
    6. 第一部分 传记
      1. 查尔斯·达尔文
        1. 1.地质学家达尔文
        2. 2.达尔文成为一名进化论者
        3. 3.自然选择
        4. 4.“物种起源”
        5. 5.一致性
        6. 6.“起源”之后
        7. 7.哲学上的问题
        8. 8.达尔文革命
      2. 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爵士
        1. 1.早期生活与教育
        2. 2.在洛桑:高度活跃的时期
        3. 3.在伦敦的大学学院
        4. 4.在生命终结之时
      3. 霍尔丹与现代遗传学理论的诞生
        1. 1.引言
        2. 2.历史背景
        3. 3.霍尔丹的数学理论
        4. 4.《进化的原因》
        5. 5.余波
        6. 6.历史的重建
      4. 休厄尔·赖特
        1. 1.简要的传记
        2. 2.同系繁殖
        3. 3.统计学与通径分析
        4. 4.发育遗传学
        5. 5.群体遗传学
        6. 6.动态平衡理论
        7. 7.哲学
        8. 8.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赖特
      5. 木村资生
        1. 1.简要的传记
        2. 2.群体遗传学
        3. 3.中性学说
        4. 4.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木村
    7. 第二部分 进化
      1. 自然选择
        1. 1.适合度
        2. 2.自然选择解释了什么
        3. 3.适应论
        4. 4.驱动力与原因
      2. 中性论
        1. 1.中性理论:一些历史背景
        2. 2.理论的接受
        3. 3.木村对于中性进化的论证
        4. 4.中性理论的检验
        5. 5.中性论以及适应性进化:分子以及表现型的层面
        6. 6.在中性理论的语境中什么是漂变
      3. 选择的层级
        1. 1.引言
        2. 2.从生物体到基因和群体
        3. 3.基因与生物:复制者、互动者以及其他“单元”
        4. 4.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
        5. 5.利他性与选择的层级的问题
        6. 6.多元论与实在论
        7. 7.群体作为语境,群体作为超个体
        8. 8.进化历史中的转变
      4. 什么是演化性
        1. 1.后生生物和团藻类:两种不同的进化命运
        2. 2.团藻类差异的限制
        3. 3.适合度:一种演化性的模型
        4. 4.演化性、个体与环境
      5. 中性论
        1. 1.引言
        2. 2.割裂的进化论
        3. 3.亚生物的生物学
        4. 4.个体发育参与的三个等级
        5. 5.结论:纵观这些等级
      6. 进化与规范性
        1. 1.简介
        2. 2.达尔文的影子
        3. 3.最终的思想
      7. 进化伦理学
        1. 1.引言
        2. 2.背景假定
        3. 3.利他性的进化
        4. 4.生殖对策以及双重标准理论
        5. 5.生殖策略与性别角色
        6. 6.道德与婚姻的妥协
        7. 7.增强规范与控制规范
        8. 8.悬而未决问题的争论
    8. 第三部分 遗传学
      1. 遗传分析
        1. 1.引言
        2. 2.从遗传因子到基因:孟德尔到乔纳森
        3. 3.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4. 4.作为分析策略的遗传连锁
        5. 5.基因——遗传的原子:从马勒到沃森和克里克
        6. 6.从基因型到表型再到模式化的见解
        7. 7.群体遗传学支持达尔文学说
        8. 8.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法则中的瑕疵
        9. 9.总结
      2. 群体遗传学的发展
        1. 1.早期:祖系遗传规律
        2. 2.统计的达尔文学说与孟德尔式因子
        3. 3.从统计的生物学到数学的群体
        4. 4.基因与选择:综合的确立
        5. 5.辩论的细节
      3. 进化生物学中的最大化原理
        1. 1.引言
        2. 2.物理学中的极值原理
        3. 3.作为适合度最大化的进化:(1)费希尔的“基本原理”
        4. 4.作为适合度最大化的进化:(2)对于基本原理的误解
        5. 5.作为适合度最大化的进化:(3)还需要提到的内容
        6. 6.作为熵最大化的进化
        7. 7.重建进化:简约法则与奥卡姆剃刀定律
        8. 8.进化的重建:最小量进化的方法
      4.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
        1. 1.后实证主义者的理论间还原
        2. 2.理论间的反还原论
        3. 3.历史的还原论
        4. 4.在进化生物学中补完“为什么必需的解释”
      5. 特征、基因以及编码
        1. 1.基因的唯一性
        2. 2.关注的起因
        3. 3.失败的开端与死胡同
        4. 4.一种更好的想法
        5. 5.勉为其难
        6. 6.编码的所及范围
    9. 第四部分 分类学
      1. 物种、分类学与系统分类学
        1. 1.引言
        2. 2.物种
        3. 3.分类学多元论
        4. 4.林奈式等级
      2. 同源与同形
        1. 1.引言
        2. 2.相似性
        3. 3.等级与胚胎发育
        4. 4.同源与同形的再概念化
        5. 5.同源与类似性描述
        6. 6.同形
        7. 7.同源发生(Homogeny)与同形
        8. 8.趋同
        9. 9.平行性(Parallelism)
        10. 10.逆转(Reversals)
        11. 11.雏形与残迹
        12. 12.返祖
        13. 13.连续统一体
      3. 种族的生物学概念
        1. 1.引言
        2. 2.类型学种族概念
        3. 3.种族的地理学概念
        4. 4.反对人类生物学种族的全局性论点
        5. 5.种族的生态学与系统发生学概念
        6. 6.结论
    10. 第五部分 特殊论题
      1. 进化生物学的形式化
        1. 0.引言
        2. 1.通向伽利略式的科学理论观路径
        3. 2.进化理论的复杂结构
        4. 3.构成当代进化理论的一些组成理论的形式化
        5. 4.回顾模型与理论
      2. 功能
        1. 1.生物学功能问题
        2. 2.有机体、人工品以及主体
        3. 3.选择效应解释
        4. 4.选择效应解释的问题
        5. 5.功能障碍
        6. 6.目标指向性
        7. 7.康德的映射论
        8. 8.自然主义
      3. 心理表征的生物学方法
        1. 1.意向性问题
        2. 2.功能以及语义规范
        3. 3.分界线
        4. 4.弥合分歧:神经科学
        5. 5.目的论语义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先天性
        1. 1.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
        2. 2.渠化与表观遗传景观
      5. 人工生命
        1. 1.历史与方法
        2. 2.当代人工生命研究的三种例证
        3. 3.人工生命研究的哲学意义
        4. 4.结语
  4. 信息哲学(套装上下册)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稿人名录
    6. 目录
    7. 第一部分 导言与背景介绍
      1. 第一章 导言:信息即信息之所为
        1. 1.导言
        2. 2.信息简史
        3. 3.信息理论的三条主线
        4. 4.本书章节内容介绍
        5. 5.一些综合性主题以及新问题
        6. 6.本章总结并重申本书之宗旨
    8. 第二部分 观念史:信息概念
      1. 第二章 认识论与信息
        1. 1.一些必要的概念说明:意义、真理,以及信息
        2. 2.信息与通信
        3. 3.通信理论的应用
        4. 4.信道
        5. 5.剩余问题和各种选择
      2. 第三章 自然语言中的信息
        1. 1.导言
        2. 2.两条发展主线
        3. 3.语境中的意义模型化
        4. 4.话语连接的模型化
        5. 5.接收者的模型化
        6. 6.自然语言中的信息
        7. 7.前景和挑战
      3. 第四章 信息哲学中的若干趋势
        1. 1.导言
        2. 2.信息哲学的定义
        3. 3.信息哲学中的若干开放问题
        4. 4.信息的本质
        5. 5.信息动态分析
        6. 6.统一信息论所面临的问题
        7. 7.数据接地问题:数据如何获得意义
        8. 8.语义问题:有意义的数据如何获得其真价值
        9. 9.信息处理和认知研究
        10. 10.科学和信息建模
        11. 11.信息的本体论地位
        12. 12.自然化的信息
        13. 13.从比特假设看信息技术
        14. 14.结语
      4. 第五章 学习与协作计算宇宙
        1. 1.导言
        2. 2.学习与认知间不稳定的结合:参与还是构造
        3. 3.人类效率之谜
        4. 4.学习、计算、信息和熵
        5. 5.协作计算宇宙
        6. 6.结语
    9. 第三部分 三种主要基本研究方法
      1. 第六章 信息的定量理论
        1. 1.信息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 2.并非简单的“是非”问题
        3. 3.真理与描述之间的二元性
        4. 4.容量只对工程师有用吗
        5. 5.多用户通信
        6. 6.结语
      2. 第七章 逻辑与信息
        1. 1.导言及概要
        2. 2.逻辑学中的信息
        3. 3.作为范围的信息:状态空间、认知逻辑与信念逻辑
        4. 4.信息流和动态逻辑
        5. 5.作为相互关系的信息:情境论的世界
        6. 6.合并范围与约束观点
        7. 7.作为编码的信息:句法、证明与计算
        8. 8.语义学、句法学与证明:实现融合
        9. 9.结论:作为信息论的逻辑
        10. 10.深层次的论题以及广泛的延伸
      3. 第八章 算法信息论
        1. 1.导言
        2. 2.柯尔莫哥洛夫复杂性:若干要点
        3. 3.综述与概要
        4. 4.柯尔莫哥洛夫复杂性:详细讨论
        5. 5.香农与柯尔莫哥洛夫
        6. 6.有意义的信息
        7. 7.哲学涵义与结论
    10. 第四部分 信息传输及使用中的主题
      1. 第九章 奥卡姆(Ockham)剃刀原理、真理及信息
        1. 1.导言
        2. 2.标准解释
        3. 3.分析判断
        4. 4.帮助旅行者
        5. 5.若干示例
        6. 6.理论结构推断
        7. 7.经验策略与收敛方案
        8. 8.根据效果定义的经验复杂性
        9. 9.奥卡姆剃刀原理
        10. 10.牢固性以及最终信息量
        11. 11.收敛的认知成本
        12. 12.最坏情况成本范围
        13. 13.相对效率
        14. 14.最优性
        15. 15.标准奥卡姆策略的唯一最优性
        16. 16.经验复杂性的一般定义
        17. 17.随机应用简述
        18. 18.奥卡姆、易误性与“信息”
        19. 附录
      2. 第十章 认知逻辑与信息更新
        1. 1.导言
        2. 2.引言:逻辑语言与逻辑表述
        3. 3.认知逻辑中的深层问题与领域
        4. 4.认知逻辑:是什么,为什么
        5. 5.动态认知逻辑
        6. 6.时序推理与动态认知逻辑
        7. 7.信念变更与动态认知逻辑
        8. 8.结语
      3. 第十一章 信念修正中的信息结构
        1. 1.导言
        2. 2.浅谈信息、真理与心灵
        3. 3.信念变更=修正+反思
        4. 4.用于简单变更运算的推断运算:三个例子
        5. 5.用优先化数据库操作表示融贯论信念变更
        6. 6.信念修正简史
        7. 7.结语
      4. 第十二章 信息、过程与博弈
        1. 1.导言:基本难题
        2. 2.导论:问题与方法
        3. 3.背景理论介绍
        4. 4.定性信息理论与定量信息理论的结合
        5. 5.博弈、逻辑平衡与信息流守恒
        6. 6.层创逻辑:信息流几何学
        7. 7.结语
      5. 第十三章 博弈论中的信息与信念
        1. 1.博弈论之本体论
        2. 2.信息的个体聚集
        3. 3.信息的个体化处理
        4. 4.信息的集体影响
        5. 5.个体供给信息
        6. 6.信息的集体扩散
        7. 7.信息与学习
    11. 第五部分 人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信息
      1. 第十四章 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
        1. 1.信息是什么
        2. 2.“计算机科学”是什么
        3. 3.作为信息(“数据”)处理器的计算机
        4. 4.计算机并不仅限于“计算”
        5. 5.信息概念的历史
        6. 6.经典信息论
        7. 7.“猴子悖论”
        8. 8.索洛莫诺夫(Solomonoff)—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柴廷(Chaitin)“算法信息”
        9. 9.冯·诺依曼二重性
        10. 10.信息检索、信息表述、网络以及分布式信息
        11. 11.量子计算/信息
        12. 12.建模、模拟、复杂系统、虚拟现实
        13. 13.人工智能
        14. 14.伦理问题
        15. 15.结语
      2. 第十五章 信息物理学
        1. 1.信息物理学
        2. 2.热力学
        3. 3.统计力学
        4. 4.非线性动力学
        5. 5.关于熵
        6. 6.量子信息
        7. 7.黑洞:时空信息悖论
        8. 8.结语
      3. 第十六章 人际交互研究中的信息
        1. 1.信息作为分析工具
        2. 2.信息
        3. 3.信息是如何产生的
        4. 4.情境论
        5. 5.人际交互示例
        6. 6.以基于信息的方式分析萨克斯示例
        7. 7.产业中的一个实例
        8. 8.信息立场的效用与关联
      4. 第十七章 人工智能之哲学与哲学之人工智能
        1. 1.导言
        2. 2.若干历史评述
        3. 3.人工智能的哲学预设
        4. 4.人工智能的科学假定
        5. 5.常识与常识信息情境
        6. 6.哲学之人工智能——若干建议
        7. 7.语境中的信息以及关于语境的信息
        8. 8.结语
      5. 第十八章 信息、计算以及认知科学
      6. 第十九章 生物系统中的信息
        1. 1.导言
        2. 2.作为工具的信息
        3. 3.信息的储存与处理
        4. 4.密码
        5. 5.信息与意义
        6. 6.生物符号学
        7. 7.结语
    12. 索引
  5.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套装共3册)
    1. 总目录
    2.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搞人名录
      6. 总导言
        1. 1.技术与工程科学
        2. 2.多元研究路径
        3. 3.本领域研究简史
        4. 4.本手册研究框架
        5. 5.本手册研究议程
        6. 6.本手册汇编与致谢
      7. 第一部分 技术、工程与科学
        1. 导言一
          1. 1.定义的类别
          2. 2.关系的种类
          3. 3.模型的类型
        2. 第1章 定义技术与工程科学
          1. 1.定义的方法
          2. 2.语源学与早期的概念史
          3. 3.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定义
          4. 4.在人文学科中的定义
          5. 5.在社会科学中的定义
          6. 6.结论与启示
        3. 第2章 科学、技术及两者关系
          1. 1.引言
          2. 2.基本方法论问题
          3. 3.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
          4. 4.作为科学终结的技术
          5. 5.实验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 6.作为技术的科学
          7. 7.结论
        4. 第3章 社会科学在工程中的角色
          1. 1.理论与方法问题
          2. 2.工程师需要知道什么
          3. 3.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以计算机系统设计为例
          4. 4.工程师与设计的社会研究——揭示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5. 5.技术的社会塑造与社会科学塑造
        5. 第4章 工程科学诞生:历史分析
          1. 1.引言
          2. 2.古代、中世纪与近代早期
          3. 3.18、19世纪工程科学的起源
          4. 4.工业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850—1925年
          5. 5.政府资助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900—1945年
          6. 6.技术性科学时代的工程科学:1945—2000年
        6. 第5章 工程科学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 1.引言
          2. 2.一致性与多样性——工程科学的特质与发展
          3. 3.方法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4. 4.工程科学学科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5. 5.通用技术
          6. 6.结论
      8. 第二部分 人工物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1. 导言二
        2. 第6章 形而上学中的人工物
          1. 1.忽视的根源和拒绝的理由
          2. 2.对存在的依赖
          3. 3.人工物的本质与属性
          4. 4.人工物具有独立于心智的性质吗
          5. 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较
          6. 6.结论
        3. 第7章 人工物功能的哲学理论
          1. 1.引言
          2. 2.人工物功能的现象
          3. 3.人工物功能的理论
          4. 4.人工物功能的评价理论
        4. 第8章 工程中的功能分解与部分论
          1. 1.引言
          2. 2.功能组与功能构成
          3. 3.技术功能的功能描述与哲学解释
          4. 4.功能性部分—整体关系与部分论
          5. 5.功能分解的工程方法
          6. 6.暂定的结论
        5. 第9章 形式本体论中的人工物
          1. 1.引言
          2. 2.形式本体、系统和选择
          3. 3.存在本体中的人工物
          4. 4.DOLCE基本本体论
          5. 5.延伸DOLCE到人工物
          6. 6.人工物的建模
          7. 7.超越基础
          8. 8.结论
        6. 第10章 技术知识的本性
          1. 1.从应用科学到认识解放
          2. 2.对比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3. 3.工具主义者的异议
          4. 4.技术知识的分类标准
          5. 5.双重划界问题
          6. 6.技术知识的隐性
          7. 7.社会怀疑论
          8. 8.规范的知识
          9. 9.过时的解放主义
          10. 10.积极行动与未来展望
          11. 11.技术和知识的本质
          12. 12.技术知识的基础
        7. 第11章 隐性知识与工程设计
          1. 1.引言
          2. 2.隐性知识:从边缘到主流
          3. 3.隐性知识的选择性观点
          4. 4.结论与综合
        8. 第12章 实践推理与工程
          1. 1.引言
          2. 2.工具主义
          3. 3.一致性
          4. 4.规范论
          5. 5.设计
          6. 6.结论
      9. 第三部分 工程设计哲学
        1. 导言三
        2. 第13章 从历史角度思考设计
          1. 1.引言
          2. 2.传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教育的兴起
          3. 3.调查策略与设计科学
          4. 4.设计方法论与批判意识
          5. 5.设计方法运动
          6. 6.设计方法、方法论、原理与因果关系
    3.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中)
      1. 书名页
      2. 目录
      3. 第14章 设计实践类型论
        1. 1.引言
        2. 2.类型学
        3. 3.设计问题中的问题
        4. 4.设计思维模式
        5. 5.设计者的类型:设计专长
        6. 6.设计语境的类型
        7. 7.结论:走向设计实践的多亲本类型学
      4. 第15章 客户需求向技术规范的转换
        1. 1.引言
        2. 2.产品开发中客户角色的转换
        3. 3.使用者与设计者对技术人工物描述的差异
        4. 4.对人工物性质的认识
        5. 5.使用者需求向物理特征的转换
        6. 6.转换方法
        7. 7.方法论反思
        8. 8.材料和软件与作为应用领域的人工物
        9. 9.客户群问题
        10. 10.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性
        11. 11.术语“转译”的歧义
      5. 第16章 工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1. 1.引言
        2. 2.工程设计与科学
        3. 3.工程设计的本质
        4. 4.工程设计:从功能到结构
        5. 5.手段—目的推理
        6. 6.工程设计中的阶段模型
        7. 7.设计规划而非物质实体
        8. 8.技术设计
        9. 9.复杂性与传统设计范式
      6. 第17章 工程设计中功能的计算表示
        1. 1.功能与行为
        2. 2.设计功能
        3. 3.计算功能
        4. 4.概要
        5. 5.结论
      7. 第18章 设计中的理性
        1. 1.引言
        2. 2.工程设计
        3. 3.理性标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4. 4.理性诸方面
        5. 5.理性的工具概念
        6. 6.工程设计实践中的理性
        7. 7.作为社会过程的设计
      8. 第19章 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
        1. 1.引言
        2. 2.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的研究范围
        3. 3.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的框架
        4. 4.规范基础、设计目标及其实施
        5. 5.结论
      9. 第四部分 工程科学中的模型化问题
        1. 导言四
        2. 第20章 模型的概念:历史回顾
          1. 1.引言
          2. 2.“模型”一词的起源
          3. 3.模型
          4. 4.作为设计步骤之一的模型
          5. 5.设计者的现代工具
          6. 6.关于世界的模型
          7. 7.从教学模型到数学模型
          8. 8.结论
        3. 第21章 功能模型化和数学模型:语义学分析
          1. 1.关于语义学
          2. 2.三个现实案例
          3. 3.解释性模型化与功能性模型化
          4. 4.图示或文本
          5. 5.原词和解释
          6. 6.真理及其替代物
          7. 7.语义学模型
          8. 8.理论附着于系统
          9. 9.同构性与相似性
        4. 第22章 工程科学中的认知工具:模型
          1. 1.引言
          2. 2.科学哲学中的科学模型:从表征到认知工具
          3. 3.科学模型的发展和认识论应用:卡诺热机模型案例
          4. 4.走向扩展的模型概念
        5. 第23章 交叉学科工程中基于模型的推理
          1. 1.引言
          2. 2.组织工程实验室:“血管构造模型系统”
          3. 3.神经工程实验室:“物化培养皿模型系统”
          4. 4.基于模型的推理
          5. 5.结论
        6. 第24章 工程科学中的标度模型化:以弗劳德为例
          1. 1.引言
          2. 2.标度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3. 3.基于物理相似性的标度模型化
          4. 4.基于标度模型的知识生产
          5. 5.结论与后续研究
        7. 第25章 相似性与量纲分析
          1. 1.简介与综述
          2. 2.数量、单位与量纲
          3. 3.无量纲量
          4. 4.无量纲参数与物理系统
          5. 5.白金汉定理
          6. 6.“某些方面”相似、完全相似与部分相似
        8. 第26章 测量理论与工程
          1. 1.引言
          2. 2.有限等距测量模型
          3. 3.广延测量的扩展和近似
          4. 4.误差的定性概率分布
          5. 5.结论
        9. 第27章 技术解释
          1. 1.引言
          2. 2.关联性
          3. 3.技术解释与科学解释
          4. 4.问题与内部受众和外部受众
          5. 5.术语
          6. 6.系统
          7. 7.社会性
          8. 8.对失败的解释
          9. 9.结论与反思
      10. 第五部分 技术与工程中的规范和价值
        1. 导言五
        2. 第28章 技术因何具有内在规范性
          1. 1.引言
          2. 2.技术
          3. 3.规范性
          4. 4.技术为何具有内在规范性
          5. 5.结论
        3. 第29章 人工物和规范性
          1. 1 引言:人工物、人工物功能及其规范性维度
          2. 2.规范性的概念
          3. 3.作为规范性陈述的价值陈述
          4. 4.作为规范性陈述的功能和故障陈述
          5. 5.关于人工物应该做什么的理解
          6. 6.技术人工物的超越:一般功能项的规范性
          7. 7.人工物的非工具价值
          8. 8.结论与思考
        4. 第30章 工程实践中的职业标准
          1. 1.引言
          2. 2.公共道德
          3. 3.伦理法则
          4. 4.技术法则和标准
          5. 5.公认的工程实践标准和审慎标准
          6. 6.创新和职业标准
          7. 7.监管人员的行为约束
          8. 8.设计
          9. 9.实践标准的范围
    4.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第31章 工程设计中的价值
        1. 1.引言
        2. 2.价值
        3. 3.技术和价值
        4. 4.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价值
        5. 5.工程设计中价值冲突的处理:优化设计
        6. 6.工业设计中价值权衡的非优化方法
        7. 7.结论
      4. 第32章 效率的概念:历史分析
        1. 1.引言
        2. 2.效率的范畴
        3. 3.效率的历史背景:持久的细微差别
        4. 4.效率:当代的重要特征
        5. 5.效率在工程中的设计价值
        6. 6.效率的评论
        7. 7.结论
      5. 第33章 技术与工程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1. 1.引言
        2. 2.设计大型对象:城市景观规划和建筑
        3. 3.设计小型对象:化学
        4. 4.设计虚拟对象:软件工程
        5. 5.结论
      6. 第34章 技术中的风险与安全
        1. 1.引言
        2. 2.关键术语的定义
        3. 3.安全工程
        4. 4.风险分析
        5. 5.风险伦理
      7. 第35章 技术评价:概念与方法
        1. 1.引言
        2. 2.技术评价:概述
        3. 3.技术评价的规范性与价值问题
        4. 4.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挑战
      8. 第36章 历史视角下的伦理与技术的互动
        1. 1.前现代的伦理与工艺
        2. 2.现代伦理与技术
        3. 3.技术伦理观:三个流派
        4. 4.伦理塑造技术
        5. 5.技术塑造伦理
        6. 6.结论:伦理与技术互动
      9. 第六部分 工程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1. 导言六
        2. 第37章 建筑哲学
          1. 1.引言
          2. 2.哲学思想与世界观
          3. 3.伦理
          4. 4.美学
          5. 5.建筑实践中阐释的哲学立场
          6. 6.结论
        3. 第38章 农业技术哲学
          1. 1.贯穿哲学史的农业
          2. 2.土地变更的政治经济学
          3. 3.绿色革命
          4. 4.绿色革命的讨论
          5. 5.生物工程与基因改良
          6. 6.现代有机农业
          7. 7.有机农业的创始人
          8. 8.结论
        4. 第39章 医学技术哲学
          1. 1.引言
          2. 2.诊断技术
          3. 3.治疗技术
          4. 4.增强技术
          5. 5.使能技术
          6. 6.医学中技术的一般影响
        5. 第40章 生物技术哲学
          1. 1.引言:定义与区分
          2. 2.生命的“信息化”
          3. 3.认识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
          4. 4.伦理、规章与管理
        6. 第41章 计算与信息技术哲学
          1. 1.引言
          2. 2.计算哲学
          3. 3.计算机科学哲学
          4. 4.人工智能哲学
          5. 5.互联网与新媒体哲学
          6. 6.计算机与信息伦理
      10. 后记
  6. 逻辑哲学(套装上下册)
    1. 总目录
    2. 逻辑哲学(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序言
      6. 撰稿人名录
      7. 引言:当代逻辑哲学
        1. 1.逻辑与哲学
        2. 2.在逻辑的糖果店里
        3. 3.理解逻辑的多元性
        4. 4.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的未来方向
      8. 逻辑是什么?
        1. 1.逻辑与推理
        2. 2.演绎推理与信息
        3. 3.分析推理
        4. 4.外推性推理
        5. 5.“逻辑”对“超逻辑的系统化”
        6. 6.语形与语义
        7. 7.语形进路的限制
        8. 8.语义进路的限制
        9. 9.策略性规则与定义性规则
        10. 10.什么是一阶逻辑?
        11. 11.公认一阶逻辑的预设
        12. 12.量词的意义
        13. 13.语义博弈
        14. 14.独立—友好逻辑的含义:可公理化性
        15. 15.否定及其重要性
        16. 16.高阶逻辑
        17. 17.没有本体论差异的一个区分
        18. 18.替代逻辑?
        19. 19.外推性推理与信息采集
      9. 逻辑的范围和限制
        1. 1.全面回顾
        2. 2.逻辑的定义
        3. 3.属于逻辑的概念
        4. 4.三段论断言
        5. 5.推理模式
        6. 6.逻辑还原
        7. 7.蒯因的“逻辑的范围”
        8. 8.逻辑概念
        9. 9.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10. 哲学中的逻辑
        1. 1.在那个世纪
        2. 2.一次快乐的历史之行
        3. 3.逻辑形式与自然逻辑:从三段论逻辑学到广义量词
        4. 4.推理类型:从波尔扎诺到条件逻辑和人工智能
        5. 5.语义解释机制:从塔斯基到“动力学”
        6. 6.理论与信念修正:从新实证主义到计算机科学
        7. 7.动态逻辑、交流、行为和博弈
        8. 8.深入主题
        9. 9.结论:再次讨论逻辑与哲学
      11. 非形式逻辑与论证概念
        1. 1.“论证”的技术和日常意义
        2. 2.论证作为通过提供一个以上的理由支持某观点的对话
        3. 3.诱导推理的论证
        4. 4.扩展:潜在论证与论证的等价类
        5. 5.复合直接论证
        6. 6.假定论证
        7. 7.总结一
        8. 8.论证的竞争概念
        9. 9.排除在论证类之外的对象
        10. 10.总结二
        11. 11.后记
      12. 论非形式与符号逻辑的关系
        1. 1.一种奇怪的二分法
        2. 2.关于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定义
        3. 3.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合作
        4. 4.结论
      13. 模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
        1. 1.认知诊断
        2. 2.逻辑适用于日常世界吗?
        3. 3.柏拉图天堂中的模糊性
        4. 4.逻辑适用于日常语言吗?
        5. 5.作为前逻辑现象的模糊性
        6. 6.逻辑只能松散地使用吗?
        7. 7.真值间隙
        8. 8.逻辑多元论
        9. 9.变异逻辑
        10. 10.多值逻辑
        11. 11.家族相似性
        12. 12.原型
      14. 逻辑与语义分析
        1. 1.引言
        2. 2.一些经典的论证
        3. 3.通过逻辑类推进行语义分析
        4. 4.在逻辑中进行语义分析
        5. 5.开放性问题与深入解读
      15. 形式语义学的辩护无关问题
        1. 1.背景及概述
        2. 2.辩护一种形式逻辑的问题
        3. 3.逻辑衍推系统E
        4. 4.E-模型结构——Ems的使用与解释
        5. 5.关于两个和三个“点”的世界—线矩阵
      16. 真之简史
        1. 1.简介
        2. 2.早期观点
        3. 3.中期思想
        4. 4.后期观点
        5. 5.简短的结论
      17. 真与悖论:哲学概览
        1. 1.本文的目标与结构
        2. 2.d真与真
        3. 3.说谎者悖论:总括图景与计划
        4. 4.弗完全
        5. 5.弗协调逻辑
        6. 6.d真、有效性与保真
        7. 7.离开d真:参数与语境转变
        8. 8.修正理论
        9. 9.集合论悖论
        10. 10.最终的复仇
        11. 11.延伸阅读
      18. 希尔伯特纲领的过去与现在
        1. 1.引言
        2. 2.希尔伯特纲领的过去
        3. 3.希尔伯特纲领的哲学解释
        4. 4.希尔伯特纲领的现状
        5. 5.结论
      19. 逻辑主义及其在当代的遗产
        1. 1.弗雷格
        2. 2.语境、数与新弗雷格逻辑主义
        3. 3.罗素的逻辑主义与“无类”理论
        4. 4.卡尔纳普的内在逻辑主义
        5. 5.逻辑主义的当代评论
        6. 6.结构主义对逻辑主义的替代
        7. 7.逻辑主义与类型论
      20. 经典逻辑时代的来临
        1. 1.引言
        2. 2.一阶逻辑的崛起
        3. 3.语义可判定性与语义完备性
        4. 4.形式上不可判定的陈述、真的不可定义性以及非标准模型的存在性
        5. 5.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以及后来哥德尔成果的扩充
        6. 6.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之后的一致性证明
        7. 7.递归论的兴起
        8. 8.选择公理与广义连续统假设的相对一致性
        9. 9.巅峰与编撰
      21. 无穷
        1. 1.引言
        2. 2.实无穷
        3. 3.潜无穷
        4. 4.物理无穷
    3. 逻辑哲学(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勒文海姆—司寇仑定理
        1. 1.引言
        2. 2.勒文海姆—司寇仑定理
        3. 3.勒文海姆—司寇仑—塔斯基定理
        4. 4.从“非常大”到“非常小”
        5. 5.建构基数到逻辑中
        6. 6.普通逻辑系统中的转移
        7. 7.一般性质
        8. 8.在有穷中的转移
      4. 司寇仑悖论的数学
        1. 1.司寇仑悖论
        2. 2.一个简明的技术求解
        3. 3.量化的优点
        4. 4.量化I的缺陷
        5. 5.量化II的缺陷
        6. 6.一些结论
      5. 量词的对象与替换的解释
        1. 1.引言
        2. 2.蒯因和本体论承诺
        3. 3.指称的与非指称的基础语义学
        4. 4.替换策略
        5. 5.克里普克关于替换量化
        6. 6.莱肯—范·因瓦根—法恩的反对
        7. 7.太多名称的问题
        8. 8.自然语言替换主义
      6. 多值逻辑
        1. 1.基本观点
        2. 2.历史概述
        3. 3.多值逻辑的基本系统
        4. 4.标准的及代数的语义学
        5. 5.特殊的三值和四值—系统
        6. 6.基于t-范数的联结词逻辑
        7. 7.剩余蕴涵对S-蕴涵
        8. 8.连续t-范数
        9. 9.连续t-范数的逻辑
        10. 10.左连续t-范数的逻辑
        11. 11.一些推广
        12. 12.帕维尔卡式外延
        13. 13.杰拉的一般方法
        14. 14.最近的一些应用
      7. 相干逻辑
        1. 1.经典“蕴涵”的一个问题
        2. 2.一次衍推
        3. 3.T-聚焦票据衍推
        4. 4.其他相干逻辑:B、L、E和R
      8. 弗协调逻辑与弗协调性
        1. 1.引言
        2. 2.C-逻辑
        3. 3.弗协调集合论
        4. 4.亚希科夫斯基的逻辑
        5. 5.标记逻辑
        6. 6.弗协调逻辑的发展
        7. 7.应用
        8. 8.结束语
      9. 外延与内涵逻辑
        1. 1.弗雷格的意谓
        2. 2.卡尔纳普的外延及外延逻辑
        3. 3.外延性的失败与卡尔纳普的内涵
        4. 4.模态逻辑
        5. 5.模态谓词逻辑
        6. 6.蒙塔古的“局部的”内涵逻辑
        7. 7.“整体”内涵逻辑
        8. 8.蒯因的外延主义者计划
        9. 9.超越内涵
      10. 逻辑可能世界和模态逻辑的对应语义学
        1. 1.导言
        2. 2.没有对象的世界
        3. 3.对象的世界
      11. 模态实在论及其在数学实在论中的根源
        1. 1.引言
        2. 2.刘易斯的可能世界
        3. 3.普兰汀格的可能世界理论
        4. 4.论证T的一个检验
        5. 5.结束语
      12. 自由逻辑
        1. 1.自由的好处
        2. 2.空域
        3. 3.证明理论
        4. 4.单域(single-domain)与对偶域(dual-domain)
        5. 5.正语义学(POSITIVE SEMANTICS)
        6. 6.负语义学(NEGATIVE SEMANTICS)
        7. 7.零价的语义学(NONVALENT SEMANTICS)
        8. 8.超赋值(SUPERVALUATIONS)
        9. 9.哪一种语义学?(WHICH SEMANTICS)
        10. 10.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
        11. 11.集合论(SET THEORY)
        12. 12.被定义的逻辑及程序语言
        13. 13.模态和时态逻辑(MODAL AND TENSE LOGICS)
        14. 14.直觉主义逻辑
        15. 15.双条件句替换的失败
        16. 16.一种表达的限制(AN EXPRESSIVE LIMITATION)
        17. 17.什么是自由逻辑?
        18. 18.结论
      13. 虚构及其逻辑
        1. 1.逻辑
        2. 2.虚构逻辑的目标
        3. 3.直觉
        4. 4.考察基本概念模型
        5. 5.最大的解释
      14. 反事实语句、因果关系以及抢先占有
        1. 1.引言
        2. 2.反事实语句的逻辑
        3. 3.反事实的因果论
        4. 4.作为影响的因果关系
        5. 5.事实上的依赖
        6. 6.蓝图策略
      15. 逻辑、数学与自然科学
        1. 1.引言
        2. 2.自然科学中假设演绎法构造方法的适当性问题
        3. 3.经验理论的反驳
        4. 4.不可证经验陈述的反实在论解释
        5. 5.应用数学中严格经典定理的命运
        6. 6.面对伯吉斯的反对
      16. 缺省推理
        1. 1.缺省推理
        2. 2.展望错误的前景
        3. 3.作为缺省推理的归纳
        4. 4.非单调的缺省推理
        5. 5.一些有益的思考
      17. 索引
  7. 数学哲学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稿人名录
    6. 危险关系
    7. 数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马克·巴拉格尔(Mark Balaguer)
      1. 1.立场回顾
      2. 2.对各种观点的批评
      3. 3.结论:问题不可解和一种更好、更温和的实证主义
    8.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詹姆斯·富兰克林(James Franklin)
      1. 1.引言
      2. 2.亚里士多德实在论者的观点
      3. 3.数学作为量和结构的科学
      4. 4.关于实在的必然真理
      5. 5.形式科学
      6. 6.柏拉图主义和唯名论的比较
      7. 7.认识论
      8. 8.实验数学和猜想的证据
      9. 9.结论
    9. 数学哲学中的经验主义 大卫·博斯托克(David Bostock)
      1. 1.引言
      2. 2.亚里士多德
      3. 3.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4. 附录 非欧几何
      5. 4.密尔的现代支持者
      6. 5.蒯因、普特南和菲尔德
      7. 6.逻辑和分析
    10. 康德的数学哲学观点
      1. 0.引言
      2. 1.数学,形式科学
      3. 2.个体对象——为什么数学不能被还原为逻辑
      4. 3.形式规则——为什么数学不能被还原为纸上符号的操作
      5. 4.表征的规则和形式——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
      6. 5.公理化和结构——改变数学对象
      7. 6.集合论提供了杂多的一种纯理论吗?
      8. 7.序数、基数和两种无穷
      9. 8.直觉和纯杂多的理论
      10. 9.作为集结的杂多
      11. 10.最大值、最小值——总体和量词
      12. 11.康德的进路是什么?
      13. 附录 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1. 逻辑主义 亚科·欣蒂卡(Jaakko Hintikka)
      1. 1.什么是逻辑主义?
      2. 2.什么是数学?
      3. 3.什么是逻辑主义的逻辑?
      4. 4.弗雷格 第一位逻辑主义者
      5. 5.弗雷格的量词逻辑
      6. 6.定义实数
      7. 7.弗雷格的高阶逻辑
      8. 8.公理集合论VS.逻辑主义
      9. 9.数学原理及其后果
      10. 10.逻辑主义VS.数学
      11. 11.逻辑主义的转变
      12. 12.纠正弗雷格的量化理论
      13. 13.还原到一阶层面
      14. 14.得到辩护的逻辑主义?
    12. 形式主义 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
      1. 1.准备工作
      2. 2.旧的形式主义及其驳斥
      3. 3.新公理
      4. 4.容度危机
      5. 5.经典时期
      6. 6.哥德尔的爆炸性事件
      7. 7.形式主义的遗产
      8. 8.结论
    13. 数学中的构造主义 查尔斯·麦卡蒂(Charles McCarty)
      1. 1.引言:各种各样的构造主义
      2. 2.19世纪的构造主义:杜·博伊斯-雷蒙德和克罗内克
      3. 3.直觉主义和L.E.J.布劳威尔
      4. 4.海丁和形式的直觉主义逻辑
      5. 5.马尔可夫或俄罗斯的构造主义
      6. 6.毕晓普的新构造主义
      7. 7.直谓主义
      8. 8.有穷主义
    14. 虚构主义 丹尼尔·博内维奇(Daniel Bonevac)
      1. 1.各种各样的虚构主义
      2. 2.数学哲学中虚构主义的动机
      3. 3.虚构主义简史
      4. 4.没有数的科学
      5. 5.巴拉格尔的虚构主义
      6. 6.亚布洛的比喻主义
      7. 7.语义学策略
    15. 从康托尔到科恩的集合论 阿基伊罗·卡纳莫里(Akihiro Kanamori)
      1. 1.康托尔
      2. 2.数学化
      3. 3.统一
      4. 4.独立性
    16. 交错集合论 彼得·阿波斯托利,罗兰·欣尼恩,阿基拉·坎达,蒂里·利伯特(Peter Apostoli,Roland Hinnion,Akira Kanda,Thierry Libert)
      1. 0.引言
      2. 第Ⅰ部分 弗雷格问题的拓扑学解决策略
        1. 1.朴素的集合概念
        2. 2.抽象过程
        3. 3.集合和属于关系
        4. 4.一阶版本
        5. 5.罗素悖论
        6. 6.解决途径
        7. 7.弗雷格结构
        8. 8.大小的限定性学说
        9. 9.增加结构
        10. 10.拓扑结构和不可辨别性
        11. 11.作为一个快速执行者的不可辨别性(?)
      3. 第Ⅱ部分 部分集、悖论集和二重集
        1. 12.引言
        2. 13.部分集
        3. 14.正集合
        4. 15.悖论集
        5. 16.二重集
      4. 第Ⅲ部分 精确集合的邻近空间
        1. 17.引言
        2. 18.朝向模态集合论
        3. 19.邻近结构
        4. 20.邻近的弗雷格结构
        5. 21.精确集合的正交格
        6. 22.PFS的模型
        7. 23.论不相交集合的可辨别性
        8. 24.充分
        9. 25.结论
    17. 概率哲学 乔恩·威廉姆森(Jon Williamson)
      1. 1.引言
      2. 第Ⅰ部分 概率框架
        1. 2.变量
        2. 3.事件
        3. 4.语句
      3. 第Ⅱ部分 概率解释
        1. 5.解释和区别
        2. 6.频率
        3. 7.倾向
        4. 8.机会
        5. 9.贝叶斯主义
        6. 10.作为最终信念的机会
        7. 11.应用概率
      4. 第Ⅲ部分 客观贝叶斯主义
        1. 12.主观和客观贝叶斯主义
        2. 13.概述的客观贝叶斯主义
        3. 14.挑战
        4. 15.动机
        5. 16.语言依赖
        6. 17.计算
        7. 18.定性知识
        8. 19.无穷定义域
        9. 20.完全客观概率
        10. 21.概率逻辑
      5. 第Ⅳ部分 对数学哲学可能的影响
        1. 22.解释的作用
        2. 23.数学的认识论观点
        3. 24.结论
    18. 论可计算性 威尔弗里德·西格(Wilfried Sieg)
      1. 1.引言
      2. 2.可判定性和可计算性
      3. 3.递归性和丘奇论题
      4. 4.计算和组合过程
      5. 5.可计算性的公理
      6. 6.关于机器和心灵的观点
    19. 不相容的数学:一些哲学影响 克里斯·莫腾森(Chris Mortensen)
      1. 1.引言:悖论
      2. 2.逻辑的作用
      3. 3.纯数学
      4. 4.几何学
      5. 5.应用数学
      6. 6.回到逻辑主义和基础主义
      7. 7.修正主义和对偶
      8. 8.文本的作用
      9. 9.结论
    20. 数学和世界 马克·科利范(Mark Colyvan)
      1. 1.不可或缺性论证
      2. 2.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3. 3.自然主义和整体论
      4. 4.通向唯名论的艰难之路:菲尔德的规划
      5. 5.通向唯名论的容易之路:拒绝整体论
      6. 6.数学不可思议的有效性
      7. 7.应用数学:哲学课程和未来的方向
    21. 索引
  8. 一般科学哲学:焦点主题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撰稿人名录
    6. 序言:科学哲学中的阐释
    7. 第一章 定律,理论和研究纲领
      1. 1.导言
      2. 2.观察定律和适当理论
      3. 3.插曲:理论的结构主义进路
      4. 4.研究纲领和研究策略
    8. 第二章 对解释的以往和当代观点
      1. 1.导言
      2. 2.亚里士多德:作为证明的解释
      3. 3.笛卡尔:机械解释
      4. 4.莱布尼茨:力量与目的论
      5. 5.牛顿:动力学解释
      6. 6.休谟:反对解释的形而上学
      7. 7.康德:解释的形而上学依据
      8. 8.穆勒:作为统一的解释
      9. 9.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遗产
      10. 10.规则的可预期性
      11. 11.进入因果性
      12. 12.因果历史
      13. 13.自然定律(的一个简短注释)
      14. 14.重勘统一
      15. 15.重勘机械论说明
      16. 16.作为操纵的解释
      17. 17.统计的解释
      18. 18.统计的关联性
      19. 19.演绎—律则—概率解释
      20. 20.关于历史的和目的论的解释
      21. 21.结束语
    9. 第三章 理论评价
      1. 1.导言
      2. 2.评价的范围
      3. 3.理论的优点
      4. 4.确证
      5. 5.接受
      6. 6.结束语
    10. 第四章 自然科学中实验的功能: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例子
      1. 1.实验结果
      2. 2.实验的作用
    11. 第五章 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功能:经济学的案例
      1. 1.社会科学中的从观察到实验
      2. 2.社会科学中“实验”的概念:从传统到扩大的视角
      3. 3.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情况
      4. 4.实验经济学中的预测作用:博弈论的影响
      5. 5.预测成功的衡量标准:准确度和精确度
    12. 第六章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立场
      1. 1.本体论立场
      2. 2.认识论立场
      3. 3.方法论立场
    13. 第七章 还原、整合与科学的统一:自然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
      1. 1.对于统一性历史的考察
      2. 2.还原和统一性的现代概念的场引导
      3. 3.基切尔对于统一性的修正主义观点
      4. 4.对于统一性的批判
      5. 5.整合而非统一
      6. 6.作为机制的还原
      7. 7.跨学科还原与统一的例证研究
    14. 第八章 逻辑的、历史的和计算的方法
      1. 1.导言
      2. 2.维也纳学派及其追随者的逻辑研究法: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3. 3.历史研究法的挑战(约1960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
      4. 4.20世纪70年代:作为问题求解的科学
      5. 5.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科学推理和发现的逻辑模型与计算模型
      6. 6.结束语
    15. 第九章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1. 1.导言
      2. 2.为什么要划界
      3. 3.如何划界
      4. 4.知识诸领域的特征
      5. 5.不科学的领域
      6. 6.原科学和异端
    16. 第十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从科学逻辑到科学哲学:1930—1960年的欧洲与美国
      1. 1.科学哲学的出现:1938年前的科学的逻辑
      2. 2.维也纳学派在英国:移民与交往
      3. 3.维也纳、巴黎和“法国关联”:约定论
      4. 4.在美国的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和(新)实用主义
      5. 5.结语
    17. 索引
    18. 后记
  9. 物理学哲学(套装共3册)
    1. 总目录
    2. 物理学哲学(上)
      1. 书名页
      2. 目录
      3. 译者序
      4. 总序
      5. 引言
      6. 撰稿人名录
      7. 第一章 经典力学中的辛约化
        1. 题词
        2. 1.引言
        3. 2.辛约化:综述
        4. 3.一些几何工具
        5. 4.李群的作用量
        6. 5.泊松流形
        7. 6.重温对称性和守恒性:动量映射
        8. 7.约化
      8. 第二章 力学中时间和变化的表征
        1. 1.引言
        2. 2.哈密顿和拉格朗日力学
        3. 3.辛事物
        4. 4.拉格朗日场论
        5. 5.良态场理论中的时间和变化
        6. 6.复杂情况
        7. 7.广义相对论里的时间问题
      9. 第三章 经典相对论
        1. 1.引言
        2. 2.相对论的结构
        3. 3.专题讨论
      10. 第四章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1. 1.理论
        2. 2.运动学形式体系从哪里来?
        3. 3.经验内容
        4. 4.不确定性
        5. 5.“测量问题”
        6. 6.非定域性
        7. 7.数学附录
    3. 物理学哲学(中)
      1. 书名页
      2. 目录
      3. 第五章 在经典与量子之间
        1. 1.引言
        2. 2.早期历史
        3. 3.哥本哈根:再评述
        4. 4.量子化
        5. 5.极限ħ→0
        6. 6.极限N→∞
        7. 7.为什么是经典的态与可观测量?
        8. 8.尾声
      4. 第六章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1. 1.引言
        2. 2.经典信息
        3. 3.量子信息
        4. 4.借助于纠缠实现的量子传输
        5. 5.量子密码学
        6. 6.量子计算
        7. 7.量子信息视角下的量子力学基础
      5. 第七章 量子场论的概念基础
        1. 1.量子化场概念导论
        2. 2.标量场
        3. 3.旋量场
        4. 4.规范场
        5. 5.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
        6. 6.幺正性
        7. 7.重整化
        8. 8.反常
        9. 9.渐近自由
        10. 10.拓扑扭曲
        11. 11.禁闭
        12. 12.展望
      6. 第八章 代数量子场论
        1. 导论
        2. 1.代数学前言
        3. 2.可观测量代数网的结构
        4. 3.非局域性及其AQFT中的开放系统
        5. 4.粒子图景
        6. 5.在AQFT中值的确定性问题
        7. 6.量子场和时空点
        8. 7.不等价表象的问题
        9. 8.局域化的可输运自同态的范畴Δ
        10. 9.从场到表象
        11. 10.从表征到场
        12. 11.重构定理的基本含义
        13. 附录 对称张量*范畴的抽象对偶性理论
      7. 第九章 经典统计物理基础概论
        1. 1.引言
        2. 2.正统热力学
        3. 3.分子运动论——从伯努利到麦克斯韦
        4. 4.玻耳兹曼
        5. 5.吉布斯统计力学
        6. 6.统计力学的现代方法
        7. 7.随机动力学
    4. 物理学哲学(下)
      1. 书名页
      2. 目录
      3. 第十章 量子统计物理
        1. 1.引言
        2. 2.早期成就
        3. 3.公理化修整
        4. 4.KMS平衡条件
        5. 5.KMS条件、QSP和热力学
        6. 6.QSP何去何从?
      4. 第十一章 宇宙哲学中的问题
        1. 1.引言
        2. 2.宇宙学概论
        3. 3.问题A:宇宙的唯一性
        4. 4.问题B: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巨大尺度
        5. 5.问题C:早期宇宙中的无约束能量
        6. 6.问题D:解释宇宙——起源的问题
        7. 7.问题E:作为存在背景的宇宙
        8. 8.问题F:明确的哲学基础
        9. 9.关键问题
        10. 10.结论
        11. 致谢
      5. 第十二章 量子引力
        1. 1.引言
        2. 2.方法
        3. 3.方法论问题
        4. 4.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5. 5.与其他未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6. 6.结论
      6. 第十三章 经典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与不变性
        1. 1.引言
        2. 2.物体的对称性与定律的对称性
        3. 3.对称性与群论:早期历史
        4. 4.什么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定义与种类
        5. 5.对称性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应用
        6. 6.广义相对论中的广义协变性
        7. 7.诺特定理
        8. 8.经典物理学中对称性的解释
      7. 第十四章 现代物理学中的决定论
        1. 1.引言
        2. 2.引论
        3. 3.经典物理学中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4. 4.狭义相对论物理中的决定论
        5. 5.普通量子力学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6. 6.经典广义相对论中的决定论
        7. 7.相对论量子场论中的决定论
        8. 8.决定论和量子引力
        9. 9.总结
      8.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