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及唐代书风_AZW3_MOBI_EPUB_谭振飞

内容节选

编者序二 王客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苏东坡 历史的大门一旦合上,回望便成臆想,书法盛唐龙象神俊、丰赡高迈的伟岸形象更多只成为后世记载中的言之不详、影影绰绰。可以确信的是,后来清代碑派书法所极力推崇的审美特质诸如骨力洞达、气象峥嵘、古拙质朴等,在晋唐书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且高明而自然。就这一点,引发我们对明清时期帖派书法由于内部危机而造成不断式微,直至成为碑派书家革新借口这一现象展开反思:一千年间,我们究竟失去了哪些最为宝贵的传统,误解了哪些曾经作为核心的技法规范? 艺术理论中普遍的观点是,技法、法度初创之始都为表达的自由,完善之后又必然妨碍自由的表达。但是,历史上一种深入人心的“唐尚法”论调却很容易遮蔽真正开放、自由的书法盛世的原本格局,使得后人的回望变得困难重重,也使书法的发展时常遇到障碍,在后世对“法”和“意”的纠结之中,唐代常常充当一个被夸大了的假想敌。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当下,艺术界包括书坛,其风格论、新观念纷繁喧闹,真正理性、深刻地反观传统并不容易。所幸,随着新资料尤其是不少墨迹遗存的不断被发现和挖掘、研究,唐代书法的再认识成为当下一个不小的热点,参与者中不管从事实践创作的还是理论研究的都希望穿透历史的沉重厚幕,捕捉书法盛世的光芒,真正能鉴古以开今。今春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盛大开启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引发国内外观展、研讨的风潮,可以视为对当下唐代书法研究热的一个极好的回应。 本书中邱振中教授的《“失传”的经典及其他》一文就是探讨传统经典中失传的部分及其具体的表现,以及重新认识、修复和把握的可能,一并描述了宋元以降各个时期的得失,提出“伟大的传统并没有失传,失传的是我们解读传统的能力”。尹吉男教授《唐朝的皇帝为什么热爱书法》视角独到,阐述了在唐代书法史的宏观视野下,唐代帝王不仅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而且其自身也是卓越的书法家,可以肯定的是皇家拥有当时最好的学书条件,包括最好的经典范本和第一流的老师。纵览唐代数百年间帝王的书法,不难发现其书写方法和风格有一个极其稳定的形态,体现为一种雍容开阔的体势、善于使转的笔法。 研究书法史就是丈量研究者自身所能具备穿透历史的能力和实践所能达到的高度,当然,今日回望唐代书法的各个方面,我们不仅关注唐的“法”,也关心唐的“非法”,明白技与道之间,根本就不存在“舍筏登岸”这一说,技的理解、获得、实施其本身就是道的体现。技因道的高下而不同,也因人的贤愚而有别。所以,对于技法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变量。陈忠康教授的《穷源竟流:唐代书法的再认识》关注新发现的资料,区分“纪念碑”书法与日常使用的便捷书法的异同,提出“活参”与“穷源竟流”的重要,提供重新认识唐代书法的具体办法。陈海良教授的《怀素〈自叙帖〉随想——东京国立博物馆观展有感》以其自身卓越的草书造诣,用极敏锐独到的眼光分析作品的笔法细节,综合呈现了那个时代真实可靠的书写状态,细节即情感、技法即大道。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一直是国内唐代史研究的重镇,史睿教授拥有开阔的历史学视野和对出土纸质墨迹材料的大量深入研究,近年来涉及唐代书法研究,他的文章从历史的时间纵向发展和地理的空间横向比较给我们长期置身于书法本体探讨的研究者以启迪。 本书还收录有邱才桢教授、丘新巧博士、陈钝之博士研究唐代草书的论文,他们分别选择张旭的《古诗四帖》、孙过庭的《书谱》以及敦煌出土草书作为研究对象,邱才桢教授的《〈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以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勾勒出张旭的草圣形象于晚明时期在江南的树立,提供了艺术史的一种观照方式;丘新巧的《孙过庭与书法的谱系》注重作品的文本细读与研究,提出问题,涉及风格、情感、节奏的讨论。 龙友博士、杨建虎博士、青年学者张彪的研究从具体作品材料入手,其中不少是新近发现的碑刻、墨迹遗存,文章深入探讨唐法在其初期、盛期、末期的发展情形和具体的笔法特征。衣雪峰博士的《李阳冰事迹新考》、杜浩博士的《大雅久不作——关于“颜体”书风的思想内涵考察》从新材料、新视角出发对已有研究进行拓展,以上几篇论文都能填补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祝帅博士、陈亦刚博士从不同的角度对日本东京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做了研究,前者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描述作为亲历者最真切的观感,生动而极富参考价值;后者从展览的感受谈到当今创作、展览在书写内容上的空乏造成的极大弊端,引人深思。 客观来讲,所有的研究都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指向未来,书法研究与创作亦然,时空已变,模仿只是刻舟求剑,回望书法盛唐的意义不在风格上的靠近、追拟,而是寻求一些古今不变的法理,或许就是那些被误解了的、遗失了的规范,重新思考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法”与“非法”的关系。唐代书法诸家正是因为同理而殊相,才能包罗万......

  1. 封面
  2. 颜真卿及唐代书风
  3. 编者序一
  4. 编者序二
  5. 插图1
  6. 导读
  7. 专访
  8. 邱振中:“失传”的经典及其他
  9. 新观点
  10. 唐朝的皇帝为什么热爱书法
  11. 穷源竟流:唐代书法的再认识
  12. 怀素《自叙帖》随想 ——东京国立博物馆观展有感
  13. 新发现
  14. 唐代墨书《田行墓志》考析
  15. 北朝中的“唐法”滥觞
  16. 研究
  17. 《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
  18. 孙过庭与书法的谱系
  19. 长安到洛阳:简论墓志书写中的“唐宋转型”
  20. 李阳冰事迹新考
  21. 大雅久不作 ——关于“颜体”书风的思想内涵考察
  22. 唐代敦煌草书写本书貌分类浅释
  23. 新视野
  24. 唐研究中的书法史研究进展 ——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睿研究员笔谈
  25. 现象
  26. 说不完的颜真卿
  27. 日常书写传统的失落
  28. 当代书坛20家创作谈
  29. 唐楷以法度严谨成为史上楷书的顶峰
  30. “唐尚法”随想
  31. 唐法是晋韵在唐代的持续影响
  32. 客观看待“尚法”这一历史印象
  33. 疾与缓
  34. 《古诗四帖》的书写节奏
  35. 不拘泥于唐人的法度
  36. 唐人的“法”
  37. 《古诗四帖》:独树一帜的大草经典
  38. 唐代的章草
  39. 唐人之于书法史似有终结者的意味
  40. 唐楷结构关系线
  41. 唐碑临池管见
  42. 唐太宗李世民与王羲之书风
  43. 唐代书家中尤推颜真卿
  44. 颜真卿的笔法、结体与影响
  45. 律历融通与豁然心胸
  46. “唐法”是中国书法的高峰之一
  47. 唐风晋韵 技道高标
  48. 颜真卿楷书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
  49. 作者简介
  50. 插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