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社会性动物》阿伦森推荐的“偏见百科全书”,社会心理学入门必读,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 (智慧宫系列)_AZW3_MOBI_EPUB_戈登·奥尔波特
内容节选
第14章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正如我们之前所读到的,一些理论家由于其所受过的训练及其偏好,强调文化的因果关系。而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则对塑造了个人态度的外部影响感兴趣。而另一方面,心理学家想知道这些影响是如何被编织进个人生活的动态纽带之中的。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是必需的。但在本章中,我们仅限于讨论前者,即文化的因果关系。 基于我们现在对偏见的了解,我们可以说,持有偏见的人格将更多地会出现在满足以下条件的地方: 社会结构以异质性为特征的地方 允许垂直流动性的地方 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革的地方 存在无知和交流障碍的地方 少数族裔规模大或者呈扩张趋势的地方 的确存在直接竞争和现实威胁的地方 在社群中以利益为目的的剥削长期存在的地方 管控和节制攻击行为的习俗倾向于偏见的地方 为民族中心主义的传统辩护的地方 同化和文化多元主义都不受欢迎的地方 我们将以此阐释偏见的这十项社会文化法则。我们无法证明它们是完整的或不容置疑的;但每项规律都是当下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猜测”。 异质性 只有在社会的多样化程度相当高的情况下,才不会存在“感知警觉点”(perceptual points for alarm)。在同质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肤色、宗教、语言、服装风格和生活水平都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群体的可见度高到足以围绕其特征产生偏见(第8章)。 相比之下,在一个多样性强的文明中,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分工不同所导致的阶级差异,移民所导致的种族差异,以及许多宗教信仰、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意识形态差异等)。由于没有人能同时代表所有方面的利益,最终人们的见解变得各自不同。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或站到一起,或走向对立。 在同质化的文化中,只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对立。(1)他们可能不信任外国人和陌生人(第4章),比如中国人不信任“洋鬼子”。(2)他们可能会放逐个别的个体,如纳瓦霍人(Navaho)驱逐“女巫”。在同质化的文化中,仇外心理和巫术在功能意义上等同于针对群体的偏见。 美国这个或许有着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元的社会的国家,为大量偏见和纷争提供了成熟的产生条件。差异数量众多且可识别。服饰、品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无法提供帮助反而会催生摩擦。 一个社会偶尔或许会表现出一种固化的异质性,这种异质化表现出来的形态与同质化是一样的。例如,在奴隶制存在的地区,随处可见的偏见行为并不会引人侧目。一旦某种关系被习俗所固化,就很少会发生明显的摩擦。主仆之间、雇主和雇员之间、牧师与其教区居民之间的固定的生活和互动方式都是这样的例子。只有当一个社会中存在社交活动、阶层流动与变化,这个社会才能够创造出“活的”异质性,才会带来偏见。 垂直流动性 在同质社会或固化的种姓制度中,人们不会将差异看作一种活跃的威胁。即使是等级严明的社会系统,例如奴隶制,当它运转良好时,社会上仍然会存在一种关于能否让下层阶级“安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的焦虑。在日本和其他的一些地方已经颁布了法律,以固化上层阶级的特权,使其不被下层阶级染指。因此,即使是在固化的种姓制度中也存在一些偏见的痕迹(参见第1章)。 但是,当每个人都被认为是潜在平等的,并且由国家信条保障了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时,就会出现一种非常不同的心理状态。即使是最底层的群体成员也被鼓励去努力奋斗,并站出来要求他们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 “精英的流动”。通过努力和好运气,出身较低的人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有时甚至能够取代之前的特权阶级。这种垂直流动给社会成员带来了激励与恐慌。威廉斯(Williams)指出,美国社会中有资本主张“美国信条”所传达的普遍价值观的,主要是其中最有安全感的群体(例如,专业人士和传统的特权阶级家庭)。而其他的所有人都受到垂直流动的威胁——这种流动既能使阶级提升,也能使阶级下降。1 一项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当多的解释。研究人员贝特尔海姆和贾诺维茨发现,一个人当前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所持有的偏见来说并不重要,调节其偏见的更多的是他在社会阶层中的流动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社会的动态流动性被证明比任何静态人口学变量更为重要。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未能发现偏见与人口学变量,诸如年龄、性别、宗教信仰、收入之间存在任何重要的关联(第5章)。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与宽容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流动性似乎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在这项研究中,退伍军人被要求提供自己应征入伍前与战后受访时的职业情况。2一些人在退伍后无法达到他在入伍前的职业地位;另一些人在退伍后的职业待遇与入伍前相同;还有一些人在退伍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研究人员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流动方向划分被试,发现这三组被试反犹太主义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这项研究的被试数量不多,但趋势却很显著。相较于在职场一帆风顺的人,那些在职场遭遇逆境的人更为反感犹太人。坎贝尔......
- 中文版序
- 前 言
-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 第1章 问题出在哪?
- 第2章 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 第3章 内群体的组成
- 第4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 第5章 偏见的样式和广度
- 第二部分 群体间差异
- 第6章 关于群体之间差异的科学研究
- 第7章 人种和民族差异
- 第8章 可识别度和疏离感
- 第9章 由受害而造成的特质
- 第三部分 对群体间差异的感知和思考
- 第10章 认知过程
- 第11章 语言因素
-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 第15章 替罪羊的选择
- 第16章 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 第五部分 偏见的习得
- 第17章 顺 应
- 第18章 幼 童
- 第19章 后续学习
- 第20章 内在冲突
-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
- 第21章 挫败感
- 第22章 侵略和仇恨
- 第23章 焦虑、性、内疚
- 第24章 投 射
-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 第25章 偏见人格
- 第26章 煽 动
- 第27章 宽容人格
-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
- 第29章 是否必须制定法律?
- 第30章 方案评估
- 第31章 局限与展望
-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