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摊开一张张手绘地图、一部部使臣日记,人气青年历史学者,独家讲诉时代冲击下的东亚故事,透过燕行使的眼睛,眺望明末清初的历史世界】_AZW3_MOBI_EPUB_吴政纬

内容节选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壬辰倭乱结束之后,留下了什么? 答案远比想象中难寻,首先这牵涉不同地域的人群,我们只要稍稍偏移立场,即可能推导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其次,这份战争的遗产,在历经不同世代的继承与诠释后,看似离今人越来越远,却又像不曾逝去的存在,不离左右。壬辰倭乱时而被提起,警醒着中国、韩国、日本对国际政治的信心;时而在政治话语沉寂之际,悄悄地沉默不语,仿佛消失一般。 认识战争遗产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走进战场,聆听每一位参与者的心声。因此,利用哪些人事物串联起整个故事,决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大明的皇帝、朝鲜的水师将军、发生于平壤与鸣梁的战役,背后隐藏着一套完整的叙事,从一个符合“当代期盼”的角度诠释着这段历史。 为了走出战争迷雾,本书特别着眼于那些非典型的战争人物,第一章以来往于大明、朝鲜的使者为主角,即是希望与那些堪称典范的人物“拉开距离”,创造一些空间,重新发现战争大叙事下的小细节。本章将继续透过两位非典型战争人物的眼睛,重历战争。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第一章那些奔走于中朝两边的使者,强调的是“目击”的当下;本章更聚焦于战争之后。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历劫归乡,当他们回忆起从壬辰年开始的战争,他们脑海中究竟留下了什么?最后,借由第一章与本章的故事,希望能进一步讨论壬辰倭乱的历史意义。 那么,容我介绍第一位主角,他的名字是鲁认(1566—1622)。 丁酉再乱 鲁认气宇倜傥,气质非凡,作风洒脱,可以说是一位无拘无束、颇有个性的读书人。同时,他侍奉父母至谨,是出名的孝子,两种形象集于一身。1592年,战火蜂起,鲁认一家与朝鲜名将权慄(1537—1599)有旧,权慄写信敦请鲁认参军,他二话不说,立即拜别年逾七十的老父,踏上征途。鲁认一路上出谋划策,颇有成绩,也曾亲自上阵,镇守城寨,堪称允文允武。 1597年九月,岁在丁酉,那年鲁认三十一岁,这是他投入战争的第六年。虽已开打六年,战况始终没有稳定下来,这一年丰臣秀吉又派遣大量增援部队从釜山上岸,当时无人知晓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 战场本来僵持的局面,在日军增援、朝鲜守军防御失策的情况下,突然成为日军一面倒的优势。日军先是在闲山岛击溃朝鲜海军,接着由南向北,扫荡今庆尚南道、全罗南道地区。鲁认在得知消息后,只身脱离军队,着急地赶回老家,探望父母。行军半途就独自离营,只能说后人形容他气宇倜傥,算是符合实情。不过鲁认为了父母,倒也能屈能伸,在他护送双亲前往宜宁(今庆尚南道宜宁郡)途中,意外遭遇一群日军。双拳难抵四掌,鲁认用身体护着父母,乞求至少放过两位老人家。出人意料的是,日军或许为他的孝顺感动,就这么放其通行。 安顿双亲于宜宁之后,鲁认听闻大明副总兵杨元(?—1598)镇守的南原城(今全罗北道南原市)被日军围攻,于是只身一人骑马过去侦探敌情。从事后的资料来判断,这是极为愚蠢的行为,因为包围的日军有六万之众,但城内的大明、朝鲜联军却不足五千人,而且当他出发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又有谁能知道,前面有什么等着我们。 果不其然,鲁认一靠近南原城即遭遇了刚得胜的日军。双方一遇,紧接着是一阵缠斗。鲁认很是勇猛,孤身一人边打边跑。坚持十余里左右,暂时摆脱敌人,遁入一片浓雾中。他策马狂奔,试图摆脱敌人,不料雾中射出一支箭矢,正中背部,他眼前一黑,接着不省人事。睁开眼时,他隐约记得自己被带上船,后来被安置在一个房间。就这样,他成为日军的俘虏,离开了朝鲜战场,已至“萨摩”(现九州岛)。 一位从战争初期即投身军旅的朝鲜人,被敌军俘虏真是奇耻大辱,立即自尽是极为常见的选择。鲁认自然也不例外,在前往日本的船上,他曾计划自绝,却因为手脚被日军捆绑而无法行动。退而求其次,他开始绝食,每有日本人靠近,便会遭到鲁认的叫骂。这些反应都呈现鲁认硬直洒脱的一面,轻性命、重名节。 尽管鲁认一路反抗到底,采取不合作姿态,仍无法改变既成事实,他已经抵达日本。沿路的景象深深地烙印在他脑海中,称为人间炼狱当不为过。他回忆自己一路所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悲惨至不忍直视。被俘虏的年轻男女,都是出身于大家世族的人,这样的人不知有几千几万人之多。”(积尸如山,流血成川,惨惨焉不忍见。至则我国年少男女被俘者,皆良家士族,而不知几千万计。 ) (1) 战争已持续六年之久,在鲁认之前,早有无数朝鲜人被掳至日本。鲁认发现不少在九州岛的朝鲜人,衣着早已改为日本样式,当他们看到鲁认穿着朝鲜服饰时,悲从中来,在路旁嚎泣起来。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见的惨状。 难道也要像他们一样,只能以“倭形”生活吗?对鲁认而言,这真是生不如死啊!毕竟衣冠代表着文化,朝鲜人一直自豪他们的穿戴方式最像中华,至于日本人则像是野蛮人一般,与中华风俗不同。 那么,鲁认就只有寻死一途吗?在他眼中,日本人是丑恶的敌人,是家国大贼,既然第一时间没能自我了断,现已踏上日本......

  1. 书名页
  2. 目录
  3.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4. 导言
  5.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1. 被遗忘的功臣
    2. 求救请兵的艺术
    3. 1592,北京
    4. 壬辰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5. 站在请兵陈奏使的背后
  6.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1. 丁酉再乱
    2. 忍耐与等待
    3. 天借顺风,便到中华
    4. 奇策
    5. 在南原的另一个人:姜沆
    6. 好事空凭千里梦
    7. 巾车返乡
    8. 战争少了点什么?
    9.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7. 第三章 皇明中华的尾声:最后的“朝天使”们
    1. 朝天·朝天官
    2. 国防线上
    3. 学术话题
    4. 最后朝天
    5. 线性描述的末世预言
  8. 第四章 清朝灭亡的隐喻:一棵等待盛开的枯木
    1. 从“朝天”到“燕行”
    2. 大明衣冠
    3. 在没有中国的地方寻找中国
    4. 孝宗北伐
    5. 寻根:万历皇帝与思明
    6. 从荒凉到繁华
  9.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世纪的“中国袭来”
    1. 被遗忘的“使者”
    2. 富贵险中求
    3. 中国制造
    4. 第一壮观
    5. 消失的清单
    6. 禁纹,禁奢,禁中国货物
    7. 北学中国
  10. 第六章 朝鲜人的“中国史难题”:中华?朝鲜?
    1. 一副眼镜
    2. 愿见天下奇士
    3. 天涯知己
    4. 因友情而起的论战
    5. 思明时代
    6. 历史知识
    7. 朝鲜的历史教育:童蒙读物
    8. 朝鲜转向内在
    9. 眷眷明朝
  11. 结语
  12. 同场加映: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1. 使者彻夜未眠:申维瀚在日本的文学苦恼
    2. 没有共识的共识:藏在外交辞令里的战争
  13. 后记
  14. 主要登场人物
  15. 征引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