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珍录:18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精选版)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_AZW3_MOBI_EPUB_罗素恩

内容节选

第三章 (1) 人生历程 从现在起,我们要将目光从盛清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转移到社会性别关系赖以成立的个人与家庭的语境,我们从个体的生命过程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在盛清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家庭,儿女长大成人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可为父母作为指南的特定标志。 (2) 个人的传记也借这些标志来标绘人生的每一阶段,确定一个人与他人的相对关系。在18世纪,为安身立命和出人头地进行的愈演愈烈的斗争对男性和女性的人生历程有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对士大夫家庭的男子而言,这种斗争使得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隐然是未来失败的又一个契机。相反,对士大夫家庭的女子而言,渡过人生一个接一个的关口却意味着越活越有希望: 卸下生育的担子、脱离繁忙的家务、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女性,至少在50岁以前,经历这些转折点的速度比男性要快,因为按照惯例,女孩的人生是以7年为一单位量度的,而男孩所用的单位是8年。 (3) 因此,正常情况下男孩应在8虚岁 (4) 脱去乳齿,女孩应在7岁; (5) 男孩应在16岁开始发育,女孩应在14岁;男子应在24岁达到完全的性成熟,而女子却在21岁。江南士族家庭的父母密切观察着女孩的年轻身躯,看它是否有进入育龄的迹象,至于男孩的身体,他们早已料到会比女孩成熟得更慢。这一切使得男孩与女孩发育过程中那些可见的差别得到了解释。关于成年过程的这些观念有一本标准参考读物《黄帝内经》,江南人通过盛清时当地最有名望的中医权威徐大椿的著述熟悉了它。 (6) 当女子达到她体质发育的高峰28岁时,大约正处在育龄的中点。相对来说,男子就要到32岁才达到他的盛年。因此从中年起,标记岁月的这两种不同方式就对衰老的概念产生了大相径庭的影响。女子的身体发肤之衰据认为是从她35岁就开始了。到42岁,她的双鬓开始染上霜色。49岁,月事停止。而男子的身体直至40岁才开始荣华颓落,不到48岁,他的头发不会斑斑染白。56岁上他的性能力才开始走向衰退。64岁的男人才终于齿牙动摇、须发脱落。 (7) 与当代西方医学形成一种讽刺性的对照,中医对绝经之后的女性身体不再有任何兴趣,可是却详细标出了40岁以上的男性达到衰老的全过程。在40岁过后近25年的时间里,男子还要额外享受——或是额外忍受——十年左右富于成果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 标记男性和女性年龄期的这两种不同方式使得士绅家庭体系中的社会性别关系趋于复杂,因为从理论上说,这种家庭里结成夫妇的两个人理应白头偕老,如同他们经常取以自譬的鸳鸯鸟一样。士绅家庭配偶之间的平均年龄差在那个时期并不显著,大致是三岁上下: 多数大户人家的女孩在17岁到18岁之间出嫁,男孩结婚略晚一些,约在20岁到21岁。 (8) 但因为丈夫和妻子标记年龄期的方式不同,他们其实并未白头“偕”老。已到达绝经期的妻子很可能发现她53岁上下的丈夫正处在仕途上成败攸关的当口,而此时他年老的双亲正最需人扶持,他们的子女正开始经历自己的人生: 束发就学、谈婚论嫁、生儿育 (9) 女,或还有参加科举考试,等等。所幸,借着对男女双方人生各阶段分内职责与权利的坚定理解,也借着大家族内连络一气因而分担责任的人数众多,士大夫家的妇女一般能够应付裕如地度过人生这最末一个转捩。 对人生历程的生物学量度或医学量度也近似地代表了仪礼中和法律上对道德发展水平的量度,正如王安曾指出的那样。按《礼记》一类的书中记载,男性和女性是按着划分每一年龄段的生物学标志的指引,各自循一条特定的路线完成道德和智力的发育过程的。刑律规定,小儿(定义为青春期前的男女)判刑时给予特殊对待,不分是男是女。所以,王安精辟地认识到:“天地化育之力在于别男女,男女之别始于童蒙混沌之时。” (10) 人生历程每进一级,照例儿童便应该进一步地担负成人的责任和任务,而这些责任和任务是由特定的社会性别所决定的。 士族男子的人生历程 男子一生的经历,常州学者洪亮吉曾在1793年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予以描述。洪亮吉下笔先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日之飞驶,在阴和阳所象征的各种可能上面大做文章以展开这一隐喻,他谈到晨—日与昏—月、善—正与恶—负、强—少与弱—老。在对男子人生历程的这一解读中,一日—一生是从黎明开始的: 鸡初鸣人初醒时,孩提之时也,发念皆善,生机满前,觉吾所欲为之善,若不及待,披衣而起者。 日既出人既起之时,犹弱冠之时也,沈忧者至此时而稍释,结念不解者至此时而稍纾。耕田者入田,读书者入塾,商贾相与整饬百物,估量诸价,凡诸作为,百事踊跃,即久病者较量夜间亦觉稍减。 日之方中,饥者毕食。出门入门,事皆振作,盖壮盛之时也。夫精神者人之先天也,饮食者人之后天也。 (11) 日将午正阴阳交嬗之时,则先天 (12) 之精神有不能不藉后天之饮食以接济者矣。然先天为阳,阳则善念多,故有人郁大忿于胸,匿甚怒于内,至越宿而起而忿觉少平,怨觉少释,甚或有因是而永远解释者,非忿之果能......

  1. 第一章 引 言
  2. 第二章 社会性别
  3. 第三章 人生历程
  4. 第四章 写 作
  5. 第五章 娱 乐
  6. 第六章 工 作
  7. 第七章 虔 信
  8. 第八章 结论: 贯穿于不同地域与时期的社会性别关系
  9. 附录 清代女作家的地域分布
  10. 引用书目
  11.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