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共7册)_AZW3_MOBI_EPUB_华杉

内容节选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公元前61年—公元前59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反对宣帝求仙 羌人反叛,赵充国自荐征讨 赵充国《屯田奏》列举屯田好处 羌乱平定,赵充国凯旋 辛武贤害死赵充国之子赵卯 盖宽饶直谏冒犯宣帝,自刎而死 日逐王率众投降汉朝 韩延寿推行教化,深受爱戴 主要学习点 先有明君,再有贤臣 抓住最主要的战略重心 不擅长的领域,不要随便发言 取得胜利,并保全自己和敌人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断章取义测试:不要给人留下话柄 出现问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中宗孝宣皇帝中 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 1 春,正月,汉宣帝第一次巡游甘泉,在泰祭祀天神。三月,汉宣帝前往河东郡,祭祀后土(地神)。汉宣帝很羡慕武帝求仙、求神、求长生不死药的故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祭祀的礼仪,并采纳方士们的意见,增加了不少神祠。他听说益州有金马神、碧鸡神,可以通过隆重的祭祀请到,于是派遣谏大夫和蜀郡人王褒持符节前往寻找。 当初,皇上听闻王褒有俊才,召见他,命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王褒写道: “贤才,是国家的工具。如果任用的都是贤臣,就能用很少的举措,做出显著的功绩。贤臣就像工匠的工具一样,如果工具锐利,用很少的力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工匠的工具钝了,即使劳筋苦骨,也终日劳而无功;但如果由巧匠来冶铸宝剑‘干将’,离娄(黄帝时期视力最好的人)来绳墨,公输盘来锯木推刨,就算是盖长宽一百丈的五层高台,也能严丝合缝,条理井然。为什么呢?因为用人得当。如果庸人驾劣马,就算是把马嘴勒破,鞭子抽断,也难以前进一步。反过来,如果由王良(春秋时代的名骑手)手拿缰绳,韩哀(传说发明车辆的人)驱驰车辆,驾上啃膝(良马常把头低到膝盖)、乘旦(也指良马,早上出马,晚上到达的意思),就算是周游天下,万里之遥,也能瞬息到达。为什么呢?因为人和马相得益彰。所以穿着凉纱的人,不受盛暑之苦;裹着貂皮大衣的人,不怕寒冷刺骨。为什么呢?因为有了防备寒暑天气的器具。 “贤人、君子,正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器具,当初有周公吐捉之劳,才有监狱为之一空的盛世。(周公吐捉,指周公吐哺和捉发。周公尊贤下士,操劳国事,有人来求见或请示,如果正在吃饭,马上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即刻接见,往往一顿饭要如此中断三次;如果正在洗澡,也马上中止,头发来不及梳妆,抓着头发就出来见人。)齐桓公呢,设置庭燎之礼(在庭院中燃起火把),不分昼夜地接待贤士,所以才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由此看来,做国君的,要先勤于求贤,得了贤臣,然后才可以垂拱而治。为人臣者也一样。过去,贤人找不到明君,图谋策划得不到国君的采纳,披肝沥胆也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得到官位不能施展才能;被贬黜也不是他们的过错。所以伊尹在没有遇到商汤之前,只能做厨师;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只能做屠夫;百里奚在遇到秦穆公之前,卖身为奴;宁戚在遇到齐桓公之前,只能喂牛。这些人都曾经卑贱困苦,直到他们遇到明君圣主后,谋略符合君上的意图,进谏则立即被圣上接受,无论进退都能显示其忠心,担任官职能施展其本领,接受君王赏赐的封爵、土地,光宗耀祖。所以,世间必须先有圣知之君,然后才有贤明之臣。所以,猛虎啸而山风冽,飞龙兴而云雾生,蟋蟀哀鸣则悲秋至,蜉蝣出则阴湿生。《易经》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王者居于正阳之位,贤才才能被看见,被重用。《诗经》说:‘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美哉众多贤士,生在我周王之国!所以世道清平,主上圣明,则俊贤之才不请自来,堂堂皇皇,列在朝班,聚精会神,相得益彰,就算是伯牙(音乐家)弹起他的名琴‘递钟’,逢门子(神射手)拉开他的名弓‘乌号’,也表达不了那种君臣相得的极致完美。 “所以圣主必须有贤臣,才能弘扬功业;俊才必须得到明主的赏识,才能彰显才德。上下互相狐妖,彼此欢然交欣,千年一合,论说无疑,展翅飞翔,就像鸿毛遇上顺风;澎湃浩荡,就像巨鲸遨游大海,其得意如此,则何禁不止?何令不行?教化溢出我们的四方边陲,而横溢到无穷的世界。所以圣主不用亲眼目睹,不用亲耳倾听,就能耳聪目明,遍观天下,无所不闻。天下太平的责任已经尽到,悠游生活的愿望也得到满足,祥瑞自然降临,寿命自然无疆,何必委屈自己,去学彭祖、王侨、赤松子,远绝世俗,离群索居呢?” 此时的汉宣帝颇喜好神仙之术,所以王褒在文章中特别提到。 京兆尹张敞也上书进谏说:“希望明主能忘记车马之好,不要听方士们的虚言妄语,专心于帝王之术,太平盛世才能来到。”皇上于是将正听候诏令的方士全部遣散。 当初,赵广汉死后,继任的京兆尹都不称职,唯有张敞还能跟赵广汉有一比。虽然他的谋略、聪明都不如赵广汉,但能用儒家经术来弥补他的不足。 【华杉讲透】 明主贤臣,是贤臣造就了明君,还是明君成就了贤臣?我认为先有明君,因为选择权在他。 为人臣者,要么投其所好,要么退而求去,没有能逆着上意而行的。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

  1.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
  2. 自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3. 卷第一 周纪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共35年)
  4. 卷第二 周纪二(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共48年)
  5. 卷第三 周纪三(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8年,共23年)
  6. 卷第四 周纪四(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3年,共25年)
  7. 卷第五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8. 卷第六 秦纪一(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8年,共28年)
  9. 卷第七 秦纪二(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9年,共19年)
  10. 卷第八 秦纪三(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7年,共2年)
  11.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
  12. 卷第九 汉纪一(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5年,共2年)
  13. 卷第十 汉纪二(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共2年)
  14. 卷第十一 汉纪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共3年)
  15. 卷第十二 汉纪四(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88年,共12年)
  16. 卷第十三 汉纪五(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78年,共10年)
  17. 卷第十四 汉纪六(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0年,共8年)
  18. 卷第十五 汉纪七(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55年,共15年)
  19. 卷第十六 汉纪八(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41年,共14年)
  20.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3
  2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4年,共7年)
  22.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公元前133年—公元前125年,共9年)
  23.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19年,共6年)
  24.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公元前118年—公元前110年,共9年)
  25.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9年,共11年)
  26.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公元前98年—公元前87年,共12年)
  2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公元前86年—公元前75年,共12年)
  28.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公元前74年—公元前68年,共7年)
  29.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公元前67年—公元前62年,共6年)
  30.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4
  31.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公元前61年—公元前59年,共3年)
  32.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公元前58年—公元前49年,共10年)
  33.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公元前48年—公元前42年,共7年)
  34.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公元前41年—公元前33年,共9年)
  35.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公元前32年—公元前23年,共10年)
  36.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公元前22年—公元前14年,共9年)
  37.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公元前13年—公元前8年,共6年)
  3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公元前7年—公元前6年,共2年)
  39.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公元前5年—公元前3年,共3年)
  40.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5
  41.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公元前2年—公元2年,共4年)
  4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公元3年—公元8年,共6年)
  43.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公元9年—公元14年,共6年)
  4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公元15年—公元22年,共8年)
  45.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公元23年—公元24年,共2年)
  46.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公元25年—公元26年,共2年)
  47.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公元27年—公元29年,共3年)
  48.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公元30年—公元35年,共6年)
  49.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6
  50.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公元36年—公元46年,共11年)
  51.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公元47年—公元60年,共14年)
  52.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公元61年—公元75年,共15年)
  53.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公元76年—公元84年,共9年)
  5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公元85年—公元91年,共7年)
  55.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公元92年—公元105年,共14年)
  56.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公元106年—公元115年,共10年)
  57.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公元116年—公元124年,共9年)
  58.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59.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公元125年—133年,共9年)
  60.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公元134年—145年,共12年)
  61.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公元146年—156年,共11年)
  62.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公元157年—163年,共7年)
  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公元164年—166年,共3年)
  64.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公元167年—171年,共5年)
  65.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公元172年—180年,共9年)
  66.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公元181年—187年,共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