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决定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_AZW3_MOBI_EPUB_朱嘉明

内容节选

2-3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式[1] 倒退若干年,数字货币的概念基本不为人所知,几乎不具备讨论数字货币对现实宏观经济影响的历史条件。现在,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彼此相得益彰。只是数字货币还没有可能构建自身系统理论,对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参照传统货币金融理论和方法。当然,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1. 数字货币的分类 比特币的诞生是数字货币的发端,至今已超过十年。数字货币主要分五个类别:(1)原生态数字货币(Protogenetic Cryptocurrency),如比特币、瑞波币;(2)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Legal Tender);(3)稳定币(Stable Coin),如USDT、Dai、Libra;(4)山寨币(Copycat Currency);(5)通证。 在2017年之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原生态数字货币。然而在过去的两三年中,稳定币的影响力急剧扩大,所以人们将注意力从原生态数字货币转移到稳定币上面。有Facebook背景的Libra就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稳定币。 那么,稳定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主要有四个方面:(1)稳定币具有稳定价值,其主要实现手段是将数字货币与资产或一篮子资产(如商业银行存款或政府发行的债券)挂钩。(2)稳定币设计了针对原生态加密数字货币价值大幅波动的机制,以维系作为一个账户单位的支付范围和效用。(3)稳定币基于债权结构,类似于私人非银行负债。(4)稳定币可以实现传统货币的功能,却可以不依赖发行人和发行机构,例如中央银行的信任。 目前稳定币的分类,以及稳定币与其他几种数字货币的波动性比较见下图:[2] 2. 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 因为稳定币的性质和特征,人们必然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稳定币的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央行的直接负债的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就发生了分叉:私人稳定币和央行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央行的负债,这种负债可以由家庭和企业直接持有,而不再需要(或者必须)商业银行、中介机构的参与。 如果上述道理成立,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英文缩写是DC/EP,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对M0的某种替代。但是,人们还难以估算DC/EP究竟在M0里占有多大比重。可以肯定,DC/EP交易环节对银行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助于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也被认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 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 对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加以比较,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在选择从基因、演变模式、基础结构、网络、金融工具五个方面比较,见下表: 显然,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的“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差别。虽然数字货币存在传统货币的很多表象,但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如果用传统货币去衡量数字货币,很容易深陷迷思。由此又衍生出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如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3.1 关于发行主体。数字货币在发行和创造主体性方面有三个层次: (1)去中心化层次:参与该系统的用户都有能力或者都有机会发行数字货币;(2)半中心化层次:只有被允许的参与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行数字货币;(3)中心化层次:仅有一个参与者有权发行数字货币。 还有,相当多类型的数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形态,其发行主体就是货币资产的所有者。对于传统货币而言,发行主体只有中心化的选择。现代的法币是否可以转化为财富,最终取决于该法币的国际化程度。 3.2 关于货币中性和非中性。如何认知传统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存在着两派意见:一派主张货币中性,一派主张货币非中性。至今莫衷一是,没有定论。但是,对于数字货币却不存在这样争论的必要,因为数字货币天然具备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字货币不仅影响价格水平,而且影响利率和实体经济的产出。 3.3 关于内生性和外生性。按照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制度就是信用货币制度。所谓的货币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意愿;货币外生性是指在经济体系之外的中央银行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并具有发行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比较传统货币,包括原生态数字货币在内的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是由经济体系之外的机构所创造,所以具有“外生性”特征。因为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的天然关系,越来越多的数字货币源于数字经济活动的变量和机制,甚至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的真实变量,所以,数字货币也具有“内生性”特征。 部分数字货币更多源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变量和机制。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含义,就是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它同时是中性和非中性的,同时具有外生和内生变量特征的优势,这有利于数字货币的发育和成熟。 3.4 关于古典“两分法......

  1. 书名页
  2. 序言:未来决定现在,为什么?
  3. 目录
  4. 第一编 区块链
    1. 1-1 关于区块链的若干常识问题
    2. 1-2 区块链技术的制度意义
    3. 1-3 区块链的现状与趋势
    4. 1-4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5. 1-5 区块链的宏观本质是集群
    6. 1-6 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
    7. 1-7 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思维误区
    8. 1-8 数学未来将更多地嵌入区块链
    9. 1-9 区块链·熵·耗散结构
    10. 1-10 量子计算与区块链
    11. 1-11 区块链证明“范式革命”的存在与价值
    12. 1-12 全面认知区块链的科学特征
    13. 1-13 区块链引发了一场独特的社会运动
    14. 1-14 区块链与公平/效率及制度选择
    15. 1-15 区块链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异同
    16. 1-16 产业区块链代表一种未来
    17. 1-17 区块链产业化和产业区块链化
    18. 1-18 区块链与法律的融合模式
    19. 1-19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
    20. 1-20 8K+5G+AI+区块链和智能手机
    21. 1-21 链接未来
    22. 1-22 区块链与矿业转型
    23. 1-23 区块链在抗疫防疫中的应用
    24. 1-24 如何理解“医疗新基建”?
    25. 1-25 区块链和“时空合作社”
    26. 1-26 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
    27. 1-27 区块链·哲学·艺术——兼论人类对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认知的演变
  5. 第二编 数字货币
    1. 2-1 数字货币:从边缘到中心
    2. 2-2 从货币史的重要节点认识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
    3. 2-3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式
    4. 2-4 202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转型的关键十年
    5. 2-5 货币多元化的时代
    6. 2-6 数字货币与复杂科学
    7. 2-7 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8. 2-8 数字货币的理想元素
    9. 2-9 数字货币与现代经济体系
    10. 2-10 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11. 2-11 比特币:预示未来货币形态的实验
    12. 2-12 Libra:数字货币的一种综合创新
    13. 2-13 未来世界货币体系与货币金融资源平等
    14. 2-14 人民币与法定数字货币
    15. 2-15 关于稳定币机制、央行数字货币和货币竞争
    16. 2-16 对ICO的反思和检讨
    17. 2-17 如何认识STO的前景?
    18. 2-18 区块链、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
    19. 2-19 数字货币与“实事求是”
    20. 2-20 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
  6. 第三编 数字经济
    1. 3-1 认知数字经济时代
    2. 3-2 数字经济六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
    3. 3-3 数学思维·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我们正在进入需要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才能认知经济与生活的时代
    4. 3-4 构成平行世界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5. 3-5 数字经济、区块链与法
    6. 3-6 判断与预测全球经济趋势
    7. 3-7 对现代化脆弱性的反思
    8. 3-8 互联网文明对中国制度转型的意义
    9. 3-9 金融—科技的一体化
    10. 3-10 科技:正在改变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模式
    11. 3-11 科技VS人文
    12. 3-12 新技术革命:人文危机,抑或文明转型
    13. 3-13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14. 3-14 2008—2018年:数字货币诞生、IMF改革、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的历史逻辑
    15. 3-15 走向衰落的华尔街、硅谷、WTO和IMF
    16. 3-16 论“新中性利率”常态化
    17. 3-17 通货膨胀:是走向死亡?还是正在休眠?——正视全球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18. 3-18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趋势
    19. 3-19 历史不会熔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九十年后的启示
    20. 3-20 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7.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