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非国家化(修订本)_AZW3_MOBI_EPUB_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内容节选

中文序言 CHINESE INTRODUCTION 现实经济运行出现的显著动荡与纷争会促使人们从理论上进行反思,特别是会促使人们尝试从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中寻求启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些经典著作、代表性的学者往往会在大变革时期被人频繁地提及。亚当·斯密是这样,凯恩斯是这样,哈耶克也是这样。 这一次,哈耶克被频繁提及的大背景是数字货币的风起云涌、泥沙俱下。支持者四处布道声称这是货币革命,批评者痛心疾首视之为金融骗局。争论之下,大家共同尝试去寻找经济思想上的理论支持,于是,他们都找到了哈耶克,找到了《货币的非国家化》这本影响深远的小册子。 要理解哈耶克和《货币的非国家化》,需要将其放在经济思想史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史中来定位和考察。 经济思想史演变中的哈耶克 自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便频繁出现,这“两只手”的关系及定位几乎就是不同经济学流派争论的焦点与核心。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自由市场经济从理论到实践、从孕育到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全盛时期。卡尔·马克思和卡尔·门格尔则在《国富论》出版差不多100年后,分别撰写出《资本论》和《国民经济学原理》。在苏联阵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主导;几乎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则在经历大萧条以及其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反思后开时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看得见的手”以不同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公众来说,强调“看不见的手”的论调几乎难见踪影。 这一阶段的奥地利学派,虽然在欧根·冯·庞巴维克、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人的持续努力下,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政策见解都更加成熟、完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之手”的理论与实践面前,这些都显得力量单薄,无论是对“兰格论战”的应对,还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都收效甚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也就在事实上成了奥地利学派黯淡无光的日子。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如鱼得水,这些都让奥地利学派的身影成了“政府之手”面前孤单无助的幻影。 从1871年门格尔出版《国民经济学原理》到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现代经济史这百年风云中,奥地利学派不说经历了百年孤独,至少还未曾收获应有的荣光。随着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深陷“滞胀的70年代”,“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卷土重来,凯恩斯主义的大厦一时间似乎开始摇摇欲坠,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以及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使其再次进入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聚光灯下。1978年,中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开放;1979年,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发源地英国迎来奉哈耶克为座上宾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全面推进自由化改革;1981年,里根成为美国总统,其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撒切尔夫人遥相呼应。 在阿兰·艾伯斯坦撰写的《哈耶克传》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描述。在1989年哈耶克90岁华诞之际,撒切尔夫人写信给哈耶克说:“到本周,我荣任首相一职已达10年。很多人非常宽宏地评价我们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如果没有那些价值和信念将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并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方向,那么我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您的著作和思考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端重要的。您对我们厥功至伟。” 哈耶克90华诞的大礼远不只是来自撒切尔夫人的感谢信。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多时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邓小平南方谈话重启改革,大萧条以来被“政府之手”全面压制的“市场之手”,一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彻底的反转。 从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及随后的“9·11”社会危机,再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等等,在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在不到30年的时间跨度内,全球范围内更加一体化、更加自由的经济活动却显得更为动荡,各种矛盾更为突出。 在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现实的经济冲突与动荡可能对经济实践来说是灾难,但往往也是经济思想发展的沃土。面对实践对理论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挑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还可以从经典理论中获得哪些启发? 货币金融体系演变中的哈耶克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原始意义上的货币的出现也就不过5 000年左右的时间。据赫拉利《人类简史》的介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钱制度,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麦元”制度,也就是将固定量的大麦谷粒作为通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和交换其他货物和服务。我也曾见过一个陶罐装的满满一罐的小贝壳,那是人类早期的贝币。公元前2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白银货币制度,贵金属开始脱离其一般的使用价值而作为一种货币存......

  1. 书名页
  2. 目录
  3. 中文序言
  4. 第一版前言
  5. 作者导言
  6. 第二版前言
  7. 作者笺注
  8. 第三版前言
  9. 01 实践建议
    1. 货币的自由交易
    2. 该建议比空想的欧洲货币更可行
    3. 银行业务的自由贸易
    4. 防止政府掩饰货币的贬值
  10. 02 概括方案背后的原则
    1. 经济学家们从未讨论过货币竞争
    2. 政府垄断货币的原发优势
  11. 03 政府垄断铸币的起源
    1. 对金属重量和成色的认证
    2. 纸币的出现
    3. 控制纸币的政治与技术可能性
    4. 货币垄断支撑政府权力
  12. 04 政府垄断权一直遭滥用
    1. 历史基本上就是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过程
    2. 中世纪前期的通货紧缩:地方性与暂时性
    3. 专制制度压制商人创造稳定货币的努力
  13. 05 法币的神秘色彩
    1. 自发的货币证明上述迷信的错误
    2. 私人货币曾受偏爱
    3. 法币造成不确定性
    4. 纳税与合同
  14. 06 关于格雷欣法则的错误认识
  15. 07 平行货币及贸易性铸币的有限经验
    1. 平行货币
    2. 贸易币
  16. 08 让私人发行的货币流通起来
    1. 私人发行的瑞士“达克特”
    2. 稳定但不固定的价值
    3. 通过竞争控制价值
  17. 09 发行不同货币的银行间的竞争
    1. 竞争的效果
    2. “一千只猎狗”:警觉的新闻媒体
    3. 三个问题
  18. 10 关于货币定义的一些题外话
    1. 货币与非货币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2. 虚假的精确性、统计测量和科学的真相
    3. 法律虚构与有缺陷的经济学理论
    4. 含义与定义
  19. 11 控制一种竞争性货币价值的可能性
    1. 通过出售/回购通货和(短期)放贷进行控制
    2. 通货发行政策
    3. 关键因素:持有通货的需求
    4. 竞争会不会扰乱该体系
    5. 寄生性通货会妨碍对通货价值的控制吗
  20. 12 公众将选择哪类货币
    1. 货币的四种用途
  21. 13 货币的何种价值
    1. 货币的稳定价值
    2. 失误互相抵消
    3. 选择的标准
    4. 记账的效用又是决定性的
    5. 商品批发价作为跨国货币价值的标准
  22. 14 货币数量论对于我们讨论的情形没有用处
    1. 现金平衡法
    2. 流通速率
    3. 评“货币主义”
    4. 为什么指数化不能取代稳定的通货
    5. 历史证据
  23. 15 通货供应量的可欲行为
    1. 等量的通货供应、稳定价格、投资与储蓄
    2. 虚构的“中立货币”
    3. 若流动性需求提高
  24. 16 自由银行业务
    1. 单一国家通货而非若干种竞争性通货
    2. 活期存款类似银行钞票或支票
    3. 对通货的新控制:银行新惯例
    4. 现有银行家对新制度的抵制
    5. 来自银行界怪人的抵制
    6. “昂贵”(稳定)货币问题
  25. 17 不再会有普遍的价格上涨或价格下跌
    1. 根本不存在石油涨价(或其他东西涨价)等成本驱动型通胀
    2. 刚性的价格和工资难题
    3. “有益的温和通胀”谬误
    4. 失业的责任应归于工会组织
    5. 防止普遍的价格下跌
  26. 18 货币政策既非可欲,也非可能
    1. 政府是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2. 货币政策是萧条之源
    3. 政府不可能基于普遍利益行事
    4. 不再存在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5. 让人上瘾的毒品:廉价货币
    6. 废除中央银行
    7. 不再有固定利率
  27. 19 比固定汇率更好的纪律
    1. 取消对官方通货的保护,让其接受竞争考验
    2. 甚至好于黄金——“摇摆不定的锚货币”
    3. 竞争提供的货币比政府提供的更好
    4. 政府对货币的垄断是不必要的
    5. 自愿接受的纸币与被强制接受的纸币的区别
  28. 20 会有分立的通货区吗
    1. 国家货币既非必然也非可取
    2. 工资水平的刚性:提高全国价格水平不是解决办法
    3. 稳定的全国价格水平可能打乱经济活动
  29. 21 对政府财政与开支的影响
    1. 在依赖特殊利益集团的民主制度下,不可能有健全的国家货币
    2. 政府对货币的垄断与政府开支
    3. 政府货币与失衡的预算
    4. 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推动了集权
  30. 22 转轨问题
    1. 防止以前的垄断性通货急剧贬值
    2. 一次性而不是渐进地实行新制度
    3. 商业银行应当改变其政策
  31. 23 防范国家
    1. 回归国家货币垄断的压力
    2. 政府将一再试图控制货币和资本流动
  32. 24 长远前景
    1. 同一货币被多家机构发行的可能性
    2. 甚至在通货已丧失其价值时也需保留某种长期债务标准
    3. 关于银行业的新法律框架
  33. 25 结论
    1. 金本位制不是解决之道
    2. 健全货币只能出于自利而非仁慈
    3. 竞争性纸币是否可行
    4. “自由货币运动”
  34. 讨论题
  35. 附 纸币的溃败:1950—1975年
  36. 参考文献
  37. 附录
    1. 货币的选择:终结通货膨胀之道
    2. 自由市场的货币体系
    3. 未来的价值单位
    4. 货币的市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