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今注今译【南怀瑾反复修订的《周易》全文注译版本。大出版家王云五扛鼎国学经典丛书。】_AZW3_MOBI_EPUB_王云五主编
内容节选
上经 乾 错坤 综乾 乾1,元2、亨3、利4、贞5。 今注 1 乾:是卦名。 2 元: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又解作大。 3 亨:通达无碍。 4 利:祥和而无害。 5 贞:洁净而清正。 今译 乾卦,具有原始的、伟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贞洁的德行。 今释 (1)乾卦,包含元、亨、利、贞四种德行。《子夏易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所以,乾卦是代表一切事物的元始根源,它是毫无阻碍,无不通达,绝对祥和有益而无害的,而且是洁净清正的。 (2)乾,元、亨、利、贞。用这四个字来包括乾卦内涵的德行,构成两句文言,便成为“乾,元亨,利贞”。这是周文王对于乾卦所作的卦辞,只就乾卦本身的德行来说,并非决定性的代表事物。后来用乾卦代表为天、为阳、为龙,作为物理世界事物性能的代表;乃至用它来代表人事的为君、为父,以及代表理性的为仁、为道等观念,那是从周公旦与孔子以后的人们,陆续增加上去的解释,犹如《说卦传》中的说乾卦。跟着历史文化时代的发展,就有更多的事物,用它来作代表了。 初九1,潜龙2勿用。 今注 1 初九:是指乾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2 潜龙:龙是上古人类最崇敬的生物,而且相信它是具有神灵的作用,介于天、地、人之间的动物——古人因借用龙的功能,说明卦爻变化的不可捉摸而可以想象的状态。子夏说:“龙所以像阳也。”潜龙,便是潜伏隐藏的龙。它隐藏潜伏在地下、在深渊、海底,或在天上,并没有确定它潜藏的处所。本卦下文爻辞表示它在地下上升的情形,那是一种假设的说明,不可作为呆板的事实来看,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今译 乾卦的第一爻(初九),象征潜伏着的龙,以不用为佳。 今释 (1)初九:关于九与六这两个数目字,在《易经》中的作用,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这是研究《易经》首先碰到的问题,也是《易经》在数理上最重要的前提,开始便须了解,才能使读者研究《易经》,不致在这个数字上受到困惑。我国上古的文化,关于易学数理的理念,发明最早,也最发达。同时也最重视从一到十,这十个基本数字。一切的数目,都开始于一。一以前便是零,零是代表未知数、无量数和过去数的结束,未来数的尚未开始。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由此三加一等于四,一直加到九,都是一的累进。十、百、千、万、亿、兆、京、垓,都是另一单位的开始,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在一的范围内。一,是单数,也叫作奇数,凡是单数,都属于阳数。二、四、六、八、十是双数,双数都属于阴数。阳数从一到九是顺数,所以九数是阳数的最高位,也是最终位。阴数是从十到二的逆数,所以六数是阴数的最中位。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当中的阳卦之首;坤卦,是阴卦之首。因此,讲到乾卦六个爻位的变化,便用阳数最高位的九数来作表示;坤卦,便用阴数最中位的六数来作表示。初九,便是指这个乾卦六个爻位的第一爻;第二爻,便叫作九二;以后九三、九四、九五等,都是这个道理;上九,便是第六爻的最高爻位,所以叫作上九。传统上的说法是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为什么呢?因为《说卦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系辞传》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数可以起数,参天,是天一、天三、天五,共为九,天是阳男,所以阳爻称九。两地是地二、地四,共为六,地是阴女,所以阴爻称六。每卦是由一爻一爻画成的。由于古人一直不肯说明,所以许多人不完全明白。实际上,六爻的画卦,应该表明是以立体作标准,而由内向外发展画去,才是《易经》卦爻的精义所在。现在要使学者明白,讲到每一爻时,便用*符号圈点出来,以便容易了解。 (2)潜龙:我国上古文化,根据古代历史资料的记载,崇尚庶物的时期,便有伏羲时代的用龙作标记,以龙名官,号称龙师;神农时代的用火纪官的标记,号称火帝;黄帝时代的用云纪官的标记,等等。自黄帝以后,才逐渐转进于天文星象与人事的观念上。但这种庶物的崇尚,却不同于其他无文化根底的野蛮民族,只用它作“图腾”(Totom),盲目崇拜而已。所以不能和“图腾”混为一谈。而且中国上古所谓的“龙”,也并非后来发现的“恐龙”一类,更不是蛇的一类,所以也不可与“恐龙”混淆不清。而且与印度文化中龙的观念,也不相同。上古文化观念中的龙,究竟如何,到现在为止,还很难说。总之,由上古的传统,对于龙的观念,它是类似三栖的生物,它对于水、陆、空,所谓实质的天体,与抽象的天,都可以适应。“变化莫测,隐现无常”,便是龙的德行。因此,本卦——乾卦初爻的爻辞,就用潜龙来作表示。这包括三种意义:(一)《周易》的学术思想,是根据伏羲开始画八卦的文化思想而来,以龙作为乾卦的表示,正是代表由上古以来,伏羲开始画卦的精神。(二)《易经》的八卦与八八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都是代表宇宙物理与人事变化不定的道理。龙的德行,“变化莫测,隐现无常”,正合于《易经》原理“变动......
- 书名页
- 页
-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
- 周易今注今译凡例
-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 目录
- 上经
- 乾
- 坤
- 屯
- 蒙
- 需
- 讼
- 师
- 比
- 小畜
- 履
- 泰
- 否
- 同人
- 大有
- 谦
- 豫
- 随
- 蛊
- 临
- 观
- 噬嗑
- 贲
- 剥
- 复
- 无妄
- 大畜
- 颐
- 大过
- 坎
- 离
- 下经
- 咸
- 恒
- 遁
- 大壮
- 晋
- 明夷
- 家人
- 睽
- 蹇
- 解
- 损
- 益
- 夬
- 姤
- 萃
- 升
- 困
- 井
- 革
- 鼎
- 震
- 艮
- 渐
- 归妹
- 丰
- 旅
- 巽
- 兑
- 涣
- 节
- 中孚
- 小过
- 既济
- 未济
- 系辞上传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系辞下传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说卦传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序卦传
- 杂卦传
- 周易今注今译再校后记
- 周易今注今译四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