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_AZW3_MOBI_EPUB_[英]本杰明·伯根(Benjamin K. Bergen);宋睿华 王尔山译
内容节选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你在掰手腕方面的表现估计是不堪回首,只能在弱小或不谙世事的对手面前有机会占点儿上风。对我来说部分原因在于,多数人的胳膊都挺匀称的,而我却瘦成了冰棍儿。但如果你和我一样,而且这个弱点让你非常苦恼,别害怕,因为,若想在掰手腕比赛中取胜,长成大力水手那样孔武有力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就跟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技巧跟体力几乎同等重要。有一个特别恰当的例子,那就是电影《飞越巅峰》(Over the Top)——电影史上毫无争议的掰手腕第一大片,其中,西尔威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对掰手腕技巧的诠释让人看得心潮澎湃。在这部电影中,史泰龙扮演的是一个名叫林肯·霍克(Lincoln Hawk)的卡车司机,他决定参加掰手腕比赛有一个崇高的目的,那就是要赢回被他抛弃的儿子的尊敬。可以预见,霍克的比赛之路漫长而又充满各种看上去难以克服的障碍,但他最终成功了,因为他有一整套特别的技巧。如果你刚好想通过掰手腕与你那开始有点疏远的孩子改善关系,那么,你可以从史泰龙身上学到一些绝招。 首先,将胳膊肘向前伸,朝向你的对手,这么做能让你的前臂伸得更直,这样一来你的手就会高出对手一点点,你就能因此获得杠杆优势。接着,在你伸手去握对方的手时,比你通常习惯的位置再提高一点点,不要用你的大拇指环绕对方手掌根部,而要顺势将你的手沿着对方的手尽量再往上一点,把对方的大拇指抓在手里。当你真正开始掰手腕时,你要借助杠杆优势,将手腕向自己这边掰,这会让对方的手向后翻,从而带给你更大的杠杆优势,这样你就应该有机会战胜比你强壮的对手了。当然了,艺术源自生活,在你这么做的时候,就像电影一样,你也能打破横亘于你和你那疏远的小孩之间的所有障碍。 说起来掰手腕就这么一点儿小诀窍。但是,让我们停下来回顾一下你刚刚都做了些什么:你先读了大概几百字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字句创建了新的知识,就是那种日后若有需要立马就能付诸实践的知识。如果你能客观看待,就会赞同这其实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像这样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些由各种笔画组成的字句,就能解读出其描述的是你从未做过、甚至可能从未见过的动作,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计划,以备日后也能如此调动自己的肌肉完成这些动作。这种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在其他任何物种身上都看不到。也许在你看来,这种能力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你经常这么做。看到一段关于如何将自己的身体摆成一个新的瑜伽姿势的说明,比如“倒立莲花”;或是收到公司发来的备忘录,提醒你搬起一箱图书的最佳方式,只要照办就不容易导致背部拉伤,在这些时候,你就用到了这种能力。不过,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理解我们这种能力的神奇之处,设想一下,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生物系统去做你刚才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将看到的字句转化为相应的动作,你打算怎么做?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原因在于,事实上,无论我们说或写,其中大量的内容都跟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行为有关。有时它们是以指令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什么时候应该踩下离合器踏板;或者,伤口结痂以后应避免抓挠以免留下疤痕;还有,当你准备雕刻一个南瓜灯时,应该把衣袖卷到多高才能避免弄脏。我们还会描述自己做过或见过的事情,比如,自己在车库里是如何因为不小心踩到一个滑板而摔跤的;或者,在对阵洛杉矶湖人队的比赛中,篮球明星J博士(12)是如何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成功突破到篮下而上篮得分的。 我们是如何理解听到或看到的字词和句子,并将其转化为关于动作的想法的,哪怕我们此前从未做过或见过这些动作?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指引我们调动自己的身体来完成这些动作的指令的?关于动作的描述常常不得不舍去大量的细节,我们是如何通过推理进行补充,从而意识到自己若要完成这些动作大概应该怎么做?举个例子,在看到前面关于掰手腕诀窍的描写时,你可能会推理出以下细节:当你将自己的胳膊肘伸向对手,你首先得确保胳膊肘不能离开桌面;同时,你的身体要向前倾一点,不然你就会由于胳膊跟身体拉开了距离而使不上劲儿。还有,你能推理出:当你用手翻转对方的手时,你要将自己的手扭转过来,变成手掌向下。在这些细节并没有被提及的情况下,你是怎么知道所有这一切的?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很容易猜到,简短的解释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动作进行运动模拟来理解描述肢体动作的语言,这个过程用到的就是在实际做这些动作时负责协调和执行的大脑系统。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大脑是如何表征动作的。这一次,我们可以从猴子身上找一找线索。 镜像神经元,猴子的“做”与“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研究了猴子大脑内部的神经元是如何控制猴子的身体行动的。他们在猴子的大脑中插入电极,对准运动区域的个别神经元,然后,在猴子做不同的动作时测量每个神经元产生的电活动。他们观察到的第一件事虽算不上特别出人意料,但很有意思:猴子的大脑内......
- 页
- 献词
- 推荐序一 所有思考都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
- 推荐序二 具身模拟,自然语言实现飞跃的关键
- 译者序 期待具身模拟假说带来自然语言理解的飞跃
- 目录
- 01 北极熊的鼻子 具身模拟,正在让我们持续制造意义
- 持续制造意义,我们正无意识地徜徉于字词的海洋
- 思想语言:传统的意义理论
- 具身模拟:关于意义的新科学
- 说到“会飞的猪”,你会想到什么
- 意义始终与我们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
- 02 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 默想,以无意识模拟想象
- 派基效应,心理意象可能干扰或加强我们的实际感知
- 心理旋转,视觉与想象重合度的角度差异
- 激发声音,激发我们的听觉想象
- 想象触手可及
- 记忆,重新经历你曾见过的情景和你做过的动作
- 具身模拟,无意识、无目的而且无处不在的东西
- 模拟小测试:大猩猩有鼻子吗
- 反思默想练习,本质上是一套感知反馈机制
- 03 别想那只大象 心智之眼,视觉与理解密不可分
- 引人注目的抽象思维
- “是什么”与“在哪里”,理解可见事物的“语言”
- 不得不想的“大象”
- 屋里那只大象
- 宛若身临其境
- 04 超越巅峰 多模态视角,超越沉浸式体验者视角
- 镜像神经元,猴子的“做”与“见”
- 兼容与否,运动模拟的取舍
- 格拉斯帕龙和其他神奇玩具
- 协调身体其他部位的一致,快速思考的秘密
- 05 不止字词那么简单 语法,让我们不假思索地将信息整合到一起
- 句子如植物
- 再论句子如植物:持有物转交,语法是意义的支撑
- 语法如何调节我们的模拟视角
- 语法决定了模拟焦点的最终结果
- 语法告诉我们的事
- 06 时光飞逝如箭,果蝇喜欢香蕉? 小结模拟,还原符合事实的正确意义
- 跟语言打交道不可能永远如此简单
- 递进模拟,而非轻易开始模拟
- 一字之差,便可以迅速锁定动机
- 小结模拟,最终对细节进行模拟
- 与事实不符的模拟先启动,与事实相符的模拟随后启动
- 奔跑的意义
- 07 冰球选手知道什么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知意义源头
- 经历是我们创建意义的关键前提
- 有人更喜欢“看”,有人更喜欢“读”
- 当我们各有一套认知风格时,沟通更易卡壳
- 08 失落于翻译 语言文化,要认识一种语言就要用这种语言表达
- 这是“蹲”的意思
- 猫的皮肤,狗的卷毛
- 语言是一种文化因素
- 为说话“切割”世界,为说话“恰当地”思考
- 用一门语言思考
- 09 不断敲进你的脑袋 隐喻模拟,为意义赋予意义
- 理解,以隐喻的方式
- 隐喻说法越深入人心,就越少激活运动系统
- 想要理解隐喻模拟,必须搭建具身模拟
- 抽象地说话
- 脱离语言的隐喻?
- 语言在变化
- 很多打开的窗
- 10 当我们把猪的翅膀捆起来时 植入干扰,具身模拟究竟是否有效
- 对具身模拟进行干扰
- 物理干扰
- 具身模拟是功能性的,但它是必要的还是充分的?
- 具身模拟的六大功能
- 11 创造像我们一样聪明的机器 自然语言,不做模拟也可以继续制造意义
- 从形式年代到意义年代
- 理解意义,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学禀赋
- 数学与语言的一致性
- 沟通是为了什么
- 后记 为什么你做不到边从100倒数到1,边记住一个新电话号码
- 致谢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