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破局:优化努力的34条思维原则_AZW3_MOBI_EPUB_王达

内容节选

2.1 我们和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到底存不存在智商碾压 无论是在学生生涯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都能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急于追赶他们脚步的我们却似乎总是对他们优秀的“本源”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简单地把这一切归因于牛人对我们的智商碾压。正如当很多人无法赢得谈判,无法进行高效沟通时,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能力进行谈判策略的制定,没有意识去收集关键信息,甚至不具备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模式,他们只会认为自己只是嘴笨而已。 能力积累的“非线性增长” 漫长的学生生涯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根深蒂固的线性思维,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世界上事物的发展模式几乎是非线性的。在个人能力发展的问题上,时间扮演了一个放大器的角色,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差距,再经过时间的积累也会演变成天壤之别,极善于寻找客观原因的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将它归因于“智商碾压”“运气好”“机会多”。我在赴美留学和工作时遇到过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过人的才智的确令我自叹不如。我承认其中不乏超高智商人才,可难道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是白痴吗? 不妨分析一下,当超高智商人才和普通人共同进入职场,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前者的聪明才智可以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先发优势呢?是20%?还是70%?或者是普通人的2—3倍?其实真的没有这么大的差距,所有现在叱咤风云的职场“牛人”都和你我一样有着青涩的“职场初级阶段”。但几年之后呢?那些优秀的人在能力和认知水平上可能会是普通人的成百上千倍,甚至更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个人能力发展的“马太效应”初显,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其实,由于那些优秀人才长期坚持不懈地积累,他们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相比我们普通人已经先行进入了指数增长的阶段。 认知成本与认知收益 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与我们能力增长相关的认知收益和认知成本的比值是会呈渐进性增长的,如何解释这个概念呢?其实客观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初期在一定时间单位内,你付出努力之后的效果和收益是很不明显的,但当你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到一定层次之后,你对新知识的认知成本会急速下降,也就是说你的学习过程会越来越轻松;更加妙不可言的是,你的认知收益还会急速上升,也就是说你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在这双重利好的影响叠加之下,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将不断增大。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牛人”大多有坚持和专注的品质了,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越来越容易,收获却越来越大,你有什么理由停下来呢?这才是我们和那些“牛人”之间从本可以望其项背到后来与之判若云泥的客观发展过程。 我们不妨从英语单词记忆与英语能力的提升这个角度来量化演绎一下这个“能力鸿沟”形成的过程。先假设两个虚拟人物,王小达和王大达。这两个人物的初始设定是这样的:我们先说王小达,此人不学无术,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大脑里就是一团糨糊,完全意义上的“零信息存储”。我们再来聊聊王大达,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光英语单词就有约1万个词的储备量。 这两个人要同时学习一个单词:nepotism(名词,优待亲戚、重用亲戚、裙带关系的意思)。这个问题对于王小达来说,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单词产生认识简直是难如登天。这8个字母,对于完全没有任何英文基础的他来说,相当于8个无效、无序、无意义的零散字母信息。这个单词对他的记忆难度大家可想而知,同时遗忘概率也非常高。无奈之下,王小达能采取的学习策略就只有高频重复,将这个单词抄写100遍后,我们姑且认为他完成了这个单词的记忆。然而一个更加残酷的问题接踵而至,记住这个单词对他来说有用吗?答案是基本没用!只认识孤零零的一个单词,他只是从英文单词积累量为0升级为英文单词积累量为1而已,高成本低收益是对他这次单词记忆过程最贴切的总结。 但对于王大达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他看到词后进行审视,这个单词对于他来说就不是8个无效、无序、无意义的零散字母信息。了解communism(共产主义)、cynicism(犬儒主义)这两个单词的他会立刻辨认出-ism就是表示“主义”的单词后缀,所以结合单词本身的意义,他已经完成了这个单词50%的“0成本记忆”。再来看单词前面的四个字母“nepo”,他记忆这四个字母的方式也很多,其中一个选择是利用历史知识进行联想记忆。“nepo”与Napoleon(拿破仑)的前四个字母几乎一致,而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拿破仑皇帝在全盛时期,横扫整个欧洲,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皇位基本都被他的亲戚占据,他的作风不就恰恰符合重用亲戚、裙带关系这一含义吗?所以我们记忆这个单词就可以假定认为人们都以拿破仑主义来代表裙带主义。学习与认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将未知的信息与大脑内已知的事物进行连接。包括我曾在前文论述的标签效应也暗合这一逻辑,我们为什么喜欢将人贴上标签呢?因为我们对每一个陌生......

  1. 信息
  2. 献辞
  3. 赞誉
  4. 推荐序 因为破局,才会成长
  5. 序言 认知破局——让改变真正到来
  6. 1 你希望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你
    1. 1.1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人而是人设
      1. “标签”往往源自第一印象
      2. “标签”的说服力
      3. 标签自己会“为你代言”
      4. 这个世界如何看待我们
      5. 世间最难莫过于“做自己”
    2. 1.2 如何用人设为自己增值
      1. 争取正面标签
      2. 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3. 一次大胆的个人品牌营销实践
    3. 1.3 预期控制——人设管理的必备技能
      1. 评价源于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2. 我们没有输给能力(业绩)却输给了预期
      3. 预期控制的两个小诀窍
    4. 1.4 用“社交货币”优化你的人际关系
      1. 你的“职场初印象”即全部
      2. 学会印发你的“社交货币”
  7. 2 认知差——你和牛人到底差在哪儿
    1. 2.1 我们和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到底存不存在智商碾压
      1. 能力积累的“非线性增长”
      2. 认知成本与认知收益
      3. 系统性“认知收纳”是积累的关键
      4. 谨防“安逸陷阱”,同学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2. 2.2 思维意识——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1. 有些人疲于奔命,有些人则用“效率”解放自己
      2. 以“结果导向”思维倒推问题解决路径
      3. 能力的“有效迁移”也是一种能力
      4. 适时将你的思维逃出“既定轨道”
      5. 发现并解决问题,才是一个闭环
    3. 2.3 细节与格局
      1. 什么是格局
      2. 哪些东西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格局
      3. 落地决胜细节才能体现格局
    4. 2.4 自我认知的困境与破局
      1. 学历和工作经验是你价值的基本面
      2. 企业人才任用的“路径依赖”——切忌忽视基本功
      3. 自我认知的困难
      4. 评估设置解析
      5. 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
  8. 3 做得好不如说得好,那你说得够好吗
    1. 3.1 解锁沟通能力的达·芬奇密码
      1. 沟通的达·芬奇密码
      2. “学会聆听”是完美沟通的开始
      3. 高效说服永远要基于“有效信息”
      4. 提问的力量
      5. 如何增加你在沟通中的说服力
    2. 3.2 沟通自我精进——如何写好一份谈话提纲
      1. 用提问倒逼思考
      2. 双向评估
      3. 说服方案
      4. 第一阶段预估
      5. 第二阶段预估
      6. 防守方案
    3. 3.3 那些关于沟通的认知谬误
      1. 不懂反馈,一切白费
      2. 过程有时比结果还重要
      3. 沟通的核心不是博弈,而是开放性问题解决思维
    4. 3.4 做得好不如说得好,那你说得够好吗
      1. 公众汇报能力有多重要
      2. 听众的耐心往往“十分有限”
      3. 如何克服紧张情绪
      4. 工作汇报的典型逻辑框架
      5. 峰终定律
      6. 用你解决问题的方案去“中和”坏结果
  9. 4 我们都会迷茫和焦虑,只不过有人完成了逆转
    1. 4.1 我们都会迷茫和焦虑,只不过有人完成了逆转
      1. 致所谓“怀才不遇”的你
      2. 从2万到100万
      3. 从机场仓库走向商务谈判桌
    2. 4.2 合理的选择才值得坚持
      1. 你的下意识选择是否合理
      2. 客观原因的分析——有时情况没你想的那么糟糕
      3. 主观原因的分析——是不是你的工作效率有问题
      4. 现行选择的损益评估——高负荷工作的得与失
      5. 新选择的损益评估——改变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
      6. 明确你想要什么很重要
      7. 选择与努力哪个重要
    3. 4.3 与时间同行
      1. 时间管理对你或许是个伪命题
      2. 与时间同行的诀窍
    4. 4.4 相信过程
      1. 用对过程的享受为自己赋能
      2. 因为成功所以优秀
      3. 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个努力的理由
      4. 努力然后成功是戏剧,努力然后挫败是生活
      5. 经营过程是自己的事,结果请交给上天
  10.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