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日本明清史研究四大家之一,女性学者岸本美绪教授精选文编 理想国出品)_AZW3_MOBI_EPUB_岸本美绪

内容节选

第五章 “老爷”和“相公” ——由称呼所见之地方社会中的阶层感[1] 绪言 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1921),不但在中国,在日本也同样拥有众多读者,其中若干个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中有这样一幕:昔日的童年伙伴闰土来看望离乡十年后重返故里的主人公“我”。当这个为生活所困而早已失去了生气的中年男子以“老爷”称呼“我”时,“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震动。可以说,原文中的“老爷”这一称谓在《故乡》中是用来象征旧社会黑暗的一个关键性词语。那些被称为“老爷”或“老爹”的官绅所拥有的威信,以及老百姓对他们表现出的恭顺,同样也给晚明来华的欧洲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以“老爷”一词为中心,试就晚明至清代地方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区分问题作一考察。 从称呼这个极其琐细的话题出发来考虑社会阶层问题,将有怎样的意味呢?长久以来,关于明清地方社会中的支配阶层——乡绅的研究,已有了大量成果,其探究的方向各不相同。其中方向之一,即一种对乡绅势力本质论的探讨。乡绅的势力是来自对土地的占有,还是源于科举功名和为官经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归结至对乡绅本质的疑问上,即乡绅到底是地方社会的代表,还是国家统治的代理人。[2]与此相对,还存在一种行为论的探究方向,其不再追问乡绅本质究竟为何,而是在将地域社会的支配阶层理解为所谓的“地方精英”这种非定性用语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土地所有、科举功名、军事力量或商业性财富等诸多“资源”中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并对这些多样化的行为进行分析说明。[3]不同于以上这些着眼于乡绅(地方精英)的资格及行动的研究理路,本文将从地方民众的“认知”出发,来探讨乡绅(地方精英)权力是如何成立的。 对于关注作为权力维持重要因素的地方民众的“认知”这一研究方法,这里还有必要作进一步更详细的说明。这里,我们不只是要看到既存的权力为人们所认知的一面,同时也意欲观察因人们认知而产生权力的一面。比如说,清中期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节(第十八回),描述了一位因诗文而小有名气的杭州商人景兰江向一个朴实木讷的年轻生员匡超人介绍当地人物的场面。 景:“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先年冢宰公去世之后,他关着门总不敢见一个人,动不动就被人骗一头,说也没处说。落后这几年,全亏结交了我们,相与起来,替他帮门户,オ热闹起来,没有人敢欺他。” 匡:“他一个冢宰公子,怎的有人敢欺?” 景:“冢宰么?是过去的事了!他眼下又没人在朝,自己不过是个诸生。俗语说得好:‘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那个理他?而今人情是势利的!倒是我这雪斋先生(医生兼诗人、平民。——引注)诗名大,府、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人只看见他大门口,今日是一把黄伞的轿子来,明日又是七八个红黑帽子吆喝了来,那蓝伞的官不算,就不由的不怕。所以近来人看见他的轿子不过三日两日就到胡三公子家去,就疑猜三公子也有些势力。就是三公子那门首住房子的,房钱也给得爽利些。胡三公子也还知感。” 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这里描绘的讽刺画般的地方社会势力图像,正是用那些不断注视着他人行动的视线编织而成的。能让房客按时交纳房租的胡公子的力量,与其说是来自他本人的科举功名或家庭背景,还不如说是周围居民在观察进出胡家的人物时产生,即“三公子也有些势力”。人们根据别人是如何对待某个人物,来决定自己应采取何种态度。而个人的这种选择,同时又对其他人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当然,此处科举功名以及其他诸种因素仍是人们选择的重要标准。不过,这些选择并不只是标准的直接的机械反映,而是通过私下不断地观察他人行为而做出的。如果人人都尽量地仿效他人行动的话,结果就将会出现向一定常例趋近的倾向。但同时,就硬与胡三公子“结交”“相与”的景兰江等人的情况来看,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特意采取的行为又会使常例发生改变。 毫无疑问,“老爷”等称呼是认识这种势力的重要媒介之一。称呼某人为“老爷”,不仅表现了对对方的恭顺态度,而且也向周围的人表明自己已经认识到了对方的势力。人们在听到他人称某人为“老爷”时,也就认识到了此人的势力。而一旦认识到其为有权势的人物,自己也就会随之对其表示恭顺。本文旨在探讨这种依据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并不断变化的明清地方社会的阶层关系的动向。具体来说,将考察以下几点:第一,在晚明至清代的地方社会中,人们是用何种称呼来体现阶层感的;第二,这些有关民间称呼的诸范畴与一向备受关注的科举功名是如何相吻合及相背离的;第三,这类称呼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清时代的随笔等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有关称呼的记录,反映了明清时代的人们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称呼这一问题。本文将以这类随笔为主要史料,并且为了解称呼在具体场合中的运用情况,将特别关注《桃花扇》[4]《清忠谱》[5]等戏曲作品中的各种称呼的使用方法。由于笔者掌握的史料中以江南地区......

  1. 扉页
  2. 目录
  3. 第一部 “时代划分论”的过去与现在
    1. 第一章 “时代划分论”的近况(1980—2000)
    2. 第二章 发展还是波动?
  4. 第二部 风俗与时代观
    1. 第三章 “风俗”与历史观
    2. 第四章 名片的效用
    3. 第五章 “老爷”和“相公”
  5. 第三部 明末清初的秩序问题与国家
    1. 第六章 “中国”的抬头
    2.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暴力与正义问题
    3. 第八章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6. 第四部 契约与正义
    1. 第九章 买卖土地与买卖人口
    2. 第十章 礼教、契约、生存
  7. 第五部 中国社会与日本的历史学
    1. 第十一章 动乱与自治
    2. 第十二章 中国史研究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
  8. 译后记
  9. 理想国·imaginist
  10.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