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_AZW3_MOBI_EPUB_岡田英弘

内容节选

第一章中國以前的時代:各種族的接觸和商業都市文明的成立 一、中國文明的原型 神話時代的五帝 在中國,最初撰寫通史的歷史學家是西元前一世紀初編纂《史記》的司馬遷。《史記》一開始有一篇〈五帝本紀〉,當中描繪歷史之初,君臨東亞世界的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五「帝」的理想治世。 根據當中的記載,黃帝一出生就是神靈,年幼就很會說話。黃帝與炎帝大戰後獲勝,在與蚩尤之戰中殺了蚩尤,於是諸侯尊他為天子。他登上東西南北的山,驅逐北方的葷粥(匈奴)。雖在琢鹿山(河北省琢鹿縣的西南)的山麓建立都邑,但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各自成為了該姓氏的祖先。 帝顓頊是黃帝的孫子。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 帝堯是帝嚳的兒子。帝堯根據天象數日月星辰,將一年分為三百六十六日,並設置閏月。當時,洪水氾濫,幾乎與天相接,於是命鯀治水,但花了九年的時間也不見成效。期間,堯逐漸衰老,立舜為繼承人,並將兩個女兒下嫁媯水(山西省的永濟縣)。舜成為帝堯的攝政,利用渾天儀(顯現天體形狀的儀器)測量日、月、五行星,祭祀上帝和眾神,在東方的羽山殺了鯀。帝堯死後,由舜繼承。 帝舜是帝顓頊的六世孫。帝舜推舉二十二位名臣為官,當中又以禹的功勞最大。他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帝舜南巡,死在蒼梧之野,葬在江南的九疑,是為零陵(湖南省的零陵縣)。以上是〈五帝本紀〉的摘要。 說到「帝」是什麼?這個字如果加上「口」,就是「適」、「敵」、「嫡」等字的偏旁,可見原本是「配偶」的意思,也就是被認為是都市始祖母神的配偶──天神。因此,〈五帝本紀〉描述的是神話的時代,而不是人類世界的歷史。 在最古老的傳說當中,從禹開始的夏朝被認為是人類世界最初的王朝。 至今依舊沒有確切可以證明這個傳說中的王朝實際存在的遺物或遺跡,但就算進入歷史時代之後,有許多自稱是這個王朝子孫的團體和都市,因此夏朝被認為實際存在。夏朝沿著黃河中流的溪谷,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統治利用內陸水路向東方、東南方、南方擴展的商業都市網絡,成為了東亞最初的廣域政治組織。 二、黃河文明──黃河與洛陽盆地 水路的體系化 黃河中游的溪谷之所以會誕生都市文明,並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生產力高,反而是因為黃河阻礙交通的關係。 黃河源自青海省的高原向東流,迂迴積石山(A mye rma chen)後轉向東北,穿過甘肅省的南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出蒙古高原,從陰山山脈的南麓向東流。 古時候的黃河直接繼續向東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成為桑乾河水系,在北京市流入渤海灣,但後來因為地殼變動而改變了流向。地殼變動後,黃河變成一股急流南下,在區隔山西省和陝西省高原的同時,又遭遇秦嶺山脈的北麓,搶奪渭河向東流。 這附近的兩岸是黃土層的懸崖峭壁,有些地方垂直聳立高達一百七十公尺,再加上河水湍急,幾乎沒有適合渡河的地方。 黃河在抵達開封市北邊的時候,河北的山西高原和河南的秦嶺山脈也到了盡頭,於是河水流入一片大平原,流速也因此急速下降。與此同時,水中含有的大量泥沙沉澱河底。每立方公尺的河水所包含的泥沙每年平均三十四公斤,泥沙的堆積造成河底以百年三十公分的速度增高,成為懸河,容易氾濫。在過去的三千年之間,黃河平均每二年氾濫一次,帶給人們巨大的災害。 看到現在的地圖,黃河自開封市的北邊流向東北,注入渤海灣。然而,這是因為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之後才有可能成為現在的樣子,這是每年持續不斷進行治水工程的結果,可說是人工的產物。 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在開封市的北方就有許多細小的分支,北從北京,南至徐州市,在河北省和山東省平原網狀分布,被稱作九河。由這些分支形成的三角洲稱作九州。這個黃河三角洲的南邊與淮河三角洲重疊,淮河三角洲的南邊又與長江三角洲(江西省的九江市以東)重疊。 就這樣,如果能夠善用黃河、淮河、長江下游的多條分支,以及與這些分支所形成的湖沼複雜交錯的水路,則北可至現在的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的平原,南可抵江蘇省、安徽省,以及浙江省、江西省。換句話說,可以利用小船航行於黃河與杭州灣之間的內陸部。秦始皇統一後開始將這條水路人工建造成運河,隋朝重新統一之後,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將水路體系化。 隋煬帝的大運河(江蘇省揚州市) 南船與北馬相會之處 然而,與南北交通的便利性相反,黃河的氾濫和流向的激烈改變,隨時威脅所謂「中原」低地居民的生命。為此,在水利工程以前的時代,古老的聚落全部都集中在遠離河邊的山腰或丘陵地。看到古代的都市國家分布,都是沿著山西高原東緣的太行山脈東麓。往東,都市國家建設在幾個平原上的丘陵地,直到山東省的泰山山塊。 由於這個區域的海拔高度非常低,地下水位高,但含有很高的鹽分,水質不佳,很難取得適合人們飲用的水。就算是現在,看到地圖,連接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幹線京廣線,走的不是東方的平原部,而是靠西沿著太行山脈行走,且愈接近東邊的渤海灣岸,聚落愈稀......

  1. 【序章】民族的成立和中國的歷史
    1. 一、何謂中國?
      1. 本來的意思是首都
      2. 中國與蠻夷
      3. China的語源起自秦朝
      4. 從支那到中國
    2. 二、中國文明的五個時代
      1. 國民國家的誕生
      2. 由漢字連結的中國文化圈
      3. 五個時代的區分
  2. 【第一章】中國以前的時代:各種族的接觸和商業都市文明的成立
    1. 一、中國文明的原型
      1. 神話時代的五帝
    2. 二、黃河文明──黃河與洛陽盆地
      1. 水路的體系化
      2. 南船與北馬相會之處
    3. 三、絲綢之路與毛皮之路、海上絲路
      1. 水路交通的要衝
      2. 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路線
      3. 南道和北道
      4. 前往海上的路線
    4. 四、中華與四夷
      1. 最初的中國人是夏人
    5. 五、夏──「夷」的王朝
      1. 水路帶來的文明
      2. 夏人的都市
      3. 以龍神為祖先的王朝
    6. 六、殷──「狄」的王朝
      1. 東北亞的狩獵民族
    7. 七、周、秦、齊──「戎」的王朝
      1. 爭奪中國統一的地位
    8. 八、楚──「蠻」的王國
  3. 【第二章】中國人的誕生
    1. 一、中國人是都市民
      1. 中國人是文化上的概念
    2. 二、市場──都市的原型
      1.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2. 以皇帝為頂點的大型商業組織
    3. 三、中國的官員
      1. 原則上無薪
      2. 田賦和裁判
    4. 四、中國話的起源
      1. 漢字的起源
      2. 文字通信專用的「雅言」
      3. 從商人語言變成中國話
  4. 【第三章】中國世界的擴大與文化變容
    1. 一、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
      1. 焚書的積極意義
      2. 西漢版圖擴大
      3. 最初的人口大變動
      4. 儒教的國教化和漢字的普及
    2. 二、宗教祕密結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1. 太平教信徒的叛亂──黃巾之亂
      2. 創立於四川的五斗米道
    3. 三、北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後期
      1. 古漢族的滅絕
      2. 五胡十六國之亂
    4. 四、中國人和中國話的變質
      1. 反切和韻書的出現
  5. 【第四章】新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二期
    1. 一、中國史的第二期──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1. 新的漢族與人口重心的南下
    2. 二、《切韻》與科舉
      1. 漢字標準發音的整合
      2. 情緒語彙的發展受到阻礙
    3. 三、從漢族(北族)到北族(新北族) ──第二期的前期和後期
      1. 隋、唐歷代皇帝的出身
      2. 後周王室也是鮮卑族
    4. 四、北京的重要性
      1. 新北族主導
  6. 【第五章】華夷統合的時代
    1. 一、蒙古的登場
      1. 《史集》記載的傳說
      2. 韃靼與克烈
    2. 二、契丹人和北宋的「中華思想」
      1. 承認皇帝並存
      2. 從屈辱衍伸出的中華思想
    3. 三、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1. 寫給聶斯脫里派大主教的信
      2. 蒙古部族之祖海都
    4. 四、女直人的金
      1. 金滅契丹
      2. 成吉思汗的登場
    5. 五、蒙古帝國
      1. 用一代建立起的大帝國
      2. 窩闊台的歐洲遠征
      3. 忽必烈征服大理王國
      4. 採用國號大元
      5. 元朝的中國統一
  7. 【第六章】世界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前期
    1. 一、東亞的整合
      1. 君臨華與夷的皇帝
    2. 二、新儒教
      1. 朱熹整合思想體系
    3. 三、元朝
      1. 文永、弘安之役的背景
      2. 忽必烈領地的經營
      3. 八思巴文字的發明
      4. 窩闊台家的再起和反叛
      5. 皇太子真金猝死
    4. 四、元朝汗位的繼承
      1. 鐵穆耳汗的即位
      2. 弘吉剌派掌握實權
      3. 內亂與軍閥的崛起
      4. 五、白蓮教的紅巾之亂
      5. 瑣羅亞斯德教體系的民間宗教
      6. 元軍的衰退和紅巾政權
      7. 恭愍王的反抗運動
      8. 明軍的大都入城
    5. 六、明朝
      1. 只有虛名的皇帝
      2. 胡惟庸案
      3. 繼承元朝地方軍的「軍戶」
      4. 官僚派勢力的強大
      5. 永樂帝遷都北京
    6. 七、北虜南倭
      1. 企圖收復失地的元朝勢力和朝鮮建國
      2. 爆發土木堡之變
      3. 明朝的長城建設
      4. 倭寇和秀吉進攻朝鮮
    7. 八、滿洲的興起
      1. 明朝經濟與努爾哈赤的勢力
      2. 明朝拖延戰爭的內情
      3. 皇太極改變戰略
      4. 從女直到滿洲
  8. 【第七章】大清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後期
    1. 一、從明到清
      1. 明朝的自滅
      2. 清朝實權所及之範圍
      3. 滿洲人的部族組織「八旗」
      4. 康熙帝的政變
      5. 確立中國整體的統治權
    2. 二、清朝領土的擴大──蒙古
      1. 尼布楚條約
      2. 衛拉特的噶爾丹
      3. 蒙古的內亂
      4. 清朝的軍事介入
      5. 昭莫多之戰
    3. 三、清朝領土的擴大──西藏
      1. 影響藏傳佛教
    4. 四、清朝領土的擴大──台灣
      1. 國姓爺鄭成功
      2. 不知如何是好的台灣統治
    5. 五、清朝領土的擴大──新疆
      1. 與準噶爾劃定國界
      2. 統治所有蒙古裔的種族
    6. 六、北京話的發達
      1. 現代中國話的源起
    7. 七、人口的爆發
      1. 人口增加和華僑移居
    8. 八、連續發生叛亂
      1. 天理教之亂
      2.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
      3. 兩太后的執政
    9. 九、邁向國民國家
      1. 走向「滿漢一家」之道
  9. 【第八章】中國以後的時代:日本的影響
    1. 榮耀的孤立結束
    2. 日本型近代化路線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4. 「四個現代化」的意義
  10. 後記